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瓜螺的人工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1171阅读:1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瓜螺的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瓜螺,学名:cymbiummelo(solander),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涡螺科,常见于我国海南、台湾、福建、广东沿海。贝壳卵形或近球形,质尚坚,一般高0.16-0.26m,宽0.11-0.18m,螺旋部极小,几乎被体螺层包被,仅露出略呈乳头状的壳顶,有时且低于体螺层,体螺层则极度膨大。壳表被有黄褐色或污褐色壳皮,壳皮脱落后露出杏黄色的壳面。生活于较深的浅海泥沙质海底。肉食性,雌雄异体,产卵期4-5月,角质卵囊黄褐色,长卵圆形,每囊一卵,一螺所产的卵囊都粘在一起,构成一个粗大的柱状卵群,俗称“红螺塔”。该螺腹足部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价格一向居高不下,达100元/kg。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瓜螺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野生数量由于近几年的采捕,导致资源日渐枯竭。因此,本发明的瓜螺人工育苗技术成功,不仅可通过增殖放流保持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增加养殖新品种,拓展瓜螺养殖产业。

中国专利文献cn104472403a一种瓜螺的卵囊孵化方法,方法为:将瓜螺产卵后的卵囊移至孵化筐中,孵化筐置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筐为聚乙烯塑料材质,规格为长度50cm,宽度30cm,筐高25cm,内部覆以60目筛绢网,底部拉平,孵化筐上端两边绑有硬质泡沫,使筐浮于水面;充气装置放于孵化筐底部缓慢充气,孵化筐上部有pvc管制的流水装置,水从流水孔中流出,水流量为7~8l/分钟,采用流水孵化。但是关于一种瓜螺的人工育苗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瓜螺的人工育苗方法,实现其人工繁育技术,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瓜螺的人工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螺选取:

选取壳长在0.20m以上的海南野生瓜螺作为亲螺;

(2)亲螺培育

将亲螺放入亲螺培育池中培育,投喂鲜活的小马蹄螺和文蛤作为饵料,饵料量为5-10倍亲螺的数量;

亲螺培育池底部铺沙层,亲螺培育池内投放亲螺密度为3-4个/m2

水质:亲螺培育所用海水经暗沉淀,砂滤池过滤后入池,盐度24-32‰,温度26-30℃,ph7.2~8.5,溶氧保持>5mg/l,培育期间24小时流水,流水量0.05-0.1m3/min;

(3)产卵亲螺的培育

将产卵的亲螺放入产卵螺单独培育装置中,一个产卵亲螺放一个单独培育装置,培育期间流水,微充气;海水盐度27-32‰,温度26-30℃,ph7.2~8.5,溶氧保持>5mg/l;

瓜螺陆续产卵,产卵期20±2天,瓜螺在产卵期间不投喂饵料;产卵后60±2天螺塔自动与母体分离,将螺塔取出,放入孵化装置进行孵化(孵化方法及装置可参见中国专利文献cn104472403a),螺塔和母体分离后3-5天稚螺陆续脱卵囊而出;

(4)稚螺培育

将刚出膜的稚螺捞出放入稚螺培育池中,稚螺投放密度为20-25个/m2,初投喂饵料为规格在0.02m以下鲜活的文蛤,投喂数量大于或等于育苗池内稚螺总量;稚螺培育的前10天不换水或者少换水,换水量不易超过总量的20%,期间每天向池内加微绿球藻,维持水色淡水色,透明度在0.40-0.50m;稚螺培育第10天以后采取缓慢流水的方式进行培育,流水量为5-6l/min;瓜螺的壳长差超过0.005m,按大小分苗分池饲养;瓜螺壳长长至0.04m以上时进入养殖阶段,稚螺培育期间不放任何药物。

优选的,所述的亲螺培育池选择室内长宽高分别为2×3.5×0.8m的水泥池,水深约0.7m,水泥池底部铺干净、松软、颗粒规格为0.001~0.0015m,厚度约0.15m的沙层,占池底的面积约4/5,并用淡水冲洗干净,用50ppm的漂白水进行清池消毒。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2)中亲螺的投喂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清理培育池内脏污,将瓜螺吃掉的或者死的小马蹄螺和文蛤捞出。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3)中产卵螺单独培育装置为直径1m,深度1.2m,底部有排水口的圆形塑料桶,桶底铺有厚度约0.1cm占底部面积2/3的细沙层,桶内排水口处插有高度约1m的排水管以防水流完。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4)中的稚螺培育池选择室内长宽高分别为3×4×1.2m的水泥池,水泥池底部铺有干净、松软、颗粒0.001.0~0.0015mm,厚度约0.15m的沙层,水深维持在0.8m左右,盐度24-32‰,温度26-30℃,ph7.2~8.5,溶氧>5mg/l。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4)中的稚螺投喂时每天上午6点左右投喂一次,在次日投喂之前将前天投喂的文蛤捞出,活的继续投进去,死的或被瓜螺吃掉的则丢弃。

本发明优点在于:

目前国内外对瓜螺科学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其人工繁育的方法更无人研究。本发明自2012年开展瓜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亲本培育、营养强化、人工交配、稚螺培育等技术,成功解决了瓜螺人工育苗技术的难题,且方法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瓜螺的规模化生产。瓜螺人工育苗的成功为今后开展人工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增殖放流及观赏水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对象。

