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83253阅读:1759来源:国知局
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与流程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涉及于保健、泡茶茶包的技术领域,尤指取自牛樟叶的原料,而制出茶包型态的牛樟叶茶饮。



背景技术:

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又称樟芝或牛樟菇等,于分类学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同担子菌纲(Homobasidiomycetes)、无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薄孔菌属(Antrodia)。牛樟芝是中国台湾独有品种,全世界只生长在中国台湾山区,樟芝于牛樟树腐朽的内壁的中空处长出,因此发现十分不易。而许多研究文献指出,牛樟芝具有抗癌效果,主要是其所包含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ids),具有修复肝脏、 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血压的药理活性,因此广为研究使用于保健食品。

只是,目前存在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下列因素,使得牛樟芝的应用上出现困难:

1.野生牛樟芝生长环境均属于幽暗、潮湿且温度较低的中海拔地区,特别是野生牛樟芝生长缓慢,因此产生子实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生长期仅限于每年的六月至十月。

2. 牛樟芝栽培不易,仅限定生长于牛樟树,不会生长于其它树种,然而牛樟树为保育类树种且分布数量极为稀少,再加上人为的盗采,使得野生牛樟芝数量相当稀少。

故而以上因素造成牛樟芝价格相当昂贵,而且日渐匮乏,纵使如证书号M485048号「一种具抗癌及抗氧化之牛樟芝粉胶囊结构」新型专利案,运用牛樟芝来制作为粉末,并且填置于胶囊中,也都还是存在牛樟芝的来源取得愈不容易,价格愈高昂,制作愈困难的潜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人鉴于前述的问题,进而用心研究开发,因此本发明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其主要是以牛樟树的牛樟叶为原料,通过本发明的制法流程,制出利用牛樟菌转化液成份的茶包,以便冲泡饮用,能以充足而较易取得的来源,提升普用保健价值。

为了可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种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其方法包含:

a、采收:在避开每年的1~4月的牛樟叶生长期来采收全叶、完整叶形、包含树枝的牛樟叶,采收牛樟叶之后,分离枝和叶,留下牛樟叶叶片;

b、脱水:去除牛樟叶叶片的水份,使含水量低于10%;

c、渥堆阴干:以封闭不透光容器来堆放牛樟叶叶片,堆放高度约1米,以4~5个月时间渥堆阴干牛樟叶叶片,期间温度控制在22℃~30℃,湿度65~70%之间,借以产生陈化发酵作用,形成相对长度较短的糖链,供牛樟叶叶片中的淀粉转换为单糖体;

d、植菌:经过渥堆阴干的牛樟叶叶片产生单糖体时,便可值菌,其以酵母液型态的牛樟菌均匀喷涂于牛樟叶叶片,在潮湿环境下静置约3~5天,静置之后,牛樟菌渗透进牛樟叶叶片细胞,成份转换,释放出单糖体及多糖复合物;

e、烘培:烘培温度小于120℃;

f、粉碎:将牛樟叶叶片予以粉碎,并依设定重量装入茶袋,以制成可冲泡的茶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该方法制得的牛樟茶饮,其包含一可封口的茶袋,以及填装于该茶袋内的数片呈碎粒状的牛樟叶叶片,该牛樟叶叶片是经过陈化发酵与植入牛樟菌的。

为了可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在于提供另一种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其方法包含:

a、喂养:牛樟树生长期间,以富含牛樟菌的牛樟菌液喂养于牛樟树,供牛樟树及牛樟叶于生长期间得以吸收牛樟菌,使得牛樟叶细胞包含牛樟菌;

b、采收:在避开每年的1~4月的牛樟叶生长期来采收全叶、完整叶形、包含树枝的牛樟叶,采收牛樟叶之后,分离枝和叶,留下牛樟叶叶片;

c、脱水:去除牛樟叶叶片的水份,使含水量低于10%;

d、渥堆阴干:以封闭不透光容器来堆放牛樟叶叶片,以4~5个月时间渥堆阴干牛樟叶叶片,期间温度控制在22℃~30℃,湿度65~70%之间,借以产生陈化发酵作用,得到相对较短的糖链,供牛樟叶叶片中的淀粉转换为单糖体;

e、烘培:烘培温度小于120℃;

f、粉碎:将牛樟叶叶片予以粉碎,并依设定重量装入茶袋,以制成可冲泡的茶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该方法制得的牛樟茶饮,其包含一可封口的茶袋,以及填装于该茶袋内的数片呈碎粒状的牛樟叶叶片,该牛樟叶叶片是经过陈化发酵与植入牛樟菌的。

因此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手段,本发明可以获得的功效简要说明如下所列:

1.本发明是以牛樟叶来作为原料,由于牛樟叶生长速度快,来源较为充足,因此可大幅降低砍伐牛樟树的状况,有效保育牛樟树。

2.承前第1项所述,取撷牛樟叶来作为原料制为茶饮,原料成本不若牛樟芝如此高昂,因此售价成本可大为降低,提升牛樟芝普用价值,让更多人可以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身体保健效用。

3.本发明以牛樟叶为原料,配合脱水、陈化发酵、在植菌或是喂养过程,而使牛樟叶内含牛樟菌,而牛樟叶在经过一连串流程以及吸收到牛樟菌,因此包含了大量的单糖体及多糖复合物、微量的腺苷(有抑制血小板的功效)、超氧岐化酶(sod,抗氧化剂,抑制细胞病变)、多酚类、多糖体、类黄酮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抑制病毒、抗过敏等作用,而牛樟叶本身所含的单萜、倍半萜化合物,固然其含量不如野生牛樟芝三萜类,但是仍然含有萜类化合物,其所具备的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保健功效。

