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类暂养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1201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贝类暂养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贝类暂养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产品输送至内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在海产品中,由于扇贝、牡蛎、贻贝和鲍鱼等贝类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鲜美可口,因而贝类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贝类的质量和新鲜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于贝类新鲜度的要求,通常贝类在售卖之前都需要处于存活状态。如在东部沿海地区,捕捞的扇贝、牡蛎等贝类都经过暂养系统暂养后运输至全国各地。贝类运输过程中通常采用有水运输、活体麻醉运输和低温保活运输等方式,以保证贝类的存活。贝类到达目的地后,直至销售之前也需要通过暂养系统暂养。暂养系统能够保证贝类处于存活状态,同时还能够使贝类将泥沙等排出体外,保证贝类的良好品质。

目前,常用的暂养系统大多由玻璃、塑料等制品容器构成。容器中放入增氧管路、水泵,用以增加水中氧含量以及水循环。虽然通过水泵能够实现水循环,然而贝类暂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残饵等杂质会随着水循环不断流动,造成水质脏污,因而需要不定期地频繁换水。另外,贝类在低温保活运输过程中处于较低的温度,而在暂养过程中的温度较高。因此,当贝类由暂养系统转移进入低温保活运输箱中时,贝类容易因温度的骤降而死亡,进而导致运输至目的地的贝类存活率较低,不能保证其新鲜度,不利于贝类产品的销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贝类暂养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经现有暂养系统暂养后贝类在运输过程中存活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贝类暂养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暂养池,所述系统包括还包括微滤机和地源热泵,所述地源热泵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微滤机以及所述暂养池的进水口;所述暂养池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水泵与所述微滤机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微滤机和所述地源热泵之间依次串接蛋白质分离器、生物反应器和紫外灯。

优选地,所述系统包括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暂养池和所述地源热泵之间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和所述暂养池之间设置第二水泵。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的第三出水口与废水池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一种贝类暂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水泵从养殖有贝类的暂养池中将养殖水抽送至微滤机处理;

处理后将养殖水排入地源热泵中;

所述地源热泵调节水温后将养殖水排入所述暂养池。

优选地,通过第一水泵从养殖有贝类的暂养池中将养殖水抽送至微滤机之后,还包括:

所述微滤机过滤杂质后将养殖水排入蛋白质分离器;

所述蛋白质分离器分离处理后的养殖水排入生物反应器;

所述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养殖水排入紫外灯;

所述紫外灯处理后的养殖水排入地源热泵。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二出水口将所述暂养池中的养殖水排入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将养殖水排回所述暂养池中。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出水口将所述暂养池中的养殖水排入蓄水池中;通过所述第二水泵将所述蓄水池中的养殖水排入所述暂养池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贝类暂养系统,该系统包括暂养池、微滤机和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的两端分别连接微滤机和暂养池。暂养池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水泵和微滤机相连通。暂养池用于暂时养殖从海中捕捞的贝类或准备待售的贝类。微滤机用于过滤暂养池中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地源热泵用于控制海水温度,以便于贝类适应运输前较低的水温。暂养池养殖贝类一段时间后,将养殖水通过第一出水口排出至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将养殖水排入微滤机中,以便于微滤机处理养殖水。微滤机将养殖水中的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截留,并将处理后干净的养殖水送入地源热泵中。地源热泵经过与大地的热交换后重新将养殖水排入暂养池中。养殖水经过地源热泵的过程中,通过地源热泵控制养殖水温度,使得养殖水温度较低,且水温接近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由于贝类所处的养殖温度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较近,因而贝类能够适应低温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而贝类在到达目的地后仍然处于存活状态,且存活率较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符号表示:

1-暂养池,2-微滤机,3-地源热泵,4-第一出水口,5-进水口,6-第一水泵,7-蛋白质分离器,8-生物反应器,9-紫外灯,10-蓄水池,11-第二水泵,12-第二出水口,13-第三出水口,14-废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请参考附图1,附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贝类暂养系统包括暂养池1、微滤机2和地源热泵3。其中,地源热泵3的两端分别连通暂养池1和微滤机2。暂养池1通过第一水泵6和微滤机2相连通。

具体地,暂养池1为贝类等海产品暂养的场地。暂养池1的侧壁上设置进水口5、第一出水口4、第二出水口12和第三出水口13。由于贝类为活动不剧烈的生物,因而贝类生长过程中排出的粪便、附着泥沙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均沉在暂养池1的底部,而位于暂养池1中上部的养殖水则较为干净。因此,位于暂养池1中上部的养殖水可以循环利用,而位于暂养池1底部的养殖水需要抽出弃用。为便于暂养池1中上部的养殖水循环利用,暂养池1中上部的养殖水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口4或第二出水口12排出,经过处理或不处理回到暂养池1中。弃用的养殖水通过第三出水口13排出至废水池14中。当暂养池1中的养殖水从第一出水口4或第二出水口12排出后,为便于暂养池1底部的养殖水从第三出水口13排出,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12距离暂养池1池底的距离必须均大于第三出水口13距离暂养池1池底的距离。

进一步,为便于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12管道的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但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12的设置并不仅局限于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只要距离暂养池1池底的距离大于第三出水口13距离暂养池1池底的距离即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出水口13紧贴暂养池1的底部,第一出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12设置于距离暂养池1池底20cm处。

微滤机2与暂养池1相连通,用以处理从暂养池1排出的养殖水。从暂养池1排出的养殖水经过微滤机2时,微滤机2将养殖水中的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截留,养殖水中无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干净的养殖水由微滤机2排入地源热泵3中,以便于地源热泵3处理养殖水。

