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72749发布日期:2018-11-16 23:3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优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岩茶特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除此之外,岩茶还具有诸多药理功效,品之,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岩茶功效: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国际友人曾赞叹岩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来体现岩茶独特的岩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28℃-34℃,晾晒时间40-50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0%-16%;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2℃-25℃,相对湿度80%-85%,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做青时间6-10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进行抖青后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00℃-14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4-6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3℃-97℃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2℃-18℃,相对湿度超过95%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将烘干所得的茶叶进行焙火三次,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进一步的,上述的岩茶的制作方法中,所述做青之前还包括步骤: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2-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

进一步的,上述的岩茶的制作方法中,所述“炒青”步骤具体包括: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6-7分钟,炒茶温度130℃-14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进一步的,上述的岩茶的制作方法中,所述“焙茶”步骤具体包括: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进一步的,上述的岩茶的制作方法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28℃-34℃,晾晒时间40-50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0%-16%;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2-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后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2℃-25℃,相对湿度80%-85%,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做青时间6-10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6-7分钟,炒茶温度130℃-14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00℃-14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4-6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3℃-97℃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2℃-18℃,相对湿度超过95%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由于春茶的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能够避免茶叶之间因为太阳照射导致叶温的剧增而导致茶叶的变质;通过高温萎凋能够使叶片快速失水,扩大叶片与茎梗之间的含水量差异,提高叶片的吸水能力,同时失水能够使自身的大分子不溶性物质分解,使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含量增多;通过多次反复的做青,能够缓慢地将茶叶的物质进行转化和积累,同时做青摇动力度和时间上的变化,能够避免做青前期死青的发生,在做青后期能够抑制水分的流失;通过烘干后的摊放,能够减低茶叶水分的蒸发,使梗叶之间的水分重新分布,达到均衡,同时存在着可溶性有效物质的转化与流动;通过长时间的焙茶,能够去水保质,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通过封装前的焙火,将含水率低于5%,能够使茶叶内的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延长茶叶的保质期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长时间的焙茶,能够去水保质,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通过封装前的焙火,将含水率低于5%,能够使茶叶内的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延长茶叶的保质期限。

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28℃-34℃,晾晒时间40-50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0%-16%;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2℃-25℃,相对湿度80%-85%,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做青时间6-10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进行抖青后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00℃-14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4-6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3℃-97℃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2℃-18℃,相对湿度超过95%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将烘干所得的茶叶进行焙火三次,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由于春茶的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能够避免茶叶之间因为太阳照射导致叶温的剧增而导致茶叶的变质;通过高温萎凋能够使叶片快速失水,扩大叶片与茎梗之间的含水量差异,提高叶片的吸水能力,同时失水能够使自身的大分子不溶性物质分解,使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含量增多;通过多次反复的做青,能够缓慢地将茶叶的物质进行转化和积累,同时做青摇动力度和时间上的变化,能够避免做青前期死青的发生,在做青后期能够抑制水分的流失;通过烘干后的摊放,能够减低茶叶水分的蒸发,使梗叶之间的水分重新分布,达到均衡,同时存在着可溶性有效物质的转化与流动;通过长时间的焙茶,能够去水保质,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通过封装前的焙火,将含水率低于5%,能够使茶叶内的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延长茶叶的保质期限。

进一步的,所述做青之前还包括步骤: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2-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

进一步的,所述“炒青”步骤具体包括: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6-7分钟,炒茶温度130℃-14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能够保证火焰的均匀,提升炒茶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焙茶”步骤具体包括: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使用硬木炭,由于硬木炭结实,产生的热量均匀且持续,有利于焙火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的岩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28℃-34℃,晾晒时间40-50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0%-16%;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2-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后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2℃-25℃,相对湿度80%-85%,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做青时间6-10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6-7分钟,炒茶温度130℃-14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00℃-14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4-6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3℃-97℃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2℃-18℃,相对湿度超过95%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0℃-9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28-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实施例一

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丹霞地貌生长在崖顶的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并将采摘后茶叶放置在透气的竹筐内,竹筐内茶叶的厚度为竹筐深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同时竹筐内的茶叶避免太阳照射;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30℃,晾晒时间45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3%;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后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3℃,相对湿度85%,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10次,做青时间10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6分钟,炒茶温度13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1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5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5℃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5℃,相对湿度超过95%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5℃,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实施例二

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采摘:选择丹霞地貌生长在崖顶的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并将采摘后茶叶放置在透气的竹筐内,竹筐内茶叶的厚度为竹筐深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同时竹筐内的茶叶避免太阳照射;

萎凋:将竹筐内的茶叶置于阳光下晾晒,保持茶叶的环境温度为30℃,晾晒时间45分钟,期间起码翻动茶叶两次,使茶叶的失水率达15%;

做青:将萎凋所得的茶叶铺开在室内的白棉布上,所述铺开的厚度为10厘米,时间3小时,在茶叶开始散发茶香时终止后置于做青机内,所述做青机位于封闭的室内,室温25℃,相对湿度80%,装进做青机的所述茶叶为做青机容量的三分之二,所述做青机按吹风、摇动、静置、再摇动、再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8次,做青时间8小时,所述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所述摇动时间和力度逐渐增加,所述静置时间逐渐增长;

炒青:将做青所得的茶叶倒入中青萝内不停的翻抖,将翻抖后的茶叶使用炒茶机进行炒茶,炒茶时间7分钟,炒茶温度130℃,所述炒茶机使用的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

揉捻:将炒青所得的茶叶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烘干:将揉捻所得的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在烘干温度为110℃的情况下进行烘干,烘干5分钟翻拌,再调整烘干温度为95℃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在温度15℃,相对湿度100%的情况下摊放12小时后进行人工挑剔;

焙茶:在密封的室内,将烘干所得的茶叶放置在焙笼内进行焙火三次,焙火使用硬木炭;每次焙火温度80℃,每次焙火时间8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翻动一次茶叶,每次焙火后将茶叶密封静置31天;

封装:封装前将焙茶所得的茶叶再进行焙火一次,直至含水率低于5%后停止,进行封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岩茶的制作方法,通过选择茶树越冬后第一次萌发的茶叶进行采摘,由于春茶的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能够避免茶叶之间因为太阳照射导致叶温的剧增而导致茶叶的变质;通过高温萎凋能够使叶片快速失水,扩大叶片与茎梗之间的含水量差异,提高叶片的吸水能力,同时失水能够使自身的大分子不溶性物质分解,使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含量增多;通过多次反复的做青,能够缓慢地将茶叶的物质进行转化和积累,同时做青摇动力度和时间上的变化,能够避免做青前期死青的发生,在做青后期能够抑制水分的流失;通过烘干后的摊放,能够减低茶叶水分的蒸发,使梗叶之间的水分重新分布,达到均衡,同时存在着可溶性有效物质的转化与流动;通过长时间的焙茶,能够去水保质,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通过封装前的焙火,将含水率低于5%,能够使茶叶内的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延长茶叶的保质期限。

通过硬木的木材作为燃料,能够保证火焰的均匀,提升炒茶的效果。

通过使用硬木炭,由于硬木炭结实,产生的热量均匀且持续,有利于焙火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