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1113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带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以缠绕实质上呈棒状的对象物的方式装戴的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的带以及应通过上述带来装戴在身体上的设备主体的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以外,作为这种带(也称为带子。),例如非专利文献1(日本软银移动株式会社、“医疗健康(健康设备)活动量测定仪(腕带)”、[online]、2013年7月18日发售、[2014年3月14日检索]、网址<URL:http://www.softbank.jp/mobile/product/healthcare/>)公开那样,公知有以缠绕手腕的方式装戴的腕带。该腕带具有细长地延伸的带主体,在带主体的大致中央搭载有活动量计。在带主体的一端附近,朝向在装戴时向内(手腕侧)的方向固定安装有突起。在带主体的另一端附近,沿着带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列形成有能够与上述突起嵌合的多个贯通孔。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本软银移动株式会社、“医疗健康(健康设备)活动量测定仪(腕带)”、[online]、2013年7月18日发售、[2014年3月14日检索]、网址ト<URL:http://www.softbank.jp/mobile/product/healthcare/>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上述腕带向例如手腕装戴时,使带主体以上述一端位于外侧、上述另一端位于内侧的方式沿着手腕,并使上述突起向内插入嵌合于对应的上述贯通孔。由此,上述腕带装戴在手腕上。

但是,在上述腕带中,在将带主体向手腕装戴时,因施加到带主体上的力的不同,选择上述多个贯通孔中的不同的贯通孔,每逢装戴,有可能缠绕得紧或缠绕得松。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装戴状态下的带主体的张力变得各不相同。其结果,如果采用上述腕带,则有可能损害活动量的测定精度。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缠绕实质上呈棒状的对象物的方式装戴的带,能够恰当设定在相对于对象物的装戴状态下的带主体的张力。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具有上述的带和设备主体,能够利用上述带将设备主体装戴在身体上。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带是以缠绕实质上呈棒状的对象物的方式被装戴的带,

具有:

带主体,细长地呈带状延伸,

框状体,安装在上述带主体的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一端侧的第一带部上,

多个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带主体的在长度方向上位于与上述第一带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带部上,多个上述贯通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排列形成,

卡止构件,以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

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对象物上的状态下,在上述框状体内穿过上述第二带部,并且上述框状体的边对上述卡止构件进行卡止,以防止上述第二带部从上述框状体脱落。

在本说明书中,“对象物”包括是身体的手腕、手臂、躯体、腿等的部位的情况和是身体以外的构造物等的情况。

另外,“带主体”可以在例如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之间搭载活动量计、脉搏计等的设备。在带主体搭载有设备的情况下,带主体的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可以分开形成,并经由上述设备连接。

另外,对象物“实质上呈棒状”是指,对象物的剖面的形状可以是圆、椭圆、长圆、多边形等各种形状。另外,对象物的剖面的尺寸是指,可以根据长度方向的位置变粗或变细等进行各种变化。

另外,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是指,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对象物上的状态下处于内周侧的面。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是指,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对象物的状态下处于外周侧的面。

另外,“框状体”只要实质上呈框状即可,框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圆、椭圆、长圆、多边形等各种形状。另外,“框状体”可以将例如直接安装(接触)于第一带部的部分和剩余的部分作为分开的部件形成,通过对所述多个部品组合来构成。

对上述卡止构件进行卡止的上述框状体的“边”是指,该框状体中的位于与直接安装(接触)于上述第一带部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边。

在要将本发明的带向对象物装戴时,用户预先在形成在上述带主体的第二带部上的多个贯通孔中的特定的贯通孔以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卡止构件。

在实际将上述带向对象物装戴时,用户首先沿着对象物缠绕带主体,并在安装在第一带部上的框状体内穿过第二带部的顶端。接着,用户将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拉动离开,直到上述卡止构件(的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突出的部分)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为止。于是,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对上述卡止构件进行卡止,防止上述第二带部从上述框状体脱落。这样一来,上述带被装戴在对象物上。

