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以及米饭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800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以及米饭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以及米饭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食品零售店等中,米饭成型装置被用作制作手握寿司用的米饭成型物(饭团)的装置。

米饭成型装置例如具有料斗、压缩部、成型部、输送部而构成。料斗对作为饭团原料的米饭进行贮存,并将米饭供给至压缩部。压缩部将由料斗供给的米饭压缩而成型为棒状。成型部将成型为棒状的米饭成型为规定形状的饭团。输送部接收并输送由成型部成型的饭团。

成型部具有一对旋转轴和安装于旋转轴上的一对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以下简称“成型辊”)。成型辊在外周面具有多个收容部。一对成型辊安装于一对旋转轴上,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一对成型辊的旋转同步,以使得各收容部伴随成型辊的旋转而彼此相面对。

米饭填充(收容)在进行旋转的成型辊的收容部中。在各收容部彼此相面对时,收容部内的米饭被成型为规定形状(例如,大致草袋状)的饭团。饭团伴随成型辊的旋转而从收容部排出(落下)至输送部。

施加在收容部内的米饭上的力,会随着成型辊的转动而变化。因此会出现饭团的底面的形状突出而带弧度等成型不良的现象。其结果,容易导致饭团在输送部翻倒或饭团外观变差等问题。

已知有一种技术方案,其在成型部的压缩过程中暂时使成型辊反向转动而在饭团的底面形成凹部,以此来抑制饭团的成型不良的问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96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米饭成型装置中,为了在饭团的底面形成凹部而暂时反向转动成型辊。因此,饭团的成型时间较长。此外,如上所述,米饭成型装置是将米饭填充进成型辊的收容部来成型饭团。因此,利用米饭成型装置难以成型像人手所攥的饭团那样的处于整体均匀地含有空气的状态的饭团。其结果,利用米饭成型装置成型的饭团与人手所攥的饭团相比,口感较硬。

本发明即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米饭成型物的成型不良的产生,又能快速地成型口感良好的米饭成型物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以及米饭成型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米饭成型装置用辊,其成对安装于将米饭成型为米饭成型物的米饭成型装置上且彼此反向转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将米饭成型物成型的收容部。收容部具备:位于转动方向前方的底壁面;位于转动方向后方的上壁面;以及连接底壁面和上壁面的侧壁面。当一对辊的收容部相面对时,连接一对辊各自的底壁面的线在正面观察时向所述辊的转动方向的后方凸出。

根据本发明,既能抑制米饭成型物的成型不良的产生又能快速地成型口感良好的米饭成型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米饭成型装置所具有的面板拆卸下来后的米饭成型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米饭成型装置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6是图5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b-b线剖视图。

图8的(a)是第1状态下的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8的(b)是收容于第1状态下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中的米饭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9的(a)是第2状态下的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9的(b)是收容于第2状态下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中的米饭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10的(a)是第3状态下的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10的(b)是收容于第3状态下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中的米饭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11的(a)是第4状态下的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11的(b)是从第4状态下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排出的米饭成型物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12是刚从图4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排出之后的米饭成型物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图13是从排出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米饭成型物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符号标记说明

100:米饭成型装置

1:料斗(贮存部)

2:框体

3:压缩部

4:成型部

41:第1旋转轴

42:第2旋转轴

43:第1成型辊

43a:收容部(第1收容部)

43a1:侧壁面

43a2:上壁面

43a3:底壁面

44:第2成型辊

44a:收容部(第2收容部)

44a1:侧壁面

44a2:上壁面

44a3:底壁面

5:输送部

6:驱动部

7:面板

8:操作部(指示部)

rb:米饭成型物

r1:第1成型辊的节圆半径

r2:第2成型辊的节圆半径

l:第1旋转轴的轴心与第2旋转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轴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和米饭成型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里,x方向表示前后方向,y方向表示左右方向,z方向表示上下方向。在各方向上,箭头所指方向为+方向。在x方向上,+x方向为前方,-x方向为后方。在y方向上,+y方向为左方,-y方向为右方。在z方向上,+z方向为上方,-z方向为下方。另外,图中在“○”中标注了“·”的标记表示从纸面的背面朝向正面的箭头(+方向)。

