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水象甲幼虫饲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2269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有害生物防治研究领域。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水象甲幼虫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又名稻水象、稻根象。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半水生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该虫寄主种类多,主要危害水稻,其次是禾本科、泽泻科、鸭跖草科、莎草科、灯心草科杂草等,危害面广。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的蛹室(土茧)爬出,取食水稻或杂草叶片。成虫在嫩叶上取食会在叶表面被咬处形成一个长斑痕。幼虫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水稻根系被害后,造成断根,常腐烂变黑,极易形成浮秧,危害严重田块,可造成倒伏、漂秧、根系腐烂、植株矮小,成熟期推迟、产量降低等后果。一般造成水稻根系被毁40%~80%,减产40%~60%,严重时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安全极具威胁。1988年首次在我国唐山发现,其危害范围已扩大到很多省市,且发生程度日益严重,并呈现扩张趋势。2010年在贵州省平坝县发现该虫以来,在黔中地区蔓延危害。此虫主要是借助于稻草、牧草、草坪植物、腐殖土、包装材料等,及其运载工具而远距离传播。日本于1976年5月在爱知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就是从美国进口干稻草而传入的。除人为传播途径外,此虫还可自然传播,如成虫飞翔、借助风力、水流等。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上。

稻水象甲对我国而言是入侵生物,一旦侵入就无法根除,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该虫的扩展,化学防治成为最常用且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如果长期依赖化学防治,加上单一且不合理地使用,必然造成稻水象甲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抗药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抗性监测的内容与概念已扩展为抗性检测、抗性监测和抗性风险评估。抗性检测是测定害虫种群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这在害虫抗性形成早期是非常重要的。抗性监测是通过抗性检测来了解害虫抗药性水平的时空变化。为制定抗性治理决策或衡量抗性治理成效提供依据。抗性风险评估一般用于特定环境中药剂使用后出现抗性可能性的预测,是就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潜在能力作评估。室内害虫抗性风险评估是抗性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为化学杀虫剂在生产上科学合理使用,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和开展预防性抗性治理提供依据。目前,在筛选化学杀虫剂时,由于该虫成虫和幼虫有不同的时空分布,即成虫取食水稻上部,为害叶片;幼虫则取食取食水稻下部,为害根部。受药情况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该虫成虫及幼虫分别进行生物测定,以期寻找对该虫不同虫态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剂品种。而在今后,由于长期依赖杀虫剂,对这一入侵害虫的抗药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也将是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成虫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人工捕捉,灯光诱集等方式得到足够的生测虫源。但由于幼虫生活在土壤中,非人眼所能观察到,且幼虫通过附着器吸附在稻根上,如果离开稻根,吸附器受到损伤会导致幼虫死亡,这将直接影响幼虫的生物测定结果。因此,如何开展稻水象甲幼虫生测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难点。目前对该虫幼虫进行防效测定主要有两种方式。1、室内生测:在疫区,随机选择试验田。在稻水象甲幼虫发生期随机取样调查幼虫发生情况,然后将水稻根部及周围土壤拔起,转移到室内的饲养容器中进行生物测定。该方法可以取得一定虫口基数,施药一定时间后再次洗根,调查存活虫数,计算防效。但该方法工作量大,对秧苗的取样量较大,费工费时费力。且虫口基数差异较大,受到虫口数量自然分布影响较大,甚至药剂未处理容器内虫口数量分布为零,影响生测结果的准确性。2、大田防效调查:在疫区,选择稻水象甲发生田块,设置施药区与未施药区。施药后一定时期内,在施药区与未施药区随机取样,将取样点的水稻稻株连根拔起进行洗根,统计洗出幼虫数。比较施药区与未施药区幼虫数量从而计算防效。但由于稻水象甲在田间并非均匀分布,施药前随机取样点之间的幼虫数量未知。若取样点间的幼虫数量差异较大,对防效的计算有极大影响。鉴于此,如何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虫龄较为一致、存活率高且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幼虫对稻水象甲的药剂筛选、抗性监测及抗性风险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稻水象甲幼虫的饲养方法,为寻找对该虫幼虫有较好效果的化学药剂,同时监测该虫对常用化学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水平提供充足的虫源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本发明的一种稻水象甲幼虫饲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置接虫产卵容器,该接虫产卵容器中装入没有稻水象甲和稻飞虱不同虫态的稻田土;将催芽处理至露白的水稻种子播入该稻田土中;播种前,先对水稻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待种子露白后清洗干净即可播种于上述容器的土层表面。