这样,就该发明的带而言,在装戴在对象物上之前,预先将上述卡止构件安装在上述带主体的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因此,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对象物上的状态下,从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到上述卡止构件(的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向的长度稳定,上述带主体的张力被恰当地设定。其结果,例如在上述带主体上搭载包含活动量计和脉搏计等的功能的设备时,该设备稳定地进行测定。

作为上述特定的贯通孔,优选选择在例如上述带主体以某个张力(也包含张力实质上为零的情况。)缠绕对象物时,与上述框状体的边重叠的贯通孔。由此,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对象物上的状态下,上述带主体以该张力缠绕上述对象物。

优选在上述第二带部形成的多个贯通孔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针对上述多个贯通孔,作为上述卡止构件能够使用(安装)共用的卡止构件。

此外,上述贯通孔可以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一个一个地形成,也可以多个多个(例如2个2个)地以组(适当称为“贯通孔组”。)形成。在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多个多个地以组形成的情况下,上述卡止构件在共用的基部上具有与贯通孔组对应的多个颈部和在各颈部的顶端设置的头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构件包括:基部,与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接触配置;颈部,与该基部相连,穿过上述贯通孔并向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延伸;头部,设置在该颈部的顶端,并具有比上述贯通孔的尺寸大的尺寸。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例如用户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侧将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压入上述贯通孔,从而上述卡止构件容易安装于上述贯通孔。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具有比上述贯通孔的尺寸大的尺寸,因此当上述卡止构件一旦安装于上述贯通孔时,上述卡止构件不会自然脱落。上述卡止构件的安装状态为如下的状态:上述基部与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接触,上述颈部穿过上述贯通孔并向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延伸,上述头部从上述表面向外突出。

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上述对象物上的状态下,上述框状体的边对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进行卡止。在此,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从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受到上述长度方向上的朝向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的力。由于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被上述贯通孔支撑,另外,上述基部被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支撑,因此该力被承受。因此,上述卡止构件不会因从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受到的力而脱落。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安装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的一侧,具有向随着从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离开而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实际将上述带装戴在对象物上之际,用户将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拉动,直到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为止时,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容易潜入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之下,一边利用上述倾斜面推起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一边容易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因此,上述带顺利地装戴在对象物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安装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的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距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远的一侧的侧面,相对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悬空伸出。

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安装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的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距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远的一侧的侧面,相对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悬空伸出。因此,在上述带装戴在对象物上的状态下,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的、距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远的一侧的侧面被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可靠地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第二带部从上述框状体意外地脱落。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的形状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通过该贯通孔的中心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的形状相一致,

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以及上述头部的形状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上述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颈部以及头部的形状相一致。

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的形状、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以及上述头部的形状分别具有围绕上述轴中心对称的旋转对称性。因此,在用户在形成在上述第二带部上的贯通孔安装上述卡止构件时,与上述卡止构件有无围绕上述轴旋转180°旋转无关,安装后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接近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的一侧具有向随着从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离开而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得倾斜面。因此,上述带顺利地装戴在对象物上。另外,与有无围绕上述轴旋转180°无关,安装后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头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距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远的一侧的侧面相对于上述第二带部的表面悬空伸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第二带部从上述框状体意外地脱落的问题。

在此,在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多个多个地以组形成的情况下,该贯通孔组具有如下恒定形状,即,围绕通过该贯通孔组的中心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组的形状整体一致。关于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以及上述头部也同样。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的形状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通过该贯通孔的中心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的形状不同,

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的形状与上述贯通孔的形状实质上相同。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的形状具有如下的性质:在围绕通过该贯通孔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的形状不同。即,上述贯通孔的形状的旋转对称性不是中心对称。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的形状与上述贯通孔的形状实质上相同。因此,促使用户在将上述带装戴在对象物上之前,预先在形成在上述第二带部上的多个贯通孔中的特定的贯通孔安装上述卡止构件时,以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颈部的形状与上述贯通孔的形状一致的朝向,即以本来的姿势安装上述卡止构件。其结果,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旋转了180°的姿势错误安装上述卡止构件(安装错误)。

