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使用的扁尾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5199发布日期:2020-06-30 19:45阅读:1149来源:国知局
便于使用的扁尾鱼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鱼漂。



背景技术:

扁尾鱼漂利用其较宽的可视面提供良好的视觉醒目效果,使用时需要将可视面调整到便于观察的理想观察角度,但截面为圆形的漂脚或漂身在插入鱼漂座时是无法用来判断周向角度的,通常是将鱼线拉直后先将鱼漂座进行周向定位再根据拉直的鱼线或鱼漂座进行鱼漂的周向角度定位,而漂尾上的扁状漂段距离鱼漂座的相对距离太大以及距离钓友的观察距离太大非常不利于角度判断,并且鱼漂座和鱼线为软体易变形需要一手拉线一手来定位很不方便也不利于鱼漂的周向角度定位操作,使用时还存在经常忘记确认可视面角度问题。另外,鱼漂使用过程中,会经常因风浪影响导致鱼漂的可视面转动,需要进行更精准的反向角度补差,目前的各类扁尾鱼漂的上述问题急需解决。

上述扁尾鱼漂的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不方便确认等问题,导致扁尾技术认可度很低,严重影响了扁尾技术的发展进程。扁尾技术进程极其缓慢,即使是参数的改进也属于本领域显著而突出的进步,如小扁尾技术经历14年的漫长时间仅仅是在宽度参数上局部稍有改进,但对本领域有深远意义。这种进步结合庞大的钓鱼爱好者数量和漫长的时期足以说明已经属于非显而易见性。

鱼漂领域具有特殊行业特点:1、鱼漂技术发展历程极其缓慢,长久以来以细尾这种缺陷明显的不成熟技术占据主要市场。2、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具有非常严重的心理认知障碍。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a、鱼漂产品属于熟视无睹的心理认知规律;b、对细尾技术有很强的盲目不理性的认知,缺乏对鱼漂技术的理性分析能力,像本专利很多性能需要重新定义;c、钓友们通常具有严重的执拗认知特点进一步屏蔽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动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扁尾技术的偏见,鱼漂实验需要结合实际垂钓,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具有很高的难度;d、鱼漂技术属于不见到实际产品很难认可的技术产品,简单的凭空想象很难行得通;e、本领域信息透明度极高,导致一般技术人员会错误的认为要是鱼漂技术能升级成功的话早就可以升级了;f、行业内很多所谓的大师的误导,造成一种假象让各厂家认为既然大师都不能突破的技术自己更难以突破心理屏障;g、千篇一律特点加重了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的心理认知障碍,自鱼漂问世以来长久时期内一直是缺陷明显的不成熟的细尾技术为主导占据市场,并且仅有的几种技术在形状和参数方面也是自问世以来举步维艰极难改变;h、随众心理严重,有突出的人云亦云特点,严重缺乏深入研发的创新精神。i、有突出的再生技术隐蔽性,如双扁尾技术中平衡点设计原理以及两种形状互相弥补缺点缺一不可的设计原理;如小扁尾技术一个宽度参数隐藏了14年漫长时间才得以突破,也是对技术升级难度的强有力的说明;j、形状类技术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设计原理隐蔽性、罕见的众多性能之间矛盾性、高度苛刻性以及司空见惯产生高度漠视性等特点;h、除鱼漂领域在渔具或钓友技术方面,钓友执拗、不理性认知异常突出,钓友执拗的认知普遍达到了“不可理喻”程度,对本领域了解越多这种认识越清楚,比如有的钓友就特别相信钓浅水更能钓到鱼,而有的钓友特别相信钓深水更能钓到鱼,这种普遍的执拗认知习惯同样在鱼漂技术方面也普遍存在,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鱼漂苛刻产品特点很难相信鱼漂技术升级可以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其他领域的产品与鱼漂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巨大差距在钓友群体具有根深蒂固的认知,这种心理认知在其他形状技术领域也较为普遍,也是造成形状类技术普遍更新缓慢不可忽视的原因。3、本领域各厂家普遍忽略了在鱼漂形状或结构上的研发方向,在提高视觉效果方面普遍主要在提高油漆亮度方面,在降低整体密度方面普遍主要是寻找更轻的漂身材质和减小涂层厚度方面,在做工方面精益求精的错误的研发方向导致鱼漂性能提升收效甚微。4、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研发能力极其低下不重视创新,有实力的大厂排斥新技术出现,千篇一律的产品推广主要靠名人效应或品牌宣传。5、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和钓友对扁尾技术有普遍而严重的歧视。众厂家不愿意做宣传给别人做嫁衣,很多消费者也不知道怎么使用,两方面恶性循环导致市场占有率很低。目前的小扁尾技术、大扁尾技术、一体醒目尾技术、倒锥式扁尾技术缺陷明显进一步导致本领域对扁尾技术的不认可。6、本领域传感器类无线电信号传输类电子鱼漂技术思路由于风浪干扰信号判断、不符合用漂习惯、易缠线、易与鱼竿碰撞损坏、难以实施等原因并不能实际解决鱼漂的发展困境,包括确认可视面使用角度相关的众多问题难以通过电子类技术和复杂的机械结构来解决。7、跟风仿造盛行,不重视技术创新,很多厂家通过虚标高价的方式来提高产品性能的假象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购买到性能更佳的产品,导致很多厂家和渔具店生存困难,包括饵料鱼竿等渔具领域普遍如此。本专利的稳定有利于本行业摆脱混乱竞争现状,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树立创新热情和信心。

