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49073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工黄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鲜叶处理,杀青,做形,摊凉,初烘,一次闷黄,复烘,二次闷黄,足火。经本制作方法制成的茶叶,冲泡时,制成的茶叶很少出现碎茶现象,冲泡后,茶叶展开,与采摘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形似,茶香淡雅清心悠长,入口甘甜醇厚,在二次闷黄的过程中加盖了荷叶,使得经过二次闷黄的茶也不但具有闷黄后应有的醇香,更加具有荷叶清香,香气宜人。
【专利说明】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中国黄茶起源于明朝,黄茶是从绿茶加工演变而来,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白茶。霍山黄茶生产有2000多年生产历史,其中霍山黄芽在唐朝初期,当时以芽叶嫩黄制作的茶叶就已出名,在“茶经”“国史补”里被列为贡茶,明清被列为御用贡茶,霍山黄芽以形似雀舌,清香可口,回味甘甜著称,享誉海内外。霍山黄大茶起源于明朝,创制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500年,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大蜀山也。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载与现时的黄大茶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闷黄,正是霍山黄大茶的特征。霍山黄芽根据黄大茶制法,增加了闷黄工艺,形成了霍山黄芽的独特品质。为了提高霍山黄茶质量,保留传统品种,
[0003]黄茶作为一个茶类,是世界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根据茶叶加工中化学反应变化进行分类的。因为黄茶是一种后发酵茶,他能在闷黄过程中,在湿热条件下较长时间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糖类和氨基酸含量起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的转化,对黄茶香气、滋味起重要作用。淀粉一部分可能转化为可溶性糖。氨基酸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香气的一种先质。在湿条件热的作用下,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黄茶通过热化,挥发性醛类含量增加,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组分。在热作用下,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使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显露出来,也都是黄茶香气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真正的黄茶在色香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0004]自明朝以来,茶叶制作加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茶农及生产者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对各茶类研究,在各茶类不断增加过程中,对黄茶产品就有影响了,因为黄茶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周期长。所以对黄茶的传承发展就有了被冷落,目前市场上黄茶产品就很少了,针对黄茶内含物对人们身体综合保健功能,和其他茶类不可代替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结构调整,食品保健越来越重要,我公司在霍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及在县茶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黄茶研制科技攻关组,经几年的不惜努力,终于研制成功黄茶闷黄工艺,投向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几年来,霍山县抱儿钟秀牌黄芽茶在省内属顶级黄茶品牌,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均获得金奖,并多次参加香港茶叶博览会展示,于世界产茶国进行交流,提高了霍山黄茶知名度,使霍山县抱儿钟秀牌霍山黄芽茶走向世界打下基础,目前霍山黄芽茶在安徽省与黄山、黄梅并称“安徽三黄”,驰名大江南北,香漂海内外。
[0005]黄茶在加工过程中,使多酚类物质进行转化成可溶性物质,同时发生异构化,使黄茶茶汤滋味浓醇。同时还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类,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在闷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消化酶,对脾胃有健胃消寒工效,很多人因为饮酒过度,肠胃敏感易受刺激,不能喝绿茶,乌龙茶又觉的泡饮麻烦,黄茶这种折中之茶恰好满足需求,另外黄茶因为对肠胃刺激小,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绿茶的抗氧化成分,所以可以大量饮用,最大化的发挥茶叶的减肥养生功效。所以说黄茶的复兴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黄茶加工方法,此方法加工黄茶具有营养丰富,干茶嫩绿微黄,汤色黄亮清澈,香郁味醇,回味甘甜,经久耐泡。
[0007]为达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0008]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一鲜叶处理一杀青一做形一摊凉一初烘一一次闷黄——复烘——二次闷黄——足火,
[0009](I)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芽二叶初展,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 — 4.0 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0010](2)鲜叶处理: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进行摊青,摊放厚度5 — 10 cm左右,摊放时间4 一 6小时,待芽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0011](3)杀青:生锅锅温120-130°c左右,投叶量20-30克,用芒花把在锅内旋转,轻巧地挑动茶叶,同时用双手或单手辅助将茶叶抖散,充分散失水分,炒到茶叶变软,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0012](4)做形:将杀青后的茶叶转入熟锅做形,熟锅锅温95-100°C,用芒花把在锅内进行拨、抖、捺,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0013](5)摊凉:摊放时间20-30分钟,厚度I厘米,待叶冷软上烘;
[0014](6)初烘:温度100?125°C左右,每烘笼投叶量4-6锅杀青叶,茶叶的堆放厚度为8-13cm,烘时勤翻匀摊,每2分钟翻一次,烘到4-5成干时,把两烘合并成一烘继续烘焙至茶叶稍稍有刺手感,有香气溢出,7?8成干时下烘;