步骤2:待稻苗出苗至2叶1心期时,在所述接虫产卵容器的边缘设置支撑杆,支撑杆是用较硬的铁丝或木棍等制成;用笼罩物将接虫产卵容器笼罩,保持容器内3-5厘米的水深;

步骤3:将田间捕获的稻水象甲成虫接入接虫产卵容器中的稻苗上,诱捕最佳时间为:每年4月-5月,即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在12℃及以上时,此时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并进行取食。以贵州为例,越冬代成虫诱集时间在5月上旬左右;并密封笼罩物与接虫产卵容器间的缝隙,防止试虫逃逸及外界虫子飞入。

步骤4:接虫5天后,跟踪秧苗产卵痕,选用产卵痕均在5处以上的秧苗,将该秧苗移栽到生测实验的容器内培养至卵孵化,孵化后至幼虫2龄即可进行相关试验。具体的,接虫5天后,跟踪秧苗上,特别是近水面水稻叶片的叶鞘处及茎秆上出现的水渍状产卵痕。待每株秧苗产卵痕均在5处以上时,将该秧苗移栽到生测实验的容器内,每个容器可移栽秧苗数量根据试验所需幼虫数量选择。提供必要的温湿光照条件保证秧苗的正常生长;6天左右卵孵化,孵化后10天左右(幼虫2龄),即可根据药剂生测方案进行生测实验。

其中,所述接虫产卵容器底面积1-2平方米,高30-50厘米,由玻璃或塑料或水泥材质制成。所述稻田土装至所述接虫产卵容器高度的2/3,所述稻田土在水稻种子播入之前加入清水将土壤拌匀浸湿并留0.8~1.2cm浅水层。所述笼罩物为孔径大于30目透明纱网或纱布。

进一步的,步骤3接虫之前随机选择诱捕到的稻水象甲成虫进行卵巢解刨,确定是否开始产卵。

本发明可为筛选对稻水象甲幼虫有较好防效的杀虫剂提供虫源材料,并可为稻水象甲的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发展的风险评估提供方便的饲养该虫幼虫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接虫产卵场所:2015年5月15日,选择面积1平方米、高50厘米的塑料方形盘,其中填入2/3的稻田土(无稻水象甲和稻飞虱),将土捣细后,加入清水浸湿并保证1厘米的浅水层,将露白的水稻种子均匀播入方形盘中,待稻苗长至2叶1心期时,保持方形盘内水深3-5厘米。在方形盘的四角用铁丝支撑。采用35目的透明聚乙烯防虫网将方形盘笼罩,作为接虫产卵的场所。

水稻种子催芽:水稻种子为市面常见品种。水稻种子播种前先用55℃温水浸种24小时后清洗干净,再装入保鲜袋中于35℃烘箱中催芽24小时,待种子露白后清洗干净即可播种于上述容器的土层表面。

接虫时间及方法:2015年5月,在田间诱集越冬代成虫,解刨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待卵巢发育成熟准备产卵时,将越冬代成虫接入上述方形盘中,密封笼罩的纱网。放置室内养虫架上,给予适宜的温湿光照条件,保证稻苗健康生长。接虫5天后,跟踪秧苗上,特别是近水面水稻叶片的叶鞘处及茎秆上,出现的水渍状产卵痕。选用秧苗产卵痕均在5处以上的秧苗(5天左右),以进行生测实验。

生测实验场所:选择直径为20厘米、高30厘米的塑料桶,其中填入2/3的稻田土(无稻水象甲幼虫及土茧),塑料桶内土的重量保证一致。将土捣细后,加入清水,将土浸湿。随机选择2-3株有5处以上水渍状产卵痕的稻苗移栽至塑料桶中并保持3-5厘米水层,重复10次。用35目透明聚乙烯防虫网笼罩严实。置于合适的温湿光照条件下保证稻苗正常生长。6天左右卵开始孵化。10天左右,即稻水象甲幼虫发育到2龄左右,即可用来进行生测实验。

为明确该方法得到的幼虫数量是否均一。随机选择1株有5处以上水渍状产卵痕的稻苗移栽至塑料桶中,重复10次。按上述时间估算出稻水象甲幼虫发育到2龄左右后,将每个塑料桶的稻株连同桶内泥土一起用水清洗,记录每株水稻根部洗出的幼虫数。记录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看出用该方法得到的每株稻水象甲幼虫数相对较为均匀。可根据实验所需虫数选择合适数量的稻株移栽进行生测实验。

表1使用该饲养方法得到的稻水象甲幼虫数

当然,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