在此,在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多个多个地以组形成的情况下,该贯通孔组具有如下恒定形状:在围绕通过该贯通孔组的中心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组的形状整体不同。由此,用户在将上述带装戴在对象物上前,预先在上述第二带部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组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上述卡止构件时,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旋转了180°的姿势错误地安装上述卡止构件(安装错误)。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在各个沿着上述长度方向排列的上述贯通孔的位置,在通过该贯通孔的中心并与上述第二带部垂直的轴的周围具有用于决定上述卡止构件的方向的凹部,

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具有突起,该突起仅在上述卡止构件的姿势朝向上述轴的周围的特定的方向时与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凹部嵌合。

在本说明书中,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的“凹部”凹陷即可,也可以是贯通上述第二带部的孔。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用户将上述带装戴在对象物上之前,预先在形成在上述第二带部上的多个贯通孔中的特定的贯通孔安装上述卡止构件时,仅在上述卡止构件的姿势朝向上述轴的周围的特定的方向时,上述基部的突起与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的上述凹部嵌合。在上述卡止构件的姿势朝向围绕上述轴的其他方向时,上述基部的突起与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凹部不嵌合,因此,上述基部未紧贴于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无法良好地安装。因此,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错误的姿势安装上述卡止构件(安装错误)。

此外,在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多个多个地以组形成的情况下,“贯通孔的中心”是指贯通孔组的中心。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安装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仅存在于从上述颈部朝向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侧的区域。

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上述第二带部的上述贯通孔安装的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仅存在于从上述颈部朝向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侧的区域。换言之,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不存在于相比上述颈部靠上述第一带部侧的区域。由此,在将该带装戴在例如身体的手腕上时,能够避免在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和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之间夹入手腕表面的阻止(肉)的问题。

即,如果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存在于相比上述颈部靠上述第一带部侧的区域,则用户在安装在第一带部上的框状体内穿过第二带部,并拉动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时,上述第二带部借助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以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弯曲,在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和上述基部之间产生朝向手腕打开的间隙。在该状态下,当用户松开上述第二带部的顶端时,该间隙要关闭,有可能在上述第二带部的背面和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之间夹入手腕表面的组织(肉)。相对于此,如果上述卡止构件的上述基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不存在于相比上述颈部靠上述第一带部侧的区域,则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卸下机构,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上述对象物上的状态下,该卸下机构解除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对上述卡止构件的卡止。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上述对象物上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利用卸下机构解除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对上述卡止构件的卡止。因此,带的卸下变得容易。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构件,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上述对象物上的状态下,该固定构件将上述第二带部中的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的部分固定在上述第一带部的对应的部分上。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在上述带主体装戴在上述对象物上的状态下,固定构件将上述第二带部中的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的部分(包含顶端。)固定在上述第一带部的对应的部分。因此,带相对于上述对象物的装戴变得可靠。另外,在上述对象物动作的情况(例如是身体的手腕等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上述第二带部中的越过上述框状体的上述边的部分因摇摆而成为障碍或损害外观。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其特征在于,搭载有用于检测上述带主体的张力的检测部。

在该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中,所搭载的检测部检测上述带主体的张力。因此,用户能够获知上述带主体的张力,能够确认上述带主体恰当装戴在对象物上。

另外,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具有:

上述发明的带;

应通过上述带装戴在身体上的设备。

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中,能够恰当设定在相对于身体的装戴状态下的带主体的张力。因此,在通过上述带装戴在身体上的设备例如包括活动量计和脉搏计的功能时,能够提供与该功能相关的测定精度。

优选上述设备一体地内置在上述带主体内或安装在上述带主体上。在该情况下,相对于身体的装戴变得容易。

发明效果

从以上可知,根据本发明的带,能够恰当设定在相对于对象物的装戴状态下的带主体的张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中,能够恰当设定在相对于身体的装戴状态下的带主体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表示从斜方观察采用了本发明的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的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可穿戴设备的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卡止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卡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卡止构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卡止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布局图。