[0015](7) 一次闷黄:毛火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20-30小时,温度控制在30?38度,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剔除茶叶中的杂片;
[0016](8)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温度80?95°C左右,投叶量0.5-0.75公斤,3-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时间约10?15分钟,烘至九成干;
[0017](9) 二次闷黄:将复烘茶叶趁热放在团簸内,堆放厚度20 — 30 Cm,每5 — 6 Cm厚盖一层荷叶,茶叶顶部用荷叶盖上,放在温室时间15-25小时,温度25?35°C,至茶色为黄绿润泽;
[0018](10)足火:烘笼温度在75-80°C,投叶量1.5-2公斤,摊叶厚度为1.0-2.5cm,翻烘要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0019]以上所述一种黄茶的加工方法,鲜叶进行清洗除尘保持清洁,初烘后回潮机闷黄,堆放厚度8-13 Cm,初烘后进行堆放闷黄,主要是黄茶的关键技术,复烘后进行再闷黄,主要是使内含物进一步转换,达到黄茶独特的香气滋味。采用本发明方法加工的黄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泽微黄,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黄亮清澈,经久耐泡,在常温下蜜封可保存2年。
[00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经本制作方法制成的茶叶,冲泡时,制成的茶叶很少出现碎茶现象,冲泡后,茶叶展开,与采摘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形似,茶香淡雅清心悠长,入口甘甜醇厚,在二次闷黄的过程中加盖了荷叶,使得经过二次闷黄的茶也不但具有闷黄后应有的醇香,更加具有荷叶清香,香气宜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一鲜叶处理一杀青一做形——摊凉一一初烘——一次闷黄——复烘——二次闷黄——足火,
[0022](I)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芽二叶初展,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 — 4.0 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0023](2)鲜叶处理: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进行摊青,摊放厚度5 — 10 cm左右,摊放时间4 一 6小时,待芽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0024](3)杀青:生锅锅温120_130°C左右,投叶量20_30克,用芒花把在锅内旋转,轻巧地挑动茶叶,同时用双手或单手辅助将茶叶抖散,充分散失水分,炒到茶叶变软,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0025](4)做形:将杀青后的茶叶转入熟锅做形,熟锅锅温95-100°C,用芒花把在锅内进行拨、抖、捺,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0026](5)摊凉:摊放时间20-30分钟,厚度I厘米,待叶冷软上烘;
[0027](6)初烘:温度100?125°C左右,每烘笼投叶量4_6锅杀青叶,茶叶的堆放厚度为8-13cm,烘时勤翻匀摊,每2分钟翻一次,烘到4-5成干时,把两烘合并成一烘继续烘焙至茶叶稍稍有刺手感,有香气溢出,7?8成干时下烘;
[0028](7) 一次闷黄:毛火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20-30小时,温度控制在30?38度,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剔除茶叶中的杂片;
[0029](8)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温度80?95°C左右,投叶量0.5-0.75公斤,3-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时间约10?15分钟,烘至九成干;
[0030](9) 二次闷黄:将复烘茶叶趁热放在团簸内,堆放厚度20 — 30 Cm,每5 — 6 Cm厚盖一层荷叶,茶叶顶部用荷叶盖上,放在温室时间15-25小时,温度25?35°C,至茶色为黄绿润泽;
[0031](10)足火:烘笼温度在75_80°C,投叶量1.5-2公斤,摊叶厚度为1.0-2.5cm,翻烘要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鲜叶处理一杀青一做形一摊凉一初烘一一次闷黄一复烘一二次闷黄一足火, (1)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芽二叶初展,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 — 4.0 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2)鲜叶处理: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进行摊青,摊放厚度5— 10 cm左右,摊放时间4一 6小时,待芽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3)杀青:生锅锅温120-130°C左右,投叶量20-30克,用芒花把在锅内旋转,轻巧地挑动茶叶,同时用双手或单手辅助将茶叶抖散,充分散失水分,炒到茶叶变软,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4)做形:将杀青后的茶叶转入熟锅做形,熟锅锅温95-100°C,用芒花把在锅内进行拨、抖、捺,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5)摊凉:摊放时间20-30分钟,厚度I厘米,待叶冷软上烘; (6)初烘:温度100?125°C左右,每烘笼投叶量4-6锅杀青叶,茶叶的堆放厚度为8-13cm,烘时勤翻匀摊,每2分钟翻一次,烘到4-5成干时,把两烘合并成一烘继续烘焙至茶叶稍稍有刺手感,有香气溢出,7?8成干时下烘; (7)一次闷黄:毛火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20-30小时,温度控制在30?38度,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剔除茶叶中的杂片; (8)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温度80?95°C左右,投叶量0.5-0.75公斤,3_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时间约10?15分钟,烘至九成干; (9)二次闷黄:将复烘茶叶趁热放在团簸内,堆放厚度20 — 30 Cm,每5 — 6 cm厚盖一层荷叶,茶叶顶部用荷叶盖上,放在温室时间15-25小时,温度25?35°C,至茶色为黄绿润泽; (10)足火:烘笼温度在75-80°C,投叶量1.5-2公斤,摊叶厚度为1.0-2.5cm,翻烘要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文档编号】A23F3/06GK104336199SQ201410545817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5日
【发明者】文亮, 衡永志 申请人: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