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引水控制构造

文档序号:8345375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盆栽引水控制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盆栽弓I水控制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依照常用的花盆或树盆构造,其盆体的材质可分为陶瓷或塑胶制品,且其盆体均为单一层的厚度所形成的,其中,盆体的底面及其侧壁面间所围绕形成一凹陷状的容置室,该容置室底面形成有一泄水孔,而该泄水孔与容置室则形成连通;因此,当消费者将盆体购买回去并进行填土栽种植物时,往往会先于盆体下方再垫上一直径较大的浅凹状器皿,以作为日后浇水过多时,多余的水量会夹杂部分松软的泥土或泥砂经由泄水孔排出至器皿上使用。
[0003]众所周知该构造在栽种植物时,由于每一种植物所需的土壤湿度环境均不相同,因此,若每天浇水,造成某一些植物的根部因含水量过高而容易腐烂死亡的情况成为一大困扰。
[0004]若浇入过多的水份进入常用的盆栽内,虽会使多余的水量排入至器皿内,然而,过多的水会同时夹杂泥土或泥砂直接从泄水孔排出至器皿内,以致使器皿内经常保有一定的水量及泥砂(即污水),尤其是夏天的闷热天气,更易滋生病菌及蚊虫。如此,摆设花盆或树盆附近处的环境除脏乱不堪外,还会滋生蚊虫及病菌的情况成为一大困扰。

