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板及具有该储能板的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8061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板及具有该储能板的炸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储能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板及具有该储能板的炸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炸锅中使用的储能板500为v型蜂窝储能板(如图1所示),由于结构限制,该储能板500的呈渐扩状的敞口端能够与火膛管接触进行传热,但该储能板500的呈渐缩状的一端由于距炸锅的火膛管的内壁距离较远,因此使得该储能板500与火膛管的接触较少,无法很好的实现传热,热辐射力度低,温度不能实现较好的储存,不仅降低了炸锅的工作效率,同时还提高了燃料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储能板500的v型结构导致燃烧火焰温度最高点会顺着储能板的v型结构流失走,因此该储能板500的热量流失较快,能效降低,导致炸锅的热效率只能达到47%左右。

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没有形成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储能板及具有该储能板的炸锅,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板,包括板本体,在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每对所述储能叶片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分别倾斜设置在所述板本体的两相对端面上;各对所述储能叶片沿所述板本体的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一叶片和各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板本体的夹角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或减小;在所述板本体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板本体的两所述相对端面上的位置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板本体的两所述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错布置;相邻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错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相邻的两对所述储能叶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每对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每对所述储能叶片的所述第一叶片或所述第二叶片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储能叶片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板本体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板本体的两所述相对端面上,限制所述板本体的位置,防止所述板本体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叶片和各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板本体的夹角朝向相同。

一种炸锅,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具有容油腔,在所述容油腔的底部间隔设置有火膛管,在所述火膛管中插置有上述所述的储能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膛管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燃烧器的出口连通,使得所述储能板能够被所述燃烧器加热;所述火膛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排烟装置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火膛管的外部套置有与所述机架连接的隔热罩,在所述隔热罩与所述火膛管之间设置有保温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由玻璃保温棉材料制成。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由于储能板的板本体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储能叶片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的两相对端面,各储能叶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与板本体的夹角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或减小,在板本体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因此使得储能叶片能够更贴近火膛管的内壁,烧红的储能叶片的热辐射力度更强,使得炸锅的工作效率提升。2、本发明的板本体的各储能叶片由于倾角逐渐扩大或缩小,且贴近火膛管内壁,因此储能板的热量流失慢,能够达到很好的储能和传热效果,因此能够节省燃烧器的能源,降低成本。3、本发明由于在火膛管的外部套设有隔热罩,在隔热罩和火膛管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因此能够起到对火膛管保温的作用,降低火膛管的热量流失,提高了火膛管13.5%的热效能。4、本发明的储能板的热效率与现有的热效率为47%的储能板相比,提升到了61.5%,远高于国家认证要求的50%的热效率。5、本发明由于在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因此能够使火焰顺畅的穿过板本体,防止火焰流经受阻,增加了板本体的加热及储能效率。6、本发明由于在板本体的轴向设置限位件,限位件的两个限位支撑设置在板本体的两相对端面上,因此当板本体在外力作用下倾斜时,限位支撑可与外部装置接触,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板本体在火膛管中的整体稳定性。7、本发明的储能板的倾角最小的一对储能叶片设置在火膛管靠近燃烧器的一端,倾角最大的一对储能叶片设置在靠近排烟装置的一端,因此使得从倾角最小一端喷入的火焰能够无阻的输送到板本体的储能叶片倾角最大的一端,即保证了火焰与储能板的完全接触,也使得火焰流经更加顺畅。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为现有的储能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储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炸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容油腔及火膛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储能板与容油腔安装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为了便于本发明的描述和理解,对本发明中的储能板的板本体1的方位定义如下:

如图2所示,板本体1表面积最大的面为端面,其中面向观察者的端面为前端面11,背离观察者的端面为后端面,前端面11的上部为上方向,下部为下方向。

第一方向100为:由板本体1的第一侧边12水平指向与其相对的第二侧边13的方向,其中,第一侧边12和第二侧边13位置可互换。

第二方向为200:由板本体1的第三侧边14竖直指向与其相对的第四侧边15的方向,其中,第三侧边14和第四侧边15位置可互换。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能板,如图2、图3所示,包括板本体1,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均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对储能叶片2沿板本体1的第一方向100平行且间隔布置;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或减小,储能叶片2的夹角的渐扩或渐缩是为了使喷向板本体1的火焰能够从储能叶片2夹角较小的一侧顺畅地流向储能叶片2夹角较大的一侧,使板本体1整体受热烧红的更加均匀。在板本体1上沿第一方向100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的作用是使喷向板本体1的火焰能够顺畅的穿过板本体1,防止火焰流经受阻,增大整个板本体1的加热及储能效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通过增大第一通孔3的孔径,使火焰流经板本体1能够更加顺畅,板本体1的加热和储能效果更好。

其中,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板本体1的形状不同,第一通孔3可采用其他任意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矩形结构,板本体1的形状也可根据安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不限于说明书附图中的大体矩形结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如图7、图8所示)。

