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993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联合收割机等的作业车辆中,存在具备如下横摆机构的技术,即、使具有左右一对履带的行驶装置的各行驶框架能够相对于机体框架分别独立地升降。

在该作业车辆中,构成横摆机构的前后一对连杆机构中,在位于机体后方的连杆机构设置从内侧抵接于履带的非接地部(上侧卷绕区)的支撑转轮,从而使行驶装置的升降量进一步增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8111号公报

然而,上述的以往的结构中,是在位于机体后方的连杆机构仅设置支撑转轮的结构,从位于前端的驱动轮到支撑转轮之间的距离变长,之间的履带板在行驶时上下晃动,存在容易从支撑转轮、后端的张紧轮脱落的故障。

另外,例如,在经由将位于机体前方的连杆机构轴支撑于机体框架的连结轴,设置能够使左右一对行驶框架前后摆动的俯仰机构的情况下,认为会产生如下问题。

即,为了使机体前倾,若使行驶装置的后部以将机体前方的连杆机构轴支撑于机体框架的连结轴为中心向下方摆动,则存在履带的前侧的非接地部与连结轴等机体框架侧的结构部件干涉的隐患,难以增大机体的前倾量。

另外,根据驱动轮、转轮、张紧轮等轮体相对于连结轴的位置关系,在使行驶装置的后部向下方摆动时,存在由这些轮体而形成挂绕周长缩短的情况。由此,产生履带板松弛、容易从各轮体脱落的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横摆机构之外还具备俯仰机构的作业机中,能够充分地确保机体的摆动范围的作业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方案1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一种作业车辆,在配备于机体框架2的下侧的左右的行驶框架5设置多个转轮50,并设置有在多个该转轮50挂绕履带4而成的行驶装置3,其中,设置有具备使左右的所述行驶框架5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2分别独立地升降的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的横摆机构300,设置有使所述后侧连杆机构32相对于机体框架2升降的俯仰机构400,在所述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杆机构设置有支撑所述履带4的非接地部的支撑转轮。

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的基础上,仅在所述后侧连杆机构32设置有支撑转轮。

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的基础上,在所述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分别设置有支撑转轮。

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的基础上,在所述前侧连杆机构31具备第一下部臂310,所述第一下部臂310的基部轴安装于所述机体框架2侧,前端部则轴安装于所述行驶框架5的前部,在所述后侧连杆机构32具备第二下部臂330,所述第二下部臂330的基部支撑于所述俯仰机构400侧,前端部轴安装于所述行驶框架5的后部,在所述第一下部臂310和所述第二下部臂330中的至少一方的下部臂设置有所述支撑转轮。

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下部臂310和所述第二下部臂330形成为在机体侧视的情况下向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或直线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横摆机构300所具备的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杆机构设置有支撑履带4的非接地部的支撑转轮,因此通过俯仰机构400使机体向前下倾斜时,履带4与行驶框架5侧的结构部件干涉的隐患减少,能够确保利用俯仰机构400的机体的前后倾斜调节范围。另外,能够更合适地维持履带4的张紧状态,履带4难以从挂绕有履带4的转轮50、驱动轮等轮体脱落。再有,由设置在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杆机构的支撑转轮支撑履带4的非接地部,因此能够减少履带4的上下方向的晃动、难以从轮体脱落。

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履带4的非接地部被设置在后侧连杆机构32的支撑转轮支撑,因此能够减少与行驶框架5的干涉。

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履带4的非接地部被在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分别设置的支撑转轮支撑,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履带4的挂绕周长的变化、晃动。

根据方案4以及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由设置在前侧连杆机构31的第一下部臂310和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下部臂330中的至少一方的下部臂的支撑转轮来支撑履带4的非接地部,因此不限于机体的姿势调节状态,还能够对履带4施加预定的张紧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履带4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3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车高较高的状态下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车高较低的状态下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同上的行驶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限制部件的俯视的说明图。

图7是同上的限制部件的侧视的说明图。

图8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车高较低且机体处于前倾姿势(向前下倾斜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车高较高且机体处于前倾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同上的联合收割机的车高较高且机体处于后倾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履带板以及支撑转轮的剖视的说明图。

图12是同上的行驶装置的行驶框架的侧视的说明图。

图13是后侧连杆机构的第二下臂的侧视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支撑转轮单元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中:2—机体框架,3—行驶装置,4—履带板(履带),5—行驶框架,31—前侧连杆机构,32—后侧连杆机构,51—支撑转轮(前侧的支撑转轮),52—支撑转轮(后侧的支撑转轮),300—横摆机构,310—第一下臂(第一下部臂),330—第二下臂(第二下部臂),400—俯仰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虽然以作业车辆的一例为联合收割机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能够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再有,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的要素或是实质相同即所谓的均等的范围的要素。

