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无机硒的食用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0730发布日期:2018-06-30 04:51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无机硒的食用品。



背景技术:

虽然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土壤中的硒含量不足,造成食物中硒含量的不足,严重的,造成相关的地方病。因此,世界范围内开发生产富硒产品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量为26-32微克,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低限度50微克相距甚远。一般植物性食品含硒量比较低,因此,开发经济、方便食用的富硒产品已经势在必行。关于不同人群硒推荐用量:预防营养缺乏病50微克/天,亚健康保健量100微克/天,预防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干预剂量200微克/天,治疗期间干预剂量大于200微克/天。特别地,日常硒的摄入一半是来自于谷物、蔬菜,而谷物、蔬菜中硒的含量由当地土壤中硒含量所决定和影响,或者后天叶面喷洒含硒元素溶液的影响。由于我国大部分土壤中硒含量偏低,因此,硒的额外补充显然是一种必须品。因此,在目前工业化的污染造成大规模的、普遍的致病现象,需要一个工业化的改善方法和保健和治疗方法来应对,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补硒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富硒植物产品不能各地广泛生产的问题,在硒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一种含无机硒的食用品解决的问题是有机硒高成本,以及无机硒药丸制剂成本高,无法大众化分享保健效果的缺陷。以及达到利用硒盐中的硒酸根离子与植物(如茶叶、各种腌菜、水果等)中的有机物反应或者经浓差扩散进入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内,利用采摘后植物组织或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新陈代谢能力和生命过程,使无机硒部分成为植物组织或细胞组成的一部分,实现无机硒的部分有机化,解决只有含富硒土壤才能生产富硒蔬菜、富硒茶叶、富硒植物、富硒粮食对富硒产品产量带来的制约问题,以及含硒盐溶液以叶面肥的形式田间大范围的喷洒蔬菜、茶叶等的高溶液剂量浪费、高操作成本和不便;通过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也能减少无机硒的毒性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的无机硒盐的添加过程不仅通过简单的物理加入过程加入了无机硒作为新产品,还进一步地涉及植物组织或细胞吸收转化部分无机硒的过程。另外,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利用硒盐尤其是亚硒酸钠所具有的抗氧化性的功能,为食物,尤其蔬菜类食物、茶叶提供防腐防霉变的附加功效,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本发明的一种含无机硒的食用品,在奶粉、奶制品、豆制品、腌菜、酱、酱菜、饮料、饮用水、酒、咖啡粉、米粉、面粉、麦片类、干果类、茶叶、淀粉粉丝、面条、盐、酱油、醋或食用油中添加足量的无机硒元素。以及一种生产含无机硒元素饮用水的方法,预先在饮用水中添加碳酸钠,再加入无机硒盐。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肛瘘或肛门周边小囊肿的方法,通过口服补充硒元素,达到消除囊肿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男性53周岁,在没有改变饮食习惯,也没有服用其它药物的情况下,采用隔天服用亚硒酸钠0.2毫克(按硒计91.3微克)一个月后,观察到如下现象:

一、后背处一点状位置每天频繁瘙痒,每天需要挠抓多次,已历时5年,瘙痒处发现有皮肤变厚增生症状,随着服用亚硒酸钠天数的增加,瘙痒次数不断减少,瘙痒程度也不断减弱,表面皮肤也变得越来越光滑。

二、右脚板凹陷处(不与地面发生接触位置)有长条(5*15mm)状红痒一处,并有硬结感,硬结和偏红色区域与周边界限清晰,但硬结本身和茧皮不同,颜色和正常脚板软皮肤相同,剪掉后又生长恢复,历时有半年。经15天左右服用亚硒酸钠后,发现红痒的硬结明显的开始形成可脱落的老茧皮,原来的骚痒感完全消失。

三、肛门周边小囊肿或轻微小肛瘘样硬结,时而肿大为直径约5mm高约5mm的山峰样隆起,时而缩小至1mm左右,历时已有3年。服用亚硒酸钠半月后感觉隆起明显缩小,一月后,触摸发现只剩有很小的一个结点。

上述皮表症状的改善,说明了硒治疗的有效性,也说明了无机硒对人体具有同样的或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增生性的病变的治疗效果明显,也或许是因为本身长期缺硒的缘故,稍加补充硒元素即达到了明显和明确的疗效。

虽然体内无法直接观察,但可以推测应该具有类似的消除增生、增加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效果。另外,已经公知,增加微量元素硒的摄入,可减少增生性疾病、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的发病率;硒还能增强视力,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抗体产生。

实施例2

为了使大众可以低成本地补充微量元素硒,避免有机硒的高成本问题,以及为食物本身提供抗氧化性保护,达到多重的目的和效果,在奶粉、奶制品(鲜奶、酸奶、奶酪)、豆制品(豆腐、豆干、豆奶)、腌菜、各类饮料、饮用水、矿泉水、蒸馏水、酒(白酒、红酒、啤酒、果酒等)、咖啡粉、米粉、面粉、麦片类、干果类、茶叶、袋茶、淀粉粉丝、面条、盐、酱油、醋、食用油等食品中添加尽可能高和足量但对人健康含量范围内的低成本的无机硒元素,如亚硒酸钠(铵、钾)或硒酸钠(铵、钾),解决在先技术中已经涉及加入硒盐的产品中硒盐加入量过少的问题。为防过量,富无机硒食物的补充方法,可以间隙性的食用补充。

