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9636发布日期:2018-12-11 19:40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生长帐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



背景技术:

植物帐篷可在室内种植多种类植物,不受地域影响,并且可以更好的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线照明等,使植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现有的植物帐篷的高度多为固定式,如需在原有的植物帐篷内培育新的植物,而新培育的植物生长过程中,容易受植物帐篷高度的影响而顶到帐篷内部的棚顶,将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包括有篷布和支撑篷布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顶框、底框和连接于顶框与底框之间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有固定于底框各边角上的下竖杆和固定于顶框各边角下的上竖杆以及连接于上竖杆和下竖杆之间的连接杆,所述上竖杆和所述下竖杆之间可拆卸连接,并且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上竖杆和下竖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篷布上方的外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有相互对应且可贴合或分离的扣件。

进一步,所述上竖杆下方侧面设有安装孔,所述下竖杆上方侧面设有可伸缩穿装于上竖杆的安装孔内的固定销。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上方侧面设有可伸缩穿装于上竖杆的安装孔内的固定销,连接杆下方侧面设有所述下竖杆的固定销可穿入的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固定销与下竖杆的内壁由弹性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销与连接杆的内壁由弹性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扣件为魔术贴,所述篷布上方的外侧面的上端固定有魔术贴的毛绒面,所述篷布上方的外侧面的下端固定有魔术贴的钩刺面,所述毛绒面和所述钩刺面可分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篷布上设置若干连通至帐篷外的通风口。

进一步,所述篷布底部还可开设有连通至帐篷外的排水口。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当帐篷处于常规状态需要加高时,可将毛绒面和钩刺面分离,使收折于篷布内的篷布可延展向上拉直,从而实现篷布整体高度在原基础上的增加;再将连接杆固定连接于上竖杆与下竖杆之间,使支撑架整体的高度得到有效的增高,并且能够支撑增高后的篷布。此方式可使帐篷的高度能够灵活的增加,使帐篷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生长高度的植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帐篷常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帐篷增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架的常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撑架加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帐篷增高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帐篷常规状态下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上竖杆和下竖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支撑架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11为支撑架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12为帐篷的实施例1示意图。

图13为帐篷的实施例2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13所示,一种通过收折或释放篷布以增加帐篷高度的帐篷,包括有篷布22和设置于篷布22内用于支撑篷布22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顶框2、底框1和连接于顶框2与底框1之间的支撑杆。所述篷布22的各平面上均可设置连通帐篷内外的通风口11,用以连接外置风机,通过风机送风实现帐篷内部控温的作用,篷布侧面还设有透气窗23,以实现帐篷内外的循环通风。篷布22侧面可设观察窗12,用于观察帐篷内部植物成长情况,该观察窗12由透明软PVC材质制成,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帐篷内还可设置置物袋21,用以放置各种园艺工具。此外,篷布22的侧面底部还开设有排水口13,底框上设有与排水口13对应的呈“几”字型凸起框架,此结构用以将植物和土壤吸收后多余的水分排出。

参照附图3、4、5和9所示,所述支撑杆包括有固定于底框1各边角上的下竖杆3和固定于顶框2各边角下的上竖杆4以及连接于上竖杆4和下竖杆3之间的连接杆5。所述上竖杆4下方侧面设有安装孔6。所述下竖杆3上端采用缩管工艺将管径缩小,使下竖杆3的缩管段可插入上竖杆4内。并且,下竖杆3缩管段的侧面设有可伸缩穿装于上竖杆4的安装孔6内的固定销7,该固定销7与下竖杆3的内壁由弹性构件17连接,实现固定销7相对下竖杆3侧面的弹性伸缩,所述弹性构件17可以是V型弹片。使用时将下竖杆3缩管段插入上竖杆4内,使下竖杆3的固定销7伸出于上竖杆4的安装孔6上,从而可实现上竖杆4和下竖杆3的固定连接。分离上竖杆4和下竖杆3时,将固定销7向下竖杆3内按压,使固定销7收缩于下竖杆3内,从而便可使上竖杆4和下竖杆3分离。通过上述方式便可实现上竖杆4和下竖杆3的可拆卸连接。