●米饭成型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米饭成型装置100例如将寿司饭等米饭r(参照图2。以下同)成型为手握寿司用的米饭成型物(以下称为“饭团”)rb。由米饭成型装置100成型的饭团rb呈规定的形状(例如,大致草袋状)。米饭成型装置100具有料斗1、框体2、压缩部3、成型部4、输送部5、驱动部6、控制部(未图示)、面板7、操作部8而构成。

●米饭成型装置的结构

图2是面板7被拆卸下来后的米饭成型装置100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米饭成型装置100的a-a线剖视图。

料斗1作为米饭r的贮存部,进行米饭r的收容、搅拌、供给。料斗1具有收容部11、搅拌部12及供给部13。收容部11在内部收容米饭r。收容部11可拆卸地安装于框体2的上部。搅拌部12利用多个搅拌臂(未图示)对搅拌部12内的米饭r进行搅拌。搅拌部12配置于收容部11的下方。搅拌部12安装于框体2上侧的前面。供给部13将利用搅拌部12搅拌后的米饭r向供给部13的下方送出。供给部13与搅拌部12一体地设置在搅拌部12的下方。

框体2在支撑压缩部3、成型部4、输送部5的同时,收容驱动部6等。框体2具有多个支撑部。支撑部例如对压缩部3和成型部4进行支撑。

压缩部3对自料斗1供给来的米饭r进行压缩,以易于成型部4对饭团rb进行成型。压缩部3配置于于料斗1的下方、框体2的前面。压缩部3具有多个旋转轴31、上级压缩辊对32、下级压缩辊对33、支撑板对34。

旋转轴31对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进行支撑。旋转轴31经由框体2的支撑部可旋转地支撑于框体2上。上级压缩辊对32对自料斗1供给来的米饭r进行压缩。上级压缩辊对32由第1压缩辊32a和第2压缩辊32b构成。下级压缩辊对33对由上级压缩辊对32压缩后的米饭r进行进一步压缩。下级压缩辊对33由第3压缩辊33a和第4压缩辊33b构成。

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经由旋转轴31安装于框体2上。上级压缩辊对32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于料斗1的供给部13的下方。下级压缩辊对33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于上级压缩辊对32的下方。第3压缩辊33a与第4压缩辊33b之间的间隔,比第1压缩辊32a与第2压缩辊32b之间的间隔更窄。

旋转轴31利用来自于驱动部6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被旋转轴31支撑的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由控制部控制。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的旋转方向,是使供给至压缩部3的米饭r从上方向下方移动的方向。

支撑板对34从前后对供给至压缩部3和成型部4的米饭r进行支撑。支撑板对34由前侧支撑板(未图示)和后侧支撑板34a构成。后侧支撑板34a安装于框体2的前面。前侧支撑板安装于面板7的后面。

此外,压缩部3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即,例如压缩部3所具有的辊对为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这2级,但压缩部所具有的辊对也可以为1级或3级以上。另外,压缩部也可以不采用辊方式,而是采用带方式。

成型部4将由压缩部3压缩后的米饭r成型为饭团rb。成型部4配置于压缩部3的下方、框体2的前面。成型部4具有第1旋转轴41、第2旋转轴42、第1成型辊43、第2成型辊44。

第1旋转轴41对第1成型辊43进行支撑。第2旋转轴42对第2成型辊44进行支撑。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各自的后半部,沿左右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可旋转地支撑于框体2的支撑部上。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各自的轴向为前后方向。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各自的前半部,从框体2的支撑部向前方凸出。即,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被悬臂支撑于支撑部上。

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利用来自于驱动部6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由控制部控制。

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将由压缩部3压缩后的米饭r成型为饭团rb。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是本发明中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例子。第1成型辊43安装于第1旋转轴41的前半部。第2成型辊44安装于第2旋转轴42的前半部。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与第2成型辊44的外周面相面对。

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为对自压缩部3供给的米饭r进行成型并将成型后的饭团rb向下方排出的方向。即,第1成型辊43的旋转方向是在正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第2成型辊44的旋转方向是在正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第1成型辊43的旋转与第2成型辊44的旋转同步进行。

在一对成型辊43、44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下,第1旋转轴41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第1旋转轴41的轴心(轴中心)与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轴间距离”)l各不相同。即,在一对成型辊43、44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下,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后端侧的轴间距离l1,比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前端侧的轴间距离l2更长。即,在一对成型辊43、44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下,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不是平行的。

