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931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粮食烘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
【背景技术】
[0002]当前,我们国家农村生产的粮食,大多数依靠自然晾晒,而发达国家往往依靠粮食烘干炉进行烘干,自然晾晒一般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天气的影响,下雨了还要及时的盖上薄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晾晒粮食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包括:
[0006]炉体;
[0007]进风口为圆柱形筒状,分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位于炉体右侧的上方和下方;
[0008]出风口为圆柱形筒状,位于炉体左侧上方;
[0009]支撑板为长方体板状,位于炉体内部的中间偏上的位置;
[0010]旋转轴从支撑板中间穿过,旋转轴的两侧固定在炉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
[0011]扰流板为三角形板状,广泛分布在支撑板下方的炉体内壁上;
[0012]挡板为半圆形状,分布在炉体内的左、右两侧壁上;
[0013]粮食进口,其为圆形通孔,位于炉体上方。
[0014]优选的,所述的旋转轴由直流电机驱动。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所述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筒状直径大小相同。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粮食先在支撑板上进行预热式烘干,随后支撑板旋转,粮食在下落过程中进一步烘干,从而使得粮食进行充分烘干。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粮食烘干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9]1-炉体2-第一进风口 3-支撑板4-旋转轴5-挡板6-扰流板7-第二进风口 8_出风口9-粮食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包括:炉体I;进风口为圆柱形筒状,分为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7,分别位于炉体I右侧的上方和下方;出风口8为圆柱形筒状,位于炉体I左侧上方;支撑板3为长方体板状,位于炉体I内部的中间偏上的位置;旋转轴4从支撑板3中间穿过,旋转轴4的两侧固定在炉体I的左右两个侧壁上;扰流板6为三角形板状,广泛分布在支撑板3下方的炉体I内壁上;挡板5为半圆形状,分布在炉体I内的左、右两侧壁上;粮食进口 9,其为圆形通孔,位于炉体I上方。
[0022]优选的,所述的旋转轴4由直流电机驱动。
[0023]进一步的,所述的所述的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7的筒状直径大小相同。
[00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当粮食通过粮食进口9进入烘干炉后,先掉落在支撑板3上,在此过程中,热风通过第一进风口 2进入,对粮食进行预热式烘干,紧接着旋转轴4带动支撑板3进行旋转,落在支撑板3上的粮食开始下落,这时候,热风从第二进风口 7进入,对下落的粮食进行进一步烘干。当粮食通过扰流板6下落时,粮食会被分成分散开来,还有部分粮食会落在两侧的挡板5上,则会被挡板5向旁边弹起,进一步延缓了下落时间,从而有效的延长了粮食烘干的时间。
【主权项】
1.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体; 进风口,其为圆柱形筒状,分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位于炉体右侧的上方和下方; 出风口,其为圆柱形筒状,位于炉体左侧上方; 支撑板,其为长方体板状,位于炉体内部的中间偏上的位置; 旋转轴,其从支撑板中间穿过,旋转轴的两侧固定在炉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 扰流板,其为三角形板状,广泛分布在支撑板下方的炉体内壁上; 挡板,其为半圆形状,分布在炉体内的左、右两侧壁上; 粮食进口,其为圆形通孔,位于炉体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轴由直流电机驱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筒状直径大小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热式粮食烘干炉,属于粮食烘干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晾晒粮食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进风口为圆柱形筒状,分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位于炉体右侧的上方和下方;出风口为圆柱形筒状,位于炉体左侧上方;支撑板为长方体板状,位于炉体内部的中间偏上的位置;旋转轴从支撑板中间穿过,旋转轴的两侧固定在炉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扰流板为三角形板状,广泛分布在支撑板下方的炉体内壁上;挡板为半圆形状,分布在炉体内的左、右两侧壁上;粮食进口,其为圆形通孔,位于炉体上方。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粮食烘干效率高。
【IPC分类】A23B9/08
【公开号】CN205321071
【申请号】CN201521006747
【发明人】吴长忠, 王跃东, 魏修国
【申请人】济南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