【发明内容】

[0005]通过上述经验,开发出一种不会使污水排出盆体外,且能使盆体内的土壤湿度被有效的控制,并得以有效的控制渗入土壤内的渗水穿透率的新型产品成为本领域者急需努力研发的一大课题。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盆栽引水控制构造,其包括有盆体单元、导管及管塞所组成,该盆体单元是由一具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内盆体、一支撑内盆体用的外盆体、一夹置于外盆体与内盆体之间的中空状空间区、以及一连通容置区域至空间区间的渗水孔,内、外盆体的接触位置间设置有止漏元件,而致使空间区呈中空密闭状;而渗水孔内设置有引水组件,引水组件包括有硬质渗水件及软质滤水件,渗水件及滤水件内部形成有微孔道,且渗水件紧邻设置在滤水件上表面;而且,导管入气端及出气端分别连通至盆体单元的空间区外部及内部,且入气端及出气端分别与管塞及阻力件组装在一起;而且,管塞至少包括有一基部、一位于基部外周侧及套置导管通道的入气端外侧的环围部、以及一阻塞于导管通道的入气端内的阻塞部,管塞与入气端间形成有导引部。
[0007]本发明使用的阻力件为铜粒子绕结所形成,且至少两端为不同密度所形成的微引道。阻力件外侧设置有一薄状胶套后,再一并设置到导管的出气端处,以便在更换阻力件时,能防止出气端内径被阻力件刮损(即内径变大)的现象。
[0008]本发明使用的硬质渗水件是由铜粒子绕结所形成的,且硬质渗水件是以一体射出包覆成型或紧配合设置在渗水孔内。
[0009]本发明内、外盆体分别设有螺纹部,以通过螺纹配合方式而使内盆体及外盆体组成一整体。
[0010]本发明利用软质滤水件紧邻位于硬质渗水件下方,且硬质渗水件紧密设置在渗水孔上层处,以使植物的根茎或根须不会完全穿入至渗水件的微孔道内,以使水中的杂质经由滤水件的过滤后,方能使较洁净的水被往上引流渗入至土壤内,而使植栽环境变成较洁净状,且能确保被往上引流的水渗透率及渗入至土壤内的湿度面积得以被有效控制外,同时,也使多余的水先行储存于内外盆体间的空间区内,而不会溢出到外盆体外侧,以确保摆设花盆或树盆附近处的环境洁净,并能杜绝室内滋生蚊虫及病菌是本发明一大功效。
[0011]本发明利用软质滤水件具有可拆取的便利性,而使软质滤水件具有再清洗与再装回的重复使用作用,以达到环保再利用的目的。
[0012]本发明利用管塞的阻塞部紧密设置在导管处,会迫使外部的极微量气体仅能经由土壤及渗水孔后再流入空间区内,而使得空间区内的水仅能以极微量方式渗入至土壤内(即呈极微湿状),以适合栽种需水量极少的植物使用。
[0013]本发明利用导引部设置作用而使外部气体能以中小流量方式流入空间区内,而迫使空间区内的水仅能以中小流量方式渗入至土壤内,而形成土壤呈中小湿度状,其不但具有防尘及防止土壤粒子进入阻塞于通道内外,同时,使土壤的湿度渗透率得以被有效的控制,进而达到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渗水渗透率的湿度控制,以增加其栽种植物物种的领域,进而再提升其适用栽种范围、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
[0014]本发明通过具有微引道的阻力件设置在导管的出气端,以使得导管内的气体经由微引道的限制而流入至空间区内的流速或流量均会相对的变得更小,而作为控制空间区内的水渗入至土壤内的湿度控制依据,以符合需要不同湿度环境的植物栽种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局部组合剖面放大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的另一局部组合剖面放大示意图。
[0018]图4为图1的另一局部组合剖面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图1的阻力件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0020]图6为图3的管塞反向组装时的局部组合剖面放大示意图。
[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盆体单元I
[0023]内盆体10
[0024]外盆体11
[0025]空间区12
[0026]容置区域13
[0027]渗水孔14
[0028]导管2
[0029]通道20
[0030]入气端201
[0031]出气端202
[0032]管塞3
[0033]基部30
[0034]环围部31
[0035]定位部32
[0036]阻塞部34
[0037]导引部4
[0038]阻力件5
[0039]粒子5O
[0040]粒子50’
[0041]微引道51
[0042]引水组件6
[0043]渗水件60
[0044]微孔道601
[0045]滤水件61
[0046]微孔道611
[0047]止漏元件7
[0048]土壤 8
[0049]植物9
[0050]根须90
[0051]气流路径A
【具体实施方式】
[0052]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是提供一种盆栽引水控制构造,其包括有一盆体单元1,是由一具凹陷状容置区域13的内盆体10、一支撑内盆体10用的外盆体11、一夹置于外盆体11与内盆体10间的空间区12、以及一连通容置区域13与空间区12间的渗水孔14,其中:内、外盆体10设有螺纹部101、102,内、外盆体10、11的接触位置间设置有止漏元件7,而致使内、外盆体10、11间所形成的空间区12呈中空密闭状,且于渗水孔14设置有引水组件6。
[0053]导管2内形成有一中空状的通道20,通道20的入气端201及出气端202分别连通至盆体单元I的空间区12的外部及其内部,且入气端201及出气端202分别与管塞3及阻力件5组装在一起。
[0054]管塞3至少包括有一基部30、一位于基部30外周侧及套置导管2的入气端201外侧的凹陷状环围部31、一从基部30向下延伸置入导管2的入气端201内的定位部32、以及一紧密阻塞于导管2的入气端201内的阻塞部34,其中,环围部31及定位部32设置于基部30的同一侧方,且环围部31及阻塞部34设置于基部30的不同侧方(如图3),阻塞部34的最大直径或尺寸必须略大于导管2的通道20或入气端201的最大直径或尺寸,以致使阻塞部34紧密设置在通道20或入气端201内(即紧配合,如图6),以作为阻断外侧气体从气流路径A再流入至空间区12内的依据。
[0055]导引部4是设置于管塞3与导管2的入气端201间的近处,且使导引部4入口底缘较环围部31底端缘为高,以使土壤8中的粒子或空气中的粉尘不易从气流路径A流入而阻塞于通道20内,且使外部气体以中小流量方式经由导管2流入空间区12内(即补充气体使用),迫使空间区12内的水仅能以中小流量方式渗入至土壤8内,而使土壤8呈中小湿度状,而具有防尘功效及防止土壤8粒子阻塞于导管2的通道20内,进而确保土壤8保有中小湿度状的渗透率的控制;上述导引部4设置于导管2的通道20的入气端201处、或设置于管塞3的基部30处、或设置于管塞3的环围部31处、或设置于管塞3的定位部32处(如图3)、或设置于管塞3的基部30及定位部32处、或设置于管塞3的基部30及环围部31及定位部32处;而上述的导引部4为槽、或孔、或凸肋、或凸点等构成。
[0056]阻力件5,是设置在导管2的出气端202,阻力件5为透气元件(如:陶瓷等)或透气材质,即阻力件5的表面或内部形成有多个微引道51,微引道51 —端能与空间区12形成连通状的接触(即微引道51与空间区12会形成保持畅通状),其中,微引道51是指设置于阻力件5上的凹痕、或是由多个相邻粒子50、50’(如:多个相邻铜粒子烧结形成等)间的缝隙所连通形成的,以作为空间区12外侧的气体在流经导引部4及导管2内时,会受阻力件5的微引道51 (或密度)限制作用,而使得能穿过阻力件5再顺利流入至空间区12内的气体量变小,而使补入的气体流速或流量均得以被有效的控制;而上述阻力件5为相同材质的同一颗粒大小的粒子50、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