关于第1成型辊43的结构和第2成型辊44的结构,详见后述内容。

输送部5对由成型部4成型后的饭团rb进行输送。输送部5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形的转盘51。

驱动部6对上级压缩辊对32、下级压缩辊对33、一对成型辊43、44、转盘51提供旋转驱动力。驱动部6例如是电动机。来自于驱动部6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未图示)等供给至各部件。

控制部对包括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旋转等在内的米饭成型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例如收容于框体2中。

面板7对料斗1的搅拌部12和供给部13、压缩部3、成型部4进行保护,以免其受到米饭成型装置100周围的尘埃等的污染。面板7安装于框体2的前面。

操作部8进行米饭的分量或饭团rb的成型数量等的设定。操作部8具备显示部、电源开关、紧急停止按钮、模式选择按钮等。操作部8是本发明中的指示部的例子。

●米饭成型装置用辊(一对成型辊43、44)的结构

下面,对第1成型辊43的结构和第2成型辊44的结构进行说明。第1成型辊43的结构和第2成型辊44的结构除了后述的凹凸外为左右对称。因此,利用第1成型辊43对一对成型辊43、44的结构做说明如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用辊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第1成型辊43例如是氟类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制。第1成型辊43是圆柱状。第1成型辊43具有轴孔43h和多个收容部43a。

图5是一对成型辊43、44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该图表示将一对成型辊43、44在一对成型辊43、44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切断后的一对成型辊43、44的剖切面。图中,与一对成型辊43、44相邻的空心的箭头,表示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以下,图6、图8至图11同)。

轴孔43h是供第1旋转轴41穿插的孔。轴孔43h配置于第1成型辊43的轴心线(中心轴线)上。轴孔43h贯穿第1成型辊43。轴孔43h在正面观察时为六边形。第1旋转轴41的前半部嵌合于轴孔43h。

收容部43a与第2成型辊44的收容部44a一起收容米饭r,将米饭r成型为饭团rb。收容部43a从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朝向中心凹陷为呈大致船底状。收容部43a在第1成型辊43的轴向上的长度,比收容部43a在第1成型辊43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参照图4)。收容部43a沿第1成型辊43的圆周方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于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上的6个位置。

此外,第1成型辊所具有的收容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6个”。

图6是第1成型辊4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的第1成型辊43的b-b线剖视图。

收容部43a具有侧壁面43a1、上壁面43a2、底壁面43a3、前壁面43a4、后壁面43a5。侧壁面43a1对饭团rb的侧面进行成型。上壁面43a2对饭团rb的上面进行成型。底壁面43a3对饭团rb的底面进行成型。前壁面43a4和后壁面43a5对饭团rb的长度方向的端面(前端面、后端面)进行成型。收容部43a内的空间(被侧壁面43a1、上壁面43a2、底壁面43a3、前壁面43a4、后壁面43a5包围的空间)的容积与饭团rb的大致一半的容积相当。

如图5所示,在沿剖面观察时,侧壁面43a1被配置为以6个侧壁面43a1一起形成多边形(六边形)。上壁面43a2在第1成型辊43的旋转方向(图5的顺时针方向)上,位于侧壁面43a1的后方(第1成型辊43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侧壁面43a1和上壁面43a2所成的角的角度(内角)为钝角。

在第1成型辊43的旋转方向上,底壁面43a3位于侧壁面43a1的前方(第1成型辊43的旋转方向)。侧壁面43a1和底壁面43a3所成的角的角度(内角)为锐角。即,侧壁面43a1和底壁面43a3所成的角的角度,比侧壁面43a1和上壁面43a2所成的角的角度小。

如图7所示,前壁面43a4位于侧壁面43a1的前端侧(图7的纸面下侧)。后壁面43a5位于侧壁面43a1的后端侧(图7的纸面上侧)。侧壁面43a1和前壁面43a4所成的角的角度(内角)大致呈直角。侧壁面43a1和后壁面43a5所成的角的角度(内角),与侧壁面43a1和前壁面43a4所成的角的角度相同。