鱼漂具有非常特殊的产品特点:1、鱼漂的性能要求众多,通常应具有以下性能:a、作为成熟技术鱼漂首先要实现充足的视觉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薄膜尾技术通过提高可视面宽度和提高前后不同鲜艳颜色漂目与背景环境之间色差来提高视觉效果;b、要有足够的幅度灵敏度,幅度灵敏度表达一定咬钩力下鱼漂产生的动作幅度的大小。漂尾的横截面积越小幅度灵敏度越高,本专利所述有利于提高幅度灵敏度是从有利于减小横截面积角度实现的。像竞技类、轻口类、带壳芦苇类鱼漂对幅度灵敏度有很高的要求,目前细尾技术的幅度灵敏度很难提升。鱼漂对敏捷性要求也较高,敏捷性表达鱼漂信号动作的快慢,主要是受上下运动的水阻决定;c、具有良好的翻身性能,本专利薄膜尾技术主要通过减小漂尾重量和利用扁状漂段翻身时大体垂直于水面特点减小与水面的粘合力来提高翻身性能;d、最好具有极高的简洁性,是鱼漂技术难以进步的重要原因。像竞技类、带壳芦苇类鱼漂具有极高的简洁性要求,是阻碍鱼漂技术难以进步的重要原因;e、要具有良好的浮力均匀性,由相邻漂目横截面积大小的差异程度决定,像细尾技术整个漂尾具有良好的浮力均匀性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其他现有技术如加粗三棱柱型和一体醒目尾则表现很差恰好在常用漂段出现浮力不均匀情况,直接影响使用感受和甚至影响提竿中鱼准确率;f、要具有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主要由醒目漂段长度决定,表达鱼漂在漂尾更大长度上展示信号的能力,信号表达范围越大越有利于表达更复杂的信号动作,属于醒目类鱼漂的瓶颈难题盲目增加醒目漂段长度会存在严重缺陷,像倒锥式扁尾鱼漂“随意”增加醒目漂段长度属于明显的创新失败;g、要具有更低的整体密度,像带壳芦苇鱼漂的整体密度是目前众厂家非常想突破的性能但举步维艰,本专利利用漂尾的密度远大于漂身密度的特点通过减小漂尾重量来减小所占比重来大幅度减小鱼漂的整体密度;h、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即不同种类的鱼漂有的钓高目有的钓低目等不同性能要求通过一支鱼漂来实现,是基于目前垂钓混养鱼的普遍性和鱼漂信号动作的复杂性以及杜绝频繁更换鱼漂重新调整铅坠而产生的重要性能指标。像加粗三棱柱鱼漂大扁尾鱼漂等主要钓低目通用性极差,本专利主要通过增加醒目漂段长度来实现一支鱼漂满足不同种类鱼漂在不同漂段上的信号表达需求,成倍提升了鱼漂的使用价值。像在前后可视面做不同鲜艳颜色漂目涂装或前后不同高度位置的定位漂目或采用多支鱼漂相同吃铅量等技术方案,也属于进一步提高通用性范畴;i、要便于快速方便的找到理想的可视面观察角度,或者称作扁尾鱼漂的使用角度,是指垂钓使用过程中扁尾鱼漂的可视面有一个理想的观察角度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实际上就是让可视面大体正对着垂钓者的角度,通过在鱼漂座上调整可视面周向角度来实现。像小扁尾鱼漂由于宽度不足存在难以找到使用角度方面缺陷在市场存在这么多年都很难被认可。垂钓活动是一项各个环节非常繁琐的过程,增加一个可视面选择过程也蕴含了垂钓的乐趣性,不属于不符合使用习惯范畴。本专利通过插入鱼漂座时立马能看到的角度识别标识彻底解决了使用角度相关问题,并通过选择前后不同高度的定位漂目可视面是否采用裸装等设计进一步杜绝了忘记确认使用角度问题想忘记确认角度都难;j、通常具有较高的美观要求,直接关系到鱼漂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技术认可度,在鱼漂领域属于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指标。像大扁尾鱼漂的美观性明显欠佳,是其市场上很难见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像单纯将大扁尾或一体醒目尾技术中的细尾改成很细的滑尾细尾属于不伦不类设计在美观度或心理感受上难以获得市场认可。本专利薄膜带状丰富左右轮廓设计提升了美感设计空间,包括采用下漂段保证了醒目漂段与很细的滑尾细尾的良好兼容保证了美观度;k、要具有良好的耐用度也即使用寿命,在本专利薄膜尾技术主要解决了扁状漂段与细尾连接处也即过渡部分附近薄弱环节的耐用度,耐用度有问题属于致命缺陷,薄弱环节耐用度不能得到解决是目前阻碍扁状漂段难以做到更薄的重要原因。本专利薄膜尾技术主要通过加大过渡部分和下漂段的形状缓冲效果以及利用薄膜尾技术的柔软性特点进一步降低提竿时产生的水阻等方案来提高薄弱环节耐用度;l、要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是基于目前行业设备粗糙简陋,生产水平低下而产生的要求,也是制约众多厂家对扁状漂段做到更薄的一方面原因。本专利的涂层标识具有良好的可加工实施性;m、要具有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本专利指前后方向弯曲时漂尾弧度的均匀程度,是行业内惯常考量指标,通常弯曲弧度均匀性越好的漂尾耐用度越高爆口率越低。在本专利薄膜尾技术中主要解决的是扁状漂段与细尾连接处过渡部分附近漂段的弯曲弧度均匀性。目前的一体醒目尾技术几乎没有过渡部分弯曲弧度均匀性很差不得已采用提高弯曲硬度的手段来淡化这一缺陷但实际上依然很差,即使是将扁状漂段顶端个别漂目做薄依然是上软下硬的状态在弯曲弧度均匀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而难以被市场认可,细尾靠上部分太细影响耐用度而稍增加直径就有较大弯曲硬度也是制约目前众厂家难以将扁状漂段做更薄和细尾做更细的重要原因;n、最好具有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主要由风浪侧向力影响造成,本专利薄膜尾技术通过增加漂身入水深度以及控制醒目漂段宽度和长度等措施来提高鱼漂稳定性;o、需要符合钓友的使用习惯,由行业特点决定和钓友的执拗特点决定,像排水漂在翻身性能和幅度灵敏度方面不符合惯常使用习惯而很难被接受,是众多电子类无线电信号传输类鱼漂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而细尾技术是最符合钓友习惯的,本专利紧密围绕使用习惯进行设计,是本专利的显著优势;p、要具有乐趣性,本专利薄膜尾技术克服了像笔不能流畅书写种煎熬使用状态的细尾等鱼漂的弊端具有突出的优异性能,符合钓友使用习惯实现了充足信号表达范围以及不同轮廓形状和个性涂层等方面计保证了足够的乐趣性;q、要避免爆口现象,一体醒目尾技术是通过较大直径的圆柱型细尾通过提高漂尾弯曲硬度来降低爆口率,本专利薄膜尾技术主要通过更柔软的漂尾来避免爆口现象,本专利滑尾细尾部分通常比一般细尾鱼漂对应漂段还要柔软;r、为了方便理解性能和有益效果,本专利中减轻漂尾重量是从减小横截面积角度来说的,通常减轻漂尾重量也就能减轻头重,继而可以提高翻身性能和降低鱼漂整体密度,按此理解即可;增加醒目漂段长度也即能实现更大的信号表达范围和鱼漂的通用性,也即有利于在常用漂段避开与细尾过渡继从而实现常用漂段极好佳的浮力均匀性;减小横截面积也即能提高幅度灵敏度;增加宽度也即能提高视觉效果;s、以上性能要求为通常应该实现的而非必须实现的性能要求,不代表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2、大多数性能要求的显著提升皆属于本领域的瓶颈性难题,尤其是在不出现明显缺陷情况下多个性能同时显著提升。例如降低整体密度、提高信号表达范围、实现提高幅度灵敏度、提高简洁性、漂目相关性能的进一步优化等。3、鱼漂的众多性能要求极其苛刻。以目前细尾鱼漂不同款式之间设计量级精度单位高达0.05mm(如经常说的细尾第二目的直径为0.85mm)的对比来看薄膜状醒目技术不同款式设计量级还要至少提高一个量级即0.02mm,本专利薄膜尾技术在足够长度上的薄膜状厚度已经与目前众多厂家生产的一体醒目尾鱼漂大部分扁状漂段厚重的1mm左右的厚度甚至更厚的设计相差25个以上量级单位,结合鱼漂这种苛刻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品特点和不属于轻易可以随便改动的行业规律来看,通常优化几个量级单位就属于显著进步比如参照细尾技术的横截面积和整体密度几乎难以获得提升的现状,本专利达到25甚至更多个以上量级优化已经属于本领域显著进步,并且在宽度、横截面积、整体密度以及长度上实现了游刃有余提升而没有明显缺陷。宽度量级单位是0.1mm,长度上量级单位是一个漂目长度。在宽度、厚度、长度和横截面积等方面的同时优化多个量级单位则属于本领域非显而易见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性进步。如相对小扁尾技术至少在宽度和厚度两方面实现了跨越性优化尤其是对其视觉效果方面实现了跨越性提升,相对一体醒目尾技术不仅在厚度方面还在醒目漂段长度以及幅度灵敏度等重要参数性能方面同时实现显著差别实现了性能的跨越性提升,并可以保证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和耐用度并有利于实现更细的细尾。4、鱼漂众多苛刻性能要求之间具有众多互相矛盾制约关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视觉效果与幅度灵敏度、进一步改善结构简洁性之间互相制约排斥,实现众多苛刻性能要求的多样性与改善结构简洁性、提高浮力均匀性、提高翻身性能、降低整体密度、降低加工难度之间互相制约排斥,满足足够醒目漂段长度与增加可视面宽度、降低漂尾重量提高翻身性能、降低整体密度之间的制约排斥关系,以及提高漂尾耐用度和直度与降低漂尾厚度之间,提高上端漂目视觉效果与防止头重现象之间,滑尾细尾下端既要保证一定的直径防止爆口现象又要尽量减小漂尾重量之间,醒目漂段增加宽度提高视觉效果与保证周向稳定性、提高幅度灵敏度、提高信号表达范围、降低漂尾重量等要求之间,单纯减小醒目漂段厚度与防止漂尾上软下硬影响弯曲弧度均匀性之间,漂脚极其细小的程度与增设角度识别标识保证一定程度简洁性以及克服加工难度之间互相矛盾排斥等等。5、鱼漂诸多性能上存在明显缺点的话即不被市场认可,具有极高的改进难度。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基于鱼漂举步维艰的发展历程、各性能之间突出的矛盾排斥特点等,鱼漂技术在不产生明显缺陷并取得一定有益效果前提下即使是对局部稍做改进甚至是参数做出的优化设计依然属于对本领域的显著性进步。7、从鱼漂的千篇一律缓慢发展历程、形状与众多苛刻矛盾性能之间的关系、熟视无睹等众多心理特点、以及局部众多形状优化设计等方面分析,鱼漂明显属于形状类技术具有极高简洁性要求,属于像注射器针头、飞机机翼、子弹头、绣花针、螺栓、风扇叶片、圆珠笔头、钢笔尖、车轮形状等极难改进的技术类型。本专利表现形式简单并不代表创造难度简单否则与众多客观现象不符,表现形式简单却正是本专利创造难度的体现也是本专利体现实用价值的优势所在,很容易落入事后诸葛亮或非本领域人员的角度来看待,从而错误的得出与行业客观实事不符的结论。8、鱼漂技术不属于可以轻易启发或者显而易见的技术类型,大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a、鱼漂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远远低于其他领域平均发展速度;b、存在严重的心理认知障碍,不仅跨领域存在严重启发性障碍即使同领域依然存在严重启发性障碍,突破这种心理认知障碍明显超过了一般结构类技术三五年频繁更新的难度。例如钓友初学阶段通常认可带倒刺鱼钩,几年后会逐渐认可无倒刺鱼钩,包括钓技方面有的认可黑坑用长鱼竿有的认可用短鱼杆,有的认可多加添加剂有的钓友排斥使用添加剂等等;c、基于鱼漂属于形状类技术,基于庞大的半个专家性质的钓友数量和鱼漂技术属于大众皆便于研究的技术种类而非像发动机一样使用者通常不去拆开的技术;d、基于已存在行业现象的对比,像小扁尾宽度参数的改进,不能以其他领域或本领域存在一个更大的宽度参数就认为可以轻易获得启发,实际上经历了14年漫长时间足以说明本领域参数的改进属于难度很大的技术类型,而别出心裁的薄膜尾技术更具隐蔽性,防头重设计主要作为锦上添花优化设计,瘦腰技术更是另辟新径等等;e、基于本领域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假如个别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尝试性将部分产品的前后轮廓或左右轮廓制作的稍有本专利迹象,但达不到不本专利的显著效果或自身带有明显缺陷的话恰恰说明本专利的非显而易见性,否则为何他想不到继续优化呢!f、基于鱼漂技术众多苛刻矛盾性能特点,尤其是鱼漂不能带有明显的缺陷,带有缺陷的相关技术无论是厂家还是广大钓友普遍具有排斥心理,很难获得技术认同,例如现有技术中的滑尾细尾和大扁尾鱼漂都是现有技术,在本领域经历了至少十多年时间无人启发出将大扁尾中的细尾靠上部分做的特别细,广大钓友会认为这属于不伦不类的胡乱组装;g、本专利解决了一直影响扁尾鱼漂使用过程中不方便确认理想使用角度问题,解决了自鱼漂问世以来一直渴望解决的成熟技术通用型醒目鱼漂问题,具有突出贡献度和显而易见的商业价值,不适合用启发问题来否定本专利的创造性。

