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饭茶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15870发布日期:2022-02-09 06:0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乌饭茶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食品工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乌饭茶的制备工艺以及采用该制备工艺制得的乌饭茶。


背景技术:

2.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为杜鹃花科的常绿灌木植物,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用其嫩叶加水蒸煮后的浸提液煮饭名为“乌饭”,江浙地带食用“乌饭”的传统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不仅风味俱佳,并且保健效果优良,根据民间经验,人们经常食用能使人头发乌黑发亮、精神焕发,因此而深受人们喜爱。现代研究表明,乌饭树嫩叶及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有机酸、萜类化合物、花青素等有益于健康的成分,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治疗糖尿病、改善视网膜功能等作用。
3.虽然乌饭树具有各种重要功能,并自古被人食用,但是目前以乌饭树叶或果为原料开发的产品在市场少见,仅有乌饭、乌饭麻糍粑、果泡酒等初级商品,在饮料方面仅见研究报道未见商品上市,而乌饭树茶的制作工艺技术未见研究报道。
4.基于上述分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乌饭茶及其制备方法,为乌饭的利用提供了更广的市场价值,同时填补了乌饭制茶领域的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发乌饭树叶的新用途,改善传统的乌饭树叶加工工艺,对于提高乌饭树叶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的:
6.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7.(1)物料选择:物料的具体选择标准如表1所示:
[0008][0009]
[0010]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11]
(3)快速灭酶处理:选择6cst-110灭酶机进行滚筒灭酶,灭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脱水量为鲜叶的25%,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12]
进一步的,灭酶时间依物料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绿叶(不带嫩茎)和绿芽(不带嫩叶)的处理时间15-20s效果最佳,淡红叶(不带嫩茎)和淡红芽(不带嫩叶)的处理时间25-30s效果最佳。
[0013]
进一步的,灭酶结束标准为:茶叶有淡酸清香、叶色发生改变(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
[0014]
(4)破碎细胞:
[0015]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操作参数为:处理温度120℃、处理时间20-30min、用力度10kg/cm2,标准是脱水量为鲜叶的15%,茶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
[0016]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机型6ck-30,处理温度80℃,处理时间12min,转速30-40r/min,投放物料量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17]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18]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19]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20]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21]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
本发明将“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干燥”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开辟了乌饭制茶的新工艺。同时拓宽了乌饭树的加工道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栽培1亩乌饭树,通过加工成“乌饭茶”产品,将获得1.2万元的产值,得到0.45万元的利润。整个生产过程未有任何添加成分,保障了产品的生态特性。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例1
[0026]
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7]
(1)物料选择:选择1类型的淡红色物料作为本实施例的加工原料,标准为单芽,无叶,芽长2cm左右。
[0028]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29]
(3)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处理:采用6cst-110灭酶机型进行滚筒灭酶,灭
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处理25s至脱水量为鲜叶的25%;待茶叶淡酸清香、叶色发生变化(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后停止灭酶,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30]
(4)破碎细胞:
[0031]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参数为:于120℃下手工处理20min、用力度约10kg/cm2,直至茶叶脱水量为鲜叶的15%,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则停止处理;
[0032]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采用6ck-30机型在80℃下处理12min,转速35r/min,物料投放量为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33]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34]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35]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36]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37]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38]
实施例2
[0039]
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40]
(1)物料选择:选择2类型的淡红色物料作为本实施例的加工原料,标准为单叶,不带芽和嫩茎,即嫩芽基部以下第1-3片嫩叶。
[0041]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42]
(3)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处理:采用6cst-110灭酶机型进行滚筒灭酶,灭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处理25s至脱水量为鲜叶的25%;待茶叶淡酸清香、叶色发生变化(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后停止灭酶,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43]
(4)破碎细胞:
[0044]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参数为:于120℃下手工处理28min、用力度约10kg/cm2,直至茶叶脱水量为鲜叶的15%,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则停止处理;
[0045]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采用6ck-30机型在80℃下处理12min,转速30r/min,物料投放量为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46]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47]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48]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49]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50]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51]
实施例3
[0052]
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53]
(1)物料选择:选择3类型的绿色物料作为本实施例的加工原料,标准为单芽,无叶,芽长1-3cm;
[0054]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55]
(3)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处理:采用6cst-110灭酶机型进行滚筒灭酶,灭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处理20s至脱水量为鲜叶的25%;待茶叶淡酸清香、叶色发生变化(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后停止灭酶,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56]
(4)破碎细胞:
[0057]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参数为:于120℃下手工处理23min、用力度约10kg/cm2,直至茶叶脱水量为鲜叶的15%,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则停止处理;
[0058]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采用6ck-30机型在80℃下处理12min,转速35r/min,物料投放量为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59]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60]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61]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62]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63]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64]
实施例4
[0065]
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66]
(1)物料选择:选择4类型的绿色物料作为本实施例的加工原料,标准为单叶,不带芽和嫩茎,即嫩芽基部以下第1-3片嫩叶;
[0067]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68]
(3)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处理:采用6cst-110灭酶机型进行滚筒灭酶,灭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处理18s至脱水量为鲜叶的25%;待茶叶淡酸清香、叶色发生变化(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后停止灭酶,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69]
(4)破碎细胞:
[0070]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参数为:于120℃下手工处理25min、用力度约10kg/cm2,直至茶叶脱水量为鲜叶的15%,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则停止处理;
[0071]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采用6ck-30机型在80℃下处理12min,转速40r/min,物料投放量为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
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72]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73]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74]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75]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76]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77]
实施例5
[0078]
一种乌饭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79]
(1)物料选择:选择5类型的嫩芽带叶物料作为本实施例的加工原料,标准为嫩芽带嫩叶1片,即嫩芽基部以下第1片嫩叶;
[0080]
(2)表面水风干:采用自然通风,用干净的竹制网筛充分摊凉,时间l h,直至不见表面湿润;
[0081]
(3)快速灭酶+色泽存留+香气存留处理:采用6cst-110灭酶机型进行滚筒灭酶,灭酶温度150℃,灭酶转速30r/min,处理25s至脱水量为鲜叶的25%;待茶叶淡酸清香、叶色发生变化(嫩梢红褐色、嫩叶黄色、老叶黄白色)、摸起来干湿松软后停止灭酶,灭酶结束后摊凉4min。
[0082]
(4)破碎细胞:
[0083]

生产1级乌饭树生态“红茶”和“茶”适应手工操作,手工参数为:于120℃下手工处理25min、用力度约10kg/cm2,直至茶叶脱水量为鲜叶的15%,并有微香味散发、淡黄褐色、卷成条状、表面有湿润感则停止处理;
[0084]

生产普通乌饭树生态“茶”适合机械操作,机械工艺参数为:采用6ck-30机型在80℃下处理12min,转速40r/min,物料投放量为2kg,压力大小通过压力盖调节实现,即压力盖先紧后松,4min前紧,10min后全松,12min结束。
[0085]
(5)成型:物料温度起始100℃,顺时针与反时针交叉揉搓,形成条状、卷曲性状。
[0086]
(6)干燥:在150℃环境中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30min后变温50℃,不断上抛、自由落下连续15min。标准是色泽鲜亮、微香、形状好(不松散)、含水量为8%-9%。
[0087]
(7)精选:清除碎屑和不合格的茶粒。
[0088]
(8)包装:分级包装,50g/包。
[0089]
(9)检验:主要检验指标为:色泽、香味、形状、均匀度、口感、开水泡后的茶水色泽。
[009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91]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