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383876发布日期:2020-12-22 13:4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速溶茶的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速溶茶是一种能迅速溶解于水的固体饮料茶。以成品茶、半成品茶、珍珠兰花叶副产品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加工成一种易溶入水而无茶渣的颗粒状、粉状或小片状的新型饮料,具有冲饮携带方便,不含农药残留等优点。

分为纯茶与调料调配茶两类,纯茶常见的有速溶红茶、速溶绿茶、速溶铁观音、速溶乌龙茶、速溶茉莉花茶、速溶普洱茶等。添料调配茶有含糖的红茶、绿茶、乌龙茶以及柠檬红茶、奶茶、各种果味速溶茶。目前,大红袍、凤凰单枞、金骏眉等几大名茶也推出即溶茶产品。

传统的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由于制作方法受限,导致冲泡出来茶的味道寡淡无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由于制作方法受限,导致冲泡出来茶的味道寡淡无味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处理:选用已经除杂的纯净水;

s2选料:采用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将其放入粉碎机内粉碎;

s3浸提:将预先称量好的珍珠兰花叶倒入含有布袋的浸提容器中,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沸水,浸提一段时间;

s4过滤、净化:先将s3中的提取液移至干机内进行粗布离心过滤,出去其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羊毛毡和120目筛的尼龙布,进行减压过滤;

s5浓缩:将净化处理后的提取液放在具有半透透性膜的浓缩器具中,然后利用高压泵产生的压力,推动液体强制透过半透透性膜的微孔,产生溶剂和溶质分离,水的分子能顺利通过膜孔,而物质的微粒不能通过,多次循环浓缩;

s6配料拌和:将珍珠兰花香提取液和浓缩后的速溶茶放入搅拌器具中,然后不断的搅拌将其充分融合;

s7干燥:将配置好的浓缩液放入雾化器中,使其雾化喷出与与炽热的空气进行剧烈的热交换,干燥成为粉状或颗粒状、含水量低的速溶茶,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湿空气,使速溶茶沉降于集粉罐中。

优选的,所述s2中将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粉碎至20-80目筛。

优选的,所述s3中沸水的比例为1:6-12。

优选的,所述s3中浸提的时间为11-25min。

优选的,所述s7中空气的温度为150°-250°,其中排湿温度为85°-95°。

优选的,所述s4中的离心过滤的转速为4000-5500r/min。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可以将泡制好的茶水制成颗粒或粉末状晶体当人们需要饮用茶时只需要将颗粒或粉末状晶体以温水或开水或纯净水冲泡一下即可,从而使得人们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很方便的冲泡一杯茶,保证了工作繁忙或旅途在外等不方便冲泡珍珠兰花叶的人群的饮茶需求;

2、采用本工艺制备出的速溶茶,花香味持久,茶香醇正,冲水泡饮后经长时间放置,复热后依然可以保持新泡口感,而且味道接近原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的不同浸提时间的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处理:选用已经除杂的纯净水;

s2选料:采用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将其放入粉碎机内粉碎,s2中将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粉碎至20-40目筛;

s3浸提:将预先称量好的珍珠兰花叶倒入含有布袋的浸提容器中,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沸水,浸提一段时间,s3中沸水的比例为1:6,s3中浸提的时间为10-15min,根据原料嫩度的不同提取的次数不同,一般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min,第二次提取10min;

s4过滤、净化:先将s3中的提取液移至干机内进行粗布离心过滤,出去其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羊毛毡和120目筛的尼龙布,进行减压过滤,s4中的离心过滤的转速为4000-5500r/min;

s5浓缩:将净化处理后的提取液放在具有半透透性膜的浓缩器具中,然后利用高压泵产生的压力,推动液体强制透过半透透性膜的微孔,产生溶剂和溶质分离,水的分子能顺利通过膜孔,而物质的微粒不能通过,多次循环浓缩;

s6配料拌和:将珍珠兰花香提取液和浓缩后的速溶茶放入搅拌器具中,然后不断的搅拌将其充分融合;

s7干燥:将配置好的浓缩液放入雾化器中,使其雾化喷出与与炽热的空气进行剧烈的热交换,干燥成为粉状或颗粒状、含水量低的速溶茶,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湿空气,使速溶茶沉降于集粉罐中,s7中空气的温度为150°-250°,其中排湿温度为85°-95°。