图1以及图2是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侧视图。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联合收割机1的通常的使用方式时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作为各部位各自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来说明。即,前后(X轴)方向为联合收割机1的长度方向,左右(Y轴)方向为宽方向,上下(Z轴)方向为高度方向。其中,前方是收割作业时的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左方是朝向前方时的左手方向,下方是重力作用的方向。此外,这些方向是为使说明容易理解而简单定义,这些方向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另外,以下,存在将联合收割机1称作机体的情况。

<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

对作为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备:机体框架2;设置在机体框架2的下方侧的行驶装置3;设置在机体框架2的上部前侧的驾驶室6;以及安装于机体框架2的前部以及上部的作业装置。

作业装置例如包括:安装于驾驶室6的前侧下方的收割装置7;安装在机体框架2的后方左侧的脱粒装置11;安装在机体框架2的后方右侧,贮存由脱粒装置11脱粒、筛选后的谷粒的谷粒箱8;设置在机体框架2的左侧,将由收割装置7收割的谷杆向脱粒装置11搬送的谷杆搬送装置9;以及将贮存于谷粒箱8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螺旋10等。

另外,在驾驶室6的下方右侧,设置发动机室25,收纳有成为动力源的发动机20、用于对发动机20进行冷却的的散热器(未图示)等。

收割装置7具备:对农田的谷杆进行分禾的分禾杆7a;将被分禾了的谷杆拉起的拉起装置7b;以及将被拉起的谷杆的株根切断的刀具(省略图示),将栽种于农田的谷杆由分禾杆7a分禾,将分禾后的谷杆由拉起装置7b拉起,将被拉起的谷杆由收割刀收割。被收割的谷杆通过谷杆搬送装置9被搬送向脱粒装置11。

<行驶装置3>

就行驶装置3而言,具备动力从发动机20传递而回绕的左右一对履带板(方案中的“履带”)4,如果该履带板4,联合收割机1能够在农田行驶。履带板4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为环状。

行驶装置3在机体前后具备使履带板4旋转的驱动轮44和对履带板4施加张力的张紧轮45。另外,行驶装置3具备安装有多个转轮50的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

行驶框架5构成为相对于搭载了上述的驾驶室6、脱粒装置11、谷粒箱8等的机体框架2能够上下升降,在该行驶框架5轴支撑有多个转轮50,这些传动轮50以如下方式配设,分别从内侧(下侧)抵接并支撑履带板4的接地部41。

另外,行驶装置3具备:使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能够相对于机体框架2分别独立地升降的横摆机构300;以及使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能够一体地前后摆动的俯仰机构400(参照图3)。

该行驶装置3是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主要部分,以下,参照图3~图5对其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高的状态下的行驶装置3地侧视图,图4是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低的状态下的行驶装置3的侧视图。另外,图5是行驶装置3的俯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行驶装置3所具备的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分别在驱动轮44与游动轮45之间延伸,在履带板4的与农田面G相接的接地部41,空开适当的间隔地安装有从内侧抵接的多个转轮50。

另外,能够使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分别独立地升降的横摆机构300具备相互经由连结杆30而连结的前侧连杆机构31以及后侧连杆机构32。

这些前侧连杆机构31以及后侧连杆机构32设置在机体框架2与行驶框架5之间。而且,使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的后部升降并能够改变机体框架2的前后倾斜姿势的俯仰机构400以将前侧连杆机构31轴支撑于机体框架2的第一支轴33为中心使后侧连杆机构32升降,从而能够使行驶框架5的后部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下摆动。

在该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特征的部分是,在构成横摆机构300的一部分的前侧连杆机构31以及后侧连杆机构32分别安装有从内侧抵接于履带板4的非接地部42的支撑转轮。

此外,以下,将设置于前侧连杆机构31的支撑转轮记为前侧的支撑转轮51,将设置于后侧连杆机构32的支撑转轮记为后侧的支撑转轮52。另外,在方案中,将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统称并记为支撑转轮。

另外,以下,对在前侧连杆机构31和后侧连杆机构32的各自设置有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省略设置在前侧连杆机构31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而仅在后侧连杆机构32设置后侧的支撑转轮52。

在此,对横摆机构300以及俯仰机构400进行说明,并对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详述。