在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中,位于收容部43a间的外周面43b具有凸部43b1和凹部43b2。凸部43b1和凹部43b2沿着第1成型辊4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重复地设置于外周面43b。即,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43b,在侧面观察时呈具有凹凸的波浪状。凸部43b1的凸出形状和凹部43b2的凹陷形状彼此对称。

下面,对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的关系进行说明。

作为第1收容部的第1成型辊43的收容部43a、和作为第2收容部的第2成型辊44的收容部44a,伴随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而反复地接近和分离。如图5所示,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最接近时,被两个收容部43a、44a包围的空间(以下称为“米饭成型空间”)s沿剖面观察时成为封闭的空间。

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43b和第2成型辊44的外周面44b,伴随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而反复地抵接和分离。在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43b和第2成型辊44的外周面44b抵接时,第1成型辊43的凸部43b1嵌合于第2成型辊44的凹部44b2,第1成型辊43的凹部43b2嵌合于第2成型辊44的凸部44b1。

第1成型辊43的节圆c1与第2成型辊44的节圆c2外接。

第1成型辊43的节圆c1,是将第1成型辊43的径向上的第1成型辊43的凸部43b1的顶部与凹部43b2的底部间的中间部、沿第1成型辊43的圆周方向连接而成的虚拟圆。第2成型辊44的节圆c2,是将第2成型辊44的径向上的第2成型辊44的凸部44b1的顶部与凹部44b2的底部的中间部、沿第2成型辊44的圆周方向连接而成的虚拟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2个虚拟圆c1、c2各自的半径r1、r2称为节圆半径。即,第1成型辊43的节圆c1的半径为节圆半径r1,第2成型辊44的节圆c2的半径为节圆半径r2。第1成型辊43的节圆半径r1与第2成型辊44的节圆半径r2相同。

在尚未安装一对成型辊43、44的状态下,第1旋转轴41与第2旋转轴42的前端侧的轴间距离l2,比第1成型辊43的节圆半径r1与第2成型辊44的节圆半径r2之和更短。因此,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在外周面43b、44b彼此抵接时,会受到来自于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向使第1成型辊43与第2成型辊44接近的方向作用的应力(以下称为“轴间的应力”)。如前所述,第1旋转轴41与第2旋转轴42的前端侧的轴间距离l2,比后端侧的轴间距离l1更短。因此,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受到的轴间的应力的影响,随着从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的后端朝向前端而变大。

●米饭成型装置的动作

下面,对米饭成型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由米饭成型装置100的操作者等将寿司饭等米饭r投至料斗1的收容部11中。在收容部11中投入了米饭r的状态下,由操作者一接通米饭成型装置100的电源开关,则米饭r则被搅拌部12搅拌而散开。

然后,控制部对驱动部6进行控制,以驱动压缩部3(使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旋转)。通过上级压缩辊对32和下级压缩辊对33的旋转,从料斗1的供给部13供给来的米饭r一边被压缩着一边被输送至成型部4。

如果米饭r到达成型部4,则控制部停止驱动压缩部3。此时,米饭成型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在米饭成型装置100处于待机状态时,一对成型辊43、44呈第1成型辊43的外周面43b与第2成型辊44的外周面44b抵接的状态(以下称为“第1状态”)。

然后,控制部控制驱动部6,使上级压缩辊对32、下级压缩辊对33和一对成型辊43、44旋转。通过上级压缩辊对32、下级压缩辊对33和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成型部4反复进行米饭r的收容、饭团rb的成型、饭团rb的排出的动作。

图8的(a)是第1状态下的一对成型辊43、44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8的(b)是在第1状态下的收容于成型部4中的米饭r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1状态时,相对于正在抵接着的外周面43b、44b而位于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的后方的收容部43a、44a,在正面观察时以v字状相对。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1状态时,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不位于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即,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1状态时,在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不存在空间。此时,由于受到一对成型辊43、44的作用,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呈现紧密的状态。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1状态时,从压缩部3供给的米饭r被收容在正面观察时以v字状相对的收容部43a、44a内。

如果一对成型辊43、44从第1状态进一步旋转,则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成为收容部43a、44a进入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的状态(以下称为“第2状态”)。