实施例二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处理:选用已经除杂的纯净水;

s2选料:采用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将其放入粉碎机内粉碎,s2中将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粉碎至41-60目筛;

s3浸提:将预先称量好的珍珠兰花叶倒入含有布袋的浸提容器中,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沸水,浸提一段时间,s3中沸水的比例为1:9,s3中浸提的时间为16-20min,根据原料嫩度的不同提取的次数不同,一般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min,第二次提取10min;

s4过滤、净化:先将s3中的提取液移至干机内进行粗布离心过滤,出去其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羊毛毡和120目筛的尼龙布,进行减压过滤,s4中的离心过滤的转速为4000-5500r/min;

s5浓缩:将净化处理后的提取液放在具有半透透性膜的浓缩器具中,然后利用高压泵产生的压力,推动液体强制透过半透透性膜的微孔,产生溶剂和溶质分离,水的分子能顺利通过膜孔,而物质的微粒不能通过,多次循环浓缩;

s6配料拌和:将珍珠兰花香提取液和浓缩后的速溶茶放入搅拌器具中,然后不断的搅拌将其充分融合;

s7干燥:将配置好的浓缩液放入雾化器中,使其雾化喷出与与炽热的空气进行剧烈的热交换,干燥成为粉状或颗粒状、含水量低的速溶茶,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湿空气,使速溶茶沉降于集粉罐中,s7中空气的温度为150°-250°,其中排湿温度为85°-95°。

实施例三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处理:选用已经除杂的纯净水;

s2选料:采用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将其放入粉碎机内粉碎,s2中将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粉碎至61-80目筛;

s3浸提:将预先称量好的珍珠兰花叶倒入含有布袋的浸提容器中,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沸水,浸提一段时间,s3中沸水的比例为1:12,s3中浸提的时间为21-25min,根据原料嫩度的不同提取的次数不同,一般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min,第二次提取10min;

s4过滤、净化:先将s3中的提取液移至干机内进行粗布离心过滤,出去其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羊毛毡和120目筛的尼龙布,进行减压过滤,s4中的离心过滤的转速为4000-5500r/min;

s5浓缩:将净化处理后的提取液放在具有半透透性膜的浓缩器具中,然后利用高压泵产生的压力,推动液体强制透过半透透性膜的微孔,产生溶剂和溶质分离,水的分子能顺利通过膜孔,而物质的微粒不能通过,多次循环浓缩;

s6配料拌和:将珍珠兰花香提取液和浓缩后的速溶茶放入搅拌器具中,然后不断的搅拌将其充分融合;

s7干燥:将配置好的浓缩液放入雾化器中,使其雾化喷出与与炽热的空气进行剧烈的热交换,干燥成为粉状或颗粒状、含水量低的速溶茶,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湿空气,使速溶茶沉降于集粉罐中,s7中空气的温度为150°-250°,其中排湿温度为85°-95°。

实施例三

一种珍珠兰花香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处理:选用已经除杂的纯净水;

s2选料:采用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将其放入粉碎机内粉碎,s2中将成品珍珠兰花叶或者干制品珍珠兰花叶粉碎至91-100目筛;

s3浸提:将预先称量好的珍珠兰花叶倒入含有布袋的浸提容器中,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沸水,浸提一段时间,s3中沸水的比例为1:15,s3中浸提的时间为26-30min,根据原料嫩度的不同提取的次数不同,一般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min,第二次提取10min;

s4过滤、净化:先将s3中的提取液移至干机内进行粗布离心过滤,出去其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利用羊毛毡和120目筛的尼龙布,进行减压过滤,s4中的离心过滤的转速为4000-5500r/min;

s5浓缩:将净化处理后的提取液放在具有半透透性膜的浓缩器具中,然后利用高压泵产生的压力,推动液体强制透过半透透性膜的微孔,产生溶剂和溶质分离,水的分子能顺利通过膜孔,而物质的微粒不能通过,多次循环浓缩;

s6配料拌和:将珍珠兰花香提取液和浓缩后的速溶茶放入搅拌器具中,然后不断的搅拌将其充分融合;

s7干燥:将配置好的浓缩液放入雾化器中,使其雾化喷出与与炽热的空气进行剧烈的热交换,干燥成为粉状或颗粒状、含水量低的速溶茶,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湿空气,使速溶茶沉降于集粉罐中,s7中空气的温度为150°-250°,其中排湿温度为85°-95°。

参考图1可以知道,提取的时间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影响就不大了,相反珍珠兰花叶长时间处于水闷热的状态,会造成提取液色泽泛黄,香味闷熟,成品品质不好,所以时间控制在10-15min效果最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