(横摆机构300)

首先,对横摆机构300进行说明。横摆机构300以能够使左右一对行驶框架5分别独立地升降的方式,在各行驶框架5以1对1地对应设置。左右的横摆机构300是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对一方的结构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3以及图4所示,左侧的横摆机构300所具备的前侧连杆机构31具备第一下臂(方案的“第一下部臂”)310和第一上部臂320。

第一下臂310形成为大致へ字状的平缓的山形(机体侧视时向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前端部经由第一连结轴311而轴安装于行驶框架5,并且基部经由第一支轴33而轴支撑于机体框架2。

另一方面,第一上部臂320形成为侧视稍微减缩的形状,基部以与第一下臂310一体转动的方式轴支撑于第一支轴33,并且在前端部(上端部),经由轴体321而连结有与行驶框架5平行地配设的连结杆30的前端。

设置在机体的后侧的后侧连杆机构32具备第二下臂(方案的“第二下部臂”)330和第二上部臂340。

第二下臂330形成为大致へ字状的山形(机体侧视时向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前端部经由第二连结轴341而轴安装于行驶框架5,并且基部固定于第二支轴34。

另一方面,第二上部臂340的基部以与第二下臂330一体转动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支轴34,在中间部,经由轴体343而连结有连结杆30的后端,并且在前端部342连接有滚动缸301的活塞杆302的前端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行驶框架5、前侧连杆机构31、后侧连杆机构32、连结杆30,形成平行连杆。因此,若滚动缸301进行伸缩动作,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上部臂340转动,在前侧连杆机构31的第一上部臂320也同时转动。

此时,第一下臂310与第一上部臂320一体地以第一支轴33为中心转动,第二下臂330与第二上部臂340一体地以第二支轴34为中心转动,因此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同时向同方向转动,使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升降。

这样,通过使用横摆机构300,能够使左右的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分别独立地升降。因此,以使在因为农田面G的凹凸、倾斜、左右的行驶装置的沉入量的不同等而引起机体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例如使左右的行驶框架5向相反地升降而维持机体的水平状态。此外,虽未图示,但在联合收割机1设置有左右倾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基于由左右倾传感器检测出的机体的倾斜,控制器使滚动缸301动作。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固定在以与机体框架2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多个横框架21的托架383上,经由枢轴支撑销381而摆动自如地安装有连结臂380,在该连结臂380枢轴支撑滚动缸301的基部。

另外,如图所示,在分别形成为山形的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各中间部,设置有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即,在履带板4上,从内侧(下侧)抵接于不会与农田面G相接的卷绕区的上部侧,能够对履带板4施加适当的张紧。

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控制履带板4的张紧量,能够可控地减少履带板4的周长的变化。另外,由于由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两个使履带板4张紧,因此履带板4的支撑间隔变短,能够有效地防止履带板4的晃动。

此外,第一下臂310和第二下臂330形成为机体侧视时直线状。

(俯仰机构400)

接下来,对俯仰机构400进行说明。俯仰机构400是通过使行驶装置3的后部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下动从而使机体前倾(向前下倾斜)或后倾(向后下倾斜)的装置,能够对应农田面G的前后方向的倾斜、前行进驶时产生的行驶装置3的后部的沉降。此外,在联合收割机1中,前后倾传感器(未图示)连接于控制器,基于由前后倾传感器检测出的机体的倾斜,控制器使后述俯仰缸401动作。

如图5所示,俯仰机构400经由安装于机体框架2的支撑金属件411而沿机体宽方向安装横轴430,在该横轴430分别固定左右的俯仰臂410的基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俯仰臂410形成为侧视时陡峭的山形,经由设置在其中间部的连结轴440,连结支撑形成为侧视时へ字状的后侧支撑部件420的上端部。

该后侧支撑部件420形成为俯视コ字状,具备从其左右两侧部向前方延伸的部位,在从该左侧部向前方延伸的部位的前端部轴承支撑着对第二下臂330以及第二上部臂340进行轴支撑的第二支轴34。在从后侧支撑部件420的右侧部向前方延伸的部位的前端部轴承支撑有右侧的第二支撑轴34。

另外,在俯仰臂410的顶部,连结有俯仰缸401的杆402的前端。此外,俯仰缸401的基部枢轴支撑于立设在机体框架2的支撑板22的上端侧。

根据该结构,若使俯仰缸401伸缩动作,则在经由俯仰臂410而轴承支撑第二支轴34的后侧支撑部件420向上下方向移动。其结果,后侧连杆机构32相对于机体框架2升降,由行驶框架5、前侧连杆机构31、后侧连杆机构32、连结杆30构成的平行连杆以第一支轴33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摆动。即,行驶装置3的后部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下动,能够使机体前倾或后倾,能够对应农田面G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行驶装置3的后部的沉降。