图7是说明将上述可穿戴设备装戴在手腕上的方法的图。

图8是说明将上述可穿戴设备装戴在手腕上的方法的图。

图9是说明将上述可穿戴设备装戴在手腕上的方法的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在带主体装戴在手腕上的状态下,环的边对卡止构件的头部进行卡止的样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变形例1的卡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上述变形例1的卡止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布局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变形例2的卡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上述变形例2的卡止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布局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3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变形例3的卡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上述变形例3的卡止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布局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4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变形例4的卡止构件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组安装有上述变形例4的卡止构件的状态的平面布局图。

图23表示在环的边上设置有作为卸下机构的片材(tab)的变形例(变形例5)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环的边上设置有包含释放按钮的卸下机构的变形例(变形例6)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在图24中残留环的中央的边的下部而去除コ字状构件的3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5中按下释放按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在环的边上设置有包含释放按钮的卸下机构的其他变形例(变形例7)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在图27中残留环的中央的边的下部而去除コ字状构件的3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从斜方观察采用了本发明的带的变形例的可穿戴设备(变形例8)的图。

图30是表示在图29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安装卡止构件,并且在第一带部的特定的贯通孔安装固定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图30中的卡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图30中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将第二带部的顶端附近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第一带部的对应的部分上的状态的图。

图34是说明在第二带部的背面和卡止构件的基部之间夹入将手腕表面的组织(肉)这样的问题的图。

图35是表示针对上述问题实施对策的、卡止构件的变形例(变形例9)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能够观测带主体的张力的变形例(变形例10)的图。

图37是表示能够观测带主体的张力的其他变形例(变形例11)的图。

图38是在卡止构件上设置4个颈部和与4个颈部对应的4个头部的变形例(变形例12)的图。

图39是表示在第二带部的背面标记用于特定贯通孔组的编号的变形例(变形例1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从斜方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1的图。可穿戴设备1具有细长地呈带状延伸的带(以下称为“带主体”。)10、应通过该带主体10装戴在身体的手腕上的设备80。在该例子中,设备80包括活动量计和脉搏计的功能。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同时示出XYZ正交坐标系。

带主体10在该例中由具有挠性的硅酮树脂(表示弹性的模量为20~65[MPa])制成,包括在作为长度方向的Y方向上位于一端侧(+Y侧)的第一带部11和在Y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带部11相反一侧(-Y侧)的第二带部12。在这些第一带部11和第二带部12之间,一体地内置有设备80。

在第一带部11的距设备80远的一侧(即、+Y侧)的端部11e,安装有作为框状体的大致矩形的环13。环13包括:连结棒(公知的簧杆)30,在X方向(沿着带面且与带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第一带部11的端部11e来设置;大致コ字状构件(用附图标记31、32、33表示该コ字状构件的3边。),安装在该连结棒30上并且能够相对于该连结棒30如上箭头B所示那样自由转动。コ字状构件的中央的边(位于与连结棒30相反一侧的边)33在接近连结棒30的一侧具有厚度比其他部分薄的缘部33d。该缘部33d的厚度设定为与后述的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抵接面43a、44a的高度大致相同,以便易于对头部43、44进行卡止。在该例中,环13由金属材料制成,但也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

在第二带部12上,在该例中,沿着Y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由两个贯通孔21、22构成的贯通孔21、22的组(适当称为“贯通孔组21、22”。)。也就是说,形成有-X侧的贯通孔21的列和+X侧的贯通孔22的列。在该例中,如图6的平面布局所示那样,构成各组的贯通孔21、2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长圆形状。另外,Y方向上的各个位置的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贯通孔组21、22沿Y方向排列的间距在该例中恒定,但可以根据Y方向的区域改变。

在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安装图1中所示的卡止构件14。如图3(立体图)、图4(俯视图)、图5(侧视图)所示,卡止构件14具有共用的基部40、与该基部40相连并与贯通孔组21、22对应的2个颈部41、42、在各颈部41、42的顶端设置的头部43、44。在该例中,卡止构件14由一体成形的塑料材料(例如ABS树脂等)制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制成。