目前鱼漂各自的缺陷使之处于一种难以使用的煎熬状态,钓友们频繁购买更换鱼漂,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各类鱼漂技术不成熟造成的,设计出一种能够弥补细尾技术的缺陷,同时符合钓友使用习惯的通用型醒目鱼漂是本领域自鱼漂问世以来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寻找扁尾鱼漂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过程中提供方便性的鱼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便于使用的扁尾鱼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漂尾上设有扁状漂段,所述漂脚上设有角度识别标识。

优选的,所述角度识别标识为一种涂层标识;所述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距离漂脚最下端50mm距离范围内;所述角度识别标识为左右对称图形;所述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前后两侧的漂脚表面上;至少有一个角度识别标识以过轴线且垂直于轴向平面的平面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角度识别标识为一个棱形或一个圆点或一个三角形或一条上下设置的线段或三条做左右对称设置的线段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上至少有一个单侧定位漂目涂层与另一侧可视面上的定位漂目涂层上下高度不同。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与所述漂身之间设有细尾,所述细尾的整体漂段或部分漂段上不设置漂目涂层。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的其中一个可视面的整体漂段或部分漂段上不设置漂目涂层。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的左右轮廓为带状,所述扁状漂段上的前65mm漂段的厚度均小于0.5mm,所述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在1.2mm~2.5mm之间。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中包括宽度大于1.1mm的醒目漂段,所述醒目漂段的长度在50mm~250mm之间,所述醒目漂段的左右轮廓为平行式带状、上宽下窄式带状、分段设计的带状、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左右轮廓设有凹槽的带状、顶端局部呈“倒三角”形加宽的带状、上部分平行下部分往下逐渐变窄的带状、顶端局部呈“倒立弹头”形加宽的带状、上窄下宽式带状、左右轮廓设有波浪状的带状、相邻漂目呈左右错位设计的带状、中间局部呈渐变式加宽的带状、顶端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中间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扁状漂段中包括宽度小于1.1mm的窄扁长条状下漂段,所述下漂段的长度在5mm~200mm之间,所述下漂段从扁状漂段的下端点开始往上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漂段与醒目漂段之间设有“y”形过渡部分;所述下漂段前后轮廓之间的夹角在0.1°~1.5°之间。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根据扁尾鱼漂一直存在的不方便确认可视面使用角度相关问题,结合扁尾鱼漂的使用特点,通过巧妙的在极其细小的漂脚上设置角度识别标识解决了扁尾鱼漂不方便确认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问题和容易忘记确认使用角度问题,以及有利于在有风情况下可视面偏转后实现更准确的逆向补差作用,特别易于生产实施,凡是扁尾鱼漂皆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在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为社会做贡献,在提高扁尾鱼漂使用方便性、提高扁尾鱼漂的认可度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度,大幅度提高了扁尾鱼漂的经济价值;具体的:通过将角度识别标识采用涂层设计,保证了漂脚极佳的简洁性光滑性,顺应了目前本领域的生产落后水平,顺应了漂脚的极其细小特点保证了漂脚极轻的重量,具有极佳的易加工性和可实施性;通过将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距离漂脚最下端50mm距离范围内缩小了与拉直鱼线或鱼漂座之间相对判断距离大幅度提高了识别的方便性和准确率;通过将角度识别标识设计为左右对称图形有利于扩大角度识别范围有利于起风时逆向补差,有利于角度识别标识的美观性;通过将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前后两侧的漂脚表面上有利于扁尾鱼漂前后可视面皆有助于起到角度识别作用,有利于提高前后两个可视面的利用率提高鱼漂使用价值满足鱼漂通用型设计要求;通过将角度识别标识的中心设置于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的正前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及美观性;通过前后可视面上设置上下高度不同的定位漂目成倍提升了一支鱼漂的定位能力,有利于每侧漂目色彩的一致性有利于避开相近定位漂目的干扰提高定位准确度,大幅度提高了鱼漂的利用价值和通用性;通过前后可视面不同鲜艳颜色漂目涂层设计和漂目的图案设计成倍提升了鱼漂应对不同背景环境能力,且与漂脚上前后设置角度识别标识兼容搭配更方便鱼漂的使用,成倍提高了鱼漂利用价值;通过扁状漂段和细尾的裸装设计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漂尾重量提高了翻身性能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以及有利于降低漂尾材质在实现更小厚度方面的加工难度相当于减小了横截面积提高了幅度灵敏度;此外,本专利通过薄膜尾技术自身形状特点实现了扁状漂段极高的简洁性和极高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克服了像小扁尾鱼漂一体醒目尾鱼漂顾此失彼的设计窘态,实现了宽度长度以及幅度灵敏度游刃有余设计,有利于实现更轻的漂尾重量更佳的视觉效果更高的幅度灵敏度更小的鱼漂整体密度,实现了成熟技术的醒目鱼漂,具体还提出了足够长度的醒目漂段设计实现了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和极佳的通用性保证了极佳的浮力均匀性,通过下漂段设计实现了更佳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大幅度降低了废品率实现了上下常用漂段和不常用漂段两种视觉效果并尽可能的降低了漂尾重量有利于降低翻身时水面粘合力提高翻身性能;通过醒目漂段各种左右轮廓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各类鱼漂在高频率使用漂段的视觉效果并同时尽量减轻了低频率使用漂段的重量,大幅度提高了扁尾鱼漂的美观空间;通过滑尾细尾实现了极佳的漂尾360°摆动灵活性,实现了更轻的漂尾重量更小的整体密度更高的简洁性,实现了更柔软的漂尾降低了爆口率,顺应了薄膜尾技术特点结合过渡部分的缓冲效果实现了漂尾极佳的前后弯曲弧度均匀性。本专利鱼漂垂钓时与细尾鱼漂观漂方法相同符合钓友的使用习惯,众多可视面左右轮廓极富美感,特别易于加工实施,克服了细尾鱼漂视觉效果很差、幅度灵敏度很难提高、整体密度很难降低以及适应背景环节能力差等缺陷,具备了取代细尾鱼漂的能力,最终实现了本领域自鱼漂问世以来一直渴望实现的成熟技术的通用型醒目鱼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带有平行式带状醒目漂段的通用型醒目鱼漂结构示意图;

