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104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藻生产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



背景技术:

螺旋藻的养殖目前全部采用开放式的跑道池养殖,而开放式的养殖方法虽然通风好、采光好、排氧快。但同时也让养殖液完全的和外界的空气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空气当中的的一些微生物(包括多种有害细菌)也就对螺旋藻的养殖液产生污染。采收时微生物就会带到藻泥中,螺旋藻在烘干时为了保持其中的营养及活性成分不被破坏,目前采用的全部是“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进行烘干,在烘干时从藻泥进塔到藻粉出来只持续六秒钟左右,而这个六秒钟是无法灭菌的。所有成品的螺旋藻粉里往往是微生物全部超标,只能通过后期对藻粉灭菌。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灭菌方法有微波、臭氧、蒸汽等方法,而这几种方法里微波和蒸汽会产生高温,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这就会对螺旋藻粉里的营养成分产生破坏或降解;臭氧灭菌也是副作用很大,因臭氧在还原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很强的氧化剂,同样会对螺旋藻粉的营养造成破坏或降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可使螺旋藻泥在离心喷雾干燥塔前实现灭菌,不会对其中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包括前端泵、微波灭菌机、送液管道、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出粉管道和收料桶:

前端泵与微波灭菌机相连,微波灭菌机输出端经送液管道连接至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顶部,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底部连接至出粉管道,进而连接至收料桶,收料桶顶部设有出料管,其中微波灭菌机为磁控管式,若干磁控管设置方向与送液的方向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泵为螺杆泵。

进一步的,所述收料桶为倒圆台形桶。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泵与微波灭菌机分别连接有同一功率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系统是将藻泥在往“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里输送时加装了一套微波灭菌机。螺旋藻在藻泥状态时微波所产生的高温不会对其中的营养成分造成任何的破坏,并且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功率控制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其中:

1-前端泵,2-功率控制装置,3-微波灭菌机,301-磁控管,4-送液管道,5-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6-出粉管道,7-收料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使螺旋藻泥在离心喷雾干燥塔前实现灭菌。

请参见图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种基于微波对等待烘干的螺旋藻泥进行灭菌的系统,包括前端泵1、微波灭菌机3、送液管道4、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5、出粉管道7和收料桶7:前端泵1与微波灭菌机3相连,微波灭菌机3输出端经送液管道4连接至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5顶部,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5底部连接至出粉管道6,进而连接至收料桶7,收料桶7顶部设有出料管,其中微波灭菌机3为磁控管式,若干磁控管301设置方向与送液的方向平行,此设定可提高螺旋藻泥与磁控管301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保证充分灭菌。

作为具体实施例,为提高前端泵1的效率,所述前端泵1为螺杆泵。

作为具体实施例,为提高收料桶7的容积,所述收料桶7为倒圆台形桶。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前端泵1与微波灭菌机3分别连接有同一功率控制装置2。见图2,该功率控制装置2的原理可以为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阻值而实现,前端泵1和微波灭菌机3分别经负载电阻连接至滑动变阻器,并在各自的线路上设有开关,实现了调节滑动变阻器即实现功率控制的功能。通过这种设定可以实现螺旋藻泥量大的情况下,前端泵1和微波灭菌机3均通过大功率档位工作,快速进料,高功率灭菌,降低工作周期。除了利用滑动变阻器,本实用新型也可利用其它电子元器件实现功率控制。

相比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是将藻泥在往“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塔”里输送时加装了一套微波灭菌机。螺旋藻在藻泥状态时微波所产生的高温不会对其中的营养成分造成任何的破坏,并且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