地源热泵3为通过向陆地浅表层输入少量高品位能源而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通常情况下,地源热泵3消耗较低的能量,便能够得到较高的热量或冷量,因而,地源热泵3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经微滤机2处理后的养殖水进入地源热泵3,地源热泵3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养殖水的温度。地源热泵3能够根据暂养池1内的物种设定不同的温度,温度设定范围可为1-6℃。

相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贝类暂养系统,贝类暂养方法为:暂养池1养殖贝类一段时间后,将养殖水通过第一出水口4排出至第一水泵6。第一水泵6将养殖水排入微滤机2中,以便于微滤机2处理养殖水。微滤机2将养殖水中的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截留,并将处理后干净的养殖水送入地源热泵3中。地源热泵3经过与大地的热交换后重新将养殖水排入暂养池1中。养殖水经过地源热泵3的过程中,通过地源热泵3控制养殖水温度,使得养殖水温度较低,且水温接近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由于贝类所处的养殖温度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较近,因而贝类能够适应低温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而贝类在到达目的地后仍然处于存活状态,且存活率较高。

请参考附图2,附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相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贝类暂养系统,第二种贝类暂养系统还包括蛋白质分离器7、生物反应器8和紫外灯9。蛋白质分离器7、生物反应器8和紫外灯9依次串接在微滤机2和地源热泵3之间,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养殖水。

具体地,暂养池1在暂养贝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等对贝类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同时,暂养池1产生的蛋白质、有机质等也会对水质造成破坏,影响贝类养殖,减少贝类存活时间。为延长贝类在暂养池1内的存活时间,需要根据暂养池1内贝类的数量及种类不定期处理养殖水。

蛋白质分离器7在养殖水的水流方向上串接于微滤机2之后,用以处理微滤机2处理后的养殖水。蛋白质分离器7能够利用气泡的表面张力分离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以减少养殖水内的蛋白质、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另外,蛋白质分离器7还能够增加养殖水内的溶氧量,以给暂养池1内的贝类提供存活所需氧气,延长贝类的存活时间。

生物反应器8在养殖水水流方向上串接于蛋白质分离器7之后,用以处理蛋白质分离器7处理后的养殖水。生物反应器8能够分解养殖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态氮,进而减少养殖水中毒害贝类的物质,延长贝类的存活时间。

紫外灯9在养殖水水流方向上串接于生物反应器8之后,用以处理生物反应器8处理后的养殖水。紫外灯9通过发出的紫外光线杀死养殖水中的细菌以及病毒等,起到灭菌的作用。灭菌之后的养殖水有利于贝类的养殖,进而延长贝类的存活时间。

相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贝类暂养系统,贝类暂养方法为:暂养池1养殖贝类一段时间后,将养殖水通过第一出水口4排出至第一水泵6。第一水泵6将养殖水排入微滤机2中,以便于微滤机2处理养殖水。微滤机2将养殖水中的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截留,并将处理后干净的养殖水送入蛋白质分离器7中。蛋白质分离器7通过气泡的表面张力分离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并将处理后干净的养殖水送入生物反应器8中。生物反应器8分解养殖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并将处理后的养殖水送入紫外灯9处。经过紫外灯9的照射,养殖水中已无细菌以及病毒等。经过紫外灯9照射的养殖水进入地源热泵3。地源热泵3经过与大地的热交换后重新将养殖水排入暂养池1中。

请参考附图3,附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贝类暂养系统的基础上,第三种贝类暂养系统还包括蓄水池10。蓄水池10设置在暂养池1和地源热泵3之间。当需要将暂养池1中最底层的养殖水排出时,将养殖水经过微滤机2、蛋白质分离器7、生物反应器8以及紫外灯9处理后排入蓄水池10中,蓄水池10暂用储蓄暂养池1中上部的养殖水。打开第三出水口13,将暂养池1最下层的养殖水排入废水池14。当然,不排出暂养池1最下层的养殖水时,蓄水池10同样可以存储海水,以填补暂养池1的海水量。蓄水池10和暂养池1之间设置第二水泵11,以便于通过第二水泵11将以处理好的、水质较好的养殖水排入暂养池1中。

请参考附图4,附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贝类暂养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贝类暂养系统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水泵11与暂养池1的第二出水口12相连通。当不需要对养殖水处理时,关闭第一出水口4。为实现暂养池1中养殖水的循环利用,暂养池1的养殖水由第二出水口12排出后经过第二水泵11再次进入暂养池1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贝类暂养系统正常使用情况下,第一出水口4为开启状态,第二出水口12为关闭状态。此时,微滤机2、蛋白质分离器7、生物反应器8、紫外灯9和地源热泵3均处于工作状态。

进一步,暂养池1的第一出水口4与蓄水池10直接相连接。暂养池1中的养殖水从第一出水口4排出后,可以经过第一水泵6进行水处理,同样也可以直接排入蓄水池10,进而由第二水泵11排入暂养池1。上述两个过程均能够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仅是处理过程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贝类暂养系统通过微滤机1将养殖水中的微小杂质以及粪便等截留,进而获得无杂质的养殖水。经微滤机1处理的养殖水通过蛋白质分离器7分离养殖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蛋白质分离器7处理后的养殖水经过生物反应器8分解养殖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后排入紫外灯9处。紫外灯9对养殖水杀菌处理后通过地源热泵3进行温度控制。上述各处理过程能够大大减少养殖水中有害于贝类的物质,进而保证贝类生长所需的环境,延长贝类的存活时间。养殖水经过地源热泵3的过程中,通过地源热泵3控制养殖水温度,使得养殖水温度较低,且水温接近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由于贝类所处的养殖温度与低温保活运输时的温度较近,因而贝类能够适应低温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而贝类在到达目的地后仍然处于存活状态,且存活率较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发明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