一种蚕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35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蚕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蚕具。



背景技术:

养蚕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皇帝的妻子嫘祖。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蛾共需40天时间。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样子有点像蚂蚁所有叫蚁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食叶慢慢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茧为熟茧,熟茧通常放置在蚕具上,之后蚕便吐丝结茧了,上簇5天左右就开始变成蛹;传统的蚕具,主要是用水稻、小麦的秸秆,用手把秸秆上面的叶子刷掉,用刀具割成长度在18CM左右,用钢丝钩勾住细绳快速把秸秆放在当中循环的转动形成蚕具,蚕在这种蚕具结出来茧,茧色灰暗,茧型不均,有黄斑柴印双宫等茧,并且这种蚕具无法二次使用,不能受潮,受潮后将无法使用,针对这种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纸板方格簇,这种纸板方格簇能够提高了蚕茧结茧的质量,结出来的茧大小较均匀,黄斑茧、双宫茧较少,但是这种纸板方格簇如果保护好的话,最多可使用3年时间,并且这种纸板方格簇不能受潮,受潮就容易变形,再次使用时消毒不方便,必须用火烤才能把纸板方格簇上季摘茧留下的毛丝烧掉,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熟茧待上簇时要把纸板方格簇挂上才能使蚕结茧,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蚕具,解决现有技术中蚕具使用不便、使用时间短、怕潮、再次使用时不好消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的:

一种蚕具,包括竹竿,所述蚕具还包括竹片,竹片设置有头部和尾部,竹竿的一头设置有割口A,竹竿的另一头设置有割口B,所述竹片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竹片相互缠绕在竹竿的四周形成梅花状,三个竹片的头部放入竹竿一头设置的割口A中用绳子A捆绑固定连接在一起,三个竹片的尾部放入竹竿另一头设置的割口B中用绳子B捆绑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割口A左侧的竹竿上还设置有孔A,孔A中安装有双头螺丝A,在孔A左侧的竹竿上还设置有挂环A,在割口B右侧的竹竿上还设置有孔B,孔B中安装有双头螺丝B,在孔B右侧的竹竿上还设置有挂环B。

所述竹竿的长度至少为两米。

所述竹片的宽度至少为1.5厘米。

所述挂环A和挂环B的材质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时间长、再次使用时便于消毒,由于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竹子制作而成不怕受潮,透气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竹竿;2、竹片;3、割口A;4、割口B;5、绳子A;6、绳子B;7、孔A;8、双头螺丝A;9、挂环A,10、孔B ;11、双头螺丝B;12、挂环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蚕具,包括竹竿1,所述蚕具还包括竹片2,竹片2设置有头部和尾部,竹竿1的一头设置有割口A3,竹竿1的另一头设置有割口B4,所述竹片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竹片2相互缠绕在竹竿1的四周形成梅花状,三个竹片2的头部放入竹竿1一头设置的割口A3中用绳子A5捆绑固定连接在一起,三个竹片2的尾部放入竹竿1另一头设置的割口B4中用绳子B6捆绑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割口A3左侧的竹竿1上还设置有孔A7,孔A7中安装有双头螺丝A8,在孔A7左侧的竹竿1上还设置有挂环A9,在割口B4右侧的竹竿1上还设置有孔B10,孔B10中安装有双头螺丝B11,在孔B10右侧的竹竿1上还设置有挂环B12,所述竹竿1的长度至少为两米,所述竹片2的宽度至少为1.5厘米,所述挂环A9和挂环B12的材质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制作过程:

首先用钢尺测量好竹竿1和竹片2的尺寸之后裁切,然后在竹竿1的一头设置割口A3,在竹竿1的另一头设置割口B4,将三个竹片2的头部放入割口A3中用绳子A5将其与竹竿1捆绑固定,然后将三个竹片2缠绕在竹竿1的四周,使其与竹竿1成梅花状,之后将三个竹片2的尾部放入割口B4中用绳子B6将其与竹竿1捆绑固定,再在割口A3左侧的竹竿1上设置孔A7,之后在孔A7中安装双头螺丝A8,在孔A7左侧的竹竿1上安装挂环A9, 最后再在割口B4右侧的竹竿1上设置孔B10,之后在孔B10中安装双头螺丝B8,在孔B10左侧的竹竿上安装挂环B12。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在蚕成熟时,将本实用新型直接放在蚕匾上,蚕在本实用新型上结茧,结茧4天后,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到其它位置,便于清理蚕砂及打扫蚕室卫生,待变成蛹后,可直接采茧。采完后,可以用绳分别套在本实用新型的挂环A和挂环B上将本实用新型挂起,在下季养蚕时,消毒后便可正常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