图9的(a)是第2状态下的一对成型辊43、44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9的(b)是在第2状态下的收容于成型部4中的米饭r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2状态时,收容部43a、44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即,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2状态时,在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存在由收容部43a、44a形成的空间(在空间内有米饭r)。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2状态时,收容于收容部43a、44a中的米饭r开始成型为饭团rb。

如果一对成型辊43、44从第2状态进一步旋转,则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成为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彼此大致平行相对的状态(以下称为“第3状态”)。

图10的(a)是第3状态下的一对成型辊43、44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10的(b)是在第3状态下的收容于成型部4中的米饭r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3状态时,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收容部43a与收容部44a最接近。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上壁面43a2、44a2之间的距离,与底壁面43a3、44a3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连接收容部43a的上壁面43a2和收容部44a的上壁面44a2的线,在正面观察时,成为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图10的纸面上方)凸出的圆屋顶状。另一方面,连接收容部43a的底壁面43a3和收容部44a的底壁面44a3的线,在正面观察时,成为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凸出的山状。

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由收容部43a、44a形成的米饭成型空间s,在正面观察时,上部为向上方凸出的圆屋顶状,底部为向上方凸出的山状。

在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米饭成型空间s内的米饭r被收容部43a、44a成型为饭团rb。此时,饭团rb的底面具备凹部rba。凹部rba沿饭团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朝向饭团的中央凹陷。凹部rba在正面观察时,为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凸出的山状。

如果一对成型辊43、44从第3状态进一步旋转,则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在正面观察时,成为米饭成型空间s的底部从第3状态向左右方向扩展的状态(以下称为“第4状态”)。

图11的(a)是第4状态下的一对成型辊43、44的正面观察剖视图,图11的(b)是第4状态下由成型部4成型的饭团rb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4状态时,在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上,米饭成型空间s的后方侧的外周面43b、44b彼此利用轴间的应力而紧贴。即,外周面43b的凸部43b1与外周面44b的凹部44b2紧贴,外周面43b的凹部43b2与外周面44b的凸部44b1紧贴。因此,米饭r不会残留在外周面43b和外周面44b之间。其结果,在饭团rb的上表面,不会出现成型不良(余渣)的情况。即,饭团rb在没有余渣的良好的成型状态下从米饭r分割出。

在一对成型辊43、44从第3状态向第4状态旋转时,收容部43a的底壁面43a3和收容部44a的底壁面44a3在正面观察时向左右方向分离。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4状态时,连接底壁面43a3、44a3之间的线在正面观察时大致呈直线。

如果底壁面43a3、44a3彼此向左右方向分离,则饭团rb的底面随着底壁面43a3、44a3的移动而向左右方向扩展。其结果,饭团rb的底面侧的密度与饭团rb的上面侧的密度相比变小。即,饭团rb的底面侧与饭团rb的上面侧相比,成为包含较多空气的状态。

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4状态时,饭团rb被从上壁面43a2、44a2朝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方向的前方按压。因此,饭团rb的底面的凹部rba与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3状态时相比变小。

如果一对成型辊43、44从第4状态进一步旋转,则饭团rb从米饭成型空间s向下方的转盘51上排出(落下)。

如前所述,在饭团rb上不会形成余渣。没有余渣的饭团rb与有余渣的饭团相比,更容易从收容部43a、44a分离。即,没有余渣的饭团rb与有余渣的饭团相比,能够更快地从收容部43a、44a分离。另外,从米饭成型空间s排出的饭团rb不会翻倒或倾斜。因此,饭团rb向转盘51上的落下位置和落下姿态比较稳定。其结果,可以缩小转盘51的旋转角度,缩短转盘51的旋转所需时间。

图12是刚排出(成型)之后的饭团rb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刚成型之后的饭团rb的状态,与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第4状态时的饭团rb的状态大致相同。即,饭团rb的底面侧与饭团rb的上面侧相比,为包含较多空气的状态。

图13是从成型后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的饭团rb的正面观察剖视图。

从饭团rb成型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饭团rb的上面侧的米饭r因其自身重力向饭团rb的底面侧移动。因此,从成型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饭团rb,与刚成型好的饭团rb相比,呈在饭团rb的上面侧也包含空气的状态。其结果,利用米饭成型装置100成型的饭团rb的口感,与利用现有的米饭成型装置成型的饭团的口感相比,因包含较多空气而变得松软。饭团rb的底面沿着转盘51的表面而变得平坦。

