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90067发布日期:2020-11-27 12:41阅读:9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土地整治领域,具体为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丘陵地区现有的山塘,因为地势高,水源有限,且因渗漏蒸发,很容易干,地方上常称其为干塘,现有的水田在干旱时灌溉都困难,在丘陵山地上垦造水田更加不能保证有水灌溉;一些建造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山塘,水源相对充足,但丘陵山地上面造水田不具备自流水灌溉的条件,因而目前的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在丘陵山地上造不出水田。

现在开发整理项目所开发整理出的耕地大多为旱地,水田极少,设计建造的蓄水池一般为砖混结构,蓄水容量仅几立方十几立方,太小,砖混蓄水池也容易坏,抗旱目的难实现。再者因旱地保水保肥性能差,土质也不好,农户种植没有收益,所以最终造出的旱地非常容易荒芜,成不了真正的耕地。

一般旱地改为水田项目都在地势低且平坦,水源充足的平原或河沟边,这样的地方放弃耕种本身也是有原因的,可能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且有这样条件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开垦为水田的土地资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使开垦出来的水田保水保肥,水土不易流失。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包括蓄水池、养殖场、水田、机埠、输水管、放水管还包括以下步骤:

a:选址:选择合适的可开垦的丘陵山地;

b:蓄水池设计与施工:蓄水池建造在土质丘陵山地顶部,总蓄水体积在1500m3-4000m3

c:养殖场建设:建造于水田旁边,养殖场内产生的农家肥运输到水田内增肥。

d:水田垦造:水田底部和田埂一体化压实处理;

e:机埠建造:建造的机埠地势位于土质丘陵山地最低的山脚,在所有的建造设施当中位置最低,具体可设在丘陵山地外围低洼处;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还包括设置连接机埠与蓄水池之间的输水管,从蓄水池放水到水田设置放水管,所述蓄水池内设拦鱼网,外设置放水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蓄水池在建造时有以下步骤:

b1:确定蓄水池的面积、深度,确定蓄水池池堤的边线;

b2:蓄水池施工要先清表、清基,蓄水池池堤边线最低处为施工起点,挖筑台阶、层层平整压实,台阶由外向蓄水池中心方向逐渐加宽,达到蓄水池底部高程时埋设放水管,放水管两头测量定位;

b3:将丘陵顶部泥土挖运至蓄水池池堤处修筑蓄水池池堤,通过层层填筑平整压实,层厚约50cm:

b4:蓄水池池堤达到设计高度2.5米后,将蓄水池内平整压实,做好放水闸;

b5:清理池堤内坡,蓄水池堤内坡边坡坡比小于1:1,硬化,蓄水池池堤面宽度按机耕路的宽度保留,蓄水池池堤堤面还保持向蓄水池内倾,蓄水池池堤外边坡坡比大于1:1,蓄水池内清修池堤多出的泥土弃至蓄水池内经粗平并适量注水后用耕田机浆化,蓄水池堤内外坡与机耕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中水田建造时还有以下步骤:

d1:先清表,清除杂木,把清理出的杂草、表土放一边作种植土备用,田块的大小设计以上下田块高差1.5米为宜;

d2:从田埂边线低处以台阶式启动施工,层层平整碾压,填土层厚40-50cm,自外往内逐渐加宽,向内面积逐渐大,田埂内属于水田底;

d3:填筑田埂,平整压实,田埂部位高于田底50cm,田埂要经修整,田埂内侧90度,田埂外坡视上下水田高差适当留大于1:0.3的坡比的坡度;

d4:回填杂草表土至水田,厚度保证30公分,上下水田高差高于1米,在排水口下端设置急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中采用碾压机进行碾压,控制渗透系数在1×10-4cm/s-1×10-8cm/s,具体控制在1×10-5cm/s。

进一步的,保持蓄水池内蓄水体积在三分之一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垦造水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范围被扩大,长江两岸及江南第四纪红土覆盖的丘陵山地均可以改造出水田,现已在山丘上开垦的旱地可以垦造为水田,按此方法垦造的水田水旱无忧,可以且农户愿意耕种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占补平衡落到实处。

2、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收入,每开垦整理出一片丘陵山地,都可以成为一片生态园区,同时,此方案用于缺水地区土质丘陵山地整治。

