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72745发布日期:2018-11-16 23:3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同时还涉及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茶叶在制备的时候需要对采摘的茶叶进行清洗,然后再进行烘干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翻炒等制备操作,但是现有的茶叶清洗装置和烘干装置大多结构固定,占地面积大,不便于移动,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茶叶一起进行清洗影响茶叶的清洗质量,烘干也比较费时,不利于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占地面积大,不便于移动,清洗质量差,烘干耗时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拐角处对称安装有四组万向轮,且水箱的一侧后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水箱的顶部焊接有外壳,且外壳的顶部中间部位固定安装有电缸本体,所述电缸本体的输出轴贯穿外壳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且安装框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茶叶存放盒,所述外壳的内部中间部位焊接有挡板,且外壳的两侧上端安装有鼓风机,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鼓风机的出风端安装有电加热管,所述外壳的内部底端安装有喷淋管,且外壳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输出端与喷淋管连通的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伸入水箱内连接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正面设有带刻度的透视窗,且外壳的正面下端铰接有端盖。

优选的,所述万向轮上安装有手动调节的制动装置,且进水管和排水管的端部均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电缸本体底端输出轴的表面套有减震弹簧,且鼓风机的外端活动安装有防尘滤网。

优选的,所述茶叶存放盒为两组半圆弧型不锈钢网状基体铰接而成,且两组半圆弧型不锈钢网状基体的端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搭扣。

优选的,所述挡板由外到内向上倾斜设置,且挡板的中间部位设有供茶叶存放盒穿过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正面上端镶嵌有电控箱,且电控箱通过导线分别与电缸本体、变频电机、鼓风机、电加热管和水泵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首先从进水管往水箱内注入清水,然后打开端盖把需要清洗的茶叶放到茶叶存放盒内,再关闭端盖;

s2、然后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下降伸入水箱内的清水中,然后控制变频电机带动茶叶存放盒旋转,同时控制水泵把水箱内的水从喷淋管喷到茶叶存放盒上,有效的把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进行高效清洗;

s3、茶叶清洗完成之后再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上升到挡板内侧,此时变频电机带动茶叶存放盒旋转会把茶叶表面的水珠甩出茶叶存放盒;

s4、再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上升,同时控制鼓风机和电加热管工作,使鼓风机出吹热风对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进行烘干操作;

s5、最后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下降回到原位,再打开端盖取出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换上没有清洗的茶叶后重复上述操作;

s6、通过透视窗可以实时观察水箱内的水位和水内茶叶杂质的多少,然后判断是否需要加水或者跟换水源。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点:

1、通过电缸本体带动安装框架升降,同时变频电机带动茶叶存放盒旋转,配合水箱和带电加热管的鼓风机可以实现对茶叶清洗和烘干一体化操作,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

2、利用水泵把水箱内的水从喷淋管喷出和外壳内倾斜设置的挡板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茶叶的清洗烘干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茶叶清洗烘干的质量;

3、通过水箱底部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轮可以便于对该装置进行移动和固定,而透视窗可以便于观察水箱内的水位和观察茶叶杂质的多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中:1水箱、2万向轮、3进水管、4排水管、5外壳、6电缸本体、7输出轴、8安装框架、9变频电机、10茶叶存放盒、11挡板、12鼓风机、13电加热管、14喷淋管、15水泵、16端盖、17透视窗、18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的底部拐角处对称安装有四组万向轮2,且水箱1的一侧后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进水管3和排水管4,所述水箱1的顶部焊接有外壳5,且外壳5的顶部中间部位固定安装有电缸本体6,所述电缸本体6的输出轴7贯穿外壳5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8,且安装框架8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变频电机9,所述变频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茶叶存放盒10,所述外壳5的内部中间部位焊接有挡板11,且外壳5的两侧上端安装有鼓风机12,所述外壳5的内部位于鼓风机12的出风端安装有电加热管13,所述外壳5的内部底端安装有喷淋管14,且外壳5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输出端与喷淋管14连通的水泵15,所述水泵15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伸入水箱1内连接有过滤网。

较佳地,所述水箱1的正面设有带刻度的透视窗17,且外壳5的正面下端铰接有端盖16。

通过透视窗17可以便于观察水箱1内的水位,同时也便于对水箱1内的茶叶杂质多少进行观察。

较佳地,所述万向轮2上安装有手动调节的制动装置,且进水管3和排水管4的端部均设有阀门。

通过手动调节的制动装置可以实现对水箱1的移动和固定,方便调节和移动,适用范围广。

较佳地,所述电缸本体6底端输出轴7的表面套有减震弹簧,且鼓风机12的外端活动安装有防尘滤网。

通过减震弹簧可以提高电缸本体6带动茶叶存放盒10升降的稳定性和减震能力,而防尘滤网可以有效的阻挡灰尘进入外壳5内。

较佳地,所述茶叶存放盒10为两组半圆弧型不锈钢网状基体铰接而成,且两组半圆弧型不锈钢网状基体的端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搭扣。

通过半圆弧型不锈钢网状基体可以提高茶叶存放盒10的耐腐蚀能力,在存放茶叶的同时不会影响水流的穿过。

较佳地,所述挡板11由外到内向上倾斜设置,且挡板11的中间部位设有供茶叶存放盒10穿过的通孔。

通过倾斜设置的挡板11和供茶叶存放盒10穿过的通孔可以在对茶叶烘干前先对甩出茶叶表面的水渍,同时阻挡甩出的水渍从鼓风机12飞溅到外壳5外侧。

较佳地,所述外壳5的正面上端镶嵌有电控箱18,且电控箱18通过导线分别与电缸本体6、变频电机9、鼓风机12、电加热管13和水泵15电性连接。

通过电控箱18可以便于控制该一体化装置内的电子元器件,同时操作方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茶叶生产用清洗烘干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首先从进水管往水箱内注入清水,然后打开端盖把需要清洗的茶叶放到茶叶存放盒内,再关闭端盖;

s2、然后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下降伸入水箱内的清水中,然后控制变频电机带动茶叶存放盒旋转,同时控制水泵把水箱内的水从喷淋管喷到茶叶存放盒上,有效的把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进行高效清洗;

s3、茶叶清洗完成之后再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上升到挡板内侧,此时变频电机带动茶叶存放盒旋转会把茶叶表面的水珠甩出茶叶存放盒;

s4、再利用电控箱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上升,同时控制鼓风机和电加热管工作,使鼓风机出吹热风对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进行烘干操作;

s5、最后控制电缸本体带动茶叶存放盒下降回到原位,再打开端盖取出茶叶存放盒内的茶叶,换上没有清洗的茶叶后重复上述操作;

s6、通过透视窗可以实时观察水箱内的水位和水内茶叶杂质的多少,然后判断是否需要加水或者跟换水源。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电缸本体6带动安装框架8升降,同时变频电机9带动茶叶存放盒10旋转,配合水箱1和带电加热管13的鼓风机12可以实现对茶叶清洗和烘干一体化操作,在清洗茶叶的时候利用水泵15把水箱1内的水从喷淋管14喷到茶叶存放盒10上可以提高对茶叶清洗的质量,而在对茶叶烘干之前利用外壳5内的挡板11可以先把茶叶上的水渍甩出茶叶存放盒10,防止水渍飞溅,通过水箱1底部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轮2可以便于对该装置进行移动和固定,而透视窗17可以便于观察水箱1内的水位和观察茶叶杂质的多少,该发明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操作方便,便于调节,占地面积小,方便移动,对茶叶清洗烘干效果好,提高工作效率,安全稳定,适用范围广,有利于推广和普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