具体的,第一叶片21位于前端面11上,第二叶片22位于后端面上,且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上的位置及倾斜的方向均相对应。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如图2、图4、图5、图6所示)。

具体的,当第一叶片21位于前端面11的上部,第二叶片22位于后端面的下部时,即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位于第二方向200的同一直线的上、下两端。

当第一叶片21位于前端面11的下部,第二叶片22位于后端面的上部时,即第二叶片22和第一叶片21分别位于第二方向200的同一直线的上、下两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如图2、图7、图8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呈直线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呈直线布置。

具体的,当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相对设置时,即各储能叶片2沿第一方向100位于同一直线上,各第一通孔3呈直线布置且相对各储能叶片2设置在板本体1的上方或下方。

当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时,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呈直线布置,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呈直线布置。第一通孔3开设在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或第二叶片21位置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开设在相邻的两对储能叶片2之间(如图6、图7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开设在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之间(如图2、图4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开设在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或第二叶片22位置处(如图5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和储能叶片2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如图8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限制板本体1的位置,防止板本体1倾斜。

具体的,如图2所示,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当板本体1在外力作用下向前端面11或后端面倾斜时,限位支撑41可与外部装置接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两限位支撑41分别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因此能够提高板本体1的整体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储能板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第一通孔3开设在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第一通孔3开设在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第一通孔3开设在相邻的两对储能叶片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的位置相对,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第一通孔3开设在相邻的两对储能叶片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实施例5

如图8所示,在板本体1上设置有多对储能叶片2,每对储能叶片2包括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分别倾斜设置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沿第一方向100逐渐增大,每对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在板本体1的两相对端面上的位置相对,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一叶片21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相邻储能叶片2的第二叶片22沿第一方向100相错布置,第一通孔3和储能叶片2沿第二方向200间隔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沿第二方向200竖直设置在板本体1上;每一第一通孔3沿第二方向200延伸,第一通孔3可采用大体矩形结构,使得穿过第一通孔3各处的火焰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一对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限位支撑41,其中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后端面的上边缘,另一限位支撑41设置在板本体1的前端面11的下边缘;两限位支撑41垂直于板本体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第二通孔5能够使得火焰穿过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向后续的储能叶片2输送,同时通过第二通孔5可加快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受热和储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21和各第二叶片22与板本体1的夹角朝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板本体1的周向设置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固定板本体1的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炸锅,如图9-11所示,包括机架300,机架300具有容油腔301,在容油腔301的底部设置有火膛管302,在火膛管302中插置有上述各实施例中记载的储能板的板本体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火膛管302的一端与设置在机架300上的燃烧器303的出口连通,使得板本体1能够被燃烧器303加热;火膛管30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机架300上的排烟装置304连通,燃烧器303喷出的火焰加热板本体1时产生的气体通过排烟装置304竖直向上排出。

其中,燃烧器303的另一端与燃料进气管307连接,用于向燃烧器303中提供产生火焰的燃料。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火膛管302的外部套置有与机架300连接的隔热罩305,在隔热罩305与火膛管302之间设置有保温层306。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保温层306由玻璃保温棉材料制成。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板本体1设置在火膛管302中靠近排烟装置304的一端,在火膛管302靠近燃烧器303的一端留出足够的空间供燃烧器303的火焰喷入,使板本体1能够充分燃烧加热,提高储能板的储能和传热效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储能板的连接件6与火膛管302的内壁紧固连接,用于固定储能板的板本体1在火膛管302中的位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限位件4的两个限位支撑41分别与火膛管302的内壁两侧接触,用于限制储能板的板本体1的位置,防止储能板倾倒。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火膛管302由机架300的一侧向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一火膛管302沿周向的截面为竖直的长圆孔,储能板的板本体1竖直插置在各火膛管302中。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火膛管302由机架300的上部至下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一火膛管302沿周向的截面为水平的长圆孔,储能板的板本体1水平插置在各火膛管302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倾角最小的一对储能叶片2位于储能板靠近燃烧器303的一端,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的倾角最大的一对储能叶片2位于储能板靠近排烟装置304的一端,使得从倾角最小一端喷入的火焰能够无阻的输送到板本体1的储能叶片2倾角最大的一端,即保证了火焰与储能板的完全接触,也使得火焰流经更加顺畅。

本发明装置在工作时,当燃烧器303向火膛管302中的储能板的板本体1喷射火焰时,火焰对板本体1持续加热,并且火焰通过板本体1的第一通孔3和第二通孔5将火焰传递到靠近排烟装置304一端的板本体1处,使板本体1整体能够均匀受热,在储能板的板本体1烧红后,倾斜设置的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22由于靠近火膛管302内壁,因此可将热量持续的传递至火膛管302中,增加火膛管302的温度,同时储能板的热量流失较慢,因此能够在火膛管302中储存热能并将热能传递给火膛管302,提高火膛管302的热效率,使容油腔301中的油温能够保持不易降低,提高炸锅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