图2列举了漂尾中醒目漂段左右轮廓为带状的几种形状示意图;

其中:1.漂尾,11.扁状漂段,12.细尾,13.过渡部分,14.漂目涂层,15.刻度线涂层,2.漂身,17.局部加宽漂段,18.宽度递变处,19.错位处,3.漂脚,31.角度识别标识。

其中:图2a.一种上宽下窄式带状,图2b.一种分段设计的带状,图2c.一种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图2d.一种设有凹槽带状的带状,图2e.一种顶端局部轻微加宽的带状,图2f.一种上部分平行下部分往下逐渐变窄的带状,图3a.一种上窄下宽式带状,图3b.一种中间局部呈渐变式加宽的带状,图3c.一种中间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图3d.一种相邻漂目呈左右错位设计的带状,图3e.一种顶端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图3f.一种顶端局部呈“倒立弹头”形加宽的带状。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非常简单清楚的特点,建议通过权利要求结合附图的方式阅读,实际上可以快速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对权利要求及相关技术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便于使用的扁尾鱼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漂尾上设有扁状漂段,所述漂脚上设有角度识别标识。在本专利中,鱼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脚,漂尾的表面通常设有漂目涂层和刻度线涂层。漂目涂层通常为鲜艳色彩涂层,刻度线通常为黑色或深颜色涂层。漂段即为一段漂尾的意思,宽度大于厚度的漂段即为扁状漂段。具体如大扁尾鱼漂、小扁尾鱼漂、双扁尾鱼漂、一体醒目尾鱼漂等鱼漂的漂尾中皆包括扁状漂段,皆属于扁尾鱼漂。在本专利中扁状漂段中宽度大于1.1mm的较宽部分漂段为醒目漂段,鱼漂信号动作主要通过醒目漂段来表达。扁状漂段前后两个较宽的能起到良好醒目效果或视觉效果的面为可视面,可视面也是指宽度大于1.1mm的那部分。醒目漂段通常在漂尾方向尽量保持平直通常无需围绕鱼漂轴线做扭转的螺旋状,否则会出现相邻漂目视觉效果忽大忽小的缺陷。可视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等不规则面,前后两个可视面通常以所在轴向平面前后对称设置。轴向平面为过漂尾轴线的平面,在生产或设计时通常作为扁状漂段或扁状漂身的基准平面来实现对称设计或生产。同扁平方向的扁状漂段、扁状漂身的轴向平面通常为一个平面。扁尾鱼漂在垂钓中需要将可视面调整到便于观察的理想观察角度,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即垂钓时可视面大体正对着垂钓者的周向使用角度,具体操作是通过旋转调整确认漂脚插入鱼漂座的周向角度来实现的,像在无风的情况下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通常是将可视面调整到与拉直的鱼线大体垂直的角度即可,这样鱼漂抛入水中后可视面依然大体正对着垂钓者有利于观察到更大的可视面宽度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周向角度即围绕鱼漂轴线的旋转方向角度。本专利在所述漂脚上设有角度识别标识,通过借助角度识别标识的良好识别作用来辅助确认扁状漂段可视面的理想观察角度。在鱼漂插入鱼漂座时寻找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过程中,只要漂脚上能起到有利于方便确认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的标识即为本专利的角度识别标识,通常为额外添加的涂层标识或其等价替换标识,比如漂脚表面的涂层标识或光滑漂脚表面上额外添加的轻微的凸起状标识。所谓有利于方便确认也即起到方便性作用或起到辅助性作用,如借助尺子测量距离时尺子就能提供方便性和辅助性。此外在有风的情况下垂钓水面主线会发生移动带动可视面偏转,角度识别标识通常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方向纠正补差作用实现可视面继续大体朝向垂钓者的理想使用角度,比如鱼漂在水中可视面因风力影响相对于鱼漂座顺时针旋转30°后,那么只要将角度识别标识相对于鱼漂座逆时针旋转30°然后抛入水中依然能保持可视面正对着垂钓者。扁状漂脚不属于本专利的角度识别标识。扁状漂脚首先不属于标识概念范畴,其次通常也不属于针对解决角度问题额外添加的功能部件。为了实现更佳的方便性和周向定位准确性,通常鱼漂座插套上在拉直的主线对应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位置也设置角度识别标识,此时采用漂脚上的角度识别标识和鱼漂座上的角度识别标识互相作为参照来识别,可以省去将鱼线再拉直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操作方便性还会大幅度提高角度识别的方便性和准确率。本专利摆脱目前由于扁状漂段离漂脚太远难以找到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以及鱼线和鱼漂座为软体难以定位导致的寻找理想可视面观察角度困难问题,也进一步有效杜绝了插入鱼漂座时忘记确认使用角度问题,避免了通常需要整条鱼线拉直一手拿钩一手拿漂在远距离来定位很麻烦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识别标识可以为一种涂层标识,优选设置于距离漂脚最下端50mm距离范围内。只要该范围内有角度识别标识即为设置于该范围内允许超出。涂层标识涂装于漂尾表面即可,涂层标识有利于保证漂脚的简洁性美观性,有利于照顾到本领域落后生产能力有利于加工实施,如当漂脚表面为黑色涂层时,角度识别标识可以为白色涂层。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距离漂脚最下端50mm距离范围内,有利于缩小角度识别标识与鱼漂座或拉直的鱼线之间的相对判断距离,提高角度识别的准确率,相比以往通过较大距离的扁状漂段来判断具有质的进步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识别标识为左右对称图形,所述左右对称图形如圆形、棱形、等腰三角形等。本专利的左右对称是基于过轴线且垂直于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的平面为基准,如平面上的圆形涂装在如圆柱型表面后依然属于本专利的左右对称图形。左右对称图形优选三条左右对称的线段有利于像刻度尺一样提高角度识别不同周向角度的准确率。此外左右对称形状有助于提高标识的美观性,有利于缩小占用面积。左右对称图形具有左右对称的外延形状特征来扩大角度识别范围,对称设置时识别准确度更高,也有利于角度补差时提高准确率,同时有利于尽可能的缩小占用面积。左右对称图形的外延部分如棱形中的左右三角部分。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前后两侧的漂脚表面上,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即生产或设计扁状漂段时的过漂尾轴线的基准平面,漂尾漂身漂脚的轴线通常为一条轴线。将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所述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前后两侧的漂脚表面上,有利于扁状漂段两个可视面分别使用时皆能通过角度识别标识起到辅助识别作用,方便前后可视面做不同涂装设计的扁尾鱼漂两个可视面分别使用时都能方便的找到理想观察角度,更符合精益求精的合格产品要求。本实用新型至少有一个角度识别标识以过轴线且垂直于轴向平面的平面左右对称设置,呈现的是角度识别标识设置于轴向平面的正前方方向,基于等价替换原则侵权判断时以一般消费者或一般技术人员的眼光判断“不歪”或“产品质量达到合格出厂要求”即属于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合格产品而落入保护范围。优选前后两个角度识别标识皆位于扁状漂段所在轴向平面的正前方方向。本技术方案可以大幅度提高角度识别标识的精准度并保证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识别标识为一个棱形或一个圆点或一个三角形或一条上下设置的线段或三条做左右对称设置的线段中的一种。以上所列举标识简单大方具有良好的美观性,也符合左右对称要求,有助于提高角度识别的准确度,有利于减小占用面积,特别易于加工实施。优选在图形内部填充与漂脚不同的颜色。漂脚左右各涂装不同颜色的半周涂层时在漂脚前后两侧产生两条上下反向的交界线,相当于在前后各采用一条上下方向的线段的简单替换手段。上下方向应尽量位于过轴线且垂直于轴向平面的平面与漂脚表面的交界线上。采用三条做左右对称设置的线段时优选中间的线段位于轴向平面的正前方可以起到角度尺的作用,不仅角度识别精度更高而且能扩大识别范围有助于起风时主线扭转偏离后采取角度逆向补差的方式来实现可视面仍然正对着垂钓者的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上至少有一个单侧定位漂目涂层与另一侧可视面上的定位漂目涂层上下高度不同。所述定位漂目为本领域惯常术语通常用于细尾鱼漂中,是指在该侧可视面中采用与同侧附近其他漂目不同颜色的漂目,通常优选红色或其他醒目颜色做为定位漂目颜色,如一侧可视面上第五目采用红色涂层,同侧其余漂目采用黄色涂层或黄绿色涂层,第五目即为该侧可视面的定位漂目。所述单侧定位漂目即只在一个可视面上为定位漂目而在另一个可视面上的对应漂目不是定位漂目,通常是将红色定位漂目只涂装在一个可视面上来实现,另一侧可视面对应漂目色彩通常与上下相邻漂目做相同设计。定位漂目在调整漂尾在水中高度时起到与水面相对位置判断作用,有利于提高漂尾高度位置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快速识别调目和钓目。漂尾第一目和最后一目在本专利中不属于定位漂目。本技术方案实现了前后两侧可视面上的定位漂目上下错开一段距离来设置,即一侧定位漂目与另一侧定位漂目上下高度不同,如一个可视面上的单侧定位漂目在第四目而另一个可视面上的定位漂目位于第八目,优选做前后不同高度设置的定位漂目皆为单侧定位漂目。两侧定位漂目的颜色可以不同。定位漂目在调整漂尾在水中高度时起到与水面相对位置判断作用,有利于提高漂尾高度位置的识别能力,有利于快速识别调目和钓目。漂尾第一目和最后一目在本专利中不属于定位漂目。