附图说明

图1是产卵螺的单独培育装置。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黑网片,2-进水管,3-圆形塑料桶,4-充气装置,5-排水管,6-沙层,7-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亲螺选取、培育池准备以及水质要求:

亲螺选取:瓜螺亲本来源于海南谭门码头收购渔民海上捕捞的野生亲螺,挑选体表无伤,活力好,健康无病,壳长在20cm以上的个体,亲螺阴干经30分钟运输至试验中心。

亲螺培育池准备:选择室内2×3.5×0.8m的水泥池,水深约0.7m,水泥池底部铺干净、松软、颗粒规格为0.001~0.0015m,厚度约0.15m的沙层,占池底的面积约4/5,并用淡水冲洗干净,用50ppm漂白水进行清池消毒后备用。培育池内投放亲螺密度为3-4个/m2

水质要求:亲螺培育所用海水经暗沉淀,砂滤池过滤后入池,盐度24-32‰,温度26-30℃,ph7.2~8.5,溶氧保持>5mg/l,流水0.05-0.1m3/min。

2、亲螺培育

瓜螺在天然海区主要生活于数米水深的泥沙质海底,属于肉食性。本发明中通过前期对瓜螺亲本饵料的摸索,最后优选鲜活的小马蹄螺和文蛤作为投喂饵料,这样既可以保证饵料新鲜度又可以防止饵料腐烂而影响水质。瓜螺在饵料不充足的情况下有自相残杀的行为,所以投喂的饵料要足量,所以投喂的饵料要足量,饵料量为5-10倍瓜螺亲本的数量。投喂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清理培育池内脏污,将瓜螺吃掉的或者死的小马蹄螺和文蛤捞出,培育期间24小时流水,流水量为0.05-0.1m3/min。每天观察瓜螺亲本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3、产卵亲螺的培育

人工养殖环境的野生瓜螺,繁殖季节为4-5月产卵。观察瓜螺亲本生长状态时,如果发现有亲本开始产卵,则将产卵的瓜螺缓慢的从亲螺培育池中捞出,放入已提前准备好单独培育装置中,一个产卵亲螺放一个单独培育装置(见图1,培育装置为直径1m,深度1.2m,底部有排水口的圆形塑料桶3,桶底铺有厚度约0.10m,占底部面积2/3的细沙层6,桶内排水口7处插有高度约1m的排水管5以防水流完,培育装置中还设有用于遮荫的黑网片1以及进水管2和充气装置4),培育期间流水,微充气。瓜螺在产卵期间不摄食,不需要投喂饵料,保持水质清新。培育所需海水盐度27-32‰,温度26-30℃,ph7.2~8.5,溶氧保持>5mg/l。瓜螺陆续产卵,产卵期20±2天。产出卵和母体相连,层层叠加,构成一个由12±2层、100±5粒卵囊组成的粗大的柱状卵群,俗称“红螺塔”(φ0.10±2×高0.30±3m)。卵囊黄褐色,卵圆形(φ0.05×φ0.04m),重10.5±0.5g,每囊一卵。产卵后60±2天“红螺塔”自动与母体分离(瓜螺亲本自产卵至螺塔和母体分离期间不进食)。将螺塔取出,放入孵化装置进行孵化(孵化方法及装置可参见中国专利文献cn104472403a),螺塔和母体分离后3-5天稚螺陆续脱卵囊而出,孵化率约65%。

4、稚螺培育

稚螺培育池选择室内3×4×1.2m的水泥池,水泥池底部同样铺有干净、松软、颗粒0.001~0.0015m,厚度约0.015m的沙层,水深维持在0.8m左右,盐度24-32‰,温度26-30℃,ph7.2~8.5,溶氧>5mg/l。

刚出膜的稚螺捞出放入已备好的培育池中,瓜螺受精卵到发育后期,稚螺即将出膜的时,个别稚螺会出现脱膜困难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人为干预,将稚螺从卵囊中小心取出。稚螺投放密度为20-25个/m2,初投喂饵料为规格在0.02m以下鲜活的文蛤,投喂数量要大于或等于育苗池内稚螺总量。每天上午8点左右投喂一次,在次日投喂之前将前天投喂的文蛤捞出,活的继续投进去,死的或被瓜螺吃掉的则丢弃。稚螺培育的前10天不换水或者少换水,换水量不易超过总量的20%,期间每天向池内加一定量的微绿球藻,维持水色淡水色,透明度在40-50cm。稚螺培育第10天以后可以采取缓慢流水的方式进行培育,流水量为5-6l/min。定期测量稚螺生长状况,瓜螺的壳长差超过0.005m,则将瓜螺按大小分苗分池饲养,以防自相残杀。瓜螺壳长长至0.04m以上时就进入养殖阶段,稚螺培育期间不放任何药物。

结论:2012年2月~2014年11月,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对野生瓜螺进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总共培育亲螺22个,成活12个,成活率超过54.5%,期间并未出现批量死亡现象。成功培育5个亲体产卵繁殖,育苗期间亲螺产卵521粒,孵出339粒,孵化率65.0%,最后培育出可进行人工养殖的幼螺189粒,成活率达55.7%。因此可见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成功的进行瓜螺的人工育苗。为今后开展人工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增殖放流及观赏水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对象。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