3、农作物是最好的绿色植物,本发明垦造的水田不怕干旱,生态环保,土地可长久被重复利用。

4、由于水田、蓄水池都能蓄水,经本发明整治后项目区降水不会很快流失,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截面布局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0、机埠;11、水田;12、蓄水池;13、养殖场;14、输水管;15、放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包括机埠10、水田11、蓄水池12、养殖场13,还采取以下步骤:

a:选址:选择合适的可开垦的土质丘陵山地;

b:蓄水池12设计与施工:蓄水池12建造在土质丘陵山地顶部,蓄水池12修建时土工构筑,蓄水池12池堤高度为2.5米,总蓄水12体积在1500m3-4000m3;池底设置放水闸,蓄水池12堤内边坡坡比小于1:1,硬化处理,蓄水池12池堤面宽度按机耕路的宽度保留,蓄水池12池堤堤面保持向蓄水池12向内倾,蓄水池12池堤外坡坡比大于1:1,达到蓄水池12底部高程时埋设放水管15,蓄水池12内清修池堤边坡时清出的泥土弃至蓄水池12内经粗平并适量注水后用耕田机浆化,蓄水池12堤面、入池内、连接机耕路;

c:养殖场13建设:建造于蓄水池12旁边,建造于水田11上方,养殖场13内产生的农家肥运输到水田11内增肥,建造符合环保要求;

d:水田11垦造:在缓坡山地、旱地上垦造水田11,水田11底部压实处理,田埂高出水田底50公分,压实后清修田埂,水田中回填种植土30公分;

e:机埠10建造:建造的机埠10地势位于土质丘陵山地最低的山脚,在所有的建造设施当中位置最低,具体可设在丘陵山地外围低洼处,雨季时有水抽至蓄水池12。

优先的,所述步骤c还包括设置连接机埠10与蓄水池12之间的输水管14,具体为pe软管,放水管15将蓄水池12内的水经水闸放出到水田11,进行灌溉。

优先的,所述步骤b中蓄水池在建造时有以下步骤:

b1:确定蓄水池12的面积、深度,确定蓄水池12池堤的边线;

b2:蓄水池12施工要先清表、清基,蓄水池12池堤边线最低处为施工起点,挖筑台阶、层层平整压实,台阶由外向蓄水池12中心方向逐渐加宽,达到蓄水池12底部高程时埋设放水管15,放水管15两头测量定位;

b3:将丘陵顶部泥土挖运至蓄水池12池堤处修筑蓄水池12池堤,通过层层填筑平整压实,层厚约50cm:

b4:蓄水池12池堤达到设计高度2.5米后,将蓄水池12内平整压实,做好放水闸;

b5:清理池12堤内坡,蓄水池12堤内坡边坡坡比小于1:1,硬化,蓄水池12池堤面宽度按机耕路的宽度保留,蓄水池12池堤堤面还保持向蓄水池12内倾,蓄水池12池堤外边坡坡比大于1:1,蓄水池12内清修池堤多出的泥土弃至蓄水池12内经粗平并适量注水后用耕田机浆化,蓄水池12堤内外坡与机耕路连通。

优先的,所述步骤d中水田建造时还有以下步骤:

d1:先清表,清除杂木,把清理出的杂草、表土放一边作种植土备用,田块的大小设计以上下田块高差1.5米为宜;

d2:从田埂边线低处以台阶式启动施工,层层平整碾压,填土层厚40-50cm,自外往内逐渐加宽,向内面积逐渐大,田埂内属于水田底;

d3:填筑田埂,平整压实,田埂部位高于田底50cm,田埂要经修整,田埂内侧90度,田埂外坡视上下水田高差适当留大于1:0.3的坡比的坡度;

d4:回填杂草表土至水田,厚度保证30公分,上下水田高差高于1米,在排水口下端设置急流槽,以减少流水对下方水田11的伤害。

优先的,所述步骤d中采用碾压机进行碾压,控制渗透系数在1×10-4cm/s-1×10-8cm/s,具体控制在1×10-5cm/s,蓄水池内设拦鱼网,外设置放水开关。

优先的,保持蓄水池12内蓄水体积在三分之一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土质丘陵山地垦造水田的方法,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垦造水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范围被扩大,长江两岸及江南第四纪红土覆盖的丘陵山地均可以改造出水田,现已在山丘上开垦的旱地可以垦造为水田,按此方法垦造的水田水旱无忧,可以且农户愿意耕种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占补平衡落到实处。

2、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收入,每开垦整理出一片丘陵山地,都可以成为一片生态园区,同时,此方案用于缺水地区土质丘陵山地整治。

3、农作物是最好的绿色植物,本发明垦造的水田不怕干旱,生态环保,土地可长久被重复利用。

4、由于水田、蓄水池都能蓄水,经本发明整治后项目区降水不会很快流失,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