基部40具有长圆形状的平板的形态。颈部41、42分别具有与基部40相连的呈长圆形状的剖面的柱的形态。这些颈部41、42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贯通孔21、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头部43、44大概分别具有比贯通孔组21、22的尺寸大的尺寸的呈长圆形状的剖面的柱的形态。更具体地说,头部43、44在上侧(+Z侧)依次具有:倾斜面43b、44b,向随着从-Y侧接近+Y侧而从基部40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平坦面43f、44f,分别与倾斜面43b、44b相连并与基部40平行;檐部43c、44c,与这些平坦面43f、44f相连,并从图3中的跟前侧(+Y侧)的侧面(相对于环13的边33的抵接面)43a、44a向+Y侧突出。

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向作为对象物的手腕90装戴时,如图2以及图6所示,用户预先在形成在带主体10的第二带部12上的多个贯通孔组21、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用附图标记21S、22S表示。),以头部43、44从第二带部12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卡止构件14。

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用户从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侧穿过贯通孔组21S、22S按入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由此卡止构件14容易安装于贯通孔组21S、22S。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具有比贯通孔组21S、22S的尺寸大的尺寸,因此,如图2以及图6所示,当卡止构件14一旦安装在贯通孔组21S、22S上,卡止构件14不会自然脱落。卡止构件14的安装状态处于如下状态:基部40与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接触,颈部41、42通过贯通孔组21S、22S向第二带部12的表面12a延伸,头部43、44从表面12a向外(向+Z方向)突出。

当卡止构件14安装在贯通孔组21S、22S上时,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倾斜面43b、44b处于,随着在Y方向上从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接近第一带部11而从第二带部12的表面12a逐渐离开的状态(正锥状态)。

实际上在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时,如图7所示,用户首先沿着手腕90缠绕带主体10,如图7中的箭头C所示,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穿过在第一带部11上安装的环13。接着,如图8所示,用户将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向图8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拉动离开,直到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以及44)越过环13的边33为止。于是,如图9所示,环13的边33对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以及44)进行卡止,防止第二带部12从环13脱落。这样一来,可穿戴设备1被装戴在手腕90上。

在此,在用户将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向图8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拉动,直到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越过环13的边33时,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倾斜面43b、44b处于正锥状态。因此,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容易潜入环13的边33之下,一边利用倾斜面43b、44b推起环13的边33,一边容易越过环13的边33。因此,带顺利地装戴在手腕90上。

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环13的边33对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进行卡止。在此,如图10中所示,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从环13的边33受到Y方向上的朝向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的力f。由于颈部41、42被贯通孔组21S、22S支撑,另外,基部40被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支撑,因而该力f被承受。因此,卡止构件14不会因从环13的边33受到的力而从第二带部12脱落。

另外,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在Y方向上距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远的一侧的侧面(抵接面)43a、44a因檐部43c、44c的存在,而相对于第二带部12的表面12a实质上悬空伸出(overhang)。另外,如已经叙述那样,环的边33的缘部33d的厚度设定为与头部43、44的抵接面43a、44a的高度大致相同,以便易于对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进行卡止。因此,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抵接面43a、44a被环13的边33(在该例中为缘部33d)可靠地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带部12从环13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意外地脱落。

如上所述,就该可穿戴设备1而言,在装戴在手腕90上之前,预先将卡止构件14安装于带主体10的第二带部12的特定的贯通孔组21S、22S。因此,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从环13的边33到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周向的长度稳定,带主体10的张力被恰当设定。其结果,如该例那样,在设备80包含活动量计和脉搏计的功能时,设备80稳定地进行测定。

在上述的第二带部12中,作为安装卡止构件14的特定的贯通孔组21S、22S,优选选择如下的贯通孔组:例如在利用带主体10适合设备80的功能的某个张力(也包含张力实质上为零的情况。)缠绕手腕90时,与环13的边33重叠的贯通孔组。由此,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带主体10以该张力、即适合设备80的功能的张力缠绕手腕90。

