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73223发布日期:2020-05-26 16:0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通常以麦草、稻草、鸡粪、牛粪为基质原料进行栽培,其中鸡粪、牛粪的含氮量高,为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的主要氮源基料,是保障双孢蘑菇优质高产的重要栽培原料。由于鸡粪资源量大、发热量高,国内外双孢蘑菇的培养尤以使用鸡粪为主,但使用鸡粪栽培双孢蘑菇存在以下两大问题:(1)鸡粪中往往携带有螨虫等危害双孢蘑菇的害虫,一旦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菇房消毒杀虫不彻底、发酵工艺不严格,容易造成双孢蘑菇螨害的发生;(2)随着双孢蘑菇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鸡粪需求量的随之增大,原料价格呈上升趋势,栽培成本不断提高。因此,开拓双孢蘑菇新型优质高效氮源基质原料资源成为促进双孢蘑菇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原料解冻和清洗等工序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蛋白质、油脂等大分子有机物质多,还含有泥砂、植物纤维、色素、胶体等成分,沉积的污泥量大。同时,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包括鱼头、内脏、鱼皮、鱼鳍、鱼鳞、鱼尾、鱼骨及其残留鱼肉,其重量占原料鱼的40%~55%。水产加工废料是指水产加工业所产生的污泥和/或下脚料,有机质含量高,腥臭味强烈,严重污染环境。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水产加工废料进行掩埋或制备成有机肥,但我国大多数有机肥料产品堆肥发酵15-20天后只能达到无害化标准,而优质的有机肥料堆肥发酵过程一般需要45-60天的时间。有研究报道水产加工污泥利用蚯蚓堆肥处理,预堆肥的合适周期为35天左右,再进行蚯蚓处理的最佳周期为两周左右。此外,还有将污泥通过发酵除臭后饲养黑水虻的处理方法,黑水虻虫卵饲养7~15天后,进一步处理获得黑水虻幼虫和虫粪,虫粪可以作为有机肥,但发酵过程会对空气产生污染。因此目前我国水产加工废料的利用存在熟化时间长、投入大、收益低、发酵过程对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70~85%、甘蔗渣0~15%、砻糠5%~15%、碎稻草或碎麦草10%~15%、油菜籽饼0~5%、豆粕或花生粕0~5%、石膏0~2%、石灰0~3%、微生物发酵制剂0~0.05%。其中,微生物发酵制剂为市售含有芽孢杆菌、链霉菌、放线菌、酵母菌这些复合菌种的发酵制剂,其有效活菌总数在2亿个/克以上。作为优选,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2%~3.1%;砷≤15mg/kg,汞≤2mg/kg,铅≤50mg/kg,镉≤3mg/kg,铬≤150mg/kg,ph6.5~8.0,含水量≤30%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麦草或稻草,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25~4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7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逐渐增加通风量,风机每隔20~3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7分钟,从一次发酵隧道底部的通风孔向上往物料中通风;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0~3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0~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1~3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每隔2~3天转一次仓,转仓三次。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首先通过设计不同阶段不同的开机通风增氧量,可以满足微生物在本发明基于水产加工废料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发酵的不同阶段中生长繁殖所需的氧气,促进适于不同温度范围生长的微生物类群生长繁殖,使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均能得到充分生长繁殖,进而更好地促进基料的熟化;其次,通过风机产生的气流从一次发酵隧道底部的通气孔往上向物料中主动强制通风,一方面可以补充物料中的氧气含量,另一方面通过自下而上的气流搅动,可以使物料内的氧气和温度均匀一致,使各部位的基料发酵进程更趋于一致;最后转仓可以使一次发酵隧道内不同位置的物料充分混合,进一步使物料的成熟度一致化。作为优选,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的麦草或稻草的厚度为2~3cm。作为优选,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68%~75%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碎稻草或碎麦草51%~67%,双孢蘑菇氮源基料30%~45%,石膏2%~4%。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一次发酵将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3~7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0~30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50℃后,降低通风量,风机每隔5~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20~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7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6~80℃后,温度下降时开始转仓,每隔2~3天转一次仓,转仓3次;整个一次发酵时间为13~15天;(2)二次发酵把一次发酵隧道内的物料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内,整个二次发酵时间为6~7天,通过风机运行控制物料温度;物料温度达到45~48℃后,保持6小时;物料温度稳定一致后,以每小时1℃的速度升高物料温度至58~60℃,保持8小时,进行巴氏灭菌;然后在10~12小时内将物料温度降低至46~50℃;通过变频器调节风量使物料温度保持在48~52℃维持4~5天。作为优选,将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0%~78%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作为优选,一次发酵中,风机每隔5~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5分钟的具体方法为风机从每隔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分钟逐步调节至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作为优选,一次发酵中,物料内的氧含量保持在8%~12%。作为优选,二次发酵中,调节风量的具体方法为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的转速,从而调节进风量,以物料温度为指标,进行风量和新风口/循环风口调节,达到二次发酵的工艺要求。