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装置及食材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6440发布日期:2020-11-27 12:5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加工装置及食材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工装置及食材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餐饮业中,一些餐厅将自动化设备引入后厨参与食材的加工,并配以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加工的辅助工作,有助于保证相关加工工作的有序管理和可靠运作,保障成品的一致性。相关技术中,餐厅的自动化设备通常设置相应的流水线,沿线设置相应的加工装置,并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加工操作,通过人工判断加工时间,将加工后的食材从加工装置中取出,然而,如果用餐需求量较大,则需要配置较多的人员以配合设备的加工节奏,这将需要较大的后厨场地空间,同时需要较高的人员成本。另一些相关技术中,加工设备沿线设置翻转装置,通过翻转将加工好的食材从加工装置中倒出,但翻转过程容易出现食材的飞溅、散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加工装置,用于食材的加工并将当前加工完成的食材送入下一环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加工装置的食材加工设备,能够提高食材加工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工装置,包括:

加工兜组件,包括加工兜和封底件,所述加工兜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底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封底件能够相对所述加工兜滑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滑动至封闭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封底件与所述侧壁共同围成容纳腔;

加工兜输送机构,用于沿设定方向输送或回撤所述加工兜组件;

开闭装置,用于在所述加工兜组件的输送过程中,于第一位置使所述封底件与所述加工兜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而打开所述第二开口,且能在所述加工兜组件的回撤过程中,于第二位置使所述封底件与所述加工兜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而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工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加工兜通过封底件封闭时,可用于盛装食材,待加工的食材可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容纳腔,以便随加工兜输送至相应的位置,例如送入加热装置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从加热装置中取出送入下一环节,加工兜组件的输送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进行。通过开闭装置带动封底件相对加工兜滑动而实现第二开口的开闭,食材从位于底部的第二开口掉落,有效避免了食材的飞溅、散落问题,并且机构简单,易于实现,实现了加工过程的机械化操作,适用于堂食餐厅的后厨食材加工,能够省去人工参与的辅助工作,减小所需场地的占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开闭装置能够于所述第一位置抵持所述封底件,以使所述封底件停止随所述加工兜输送而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开闭装置能够于所述第二位置抵持所述封底件,以使所述封底件停止随所述加工兜回撤而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开闭装置设置于所述加工兜输送机构上,包括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抵持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均用于抵持所述封底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加工兜输送机构包括加工兜升降机构和加工兜横移机构,所述加工兜组件连接于所述加工兜升降机构,所述加工兜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加工兜横移机构,所述开闭装置设置于所述加工兜横移机构上,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加工兜横移机构带动所述加工兜组件输送的路径上,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加工兜横移机构带动所述加工兜组件回撤的路径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加工兜横移机构包括横移机架和横移驱动装置,所述加工兜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横移驱动装置,所述横移机架设置有导槽,所述封底件的两侧设有导杆,所述加工兜升降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加工兜组件升降以使所述导杆进入或退出所述导槽,所述导杆能够沿所述导槽移动;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均设置于所述导槽内并用于抵持所述导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横移机架具有供加工兜组件和加工兜升降机构通过的横移通道,所述横移机架的两边内侧设置有所述导槽,两侧的所述导槽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封底件的两侧的所述导杆端部的距离,各所述导槽的下侧侧壁设置有供所述导杆进出的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加工兜组件还包括加工兜支架,所述加工兜连接于所述加工兜支架;所述加工兜支架连接于所述加工兜输送机构,所述封底件包括底板和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底板导向部;所述封底件通过所述底板导向部与所述加工兜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板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加工兜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加工兜输送机构,所述加工兜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加工兜的底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开口开设有第三开口,以供所述容纳腔内的食材通过;所述底板的两侧设置有所述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一对滑槽,所述连接板的两侧边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材加工设备,包括加热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所述加工装置用于将食材送入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工,并将加工完成的食材取出送入下一加工环节。

本发明实施例的食材加工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加工装置用于承接食材,然后将食材送入加热装置进行加工,并将加工完成的食材取出送入下一加工环节,从而提高食材加工的效率。有助于食材加工的机械化,能够减少人员的参与,从而减少空间占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i处放大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等,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工装置,用于将食材送入加热装置中进行加工,然后在加工完成后将食材取出,并送入下一环节,实现了加工过程的机械化操作,适用于堂食餐厅的后厨食材加工,能够省去人工参与的辅助工作,减小所需场地的占用。