另外,在俯仰臂410的前端,经由轴365而连结有限制部件350的前端,该限制部件350被基端部摆动自如地连结滚动缸301的连结臂380枢轴支撑(参照图6)。因此,俯仰缸401伸缩动作,在将机体的前下倾斜或后下倾斜修正为水平时,轴365按照俯仰臂410的动作而向前后方向移动。

即,限制部件350是限制滚动缸301的基部相对于俯仰机构400的位置变化的部件,是不限于俯仰状态地用于将滚动缸301的推力传递至被轴承支撑于后侧支撑部件420的第二上部臂340的推力支撑部件。

图6是限制部件350的俯视的说明图,图7是限制部件350的侧视的说明图。如图所示,限制部件350通过对置的长板体351而形成仅能够容纳滚动缸301的宽度。

在限制部件350的基部,支撑滚动缸301的筒轴体370设置在形成于长板体351的毂371间,并且各毂371与长板体351的内面之间设置有加固部件372。

另一方面,限制部件350的前端部设置有一体形成有前端毂部361和旋拧螺栓型的限位件364的螺纹孔形成部362的加固部360。这样,通过设置一体形成有前端毂部361、螺纹孔形成部362的加固部360,例如能够减少针对长板体351的焊接部位、实现成本削减,并且能够通过做成一体构造来实现强度提高。

另外,限位件364以限制部件350不会过度向后方移动的方式设置,安装在加固部360的前端毂部361的下部。根据该结构,将限位件364与前端毂部361的距离保持固定,确保间隙,并且能够提高限制部件350的前端侧的强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通过俯仰机构400能够例如将机体维持前倾姿势、即使在因柔软地行驶装置3的后部沉降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机体维持前后水平姿势。而且,在前侧连杆机构31的第一下臂310设置前侧的支撑转轮51、在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下臂330设置后侧的支撑转轮52,因此即使在机体较大地前倾的情况下,履带板4也不会与行驶框架5干涉。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利用俯仰机构400的行驶装置3的摆动范围。

(前侧的支撑转轮51的配置)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行驶装置3而言,在行驶框架5从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升最高的位置到升降范围的中间位置为止期间,设置于第一下臂310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在侧视情况下,配置得比连结驱动轮44与张紧轮45的履带板4的内侧面上固定的辅助线L向上方突出。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低且机体处于前倾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3的侧视图。即,如图4以及图8所示,例如,在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升至最高的位置,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低的状态的情况下,前侧的支撑转轮51相比连结驱动轮44与张紧轮45的履带板4的内侧面上规定的辅助线L向上方突出。

前侧的支撑转轮51的位置被如此地限制,因此在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比至少中间高度低的情况下,即,从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升得最高的位置(最低车高状态)到升降范围的中间位置为止期间,通过前侧的支撑转轮51,履带板4的非接地部42被支撑,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履带板4的挂绕周长的变化、晃动。

相反地,在行驶框架5位于相对于机体框架2离开的下降位置的情况下,即,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高的情况下,如图3、图9以及图10所示,前侧的支撑转轮51比连结驱动轮44和张紧轮45的履带板4的内侧面上规定的辅助线L位于下方,不会与履带板4抵接。在此,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高且机体处于前倾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3的侧视图,图10是联合收割机1的车高较高且机体处于后倾姿势的情况下的行驶装置3的侧视图。

另外,如图4以及图8所示,在行驶框架5设置有下限限位件500,防止在使机体最低时,前侧的支撑转轮51与行驶框架5干涉。

(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4、图8~图10所示,在设置于第二下臂330的后侧的支撑转轮52在行驶框架5相对于机体框架2位于任何位置的情况下,在机体侧视时以比辅助线L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

因此,不限于机体的姿势调节状态,通过设置于后侧连杆机构32的后侧的支撑转轮52,能够向履带板4施加预定的张紧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履带板4的晃动。另外,能够抑制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支轴34与履带板4的干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在机体框架2向前下最大倾斜时,设置于第二下臂330的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外周上部比第二支轴34的外表面上部更位于上方。

即,如图8以及图9所示,机体最大前倾的情况下,表示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外周上部的高度位置的线H1相比表示第二支轴34的外表面上部的高度位置的线H2,始终位于上方。