相对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水产加工废料制备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和培养基料,不仅可以解决水产加工废料掩埋或者制备成有机肥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水产加工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使水产加工废料变废为宝;同时还为双孢蘑菇的栽培开辟了新的培养基料资源。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发明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培养出来的双孢蘑菇菌丝粗壮、生长势强,生长速度与传统培养基料相当,但出菇时间略早于现有技术;得到的双孢蘑菇子实体厚实,优质菇率高达92%以上,产量高达23.8~30.2kg/m2,比传统培养基料增产2.1%~5.3%。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所需的发酵时间短,仅需发酵9~12天就可以得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且得到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符合相关营养与安全指标:含氮量2.2%~3.1%,砷≤15mg/kg,汞≤2mg/kg,铅≤50mg/kg,镉≤3mg/kg,铬≤150mg/kg,ph6.5~8.0,含水量≤30%,大大节省了传统技术对水产加工废料堆肥处理的发酵时间,提高了水产加工废料的处理效率,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综上所述,本发明不仅解决了水产加工废料污染环境问题、发酵时间长的问题,还为水产加工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大大提高了水产加工废料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本发明将水产加工废料制作成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应用于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既为双孢蘑菇的栽培开辟了新的培养基料,同时又实现双孢蘑菇增产2.1%~5.3%。附图说明图1为双孢蘑菇在实施例10得到的培养基料上播种后菌丝萌发情况。图2为双孢蘑菇在实施例10得到的培养基料上的发菌情况。图3为实施例10的菌床背面菌丝情况。图4为实施例10的菌床内菌丝情况。图5为实施例10的菌床出菇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界定。实施例1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80%、砻糠10%、碎稻草10%。其中,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42%,砷3.0mg/kg,汞0.2mg/kg,铅4.1mg/kg,镉0.3mg/kg,铬23.7mg/kg,ph7.3,含水量27.7%。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一层厚度为2cm的稻草,将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68%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1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当料温回到75℃、进仓后的第三天进行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一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二次转仓时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二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转仓。第三次转仓的发酵方法同上,第三次转仓后第三天出仓,共发酵13天。出仓后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摊晒至含水量≤30%。实施例2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70%、甘蔗渣2.95%、砻糠5%、碎麦草10%、油菜籽饼2%、豆粕5%、石膏2%、石灰3%、微生物发酵制剂0.05%。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98%,砷3.1mg/kg,汞0.07mg/kg,铅6.35mg/kg,镉0.31mg/kg,铬13.1mg/kg,ph7.2,含水量25.71%。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一层厚度为3cm的麦草,除石灰外,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5%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3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逐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3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进一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持续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当料温回到75℃、进仓后的第三天进行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一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二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石灰总量的50%,其他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二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转仓。第三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剩下的50%石灰,其他发酵方法同上,第三次转仓后第三天出仓,共发酵13天。出仓后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摊晒至含水量≤30%。实施例3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74.99%、甘蔗渣10%、砻糠5%、碎稻草5%、油菜籽饼2%、石膏2%、石灰1%、微生物发酵制剂0.01%,其中水产加工废料为水产加工污泥。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61%,砷9.5mg/kg,汞0.09mg/kg,铅11.4mg/kg,镉0.85mg/kg,铬21.3mg/kg,ph7.4,含水量29.6%。