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170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豆制品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



背景技术:

豆干是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在生产豆干的过程中需要对豆干进行卤制,以使豆干上色、提香。在卤制过程中需要使用蒸汽锅对豆干进行加热,但是由于蒸汽锅整体结构较大且固定在地面上,当用水清洗洗锅体时,锅体内的水只能用勺一点点舀出,且不容易舀干,清洗时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在清洗时能较为方便地将锅体内的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锅体,锅体内设置有加热腔,加热腔的一侧接蒸汽注入管,另一侧接蒸汽排出管,在加热腔底部设有冷凝水排放管,锅体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的转轴,转轴和锅体的连接点处在锅体重心上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水清洗蒸汽锅后需要将锅体内的水排出时,只要将锅体绕转轴转动即可将锅体内的水排出,实现锅体的清洗。转轴和锅体的连接点处在锅体重心的上方,当锅体正常放置时锅体开口会始终朝向上方,无需其他限位装置,使用时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转轴上固定有增加翻转时施力点到转轴轴线垂直距离的加力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力部件的设置可以使翻转锅体时更加方便和省力。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加力部件配合限定锅体位置的限位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对锅体进行翻转后可以通过限位部件将锅体的位置进行限定,使锅体的开口能够保持朝向坐体侧面或者侧下方,以方便锅体内的水的排出。

优选的,所述加力部件为拉杆,拉杆一端固定在转轴上并与转轴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锅体时,只要扳动拉杆,使转轴在底座上转动即可带动锅体一起转动,使锅体开口朝向侧面或者车下方实现排水。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件为插杆或者限位环,底座上设置有供插杆插设或者限位环转动的固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清洗锅体时可以先通过拉杆将锅体开口朝向转动轴侧面或者侧下方,然后使用插杆或者限位环对拉杆进行限位,以防止锅体复位,然后再对锅体进行清洗。

优选的,所述加力部件为圆轮,圆轮固定在转轴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锅体时只要转动圆轮即可,通过圆轮即可带动锅体沿圆轮转动方向旋转,将锅体开口朝向转轴侧面或者侧下方。

优选的,所述加力部件和限位部件为相互配合的蜗轮和蜗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锅体时只要转动蜗杆,蜗杆转动时即可驱动蜗轮转动并通过转轴带动锅体转动,以实现将锅体开口朝向转轴侧面或者侧下方。同时蜗轮能够对蜗轮起到限位作用,当蜗杆不转动时,蜗轮不会发生转动,并可使锅体的转动到任意位置并保持该位置,相对于其他限位部件使用时更加灵活,同时操作时所需要的力更小。

优选的,所述锅体侧面和底座之间设置有驱动锅体转动的气缸或者油缸,气缸或者油缸与锅体、底座之间均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锅体侧面设置有推动锅体转动的气缸或者油缸,当锅体需要转动时控制气缸或者油缸的活塞杆伸出即可使锅体绕转轴转动,将锅体内的水从锅体开口处倒出。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开口处一侧设置有圆弧形的出水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锅体转动时,锅体内的水会首先进入出水段内,然后从出水段倒出,使锅体内的水排出时更加具有规律,避免倒水时锅体内的水溅起对操作者造成烫伤。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两个三角形支架,转动轴连接在三角形支架处在上端的一个角上;底座还包括两根连杆,两根连杆分别将三角形支架下端相对应的角连接在一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座由两个三角形支架构成,由于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发生变形,可以增加三角形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两个三角形支架处在下端相对应的两个角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两个三角形支架处在上端的两个角之间通过转轴和锅体连接,可以使两个三角形支架之间连成一个三棱柱,且底面的支撑面积较大,锅体转动时重心始终处在底座支撑范围之内,锅体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2翻转状态下的状态图;

图3为实施例3翻转状态下的状态图;

图4为实施例4翻转角度较小时的状态图;