本技术方案实现了一支鱼漂提供前后两种不同上下高度位置的定位,进一步体现了通用性设计,如鲫鱼漂与鲤鱼漂以及浮钓鱼漂的定位位置要求不同时可以在一支鱼漂上同时满足,前后不同高度定位漂目切换使用时无需调整铅坠将鱼漂在鱼漂座上旋转180°即可,每侧可视面上的单侧定位漂目不易太密集,本技术方案也有利于提高每侧可视面上漂目色彩方面的简洁性一致性,有利于排除其他定位漂目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定位准确度快速定位,通常每个可视面上只设置一个或两个单侧定位漂目每侧可视面上漂目简洁性更高。本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应结合以下四个方面:1、定位漂目在本领域涉及到调目钓目识别重要性能但明显存在距离较近时互相干扰的缺陷,而本设计至少可以实现两个不同高度的定位漂目提高了鱼漂的利用价值却又在反方向性方面有利于避免互相干扰问题,有利于提高可视面漂目色彩的简洁性一致性;2、本发明人在双扁尾技术中公开的前后不同的鲜艳色彩设计中并未涉及到定位漂目的相关内容以及关键的前后错开不同高度相关内容,前后不同颜色设计主要针对应对色彩能力与定位漂目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及不同的运用;3、色彩涂层技术在本领域发展极其缓慢,甚至比一般形状类技术还要缓慢,且本领域对色彩相关性能的追求精益求精,也应像形状类技术一样避开形式上比较简单对创造性的误导,实际上即使其他领域里色彩或图案的排列位置变化引起的性能提升的情况也属极为罕见的创新类型。4、实际上本申请人并未查找到有关一体醒目尾等扁尾技术鱼漂关于定位漂目的资料,可能是一体醒目尾技术醒目漂段太短过渡部分夹角太大通常无需再通过漂目定位的原因,很明显,在几乎没有增加生产成本和购买成本的前提下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可以明显比现有设计更受市场欢迎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自然具有创造性,或者说相当于同样的价格买了两支鱼漂同时还避免了调整铅坠的麻烦,有利于避免定位漂目之间互相干扰等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应对不同背景色彩的能力,试想谁不愿意用同样的价格购买性能更佳的产品呢!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与漂身之间设有细尾,所述细尾的整体漂段或部分漂段上不设置漂目涂层。本技术方案是基于目前的漂目涂层具有一定厚度和重量不容忽视以及通常具有较大长度而提出的细尾部分的裸装设计。细尾即在鱼漂正常使用距离观察时鱼漂围绕轴线旋转360°其视觉效果基本保持不变的一种漂尾,细尾的截面形状不做严格限定允许存在细微差异,通常其截面为圆形或近似圆形。裸装设计通常将细尾的整体漂段或部分漂段既不设置漂目涂层也不设置刻度线涂层。所述细尾的部分漂段即其中一部分长度细尾的意思。所述细尾可以是圆柱型细尾也可以是滑尾细尾。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细尾实现了更大的漂尾长度有利于避开因风浪对漂身侧向力影响提高鱼漂稳定性,有利于漂尾的360°摆动灵活性和弯曲均匀性。基于本专利较长的醒目漂段特点细尾采用裸装设计通常对鱼漂视觉性能影响不大,通过裸装设计相当于进一步降低了漂尾的重量尤其适用于薄膜尾技术对苛刻性能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翻身性能有利于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直径不变要求下有利于增加细尾材质的直径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细尾的耐用度尤其是滑尾细尾最细处的耐用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的其中一个可视面的整体漂段或部分漂段上不设置漂目涂层,属于扁状漂段的裸装设计。所述扁状漂段的部分漂段即其中一部分长度漂段的意思。扁状漂段的裸装设相当于在保证耐用度直度弯曲硬度弯曲弧度均匀性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薄的厚度,尤其适用于薄膜尾技术进一步降低漂尾重量提高翻身性能降低整体密度,有利于缓解扁状漂段材质厚度上的加工难度,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幅度灵敏度,当要求横截面积不变情况下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可视面宽度提高视觉效果。基于现有鱼漂较大厚度的油漆漂目涂层的对比,本专利细尾或扁状漂段做裸装设计的部位表面允许使用比现有油漆涂层更薄的油墨等印刷技术覆盖来提高美观度和光滑度,基于等价替换原则依然属于本专利裸装设计原理而受本专利保护。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的左右轮廓为带状,所述扁状漂段上的前65mm漂段的厚度均小于0.5mm,所述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在1.2mm~2.5mm之间,本技术方案为薄膜尾技术,利用薄膜形状厚度近乎不计特点实现理想的漂尾重量控制甚至可以实现极轻的漂尾重量,从而游刃有余地实现幅度灵敏度、视觉效果、信号表达范围、翻身性能、鱼漂整体密度等矛盾排斥性能的跨越性提升,有利于扁状漂段实现更大的长度和宽度实现清晰而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实现良好的通用性,并可以将下端与细尾连接的过渡部分下移到不常用漂段从而实现了良好的浮力均匀性,通过薄膜带状自身形状特点进一步保证了扁状漂段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和良好的浮力均匀性,在宽度方面利用带状形状保证了的简洁性,在厚度方面利用薄膜形状实现了极高的简洁性,摒弃以往一体醒目尾技术通过提高漂尾厚度和硬度的观念而是利用薄膜带状柔软性特点来降低爆口率,突破了双扁尾技术的平衡点和两种形状互相弥补缺点缺一不可的隐蔽性设计原理,摆脱了像一体醒目尾、小扁尾、大扁尾、细尾等技术顾此失彼的设计窘态。本专利所述扁状漂段上的前65mm漂段的厚度均小于0.5mm表达的就是一种薄膜状,具体带状形状如长150mm宽1.5mm的长条矩形,具体薄膜状比如该矩形扁状漂段的厚度皆为0.2mm,其他扁状漂段的形状可以在此形状基础上进行左右轮廓和前后轮廓一定的变化演变来理解即可,如左右轮廓做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设计或上宽下窄设计依然属于带状,薄膜状前后轮廓也可以做自上而下厚度逐渐增加的防头重设计等。所述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在1.2mm~2.5mm之间,属于对左右轮廓带状形状变化范围的进一步限定,基于薄膜尾技术而不会出现头重等不足,可以保证清晰的可视距离方面的视觉效果,控制最大宽度的最大值可以有效防止了水流引起的周向稳定性问题保证简洁性美观性,还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幅度灵敏度更高的翻身性能和更低的整体密度。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即最宽处的宽度,平行式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即处于平行状态的左右轮廓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中包括宽度大于1.1mm的醒目漂段,所述醒目漂段的长度在50mm~250mm之间,本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清晰而充足的醒目漂段设计实现了通用型设计理念,是对醒目漂段长度方面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来实现鱼漂充分清晰的信号表达范围,尤其适用于对薄膜尾技术进一步完善,基于薄膜尾技术正好不会产生头重现象影响翻身性能,同时实现了充足的醒目漂段长度即保证了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可以通过一支鱼漂来满足不同种类的鱼漂在不同醒目漂段的视觉效果等功能需要即保证了极佳的通用性,避免了频繁更换鱼漂调整铅坠的麻烦,例如将主钓低目的黑坑鱼漂与主钓高目的鲫鱼漂以及需要更大信号范围的浮钓鱼漂通过一支鱼漂来实现。克服了像加粗三棱柱加粗圆柱型醒目鱼漂和一体醒目尾鱼漂信号表达范围严重不足问题和恰好在常用钓目出现严重浮力不均匀问题实现了极佳的浮力均匀性,同时控制最大长度避免了醒目漂段太长影响鱼漂稳定性问题并减小了在薄膜状醒目漂段实现更大长度方面的加工难度问题。所述扁状漂段中包括宽度大于1.1mm的醒目漂段,是指扁状漂段中宽度大于1.1mm的较宽部分漂段为醒目漂段,鱼漂信号动作主要通过醒目漂段来表达,通常扁状漂段在上下端处做倒角设置所以通常略长于醒目漂段,也可以像本专利所公开的扁状漂段下端继续设置窄扁长条下漂段的时候明显大于醒目漂段的长度。本技术方案结合薄膜尾技术可以实现极高的幅度灵敏度极高的简洁性极佳的翻身性能极佳的弯曲弧度均匀性极佳的浮力均匀性极小的鱼漂整体密度以及极佳的视觉效果和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符合惯常使用习惯极易加工实施,在性能方面明显具备了取代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细尾鱼漂的能力,实现了本领域自鱼漂问世以来一直渴望实现的成熟技术的通用型醒目鱼漂。本专利具有突出的贡献度:1、本技术方案实现的成熟技术通用型醒目鱼漂相比现有设计实现了跨越性优势,紧抓需求,符合使用习惯却没有明显缺陷,具有突出的实用性,特别易于生产等独特优势,在获得商业成功方面具有显而易见性。即使由他人实施或者说创造性判断最终属于人为判断,观念认可后商业上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2、无论是本技术方案实现的成熟的通用型醒目鱼漂角度还是角度识别标识设计,在今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很难被淘汰可以长久时期内为社会做贡献(通常认为扁尾技术只要通用性和专用型两种设计,而漂脚通常也难以添加复杂的仪器来实现辅助角度识别),在贡献时间长度方面远超过一般发明专利三五年即被淘汰的一般贡献度。3、本技术方案是通过新的设计理念提出的“一类”新款式鱼漂,可以设计出上千款不同的成熟技术的革命性鱼漂,应用广泛。

