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4711发布日期:2018-11-14 01:01阅读:38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农业病害的药剂组合物,更特别涉及将药剂组合配制成悬浮剂,用于农业生产上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主,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2012年,贵州道元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所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和益佰制药苗药研发团队成功研制丙硫唑创新型绿色杀菌剂。丙硫唑(阿苯达唑)是一种人用杀虫杀菌成分,对植物多种混发病害和病原体感染都有抑制作用。属于内吸性丙硫唑类新一代农用杀菌剂,具有预防保护、内吸治疗、渗透传导作用。杀菌谱广,具有较强的作用方式和生物活性的互补性。为高效、低毒、真正的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也具有活性高、持效期长、内吸性强、施药时间灵活的特点,它对的褐斑病有较好防效。丙环唑是属于甾醇抑制剂中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泛、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兴广谱性杀菌剂代表。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丙环唑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但无论是丙硫唑还是丙环唑单剂使用时,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均不显著,起不到明显的防治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丙硫唑或丙环唑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以解决目前水稻纹枯病难以长期防治的技术难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其由以下原料制成:占组合物重量5%至50%的活性成分、占组合物重量2%至6%的润湿分散剂、占组合物重量0.1%至0.4%的增稠剂、占组合物重量3%至5%的防冻剂、占组合物重量0.4%至0.6%的消泡剂以及余量的水,所述活性成分为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混合物,丙硫唑和丙环唑的重量比为(1~4):(1~4)。所述丙硫唑和丙环唑的重量比为(1~2):(1~4)。所述丙硫唑和丙环唑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湿分散剂为农乳600-1。所述增稠剂为黄原酸胶。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所述消泡剂为甲醇。所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以丙硫唑和丙环唑为主要有效成分和农药助剂、赋型剂配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所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杀菌药物上的应用。所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水稻纹枯病杀菌药物上的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本发明所用的丙硫唑是内吸性丙硫唑类杀菌剂,丙环唑是三唑类杀菌剂,相互混配不会产生低触,可协同增效,即混合物的活性大于单独组分的活性,减少用药量,减缓抗性降低成本。其次,本发明的组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协同增效导致用量降低,可抑制真菌对单一制剂(丙硫唑或丙环唑)产生抗药性。下面以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室内活性测定1.1药剂毒力测定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供试单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抑制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0.5ml药液与4.5ml融化的pda培养基混匀,倒入无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带药培养基平板。培养基凝固后,在每个培养基平面放入1个供试菌的菌饼(直径为0.5cm),使菌饼带菌丝的一面贴在培养基表面,每处理3次重复,以乙醇溶剂和含有0.1%的吐温80水溶液为对照。25℃下培养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供试菌菌落生长直径。根据下式计算抑制率。并按机率值分析法求出水杨酰烯胺、噁霉灵单剂的毒力回归曲线与ec50值、sd及95%置信限。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生长直径—处理菌落生长直径)/对照菌落生长直径×1001.2丙硫唑和丙环唑的复配作用研究将丙硫唑和丙环唑进行复配:将两种原药按有效成分配制成4:1,3:1,2:1,1:1,1:2,1:3,1:4共7个配比(质量比)。上述配方分别按药剂毒力测定方法进行毒力测定。对混剂联合作用进行评价,以ec50值为基础,通过计算混剂共毒系数评价混剂联合作用类型。ctc120为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2、试验结果2.1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12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处理药剂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1)相关系数sdcl0.95丙硫唑y=0.8993x+3.485247.66180.95910.291412.7967~177.5190丙环唑y=0.8401x+4.49174.02510.99010.36050.7909~20.4849从表1可以看出,丙硫唑对水稻纹枯病的ec50为47.6618μg/ml;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ec50为4.0251μg/ml。表2丙硫唑与丙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丙硫唑:丙环唑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0(μg/ml)共毒系数1:4y=0.7439x+4.67710.96412.7021182.35551:3y=0.7696x+4.74710.98532.1322244.81381:2y=0.8677x+4.62240.96242.7246212.61941:1y=1.6133x+3.90240.89294.1633178.30512:1y=0.991x+4.30350.97905.0279205.46393:1y=1.2768x+3.84320.92037.9533161.51574:1y=1.2022x+3.92570.97287.7039195.2725由表2可知,丙硫唑和丙环唑复配的所有比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但不同复配比例增效系数有所差异。其中,丙硫唑和丙环唑的复配比例为1:3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44.8138。表明丙硫唑和丙环唑的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仅是对该发明的举例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中未作具体说明的步骤均是已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称取丙硫唑1kg、丙环唑4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2kg、增稠剂(黄原酸胶)0.1kg、防冻剂(乙二醇)3kg、消泡剂(甲醇)0.4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2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二称取丙硫唑40kg、丙环唑10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6kg、增稠剂(黄原酸胶)0.4kg、防冻剂(乙二醇)5kg、消泡剂(甲醇)0.6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3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三称取丙硫唑9kg、丙环唑27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3kg、增稠剂(黄原酸胶)0.2kg、防冻剂(乙二醇)4kg、消泡剂(甲醇)0.5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2.2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四称取丙硫唑10kg、丙环唑20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4kg、增稠剂(黄原酸胶)0.3kg、防冻剂(乙二醇)3kg、消泡剂(甲醇)0.4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2.5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五称取丙硫唑18kg、丙环唑18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4kg、增稠剂(黄原酸胶)0.3kg、防冻剂(乙二醇)4kg、消泡剂(甲醇)0.5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2.5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六称取丙硫唑24kg、丙环唑8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3kg、增稠剂(黄原酸胶)0.2kg、防冻剂(乙二醇)5kg、消泡剂(甲醇)0.6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3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实施例七称取丙硫唑22kg、丙环唑11kg、润湿分散剂(农乳600-1)5kg、增稠剂(黄原酸胶)0.3kg、防冻剂(乙二醇)4kg、消泡剂(甲醇)0.5kg,用水补足至100kg,将上述原料在常温下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在球磨机中常温下磨球2.3h,制得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本发明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硫唑与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已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发明的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