因此,能够防止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支轴34与履带板4的干涉,因此能够使利用俯仰机构400的机体的前下倾斜量更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述的横摆机构300、俯仰机构400的动作,由控制器的自动控制进行,但也能够由作业者的手动操作来进行。

图11是表示履带板4以及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剖视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中,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轴安装于配设在行驶框架5的内侧的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外侧。而且,在宽方向上形成夹着凹部55的2个抵接面、即第一抵接面56以及第二抵接面57,位于第一下臂310或第二下臂330的一侧的第一抵接面56与位于第一下臂310或第二下臂330的相反侧的第二抵接面57相比形成得宽度窄。

因此,能够使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接近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地安装,因此能够确保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安装强度,并使该结构紧凑。

另外,如图所示,履带板4在相对于机体的宽方向的中央部埋设有金属芯46。而且,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凹部55构成为跨过金属芯46,因此能够可控地防止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与金属芯46干涉而产生的噪音。此外,图中,符号47表示埋设于履带板4的加固线。

另外,通过设置凹部55,在使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接近行驶框架5时,通过凹部55能够接近至横跨行驶框架5,因此能够使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不与行驶框架5干涉,并能够扩大其升降量。这样,通过扩大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最高位与最下位的上下差,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差动范围变广,能够与行驶装置3的姿势对应地向履带板4施加适当的张紧,还能够可控地控制履带板4的挂绕周长。

另外,如图11所示,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将转轮本体510、在从转轮本体510突出的前端部刻设阳螺纹的轴体533、将轴体533在转轮本体510的内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的轴承534单元化,从而容易进行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安装。

而且,对于分别设置于行驶装置3的左右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中的任一个,将轴体533的阳螺纹做成右螺纹从而实现配件的共用化。此外,做成右螺纹在考虑到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时的行进方向的情况下,与行驶距离变长的右侧的履带板4对应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中,旋转方向和螺纹的紧固方向一致,因此能够防止松弛。

接下来,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行驶装置3的其他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行驶装置3的行驶框架5的侧视的说明图,图13是后侧连杆机构32的第二下臂330的侧视的说明图。

如图12所示,行驶框架5使成为位于机体后方侧的部分的框架后部501的上缘高度在距机体前方比位于中间侧的部分的上缘高度高的位置。换句话说,使配置有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部分的高度比支撑张紧轮45的框架后部501的上缘高度低。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配置较低,因此能够抑制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高度。另外,能够增大张紧轮45的支撑部分的高度尺寸,所以能够使强度提高。

另外,如图所示,张紧轮45在行驶框架5的后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能够向前后方向伸缩地安装的张紧轮安装部件550的前端。另外,多个转轮50中,设置在行驶框架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4个转轮50以2个1组地摆动自如地安装。即,在设置于将中央通过摆动轴570而摆动自如地连结于行驶框架5的转轮臂560的前后的安装轴上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转轮50。

再有,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以及后侧的支撑转轮52设置在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中间位置,更详细来说,在比形成于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弧状的臂本体部的外缘更靠外方形成有凸部333,在设置于该凸部333的阴螺纹孔旋拧轴体533来安装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

这样,将成为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的安装部的凸部333设置在比成为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臂本体的基本形状的线靠外的位置,因此不会对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强度造成影响。另外,在形成为弧状的臂本体的最大鼓出部分配置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前侧的支撑转轮51、后侧的支撑转轮52、行驶框架5之间的干涉。再有,凸部333的大小与臂本体相比也形成得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成本提升。

(变形例)

另外,在将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单元化时,能够代替图11所示的构造而选用图14所示的构造。图14是表示支撑转轮单元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将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通过将转轮本体510、从转轮本体510突出的轴体535、将轴体535在转轮本体510的内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的轴承534组合而单元化的情况不变,但改变的是轴体535的形状、尺寸。

即,在形成于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臂本体的凸部333(参照图14)形成有贯通孔,将该贯通孔做成贯通至轴前端与凸部333的外表面成为同一面的状态为止的长度的轴体535。而且,在轴体535的前端形成阴螺纹。

这样,将不在前端外周设置阳螺纹而在前端形成阴螺纹部的前侧的支撑转轮51和后侧的支撑转轮52安装于第一下臂310以及第二下臂330的臂本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从臂本体的外方经由紧固件537而利用螺栓536进行固定即可。

此外,其他的变形例、效果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推导得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更多的方式并不被以上所表述的特定的详细以及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