形状类技术的轮廓存在一定变化属于正常技术现象,为了更好的理解带状概念范畴,本专利的醒目漂段的左右轮廓也可以存在一定变化来进一步满足不同种类鱼漂不同醒目漂段上的不同视觉效果的要求,本专利的带状醒目漂段左右轮廓形状还包括:平行式带状(例如图1所示)、上宽下窄式带状(例如图2a所示)、分段设计的带状(例如图2b所示)、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例如图2c所示)、左右轮廓设有凹槽的带状(例如图2d所示)、顶端局部呈“倒三角”形加宽的带状(例如图2e)、上部分平行下部分往下逐渐变窄的带状(例如图2f所示)、顶端局部呈“倒立弹头”形加宽的带状(例如图3f所示)、上窄下宽式带状(例如图3a所示)、左右轮廓设有波浪状的带状(左右轮廓类似于正弦曲线)、相邻漂目呈左右错位设计的带状(例如图3d所示,优选在刻度线位置以漂目对应漂段以次左右错开设置)、中间局部呈渐变式加宽的带状(即在局部长度逐渐增加宽度的方式加宽,例如图3b所示)、顶端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例如图3e所示)、中间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例如图3c所示)等等。上述可视面轮廓形状的简单调整依然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如凹槽个数、左右轮廓线条的圆滑程度、分段设计的段数以及每段的夹角变化、上宽下载式带状靠近上端左右轮廓的夹角稍微调小、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中间较宽部位的靠上靠下调整、“矩形”加宽时其上下边的倾斜角度的简单调整等等。醒目漂段左右轮廓形状也即可视面左右轮廓形状,像在醒目漂段下方再设置很长很窄的窄扁长条状下漂段时整个扁状漂段显然依然属于带状概念范畴,左右轮廓依然满足极高的简洁性要求。像扁状漂段上下端设有倒角的时候依然属于平行式带状。本实用新型的扁状漂段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做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刀刃状设计。本专利各种可视面左右轮廓形状、前后轮廓形状以及横截面轮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搭配设置依然属于带状概念范畴。上述醒目漂段各种左右轮廓形状基于薄膜尾技术可以实现良好的重量控制甚至实现更轻的漂尾重量更佳的翻身性能更小的鱼漂整体密度,基于醒目漂段长度方面设计可以实现充足的信号表达范围良好的浮力均匀性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和极佳的通用性。本专利的局部加宽设计是指在小于漂尾前四目长度内加宽。本专利局部加宽部位优选同一截面的厚度做大体相同设计或做截面刀刃状设计(明显不是翅翼)基于薄膜尾技术和防头重设计等技术也依然具有很轻的重量。上述醒目漂段左右轮廓的最大宽度应小于2.5mm,此时也即呈现带状形状保证简洁性,对于简洁性要求很高的鱼漂优选扁状漂段的最大宽度设计在1.2mm~1.9mm之间,简洁性更高,呈现的带状更明显。

