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线引导件和包括它的钓竿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55870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第四曲线226a,它具有曲率半径R4和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C4。并且,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包括第五曲线226c,其在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另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第五曲线226c位于穿过最大宽度Wmax并且平行于第一水平线HLl的第四水平线HL4上方。位于第四曲线226a与第五曲线226c之间的直线226b是上轮廓线226的前述直线TL,其主要朝向钓竿的尾端倾斜。直线226b相对于垂线VL以第四角度Θ4朝向钓竿的尾端倾斜。
[01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可以不包括上述直线226b。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五曲线226c连接到第四曲线226a的端点,并且在第四曲线226a与第五曲线226c之间的边界点处的切线以第四角度Θ4相对于第一水平线HLl倾斜。此外,形成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第四曲线226a和第五曲线226c中的每个可包括多个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曲线在边界点处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而不会产生捕获钓线的突起和凹陷。
[0110]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下轮廓线228的形状类似于上轮廓线226的形状。下轮廓线228可以包括从第一附接部222延伸的曲线(例如,类似于具有朝向钓竿尾端定位的中心的第四曲线226a),以及从该曲线延伸的直线。
[0111]如上所述,在从前面和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220R具有S形形状。具体地,在从前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从第一附接部222作为具有曲率半径R2的第二曲线224a向外延伸,然后从第二曲线224a作为具有曲率半径R3的第三曲线224b向内延伸。此外,如图12所示,关于将从第一水平线HLl至穿过引导环210的中心CO的第二水平线HL2的高度等分的第三水平线HL3,侧支撑腿220L和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二曲线224a位于在第三水平线HL3之下的区段Hl处,而穿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的第四水平线HL4位于在第三水平线HL3上的区段H2处。也就是说,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的第四水平线HL4位于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另外,在从侧面观察侧支撑腿220L、220R时,在第三曲线224b的范围内,并在最大宽度Wmax所在的第四水平线HL4上方,上轮廓线226变为第五曲线226c,其沿与第四曲线226a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具有曲率半径R5。
[0112]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参见图9和图11B)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相对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倾斜。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相对于垂直线VL以等于或小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的第一角度Θ1的角度倾斜。此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延伸。当参考引导环210的环平面RP时,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弯曲。此外,在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在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与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之间的边界点处不存在凹形线。如图9、图1lB和图12所示,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18相对于引导环210弯折的角度等于前述第一角度Θ1,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18垂直于钓竿的竿体110(垂直于第一水平线HLl)。
[0113]图13A至图13D示出钓线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中缠结的例子。在图13A至图13D中,箭头F表示投掷过程中施加到钓线的张力。在图13B和图13C中,箭头CW表示投掷过程中施加到钓竿100的侧风。
[0114]参照图13A,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钓线140从钓竿100的卷筒130螺旋地放出。螺旋地放出的钓线140在穿过引导环210时被拉直。如图13B所示,如果钓线穿过引导环210的速度降低,那么,还没有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b可位于已经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a与钓线引导件200之间。在这时,如图13C和图13D所示,由于侧风CW,还没有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b可绕着已经穿过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a转动,然后与钓线引导件200缠绕。因此可能出现钓线缠结。如果发生钓线缠结,那么,钓线140在该处折回的折叠部分140c形成在钓线引导件200的引导环210的上部。钓线的部分140d被后支撑腿230的下端捕获,钓线的部分140e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并且钓线的部分140f位于引导环210的下边缘之下。
[0115]参考图14至图19B,所描述的是缠结钓线的解开的一个例子。虽然钓线的缠结如图13D所示地发生,由于来自投掷的力,张力F仍然通过钓线140作用。在这样的张力作用的状态下,缠结钓线140是通过钓线引导件200的上述形状特征解开的。
[0116]在钓线如图13D所示地在投掷期间发生缠结的状态下,图14示出缠结钓线在钓线140被张力F移动的时候解开。在图14中,箭头LM1、LM2和LM3分别表示钓线的部分140d、140e和140f的运动。钓线140被在张力F的方向上拉出,而折叠部140c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