生产奶粉时,先将亚硒酸钠饱和或非饱和地溶解在中性或偏碱性的水溶液中,再将该水溶液迅速充分与当量的液态奶进行高速搅拌混合,并按常规方法喷雾成粉。考虑到服用硒剂过量会引起中毒,根据公知的每日最大安全剂量为400微克,其当量按每天50克奶粉摄入量计,其中含硒元素最好不超过50微克(或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的硒元素含量),若考虑到其它途径获得的硒元素,50克奶粉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硒鲜奶或酸奶、奶酪等奶制品时,或直接将硒盐溶入鲜奶溶液中,以及从含硒的鲜奶制得酸奶、奶酪等,或在制作酸奶、奶酪时再加入硒盐。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50克奶制品平均计算,奶制品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50微克,考虑到其它途径获得的硒元素,50克奶制品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硒豆制品时,或直接将硒盐溶入鲜豆浆中,以及从含硒的鲜豆浆制得豆腐、豆干豆奶等豆制品,或在制作豆腐、豆奶时加入硒盐。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50克豆制品平均计算,该重量的豆制品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50微克,考虑到其它途径获得的硒元素,50克豆制品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硒腌制品时,先将硒盐溶解于水,再将含硒溶液与具有生命活力和新陈代谢过程的新鲜蔬菜(如萝卜、生姜、黄瓜、白菜等)充分搅拌混合或切片后进行充分搅拌混合,之后静置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以便植物组织或细胞完成有无机硒参与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后续再加入食盐搓揉腌制,腌制后还可以风干或热风烘干作为成品。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50克腌菜平均计算,该重量的腌制品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50微克,考虑到其它途径获得的硒元素,50克豆制品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硒酱或酱制品时,直接将硒盐加入酱或酱制品中,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50克酱或酱制品平均计算,该重量的制品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50微克。

生产含硒饮料时,如各种果汁饮料、含咖啡饮料、含茶饮料、饮用水、矿泉水、蒸馏水、包括含硒酒(白酒、红酒、啤酒、果酒),直接将硒盐溶入饮料溶液中。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2000克饮料平均计算,该重量的饮料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50微克,考虑到其它途径获得的硒元素,2000克饮料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但2000克白酒中无机硒的含量可以增加至100微克。特别地,在生产饮用水时,为了避免钙镁离子对亚硒酸根离子溶解的影响,先加入碳酸钠,所加入的碳酸钠的含量是足以使钙镁离子基本沉淀析出。

生产含硒咖啡粉、米粉、麦片类、面粉、干果类食品时,先将咖啡豆、大米、麦粒、水果用清水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再按每吨咖啡豆、大米、麦粒、水果加入一定体积的含无机硒盐溶液,如5-50升,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使无机硒盐溶液与每一粒咖啡豆、大米、麦粒、水果的表面充分均匀接触,然后再进行脱水处理。破碎咖啡豆后即得到含硒咖啡粉,破碎大米后得到含硒米粉,挤压麦粒后得到麦片,磨成粉面后成为含麸皮含硒的全麦面粉,干果则成为含硒干果。其中无机硒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100克咖啡,500克米粉、麦片类、干果类食品量平均计算,该重量的咖啡中无机硒的含量不超过10微克,500克米粉、麦片类、干果类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无机硒茶叶、袋茶时,先将采收的具有新陈代谢生命活力鲜茶叶均匀喷洒和混合预先配制好的硒盐溶液,如每100公斤茶叶与10升溶液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并静置一段时间(如1小时至1天时间),或直至完成红茶生产时的发酵处理,使无机硒参与茶叶的新陈代谢过程,再进行搓揉及烘干操作;按人均日用茶叶10克计算,建议按茶叶干重计每10克茶叶含无机硒10微克进行配方,再进行烘烤制茶,装袋。

生产小麦面条、淀粉粉丝时,将预先配制好的含硒盐溶液与面粉、淀粉充分混合搅拌,再进行面条、粉丝的成型。其中无机硒元素的含量也按每天摄入量500克量平均计算,500克面条或粉丝中的无机硒含量最好不超过10微克。

生产含无机硒的食用盐时,在食盐精制时加入硒盐溶液后再结晶或充分混合,或者对成品盐颗粒表面喷雾含硒盐的水溶液,经前述操作后再干燥脱水,包括用热风干燥,溶液的比例建议按每100克加入100微克亚硒酸钠进行配制。

生产含无机硒的酱油、醋、食用油时,直接将硒盐如亚硒酸钠与其搅拌溶解混合。按每人平均50克计算,每50克酱油、醋或食用油中加入10微克硒元素或亚硒酸钠。

综合考虑,上述硒元素的含量,较佳地,按平均每人每天摄入各种食品的总量计,使无机硒元素的补充总量不超过100-200微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做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