可参考图1、图4,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中虚线相连接的已分解的两部分表示二者对应的装配关系,加工装置300包括加工兜组件310、加工兜输送机构320和开闭装置,其中,加工兜组件310包括加工兜311和封底件312,加工兜311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313,底部具有第二开口314;封底件312能够相对加工兜311滑动以封闭或打开第二开口314,滑动至封闭第二开口314的封底件312与侧壁共同围成容纳腔,用于盛装食材。加工兜输送机构320用于沿设定方向输送或回撤加工兜组件310,以将食材输送到所需位置。开闭装置用于在加工兜组件310输送至第一位置时,使封底件312相对加工兜311滑动而打开第二开口314,从而将容纳腔内已加工的食材倾倒到设定位置,以便进行下一环节;且开闭装置能在加工兜组件310回撤至第二位置时,使封底件312相对加工兜311滑动而封闭第二开口314,形成可用于盛装食材的容纳腔,以便盛装下一兜待加工食材。由此,加工兜311通过封底件312封闭时,可用于盛装食材,待加工的食材可通过第一开口313进入容纳腔,以便随加工兜311输送至相应的位置,例如送入加热装置200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从加热装置200中取出送入下一环节,加工兜组件310的输送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320进行。封底件312通过相对加工兜311滑动而实现第二开口314的开闭,与现有的通过翻转机构将加工兜311内食材从入口倒出的方案相比,机构更简单,且易于实现,并且,食材从设于加工兜311底部的第二开口314直接下落,不经过翻转,避免了食材的飞溅、散落等问题。另外,当食材中有油、水、汤汁等加工辅料,若通过翻转将食材取出,则辅料的飞溅将造成设备或场地的污染,给清洗带来困难;本实施例的加工装置有效地避免了辅料的大幅飞溅,有助于保持场地及设备的清洁卫生。

参考图1、2,本实施例的加工装置300中,加工兜输送机构320包括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和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加工兜组件310连接于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加工兜升降机构321连接于加工兜横移机构322,由此,通过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将食材送入加热装置200,并在加工完成后通过加工兜升降机构将加工兜311提升出锅,通过升降的时间间隔,实现食材加工时间的统一,保持食材加工的一致性。通过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实现食材在相应位置之间的转运。本实施例中,加工兜311由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实现输送和回撤,以便持续对来料进行承接、倾倒,保证加工的持续进行。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位于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带动加工兜组件310进行输送的路径上,开闭装置能够在加工兜组件输送至第一位置时抵持封底件312,以使封底件312保持静止,即停止随加工兜311运动,而加工兜311继续输送,从而打开第二开口314,封底件312停止时加工兜横移机构322继续输送至第二开口314完全打开,此时加工兜311内的食材可以从第二开口314掉落,当然,第二开口314打开的过程中,食材也可以从第二开口314已打开的部分掉落。第二位置位于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带动加工兜组件310回撤的路径上,开闭装置能够在加工兜组件回撤至第二位置时抵持封底件312,以使封底件312保持静止,即停止随加工兜311回撤,而加工兜311继续回撤,从而封闭第二开口314,封底件312停止时,加工兜横移机构322继续回撤至第二开口314完全封闭,此时加工兜311和封底件312形成可用于盛装食材的容纳腔。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开闭装置设置于加工兜横移机构322上,包括第一抵持部326和第二抵持部327,第一抵持部326位于第一位置,第二抵持部327位于第二位置,第一抵持部326和第二抵持部327均用于抵持封底件312,可在加工兜组件310移动的过程中实现封底件312相对加工兜311的移动,从而开闭第二开口314,机构简洁且易于实现,有助于整体结构及操作的简化。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工兜横移机构322包括横移机架323和横移驱动装置324,加工兜升降机构连接于横移驱动装置324,加工兜311连接于加工兜升降机构321,从而能够通过横移驱动装置324驱动而进行移动。横移机架323设置有导槽325,封底件312的两侧设有导杆315,加工兜升降机构321用于带动加工兜组件310升降以使导杆315进入或退出导槽325。导杆315能沿导槽325滑动,第一抵持部326和第二抵持部327均设置于导槽325内并用于抵持导杆315。出锅时,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带动加工兜组件310上升至设定位置,封底件312上的导杆315进入横移机架323上的导槽325中,然后通过横移驱动装置324驱动加工兜升降机构321横移输送,导杆315沿导槽325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与第一抵持部326相抵持而停止随加工兜311移动,从而打开第二开口314;横移驱动装置324驱动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回撤时,导杆315沿导槽325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与第二抵持部327相抵持而停止随加工兜311移动,从而封闭第二开口314。

本实施在通过第一抵持部326、第二抵持部327在加工兜组件310移动过程中实现加工兜311的开闭,省去了单独设置用于开闭封底件312的机构,简化了装置结构及操作流程,有助于优化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效率。横移驱动装置324可采用电机及丝杆传动装置组成驱动加工兜升降机构321横移,加工兜升降机构321可包括升降机架和设置于升降机架上的升降驱动装置,升降机架连接于横移驱动装置,例如,升降机架螺纹连接于横移驱动装置的丝杆,从而能够由该丝杆驱动而横移。升降驱动机构也可采用电机及丝杆传动装置实现对加工兜组件的升降操作。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横移驱动机构和/或升降驱动机构也可选用直线滑台,同样能实现所需的移动操作。

参考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横移机架323具有供加工兜组件310和加工兜升降机构通过的横移通道,横移机架323的两边内侧设置有导槽325,两侧的导槽325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封底件312的两侧的导杆315端部的距离,各导槽325的下侧侧壁设置有供导杆315进出的缺口328,避免对加工兜组件310的升降进行干涉。由此,导槽325对导杆315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保持运动的稳定性。缺口328位于第一抵持部326和第二抵持部327之间,因此,加工兜组件310上升至导杆315通过该缺口328进入导槽325中时,导杆315位于第一抵持部326和第二抵持部327之间,从而能够在输送过程打开封底件312、回撤过程关闭封底件312。