图5为实施例5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1、底座;11、三角形支架;12、连杆;13、连接板;2、锅体;21、出水段;3、转轴;4、蜗轮;5、蜗杆;6、拉杆;7、插杆;8、限位环;9、圆轮;10、气缸;14、加热腔;15、蒸汽注入管;16、蒸汽排出管;17、冷凝水排放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卤制豆干的蒸汽锅,包括底座1,底座1由两个三角形支架11和两根连杆12组成。两根连杆12分别将两个三角形支架11下端相对的两个角连接起来。同时三角形支架11上端的两个角之间通过转轴3架设有带蒸汽加热腔的夹层锅体2,图6中,加热腔14的一侧接蒸汽注入管15,另一侧接蒸汽排出管16,在加热腔14底部设有冷凝水排放管17,当通过蒸汽注入管15向加热腔内14不断通入高温蒸汽,高温蒸汽就能加热锅体2,而温度较低的锅体2遇高温蒸汽时会吸收蒸汽的热量而升高温度,而蒸汽的温度反而会降低,则会有一部分蒸汽凝结成水滴积聚在加热腔14内,由于蒸汽是不断地通入的,所以在锅体2上设置蒸汽排出管16能将一部分蒸汽排出加热腔14外,加热腔14内的蒸汽不断的交换,则能控制蒸汽保持较高的温度对锅体2进行加热。

同时转轴3和三角形支架11之间可以发生转动,当需要将锅体2内的水倒出时只要使锅体2绕转轴3转动,使锅体2开口朝向转轴3侧面或者侧下方即可将锅体2内的水倒出。同时转轴3和锅体2的连接点处在锅体2重心的正上方。当没有推动锅体2或锅体2内装有水或卤汁时锅体2的开口始终能够朝向正上方。同时锅体2开口处一侧设置有圆弧形的出水段21,出水段21的设置可以使锅体2在向外倒水时水流流出的更加均匀,不容易在倒水时发生溅水,避免在倒水时发生烫伤。

同时转轴3上还固定有蜗轮4,蜗轮4下方的底座1上固定有驱动蜗轮4转动的蜗杆5,由于蜗轮4与转轴3固定在一起,当蜗杆5转动带动蜗轮4转动时,转轴3也一起转动,从而使固定在转轴3上的锅体2也一起转动,使出水段21的位置下降,锅体2内的时能够从出水段21均匀排出。由于蜗杆5除了能够驱动蜗轮4转动外还能对蜗轮4的转动起到一个限位作用,可以使蜗轮4在转动过程中停在任意一个位置,以方便锅体2的清洗。

工作原理:当需要清洗锅体2时,停止向加热腔14内通入高温蒸汽,打开加热腔14底部的冷凝水排放管17,释放出存留在加热腔14内的冷凝水。再向锅体2内注水,然后洗刷锅体2,再转动蜗杆5,使锅体2绕着转轴3转动,直到锅体2的开口朝向转轴3侧面或者侧下方,当停止转动蜗杆5时,由于蜗杆5的限位作用,锅体2会停在该状态下。在此过程中锅体2内的水会从锅体2开口处一侧的出水口排出。单锅体2内的水倒出后在使用清水对锅体2进行冲洗,确保锅体2清洗干净,由于锅体2开口时朝向转轴3侧面的,锅体2内不会产生积水。当清洗完毕后再反向转动蜗杆5,使锅体2复位,以待下一次的使用。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转轴3上固定有拉杆6,拉杆6与转轴3垂直,同时,拉杆6的轴线方向与三角形支架11的侧边垂直。同时三角形支架11侧边上还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与转轴3轴线方向平行,固定孔内设置有与固定孔配合的插杆7,当拉动拉杆6并使拉杆6转过固定孔时,将插杆7插入固定孔,插杆7即可对拉杆6起到一个限位作用,并使锅体2开口保持朝向转轴3侧面的状态,以便于对锅体2的冲洗。

实施例3: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将插杆7换成限位环8,限位环8由钢筋弯折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限位环8一段处在固定孔内并可绕固定孔转动,当拉杆6转动到和三角形支撑架的侧边平行状态时,转动限位环8使限位环8另一端套设在拉杆6上,限制锅体2开口向正上方转动。

实施例4:如图4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2的区别在于,转轴3上固定的是圆轮9,圆轮9与转轴3同轴,当需要转动锅体2时,只要用手握持在圆轮9的外圆周上即可将锅体2转动。同时底座1上设置有与转轴3平行的固定孔,圆盘上圆周均布有多个限位孔,当需要固定锅体2时只要将插杆7插入限位孔和固定孔内即可对锅体2的位置进行限定。多个限位孔的设置可以使锅体2在翻转时可以将锅体2固定在多个转动角度上,以方便将锅体2内的豆干捞出。

实施例5:如图5所示,实施例4与其他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实施例4的锅体2翻转时由气缸10驱动。底座1上两个三角形支架11之间焊接有连接板13,气缸10一端铰接在锅体2侧面,另一端铰接在连接板13上,当需要转动锅体2时只要控制气缸10的活塞杆伸出或者收缩即可驱动锅体2的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