[0117]被后支撑腿230捕获的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与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之间的边界点在沿着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的箭头LMl的方向上移动。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垂直于钓竿100,或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朝向钓竿100的尖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角度Θ1的角度折弯。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不朝向钓竿100的尾端倾斜。另外,在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与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之间不存在妨碍钓线的部分140d运动的凹部。由此,如图15A所示,钓线的部分140d由于来自投掷的张力F朝向引导环210移动。
[0118]此外,与钓线的部分140d的向上运动一起,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的钓线的部分140e在沿着侧支撑腿220U220R的箭头LM2的方向上向上移动。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从第一附接部222的边界点Pl以第五角度Θ5(例如,45度)向上前进。由此,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不存在妨碍钓线运动的凹部。也就是说,如图15Β所示,钓线的部分140e未被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下端捕获,而是沿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的第二曲线224a向上移动。
[0119]此外,与钓线的部分140d的运动一起,直接位于引导环210下方的钓线的部分140f越过引导环210的下边缘,并且沿着箭头LM3的方向向上移动。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不具有从拐点P5开始的圆弧CA,其具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内的中心C6。从拐点P5开始,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具有接触拐点P5的直线或有位于外轮廓线216外的中心Cl第一曲线216b。因此,如图15C和图15D所示,钓线的部分140f向上移动而不会被引导环210的下边缘捕获。
[0120]图16示出在图14所示的钓线移动之后的钓线移动。由于来自投掷动作的张力F,移动到引导环210的钓线的部分140d和越过引导环210的下周缘的钓线的部分140f在箭头LM4的方向上沿着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向上移动。另外,沿着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移动的钓线的部分140e沿着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4在箭头LM5的方向上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如图17A所示,由于引导环210朝向钓竿尖端以第一角度Θ1倾斜,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沿着引导环210的后轮廓线218依照引导环210倾斜的第一角度Θ1向上移动。由于第一角度Θ1处于5度至20度的范围内,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平滑地向上移动。当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200时,由于引导环210的第一角度Θ1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第四角度Θ4,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f在箭头LM4的方向上的运动和钓线的部分140e在箭头LM5方向上的运动沿着三角形T的斜边进行(参见图17B)。关于在箭头LM5上的运动,如果张力F在折叠部140c充当支点的状态下作用,那么,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被成形为缠绕三角形T,并且由于侧支撑腿220L、220R的第四角度Θ4是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平滑地前进到三角形T的顶点。随着钓线的部分140d和140e接近折叠部140c,张力F可在折叠部140c处削弱。然而,由于在钓线引导件200的侧视图中可见的三角形T的形状,钓线的部分140d、140e和140f可以朝三角形T的顶点移动
[0121]图18示出在图16所示的钓线移动之后的钓线移动。参照图18、图19A和图19B,缠结钓线140可被解开,无需折叠部140c的运动。也就是说,随着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引导环210的上顶点,缠结钓线被解开。
[0122]如果沿着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例如,第四曲线226a和直线226b)向上运动的钓线的部分140d越过钓线引导件200的最大宽度Wmax,那么,钓线的部分140d沿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和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的第五曲线226c向上移动。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4与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位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O之上的第三角度Θ3处。由此,钓线的部分140d经过外轮廓线224的第三曲线224b,然后沿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的圆弧216a朝向折叠部140c移动,从而解开缠结钓线。侧支撑腿220L、220R的上轮廓线226和引导环210的外轮廓线216之间的第一接合点P2相对于引导环210的中心CO在等于或大于第三角度Θ3(例如,25度)的角度处向上定位。由此,不会出现钓线的部分140d由于摩擦阻力而再次被引导环210捕获。
[0123]图20A至图20C示出钓线系结部未装配到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的示例。
[0124]钓线140具有PE线141、引线142和将PE线与引线系在一起的系结部143。如上所述,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6朝向钓竿100的尖端相对于引导环210的环平面RP倾斜,并且其倾斜角度直至垂直于钓竿100的角度。也就是说,后支撑腿230的后轮廓线230不位于导环210的环平面RP的延长线上。因此,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不接触后支撑腿230。另外,钓线引导件200包括单个后支撑腿230。因此,虽然系结部143在投掷钓具的过程中不规则地移动,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与后支撑腿230的接触被抑制为最小。此外,钓线引导件200不具有系结部143可在后支撑腿230与引导环210之间插入到这的狭窄间隙。此外,侧支撑腿220L、220R的外轮廓线224的具有中心C3和曲率半径R3的第三曲线224b在最大宽度Wmax之上的第一接合点P2处接合到引导环210。因此,虽然引线142和系结部143在穿过引导环210之后没有被完全拉直,而是稍微螺旋形,但是引线142和系结部143与侧支撑腿220L、220R的接触仍被抑制为最小。
[0125]再次参照图1lA和图12,所描述的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200具有的减少偏转的特征。
[0126]在使用引线142钓鱼的例子中,大的冲击被施加到钓线引导件上。由此,为了抑制冲击引起的振动,需要减少钓线引导件的偏转。另外,为了减少钓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