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3037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伞面可旋转的伞具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可旋转伞面的伞上 巢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的伞具结构都包含有一中棒,一固设在该中棒顶部的上巢、一可沿中棒的轴 线方向产生滑动的下巢,多个连接在该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伞骨支架及一被覆于伞骨支架上 且与伞骨支架缝接固定的伞面。虽然现有的伞具在开伞状态时达到遮蔽雨水、阳光等目的, 但是,由于滂沱大雨常会伴随的强风,伞面的风阻力相当大,且当伞面受强风吹袭时,会带 动伞骨支架相对中棒产生扭转,且使伞骨支架相对中棒受到扭转力的作用而导致折损、破 坏;另外,当在街上行走时,伞面会碰撞到物体、行人,致使伞面受扭力作用,且连带的造成 伞骨支架或中棒受扭力作用而折损。因此,便出现了的伞面相对中棒可以旋转的伞具,其中上巢的固定多是由两个可 以相对转动的套筒构成,两套筒是相互嵌卡在一起,或是相互套合后借由固定件固定二者 而限位在一起,以此而实现伞面可旋转的条件。如图1所示为现有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多折可旋转伞具的上巢固定结构,其包括 上巢1,、连接套2’及伞帽3’ ;连接套2’是与伞中棒固定在一起,其上端形成缩颈孔21’,以 令连接套2’顶部形成一卡位台阶22’ ;上巢1’上部周缘设有连接伞骨的凹槽11’,中心具 有通孔12’,下部形成枢接部13’,该枢接部13’即包括邻接凹槽11’向下延伸的缩颈131’ 及缩颈131’下端形成的凸沿132’,另自凸沿132’向缩颈131’方向的形成有相对的两开槽 133’,以令该枢接部13’利用材质特性在迫紧套装时具有一定的形变。组装时,即是利用枢 接部13’与连接套2’嵌套在一起,伞帽3’再扣固在上巢1’的上端面上夹置伞布便完成了 可旋转伞面伞具上巢的固定。但是上述的固定结构,在伞面受力方向相对伞中棒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则上巢1’ 枢接部13’会相对连接套2’倾斜角度加大,凸沿132’倾斜受力,枢接部在开槽133’结构 的条件下会形变,凸沿132’易从卡位台阶22’上脱离卡扣关系,出现上巢1’与中棒分离的 现象,因此该上巢固定结构其牢固性不佳,影响伞具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令上巢与中棒的连 接更加牢固,同时结构简单方便组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包括上巢、连接套及伞帽;连接套是与伞中棒 固定在一起;其中连接套上部形成具有径向形变的枢接部,该枢接部是嵌置于上巢的通孔 中;而伞帽下部形成配合柱伸置于上巢通孔中连接在上巢上,配合下端形成一凸柱恰伸置 于枢接部的上部中以阻尼该枢接部形变。
3[0009]所述上巢的通孔为下小上大的阶梯孔,在两段孔过渡的位置形成有台阶。所述上巢通孔上部形成配合内螺纹。所述连接套为具有通孔的套座,其下部形成与伞中棒连接的连接部;上部形成枢 接部,该枢接部包括邻接连接部向上延伸的缩颈及缩颈上端形成的凸沿,自凸沿缩颈方向 的形成有相对的两开槽。所述凸沿外缘自上而下形成渐扩斜导面。所述伞帽下方的配合柱上形成外螺纹。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伞上巢固定结构,由于待伞帽下端凸柱的设置,且其 恰伸置于连接套枢接部中,对枢接部的形变具有一阻止功能,在伞面受力方向相对伞中棒 的倾斜角度较大时,上巢相对连接套倾斜角度加大,凸沿倾斜受力,枢接部不会形变,凸沿 不会从台阶上脱离卡扣关系,保证了上巢与中棒配合的牢固性,提高伞具的使用寿命;另外 上巢固定结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特点。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包括上巢1、 连接套2及伞帽3 ;连接套2是与伞中棒固定在一起;上巢1周缘设有复数个连接伞骨的凹 槽11,中心具有通孔12 ;伞帽3是固定在上巢1的上端。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上巢1的通孔12为下小上大的阶梯孔,则在两段孔过渡的位置形成有台阶121,在 通孔12上部形成配合内螺纹122。连接套2为具有通孔的套座,其下部形成与伞中棒连接的连接部21,而上部形成 枢接部22,该枢接部22包括邻接连接部21向上延伸的缩颈221及缩颈221上端形成的凸 沿222,另自凸沿222向缩颈221方向的形成有相对的两开槽223,以令该枢接部22利用材 质特性在迫紧套装时具有一定的形变;凸沿222外缘自上而下形成渐扩斜导面,以令其方 便嵌入上巢1的通孔12中。伞帽3下方形成有一配合柱31,该配合柱31上形成有与上述通孔12配合的外螺 纹32,在配合柱31的下端形成一凸柱33,该凸柱33的外径略小于连接套2枢接部22的内径。组装时,连接套2的枢接部22利用开槽223的设置而产生形变,自上巢1下端嵌 入通孔12中,待凸沿222跨过通孔12的台阶121处时,枢接部22恢复形变,则凸沿222恰 卡置在台阶121处,如此便实现了二者的连接,同时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动。整个伞具组装后,伞帽3下方是穿过伞布而旋配于上巢1的通孔12中,待伞帽3 相对上巢1旋合到位时,其凸柱33恰伸置于连接套2枢接部22的中心孔23中,该凸柱33的设置对枢接部22的形变具有一阻止功能,因此,在伞面受力方向相对伞中棒的倾斜角度 较大时,则上巢1相对连接套2倾斜角度加大,凸沿222倾斜受力,受凸柱33的阻止作用, 枢接部22不会形变,凸沿222不会从台阶121上脱离卡扣关系,因而保证了上巢1与中棒 配合的牢固性,提高伞具的使用寿命。另外,仅是凸柱33的特殊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可旋转 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特点。
权利要求一种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包括上巢、连接套及伞帽;连接套是与伞中棒固定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连接套上部形成具有径向形变的枢接部,该枢接部是嵌置于上巢的通孔中;而伞帽下部形成配合柱伸置于上巢通孔中连接在上巢上,配合下端形成一凸柱恰伸置于枢接部的上部中以阻尼该枢接部形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巢的通孔为下 小上大的阶梯孔,在两段孔过渡的位置形成有台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巢通孔上 部形成配合内螺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套为具有通 孔的套座,其下部形成与伞中棒连接的连接部;上部形成枢接部,该枢接部包括邻接连接部 向上延伸的缩颈及缩颈上端形成的凸沿,自凸沿缩颈方向的形成有相对的两开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凸沿外缘自上而 下形成渐扩斜导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伞帽下方的配合 柱上形成外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旋转伞面的伞上巢固定结构,包括上巢、连接套及伞帽;连接套是与伞中棒固定在一起;其中连接套上部形成具有径向形变的枢接部,该枢接部是嵌置于上巢的通孔中;而伞帽下部形成配合柱伸置于上巢通孔中连接在上巢上,配合下端形成一凸柱恰伸置于枢接部的上部中以阻尼该枢接部形变。在伞面受力方向相对伞中棒的倾斜角度较大时,上巢相对连接套倾斜角度加大,凸沿倾斜受力,枢接部不会形变,凸沿不会从台阶上脱离卡扣关系,保证了上巢与中棒配合的牢固性,提高伞具的使用寿命;另外上巢固定结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A45B25/00GK201640761SQ20092018161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日
发明者李坤民 申请人:厦门盛晖洋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