如上所述,饭团rb伴随着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而成型。此时,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在饭团rb成型时,受到来自米饭r的由弹力等引起的力(以下称为“反作用力”)。作用于一对成型辊43、44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是一对成型辊43、44分离的方向(图10的纸面左右方向)。

由于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为悬臂支撑,因此,反作用力的影响越往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自由端(前端)侧越大。另一方面,轴间的应力的影响也是越往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自由端(前端)侧越大。此处,通过对第1旋转轴41的前端和第2旋转轴42的前端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将轴间的应力设定得大于反作用力。因此,不会因为反作用力而导致一对成型辊43、44分离。即,在米饭成型装置100成型的饭团rb上不会产生余渣。即,饭团rb容易从收容部43a、44a分离。其结果,米饭成型装置100既能抑制成型不良情况的产生,又能快速地对饭团进行成型。

此外,轴间的应力的大小也可以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同。该情况下,第1成型辊和第2成型辊在一对成型辊的轴向(前后方向)上以均匀的力接触。

●一对成型辊43、44的拆装

下面,对一对成型辊43、44的拆装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第1成型辊43和第2成型辊44受到来自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轴间的应力。一对成型辊43、44所受到的轴间应力的影响,因一对成型辊43、44的旋转位置不同而不同。即,在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比较紧密时,一对成型辊43、44受到的轴间应力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在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存在空间时,一对成型辊43、44受到的轴间应力的影响变小。因此,在一对成型辊43、44处于可拆装状态时,进行一对成型辊43、44的拆装。所谓可拆装状态,是指一对成型辊43、44的状态为,收容部43a、44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之间(连接两个轴心的线上)的状态。即,在第1状态、第2状态、第3状态、第4状态之中,第2状态为可拆装状态。

一对成型辊43、44的状态向可拆装状态的转换,例如是在由操作者操作操作部8时进行。即,在由操作者操作操作部8时,从操作部8向控制部指示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可拆装状态进行转换。

在收到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可拆装状态进行转换的指示时,控制部对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旋转进行控制,以使收容部43a、44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连接第1旋转轴41的轴心和第2旋转轴42的轴心的线上。

另一方面,安装一对成型辊43、44时的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状态,与可拆装状态下的第1旋转轴41和第2旋转轴42的状态相同。

此外,对控制部的向一对成型辊的可拆装状态进行转换的指示,也可以在米饭成型装置结束饭团的成型时,不需依靠操作者操作、而是由操作部检测到成型的结束而自动进行。

●总结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当收容部43a和收容部44a相面对时,底壁面43a3和底壁面44a3所构成的面在正面观察时,向一对成型辊43、44的转动方向的后方凸出。由于该底壁面43a3、44a3,在饭团rb的成型过程中,会在饭团rb的底面形成凹部rba。因此,向转盘51上落下的饭团rb不会在转盘51上翻倒或倾斜。意即,转盘51上的饭团rb的姿态比较稳定。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与现有的暂时使成型辊反向转动的米饭成型装置相比,既能抑制成型不良现象的产生,又能快速地成型饭团。

此外,通过在饭团rb的成型过程中使饭团rb的底面向左右方向扩展,与饭团rb的上面侧相比,能够使饭团rb的底面侧含有较多的空气。因此,从成型结束经过规定的时间后,饭团rb的上面侧的米由于自身重力而向饭团rb的底面侧移动。意即,从成型结束经过规定的时间后的饭团rb与刚刚结束成型的饭团rb相比,饭团rb的上面侧也包含有空气。其结果,利用本发明的米饭成型装置成型的饭团与利用现有的米饭成型装置成型的饭团相比,含有较多的空气,口感比较松软。

此外,在未安装一对成型辊43、44的状态下,只要轴间距离l2比节圆半径r1和节圆半径r2之和更短,也可使第1旋转轴和第2旋转轴平行。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成型辊43、44的外周面43b、44b具有凸部43b1、44b1和凹部43b2、44b2,但一对成型辊的外周面也可以不具有凹部和凸部。即,例如一对成型辊也可以是位于收容部间的外周面以圆周面彼此接触。该情况下,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节圆半径与成型辊的半径相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