本专利扁状漂段各种带状左右轮廓设计,尽量的在较宽处提高了视觉效果同时在较窄处减轻了漂尾重量有利于应对不同性能需求的各类鱼漂,并具有极佳的简洁性美观性浮力均匀性极佳的耐用度和易加工性依然具有良好的前后弯曲弧度均匀性,左右轮廓与前后轮廓兼容配合强强配合性能更佳,每种皆达到成熟技术或革命性技术范畴,各种醒目漂段左右轮廓形状各自的优势分别是:平行式带状设计有利于实现更均匀的视觉效果,与前后轮廓上的防头重设计兼容搭配时有利于实现醒目漂段越往上幅度灵敏度越高的滑尾设计,更符合滑尾鱼漂使用习惯,简洁性浮力均匀性弯曲弧度均匀性等性能有极佳的表现,通常可以通用于各类鱼漂;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有利于在中间较高的漂目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适用于经常钓中间漂目的鱼漂如鲫鱼漂;上宽下窄式带状符合大多数鱼漂或多数鱼情如钓黑坑时经常钓低目特点,尽量提高了经常露出水面的漂段视觉效果尽量降低了没于水中漂段的重量,具有极高左右轮廓简洁性和浮力均匀性以及极佳的弯曲弧度均匀性;上部分平行下部分往下宽度逐渐变窄的带状主要适用于钓混养鱼鱼口比较复杂或水底高低不平的情况,有利于高频率利用上部分平行状漂段实现更佳更均匀的视觉效果,下部分往下逐渐变窄漂段在减轻重量的同时附带表达调高目和表达信号动作的上浮等信号动作,比分段设计整体浮力均匀性和幅度灵敏度均匀性方面表现更佳;分段设计更有利于区分表现不同高度的调目和钓目,有利于实现上下不同的两种视觉效果,每段视觉效果均匀性更佳,每段浮力均匀性更佳,更适用于调高目钓低目鱼漂;顶端局部呈“倒三角”形“矩形”以及“倒立弹头”形加宽的带状在保证左右轮廓简洁性的同时有利于钓低目时大幅度提高顶端个别漂目视觉效果,适应于专业黑坑鱼漂和经常钓低目类鱼漂,顶端为“倒三角”形或“倒立弹头”形设计比“矩形”设计简洁性和浮力均匀性更高,而矩形状加宽处视觉效果更均匀;中间局部呈渐变式加宽的带状和中间局部呈矩形状加宽的带状有利于在中间个别漂目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适用于专业钓中间漂目的鱼漂,通常相比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的带状更有利于实现局部更高的视觉效果并有利于实现更低的漂尾重量,而后者更有利于实现更佳的简洁性和浮力均匀性和视觉效果均匀性;上窄下宽式带状有利于在钓高目时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同时尽量降低了上端漂目的重量,有利于醒目漂段实现滑尾设计,适用于专业钓高目鱼漂如浮钓鱼漂和大钩距垂钓时,也可以用于钓滑口鱼;相邻漂目呈左右错位设计的带状相当于在漂尾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视觉效果和漂目清晰度;凹槽设计优选设计在刻度线对应的左右边缘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漂尾重量提高翻身性能,同时可以避免影响视觉效果;波浪状左右轮廓设计时也优选让较窄的部位位于刻度线位置,让较宽部位尽量位于漂目对应漂段视觉效果更佳,波形可以缓一点相比凹槽设计漂尾的使用寿命更高也更易清洁。本专利通过更宽更长的醒目漂段保证了各种左右轮廓形状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并保证了像凹槽设计错位设计的良好耐用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中包括宽度小于1.1mm的窄扁长条状下漂段,所述下漂段的长度在5mm~200mm之间,所述下漂段从扁状漂段的下端点开始往上设置,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窄扁长条状下漂段实现了扁状漂段与下方细尾或漂身的良好连接,尤其是解决了薄膜尾技术柔软的醒目漂段与下方细尾或漂身连接时耐用度弯曲弧度均匀性等相关问题。通过窄扁长条状下漂段的宽度小于1.1mm设计实现了较宽的醒目漂段与较细的细尾的良好过渡,下漂段与醒目漂段的扁平方向做大体相同设置即可,此时下漂段也即扁状漂段的一部分,宽度小于1.1mm的下漂段从扁状漂段的下端点往上设置,扁状漂段下方为细尾时也即从细尾的上端点开始往上设置。所述下漂段长度在5mm~200mm之间,相当于让下方相连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粗度和硬度的细尾通过磨扁等方式降低前后方向弯曲硬度来顺应扁状漂段柔软特点实现更佳的前后弯曲弧度均匀性和更佳的耐用度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废品率,下漂段长度越大越有利于实现更佳弯曲弧度均匀性也越有利于大幅度降低鱼漂翻身时的水面粘合力提高翻身性能,下端设计成具有一定宽度的窄扁长条状相比直接设计成细尾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漂段的宽度提高视觉效果还有利于轻易实现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甚至实现更轻的漂尾重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鱼漂性能,有利于进一步淡化薄弱环节提高耐用度,进一步有利于漂目的自然均匀分布,控制宽度最大范围又防止太宽影响鱼漂周向稳定性,与上端醒目漂段各种左右轮廓配合对美观性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特别易于生产加工大幅度降低了本领域做工难度,实际上相当于实现了上下两种不同视觉效果来满足常用漂段和不常用漂段两种不同视觉效果要求同时尽量降低了漂尾重量。所述下漂段前后轮廓之间的夹角在0.1°~1.5°之间,呈现厚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有利于上方醒目漂段实现更薄的厚度更轻的重量更佳的翻身性能更小的鱼漂整体密度,有利于实现越往上越软的设计要求进一步提高弯曲弧度均匀性,有利于保证漂尾的直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上浮动作信号的水阻提高鱼漂敏捷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是结合实施例附图为了更清楚理解技术方案而提出,不代表实际产品必须以此方位放置。漂目为本领域惯常术语,通过涂层载体来体现,概念的运用根据漂尾形状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用法。漂目概念的用法相当于涂层的惯常用法,可以对整周涂层进行描述也可以对可视面内的涂层单独描述,按此理解即可。本专利所公开内容属于技术范畴而非学术范畴,所采用的“中心”“正前方”“三角形”“棱形”“圆点”“圆形”“直线”“线段”“垂直”“左右对称”“平行”等数学概念是为了简洁明了的解释技术方案而提出,涉及到侵权认定的保护范围时应基于专利法规定的等价替换原则以一般消费者或一般技术人员的眼光进行判断而不应局限在数学词汇的“绝对”意义范畴,侵权判断时不必追求技术层面毫无意义的微观差异,以一般消费者或一般技术人员的眼光标准判断即可,如刻度尺的“均匀”分布刻度线也属于此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借鉴自己的在先智慧成果属于很难避免的客观问题,与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借鉴别人的智慧成功完全不同。