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一层厚度为3cm的稻草,除石灰外,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5%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3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逐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3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进一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持续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当料温回到75℃、进仓后的第四天进行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一次转仓后的第四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二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石灰总量的50%,其他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二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转仓。第三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剩下的50%石灰,其他发酵方法同上,第三次转仓后第三天出仓,共发酵15天。出仓后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摊晒至含水量≤30%。实施例4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75%、砻糠5%、碎稻草15%、油菜籽饼3%、石膏1.5%、石灰0.5%,其中水产加工废料为水产加工污泥。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51%,砷10.5mg/kg,汞0.14mg/kg,铅11.00mg/kg,镉1.10mg/kg,铬40.6mg/kg,ph7.1,含水量23.4%。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一层厚度为3cm的稻草,除石灰外,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2%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3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4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3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6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1.5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当料温回到75℃、进仓后的第三天进行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一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二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石灰总量的50%,其他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二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转仓。第三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剩下的50%石灰,其他发酵方法同上,第三次转仓后第三天出仓,共发酵13天。出仓后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摊晒至含水量≤30%。实施例5双孢蘑菇氮源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水产加工废料80%、甘蔗渣10%、碎稻草5%、豆粕2%、石膏2%、石灰1%,其中水产加工废料包括质量百分比为85%的水产加工污泥和15%的水产加工下脚料。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含氮量为2.73%,砷9.6mg/kg,汞0.56mg/kg,铅23.6mg/kg,镉0.97mg/kg,铬≤51.3mg/kg,ph7.4,含水量26.5%。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次发酵隧道内铺设一层厚度为3cm的稻草,除石灰外,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5%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3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逐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3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进一步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0℃后,风机每隔2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使物料温度持续升高;当物料温度达到7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分钟,保持物料温度76℃~80℃。当料温回到75℃、进仓后的第四天进行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一次转仓后的第四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二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石灰总量的50%,其他发酵方法同上,于第二次转仓后的第三天进行第三次转仓。第三次转仓时,均匀加入配方中剩下的50%石灰,其他发酵方法同上,第三次转仓后第三天出仓,共发酵15天。出仓后将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摊晒至含水量≤30%。实施例6本实施例公开了基于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碎麦草55%,双孢蘑菇氮源基料43%,石膏2%。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一次发酵将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3%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6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50℃后,每隔5~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5分钟,即风机从每隔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分钟逐步调节至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4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6~80℃后,温度下降时开始转仓。物料内的氧含量保持在8%~12%。进仓发酵第四天进行第一次转仓,第八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十二天进行第三次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一次发酵,第十五天出一次发酵隧道仓,进入二次发酵。(2)二次发酵把一次发酵隧道内的物料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内,整个二次发酵时间为7天,通过风机运行控制物料温度;物料温度达到45~48℃后,保持6小时;物料温度稳定一致后,以每小时1℃的速度升高物料温度至58~60℃,保持8小时,进行巴氏灭菌;然后在10小时内将物料温度降低至48℃;通过变频器调节风量,进行内循环,调节通气阀使物料温度保持在48~52℃维持5天。