继续参照附图3、4、5和9所示,所述连接杆5的上端采用缩管工艺将管径缩小与下竖杆3的缩管段直径一致,使连接杆5的缩管段同样可插入上竖杆4内;并且,连接杆5的缩管段侧面同样设有可伸缩穿装于上竖杆4的安装孔6上的固定销7,该固定销7与连接杆5的内壁由弹性构件17连接,实现固定销7相对下竖杆3的侧面弹性伸缩,如附图7所示,所述弹性构件17可以是V型弹片。连接杆5下方的侧面设有下竖杆3的固定销7可穿入的安装孔6。待将上竖杆4和下竖杆3分离后,可将连接杆5的缩管段插入于上竖杆4内,使连接杆5的固定销7伸出于上竖杆4的安装孔6外,从而实现连接杆5和上竖杆4的固定连接,再以同样的方式将下竖杆3的缩管段插入于连接杆5的下方内,即可实现上竖杆4、连接杆5和下竖杆3的固定连接,最终达到加高支撑架的目的。

参照附图1、2、6、7和8所示,所述篷布22上方的外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有相互对应且可贴合或分离的扣件,并且常规状态下篷布22上下两端的扣件相互贴合。具体的,所述扣件为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为现有的常用于服装上的连接辅料,包括可相互贴合的毛绒面15和钩刺面16两面。所述篷布22上方的外侧面的上端固定有魔术贴的毛绒面15,所述篷布22上方的外侧面的下端固定有魔术贴的钩刺面16,所述毛绒面15和所述钩刺面16可分合连接。常规状态下的篷布22上方侧面的毛绒面15和钩刺面16相互贴合,使原本位于毛绒面15和钩刺面16之间这部分篷布折叠于篷布22内,当需要进一步的加高帐篷的高度时,可将毛绒面15和钩刺面16分离,使收折于篷布22内的篷布22可延展向上拉直,从而实现篷布22整体高度在原基础上的增加,并且与支撑架加高后的高度相匹配。

参照附图1至9所示,具体实施步骤为:当需要增加帐篷高度时,可先将魔术贴的毛绒面15和钩刺面16分离,即可实现篷布22相对常规状态的的加高;然后将上竖杆4和下竖杆3分离;最后将连接杆5连接于上竖杆4和下竖杆3之间,使支撑架整体高度得到增高,并且与篷布22增高后的高度匹配,实现帐篷整体高度的增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如附图10和11所示,所述顶框2和所述底框1均由杆体18和管接件19连接成型。所述管接件19为三通管接头、四通管接头、五通管接头等现有的各种管接件,并且管接件19的穿装杆体18的各通孔处的侧面均设有安装孔6。所述杆体18两端均采用缩管工艺将管径缩短至可插入于管接件19的通孔内,并且杆体18两端的缩管段侧面设有可伸缩穿装于管接件19的安装孔6上的固定销7,该固定销7与杆体18的内壁由弹性构件连接,实现固定销7相对杆体18侧面的弹性伸缩,所述弹性构件可以是V型弹片。并且所述上竖杆4连接于顶框2的一端和所述下竖杆3连接于底框1的一端同样采用缩管工艺将管径缩短至可插入于管接件19的通孔内,并且上竖杆4和下竖杆的3此处缩管段侧面同样设有可伸缩穿装于管接件19的安装孔6上的固定销7,使上竖杆4和下竖杆3分别与顶框2和底框1实现可拆卸连接。通过上述管接件19、杆体18、上竖杆4和下竖杆3的结构实现了支撑架整体的可拆卸连接,使支撑架能够更灵活的更换杆体18、上竖杆4或下竖杆3的长度,从而实现支撑架整体大小的灵活改变,以适应各种不同帐篷大小的需求。此外,如附图12和13所示,帐篷门20的开启方式可以是的单门开启方式或对门开方式或任意多门开启等各种开启方式,同时帐篷的结构可以是顶部平面造型也可以是顶部呈梯形造型等各种造型。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