本专利提出的角度识别标识的创造性判断,应考虑到鱼漂技术发展极其缓慢举步维艰的主流规律,考虑到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异常的执拗认真习惯和突出的心理认知障碍,根据角度识别标识所解决的本领域扁尾鱼漂极难使用的困境以及很容易忘记确认可视面观察角度等问题,并结合鱼漂产品特殊的性能要求以及漂脚这种极其“变态”的细小形状等方面进行客观判断,具有突出的实用性,符合本领域落后生产水平,实际上站在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角度,单纯从“变态”的细小形状方面分析就已经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绝非随便一个钓友就可以轻易想到的显而易见类技术,或者说由于太细的原因足以屏蔽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在解决可视面观察角度方面的认知。此外还应考虑到本专利角度识别标识和相关形状类技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超越的实际贡献,本专利的独权和从权的公开直接获益于本领域,属于假如不公开很可能在漫长时期内一直不不利于扁尾鱼漂发展的情况,特别符合本领域行业特点。

本专利所指的成熟技术并非指万能技术或完美技术,是结合具体的鱼漂极其缓慢的历史发展状况和鱼漂的众多苛刻性能要求以及通常具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产品特点(谬通常代表不好用的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中的跨越性有益效果并且难以找到明显的缺点对照现有技术缺陷明显难以使用的煎熬状况,同时考虑到形状类创新难度以及淘汰率而提出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以能够满足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且不允许具有明显的缺点这一较大分界岭为衡量标准做出的判断,并非主观上没有根据没有标准的臆断。本专利性能的考量应重点从量级单位角度进行,如倒锥式扁尾技术在厚度方面依然与本专利的薄膜尾技术相差大概12个量级单位,依然属于立体状设计导致在醒目漂段长度“随意”增加到13个漂目属于显而易见的创新失败,与本专利基于薄膜尾技术的上宽下窄式带状设计在整体形状和性能方面有质的区别。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鱼漂自上而下设有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所述漂尾1的表面设有漂目涂层14和刻度线涂层15,所述漂尾1上设有扁状漂段11,如图所示展示了扁状漂段11的一个可视面,另一侧可视面在背面隐藏;所述漂脚3的截面为圆形涂层为黑色,所述漂脚3上设有角度识别标识31,如角度识别标识的放大图311所示角度识别标识31为三条白色线段涂层,中间较长的线段上下方向设置于轴向平面的正前方也即位于过轴线且垂直于轴向平面的平面与漂脚表面的交界处,三条线段以过轴线且垂直于轴向平面的平面左右对称设置,此时角度识别标识31位于轴向平面的正前方方向;所述角度识别标识31位于距离漂脚最下端25mm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扁状漂段11的轴向平面可理解为过漂尾轴线且平行于图中纸面的平面;在另一侧漂脚表面上的对称位置也设置所述角度识别标识31,有利于前后两个可视面分别使用时皆能起到角度识别作用;本实施例借助角度识别标识31自身的角度识别作用有利于扁尾鱼漂快速准确的找到理想可视面观察角度,有利于杜绝忘记确认可视面理想观察角度问题,利用三条左右对称的线段相当于起到角度尺作用有利于在有风情况下快速对可视面使用角度进行逆向补差;角度识别标识31采用涂层设计保证了鱼漂的简洁性,便于在细小的漂脚上加工实施;通过设置于靠近漂脚下端的位置提高了定位准确度和方便性,本实施例在鱼漂座正前方和正后方(即拉直的鱼线所指的前后方向)也分别设置一条较短的白色线段,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与角度识别标识的相对判断距离提高识别准确度,可以避免拉直鱼线过程大幅度提高了操作方便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继续优化设计为:扁状漂段11的左右轮廓采用如图所示的平行式带状,扁状漂段11的长度为100mm,前后轮廓为自下而上厚度逐渐减小的防头重设计,最上端的厚度为0.25mm,到65mm长度处的厚度为0.4mm,扁状漂段11的宽度为1.6mm,其中宽度大于1.1mm的漂段为醒目漂段;扁状漂段11的最下端采打磨方式设计成用如图所示的过渡部分13与细尾12连接,过渡部分13的左右轮廓呈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倒三角”形长度为10mm,过渡部分13形状设计实现了扁状漂段11与细尾12的过渡缓冲效果,此时醒目漂段依然属于平行式带状,细尾12的长度为100mm,细尾12做从上往下逐渐增粗的滑尾设计,直径从0.6mm~0.9mm。扁状漂段11的截面形状为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刀刃状设计可以进一步减小横截面积降低漂尾重量提高幅度灵敏度有利于保证直度,65mm长度处可以实现相当于直径0.8mm细尾的幅度灵敏度而且越往上幅度灵敏度越高。本实施例有利于减轻头重现象有利于提高翻身性能,实现了相当于直径0.8mm细尾的幅度灵敏度及视觉效果提高了将近两倍,并实现了足够的醒目漂段长度保证了足够的信号表达范围有利于在更大醒目漂段长度上表达更复杂的信号实现了良好的通用性,扁状漂段利用自身形状特点实现了常用漂段良好的弯曲弧度均匀性良好的浮力均匀性,采用滑尾细尾设计进一步有效降低了漂尾重量提高了翻身性能以及降低了鱼漂的整体密度,有利于漂尾的360°摆动灵活度,在前后方向柔软的扁状漂段与柔软的细尾兼容配合有利于漂尾实现更佳的弯曲弧度均匀性有利于降低爆口率,过渡部分设计进一步实现该处了良好的前后弯曲弧度均匀性和良好的浮力均匀性并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薄弱环节耐用度以及有利于漂目的自然均匀分布有利于降低鱼漂下顿信号的水阻提高鱼漂向下运动的敏捷性,扁状漂段的长度宽度等参数设计以及滑尾细尾长度设计有利于避开表层水流对漂身侧向力影响提高稳定性,本实施例鱼漂具有极高的简洁性极小的鱼漂整体密度,解决了角度识别问题,符合钓友的使用习惯,特别易于生产,极富美感而没有明显的缺陷,在性能上具备了取代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细尾鱼漂的能力。

本实施例在扁状漂段漂目涂层方面继续优化为:扁状漂段11的一个可视面上的第五目设计为红色定位漂目其他漂目为黄色漂目,另一个可视面上的第三目设计为红色定位漂目其余漂目为黄绿色,在细尾12上不设置漂目涂层。本实施例前后可视面上的第三目和第五目定位漂目涂层即为单侧定位漂目涂层,前后定位漂目上下不同高度设置实现了一支鱼漂实现了两种高度的定位能力,保证了前后可视面极佳的色彩一致性有利于排除干扰提高定位准确度。前后可视面上其他不同颜色漂目设计还有利于提高应对不同背景环境能力,本实施例漂目色彩方面的设计大幅度提高了鱼漂的通用性提高了鱼漂的使用价值。通过细尾的裸装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细尾的直径减轻细尾的重量提高鱼漂翻身性能以及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继续将细尾12上半部分50mm长度通过磨扁等方式设计为窄扁长条状下漂段,扁平方向与上端平行式带状醒目漂段大体一致,厚度从下往上逐渐增加,宽度设计在1mm以内,窄扁长条状下漂段前后轮廓之间的夹角设计为0.8°,此时新设计的下漂段变为扁状漂段的一部分整个左右轮廓显然依然属于带状(新形成的扁状漂段长150mm),左右轮廓依然满足极高的简洁性要求,新设计的下漂段也即从新形成的扁状漂段的下端开始往上设置。本实施例通过窄扁长条状下漂段实现了醒目漂段与细尾的良好兼容连接过渡,有利于漂尾极佳的弯曲弧度均匀性,大幅度降低了因难以控制细尾直径导致的废品率,实现了常用醒目漂段与不常用下漂段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上下较宽较窄的左右轮廓形状尽可能的实现了更轻的漂尾重量,相比实施例1直接设计为细尾的情况有利于提高下漂段的宽度提高视觉效果,还可以降低翻身时水面粘合力提高翻身性能,下漂段前后轮廓的角度设计有利于下漂段实现越往上越高的幅度灵敏度,有利于漂尾实现越往上越软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弯曲弧度均匀性,也有利于减小鱼漂向上运动的水阻提高鱼漂的敏捷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