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洱桑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00342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普洱桑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为茶中之茶,是暖胃,解脂、养气、益寿延年及品茗的圣品。具有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的功能,普洱茶中的茶多酚能够明显抑制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的上升,并能促进脂类化合物从体内排出,还能改善毛细血管壁的弹性。因此,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肥胖都具有重要作用。普洱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和维生素P等都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成分。尤其茶多酚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及儿茶素类化合物和茶黄素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等,都能直接降低血压。另外,由于普洱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和茶碱通过扩张肾脏的微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以及抑制肾小管水的再吸收机制,因此可起到明显的利尿作用。

桑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植物纤维。桑叶的粗蛋白含量占总干物质的23%,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粗脂肪占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约占25%,粗纤维约为10%,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B1、B2以及叶酸、胡萝卜素、钙、磷、铁、锰、钠等,还含有大量类黄酮类物质。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与油菜花粉极为相似,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4.9%。1993年国家卫生部确认:桑叶“药食同源”。桑叶是上好的功能食品,它能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胆固醇、抑制脂肪积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的氧化物生成,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治糖尿病。有止咳、去热,治疗头晕眼花、消除眼部疲劳、消肿、清血,治疗痢疾、浮肿、补肝、祛斑、养颜、抗衰老等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普洱桑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普洱桑茶,按重量份包括:100份烘干的普洱茶叶和25份烘干的桑叶芽尖,烘干发酵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的含水量为4%-6%。

上述的一种普洱桑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采集挑拣,

采摘谷雨时节鲜嫩无虫害、无腐烂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将残破和品相不佳的原料剔除;

2)清洗,

将挑拣出的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分别放入温度为35-40℃的温水中清洗掉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上的虫子、花粉和残留农药并滤出控干;

3)晒青发酵,

将清洗后的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进行晒青发酵,发酵时间保持在4-6h;

4)烘焙窨制,

将晒青发酵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进行混合堆窨,然后在堆窨的窨面上铺洒一层普洱茶叶,烘焙窨制温度为50-55℃,烘焙窨制持续8-9h,最后使含水量为4%-6%;

5)去浮毛,

将烘焙窨制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的混合物一起放入筛网中筛去浮毛和碎料;

6)成品包装,

将去浮毛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混合均匀,然后称重分小包密封包装,包装规格按照每小包8-10克进行包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普洱桑茶经冲泡后得到的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具有防治糖尿病和暖胃,解脂、养气、益寿延年等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详细描述。

一种普洱桑茶,按重量份包括:100份烘干的普洱茶叶和25份烘干的桑叶芽尖,烘干发酵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的含水量为4%-6%。

上述的一种普洱桑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采集挑拣,

采摘谷雨时节鲜嫩无虫害、无腐烂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将残破和品相不佳的原料剔除;

2)清洗,

将挑拣出的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分别放入温度为35-40℃的温水中清洗掉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上的虫子、花粉和残留农药并滤出控干;

3)晒青发酵,

将清洗后的普洱茶叶鲜叶和桑叶芽尖进行晒青发酵,发酵时间保持在4-6h;

4)烘焙窨制,

将晒青发酵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进行混合堆窨,然后在堆窨的窨面上铺洒一层普洱茶叶,烘焙窨制温度为50-55℃,烘焙窨制持续8-9h,最后使含水量为4%-6%;

5)去浮毛,

将烘焙窨制后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的混合物一起放入筛网中筛去浮毛和碎料;

6)成品包装,

将去浮毛的普洱茶叶和桑叶芽尖混合均匀,然后称重分小包密封包装,包装规格按照每小包8-10克进行包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普洱桑茶经冲泡后得到的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具有防治糖尿病和暖胃,解脂、养气、益寿延年等功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