二次发酵中,调节风量的具体方法为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的转速,从而调节进风量,以物料温度为指标,进行风量和新风口/循环风口调节,达到二次发酵的工艺要求。实施例7本实施例公开了基于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碎稻草60%,双孢蘑菇氮源基料37%,石膏3%。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一次发酵将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3%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6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50℃后,每隔5~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5分钟,即风机从每隔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分钟逐步调节至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4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6~80℃后,温度下降时开始转仓。物料内的氧含量保持在8%~12%。进仓发酵第四天进行第一次转仓,第八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十二天进行第三次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一次发酵,第十五天出一次发酵隧道仓,进入二次发酵。(2)二次发酵把一次发酵隧道内的物料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内,整个二次发酵时间为7天,通过风机运行控制物料温度;物料温度达到45~48℃后,保持6小时;物料温度稳定一致后,以每小时1℃的速度升高物料温度至58~60℃,保持8小时,进行巴氏灭菌;然后在10小时内将物料温度降低至48℃;通过变频器调节风量,进行内循环,调节通气阀使物料温度保持在48~52℃维持5天。二次发酵中,调节风量的具体方法为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的转速,从而调节进风量,以物料温度为指标,进行风量和新风口/循环风口调节,达到二次发酵的工艺要求。实施例8本实施例公开了基于上述双孢蘑菇氮源基料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碎麦草65%,双孢蘑菇氮源基料31%,石膏4%。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一次发酵将双孢蘑菇培养基料按质量百分比混合,加水调节其含水量至73%后,输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内;起始阶段,风机每隔6分钟开机通风增氧2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50℃后,每隔5~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5分钟,即风机从每隔5分钟开机通风增氧30分钟逐步调节至每隔20分钟开机通风增氧5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65℃后,风机每隔23分钟开机通风增氧4分钟;当物料温度达到76~80℃后,温度下降时开始转仓。物料内的氧含量保持在8%~12%。进仓发酵第四天进行第一次转仓,第八天进行第二次转仓,第十二天进行第三次转仓,转仓及转仓后的发酵方法同一次发酵,第十五天出一次发酵隧道仓,进入二次发酵。(2)二次发酵把一次发酵隧道内的物料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内,整个二次发酵时间为7天,通过风机运行控制物料温度;物料温度达到45~48℃后,保持6小时;物料温度稳定一致后,以每小时1℃的速度升高物料温度至58~60℃,保持8小时,进行巴氏灭菌;然后在10小时内将物料温度降低至48℃;通过变频器调节风量,进行内循环,调节通气阀使物料温度保持在48~52℃维持5天。二次发酵中,调节风量的具体方法为通过变频器调节风机的转速,从而调节进风量,以物料温度为指标,进行风量和新风口/循环风口调节,达到二次发酵的工艺要求。实施例9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试验场进行应用试验,按如下步骤进行:取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照实施例6提供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配比及其发酵方法进行制备,得到本实施例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以框栽方式在环控菇房进行栽培试验,试验品种为双孢蘑菇a15,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用量为110kg/m2,产量为30.2kg/m2。实施例10在温岭市新鑫食药用菌有限公司进行应用试验,按如下步骤进行:取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照实施例7提供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配比及其发酵方法进行制备,得到本实施例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以床栽方式在温控菇房进行栽培试验,试验品种为双孢蘑菇a192,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用量为100kg/m2,产量为23.8kg/m2。在本实施例的培养基料上播种后,双孢蘑菇a192的菌丝萌发情况如图1所示,菌丝发菌情况如图2所示,菌床背面菌丝情况如图3所示,菌床内菌丝情况如图4所示,菌床出菇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在该培养基料上播种后,菌丝萌发势强,菌丝生长健壮、菌丝量大,出菇率高,菇盖厚、品质优。实施例11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试验场进行应用试验,按如下步骤进行:取实施例5制备得到的双孢蘑菇氮源基料,按照实施例6提供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配比及其发酵方法进行制备,得到本实施例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以框栽方式在环控菇房进行栽培试验,试验品种为双孢蘑菇a106,双孢蘑菇培养基料的用量为110kg/m2,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3框,采收双孢蘑菇a106。对比例1同实施例11,所不同的是本对比例的双孢蘑菇培养基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数的原料:碎麦草55%、鸡粪43%、石膏2%。实施例11与对比例1的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1实施例11与对比例1的生长结果菌丝长势平均产量(kg/m2)优质菇比例(%)实施例11++++26.792.3对比例1+++25.589.6注:“+”表示菌丝生长势强弱,“+”越多表示生长势越强。实施例11得到的双孢蘑菇的子实体厚实,优质菇率高达92.3%以上,平均产量高于对比例1,菌丝长势强于对比例1。上述是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在本发明专利核心指导思想下所作的改变、替换、组合简化等都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