在其他实施例中,开闭装置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执行机构(未图示),在加工兜组件310输送到设定位置时停止输送,然后通过一执行机构将封底件312主动抽出而打开第二开口314,并且,在加工兜组件310回撤到设定位置时停止撤回,然后通过另一执行机构将封底件312主动推回而封闭第二开口314。直行机构可以为能够输出指定行程的直线运动的动力元件,例如气缸。通过气缸伸缩杆的伸缩实现封底件312的抽出或推回。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310还包括加工兜支架317,加工兜311连接于加工兜支架317;加工兜支架317连接于加工兜输送机构320,从而可由加工兜输送机构320进行输送,具体地,结合上述一些实施例,加工兜支架317可连接于加工兜升降机构321。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310的分解示意图,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加工兜组件310的封底件312包括底板3121和连接于底板3121的底板导向部3122,封底件312通过底板导向部3122与加工兜支架317滑动连接,底板3121用于封闭第二开口314,因此,通过封底件312的滑动实现了第二开口314的开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加工兜支架317包括第一连接部3171和第二连接部3172,第一连接部3171连接于加工兜输送机构320,加工兜311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72,且第二连接部3172滑动连接于底板导向部3122,实现了加工兜311和封底件312的滑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部3172包括连接于加工兜311的底部的连接板3173,连接板3173上对应第二开口314开设有第三开口3174,以供容纳腔内的食材通过;底板3121的两侧设置有底板导向部3122,底板导向部3122和底板3121之间形成一对滑槽3123,连接板3173的两侧边沿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3123内,因此,连接板3173和底板3121之间通过滑槽3123实现滑动连接,并提高封底件312滑动过程中,加工兜311的稳定性。底板3121及底板导向部3122可通过整张板材折弯形成,即将板材两个相对的边沿向同一侧面折弯形成滑槽3123即可。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将底板导向部3122设置于连接板3173的两侧,底板3121的两侧边沿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3123内。连接板3173和封底件312之间可设置限位结构,避免封底件312滑动行程过大而脱离连接板3173。限位结构可以为分别设置于连接板3173和封底件312的底板导向部3122上的第一凸台3175和第二凸台3124,当封底件312相对连接板滑动抽出设定的最大距离时(可参考图4),连接板3173和封底件312的底板导向部3122上的第一凸台3175和第二凸台3124相互抵持,从而避免封底件312脱离连接板3173,以保证封底件312能够在加工兜组件回撤时能够顺利向加工兜311底部滑动从而封闭第二开口314。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3、图4,加工兜311的结构可为圆筒状、方筒状等等,自第二开口314向第一开口313的方向扩大,形成上大下小的筒状结构,便于食材的装填。装料时,移动加工兜组件310使得加工兜311位于设定位置,并与来料输送装置对接,从而能够将食材送入加工兜311。本实施例的方案中,来料通过皮带传送机构进行输送,加工兜311位于皮带的前侧下方,从而能够承接从皮带上抛落的食材。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工兜311的顶部还连接有围挡部316,围挡部316连接于加工兜311的后侧并在第一开口313的上方围挡住部分第一开口313,此处,后侧是指加工兜311与来料输送装置对接的一侧的另一侧,由此,可对从第一开口313抛入加工兜中的食材进行围挡,有效避免食材装填时从第一开口313处散落。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3、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工兜311的侧壁可设置若干滤水孔,可将容置腔中的液体滤出,适用于通过加工完成后需要滤出油、水、汤汁等加工辅料的食材,例如粉、面的蒸煮,将粉面装入加工兜311中,浸入水中煮熟后,通过加工兜升降装置提升到离开水面,加工兜中的水能够从滤水孔中滤出,煮熟的粉面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输送至后续环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食材加工设备(未图示,相关结构可参考图1、4),包括加热装置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300,加工装置300用于承接食材,然后将食材送入加热装置200进行加工,并将加工完成的食材取出送入下一加工环节,从而提高食材加工的效率。有助于食材加工的机械化,能够减少人员的参与,从而减少空间占用、便于后厨管理,并且对加工过程机械化,有效改善了食品卫生。

上述实施例的加工装置300以及食材加工设备适用于堂食餐厅的后厨,可用于食材的加工以及出锅输送,例如,可用于粉面的蒸煮,参考图4,加工兜组件310于设定位置盛接上一环节输送来的粉面,并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320输送到加热装置200中进行蒸煮,蒸煮设定时间后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320提升加工兜组件310将粉面出锅,多余的水分会从加工兜311侧壁的滤水孔流出,基于粉面蒸煮加工的需求,可将加工完成后的粉面在加热装置200上方静置一个设定的时间,待其中水分基本滤出后通过加工兜输送机构320将其输送至所需位置,并通过滑动封底件312打开第二开口314使加工后的粉面倾倒到相应的容器中,以便进行后续的加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