4.本发明是以牛樟叶的实体为原料,制造粉碎状的实体颗粒,因此保存方便,并且置于茶袋内,与水一起煮沸、静置,借助粉碎颗粒状,能有最大接触面来接触煮沸开水,饮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方块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方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牛樟叶茶饮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牛樟叶生长速度快,来源较为充足,而牛樟树的牛樟叶经由文献研究发现(撷取自”长庚大学生化与生医工程研究所”的”牛樟芝菌丝体发酵浓液及牛樟衍生物之抗肿瘤作用探讨”的硕士论文),牛樟叶萃取液对于EA.hy926(人类血管内皮细胞株)、SVEC4-10(小鼠内皮细胞株)及HA22T(人类肝癌细胞株)细胞毒试验,皆能有效毒杀或抑制其生长,而在血管新生方面,牛樟叶不但能抑制EA.hy926的细胞迁移,也能抑制HA22T肝癌细胞株的转移作用,故牛樟叶可适度抑制内皮细胞及肝癌细胞的增生,本发明即是以牛樟树的牛樟叶为主要原料,来制作茶饮。本发明制法有二种较佳实施例,首先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流程,依序如下所述。

a、采收:在避开每年的1~4月的牛樟叶生长期来采收全叶、完整叶形、包含树枝的牛樟叶,因为1~4月的牛樟叶含油量较高,会增加植菌过程的困难度;采收牛樟叶之后,分离枝和叶,留下牛樟叶叶片;

b、脱水:铺设摊开牛樟叶叶片,以接受日照,借以去除水份、将牛樟叶叶片木质化,以构成仿木头的裂解作用,并且借助日光的紫外线杀菌,破坏叶肉组织,使含水量低于10%;

c、渥堆阴干:以封闭不透光容器来堆放牛樟叶叶片,以在4~5个月内来渥堆阴干牛樟叶叶片,期间温度控制在30℃以下,湿度65~70%之间,光线控制是在黑暗的环境下,借以堆放的高度,让内部的牛樟叶叶片之间产生热而发酵,配合黑暗潮湿环境下来堆放,避免牛樟叶叶片接触紫外线以及空气,以及配合控制温度而不致过度氧化,借以渥堆阴干产生陈化发酵作用,形成相对长度较短的糖链,却也不会流失本有的叶片香气,让牛樟叶叶片细胞崩解,牛樟叶叶片中的淀粉转换为单糖体,通过此过程,让牛樟叶叶片中残留的油脂(芳香环族)得以挥发出来,让牛樟叶内有益的单萜类及倍半萜的成份留下来;

d、植菌:经过渥堆阴干的牛樟叶叶片产生单糖体时,形成相对较短的糖链,便可值菌;本发明是植入牛樟菌,培养牛樟菌是采集牛樟芝的菇体加入培养液,以培养出牛樟酵母液,意即牛樟菌;植菌过程,是将牛樟菌均匀喷涂于牛樟叶叶片,让牛樟菌深入叶片组织,产生破坏结构作用,以建构牛樟叶的细胞组织,并转化叶内化学成份,此为糖苷酶、蛋白酶、水解酶的作用,在潮湿环境下静置约3~5天,静置之后, 牛樟菌渗透进牛樟叶叶片细胞,成份转换,能分泌更多淀粉酶和氧化酶催化叶中酸性醣蛋白以释放出更多的单糖体及多糖复合物,以增添冲泡出来的茶味;

e、烘培:牛樟菌在干燥环境下是处于冬眠状态,故可存活,故烘培温度不能超过120℃,以防牛樟菌死亡;

f、粉碎:将前述纳含牛樟菌的牛樟叶叶片予以粉碎,借以粉碎的小体积,增加与水份的接触面积,而可迅速冲泡出单糖体及多糖复合物含量高的茶水,粉碎后的牛樟叶叶片,依适当重量予以封装入一有系绳的茶袋,即可制出成品。

制好成品之后,便是将茶袋放入沸腾的开水中,只是温度不可超过120℃,以避免牛樟菌死亡;较佳的冲泡方式,是将茶袋放入已装水的水壶中,直接加热水壶,直到水沸腾至100℃即熄火关闭,而后静置一段时间,让牛樟叶叶片冲泡出富含的单糖体及多糖复合物。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是如图2所示流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免除“植菌”流程,而在采收流程之前,先进行“喂养”流程;故而第二实施例的流程依序是:喂养、采收、脱水、渥堆阴干、烘培、粉碎;其余流程均在之前内容说明,不再赘述,因此以下说明喂养流程。

喂养:牛樟树生长期间,以富含牛樟菌的牛樟菌液喂养牛樟树,具体方式是灌溉于树根部,由于树根部吸收,或是以吊点滴方式,由树干处施以点滴注入,此喂养流程,是使树体本身含有牛樟菌,进而于生长过程中,牛樟叶也会含有牛樟菌,并且在生长过程中,牛樟叶受到牛樟菌的侵入,牛樟叶的细胞会发挥一抵抗作用的防御机制,牛樟叶通过发挥防御机制而在生长过程,产生成份转换,提高牛樟叶本身的甜味及香气。

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于此项技术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及变化,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所述的权利要求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