另外,在该例中,第二带部12的Y方向上的每个位置的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针对多个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作为卡止构件14,能够使用(安装)共用的卡止构件。

(变形例1)

在上述的例子中,就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的形状而言,在围绕通过贯通孔组21、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12垂直的轴20z(参照图6)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的形状相一致。同样,就卡止构件14的颈部41、42的形状而言,在围绕轴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颈部的形状相一致。也就是说,贯通孔组21、22以及颈部41、42的形状分别具有围绕轴20z中心对称的旋转对称性。因此,假定发生用户在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上安装卡止构件14时,使卡止构件14相对于本来的姿势围绕轴20Z旋转180°安装的情况(安装错误)。在发生这样的安装错误的情况下,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实际上将带向手腕90装戴之际,用户将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向图8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拉动直到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越过环13的边33时,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会钩挂住环13的边33,可能妨碍顺利的装戴。另外,在带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因倾斜面43b、44b的原因而潜入环13的边33之下,可能帮助第二带部12从环13脱落。

使用图11、图12、图13,来说明针对上述情况实施了对策的、上述的卡止构件14和第二带部12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卡止构件、第二带部分别用附图标记114、112表示。)。此外,在图11、图12、图13中,对与图3、图4、图6中的构件对应的构件,分别标注增加了100的附图标记(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的平面布局所示,在第二带部112上形成有构成在Y方向上的各个位置的各贯通孔组的贯通孔121、122,贯通孔121、12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圆形状。也就是说,第二带部112的贯通孔组121、122的形状与之前的例子同样,具有围绕通过贯通孔组121、1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112垂直的轴120z中心对称的旋转对称性。

在卡止构件114中,颈部141、142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贯通孔121、1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从图11、图12可知,头部143、144分别具有大致圆形状的柱的形态,该圆形状的柱具有比贯通孔组121、122的尺寸大的尺寸。更具体地说,头部143、144在上侧(+Z侧)依次具有与基部140平行的平坦面143f、144f、与这些平坦面143f、144f的缘相连且随着从平坦面143f、144f离开而逐渐打开并接近基部140侧(-Z侧)的截头圆锥面143b、144b、从侧面(相对于环13的边33的抵接面)143a、144a向周围突出的环状的檐部143c、144c。截头圆锥面143b、144b分别构成涉及-Y侧和+Y侧这两方的倾斜面。另外,头部143、144在下侧(-Z侧)具有与檐部143c、144c上下对称的环状的突出部143d、144d。由此可知,在该卡止构件114中,不仅颈部141、142,头部143、144也具有围绕图13中的轴120z中心对称的旋转对称性。

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作为对象物的手腕90时,如图13所示,用户预先在形成在带主体10的第二带部112上的多个贯通孔组121、1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121S、122S,以头部143、144从第二带部112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卡止构件114。此时,下侧的突出部143d、144d容纳在贯通孔组121、122的倒角121d、122d内。

当卡止构件114安装于贯通孔组121S、122S时,与卡止构件114有无围绕轴120z旋转180°无关,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的截头圆锥面143b、144b中的-Y侧的部分处于随着在Y方向上从第二带部112的顶端112f接近第一带部11而从第二带部112的表面112a逐渐离开的状态(正锥状态)。

在实际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之际,用户将第二带部112的顶端112f与图8中的箭头C所示同样地拉动,直到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越过环13的边33时,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的截头圆锥面143b、144b中的-Y侧的部分为正锥状态。因此,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容易潜入环13的边33之下,一边利用截头圆锥面143b、144b(中的-Y侧的部分)推起环13的边33一边容易越过环13的边33。因此,可穿戴设备1顺利地装戴在手腕90上。

另外,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环13的边33对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进行卡止。在此,与卡止构件114有无围绕轴120z旋转180°无关,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的在Y方向上距第二带部112的顶端112f远的一侧的侧面(抵接面)143a、144a因檐部143c、144c的存在,而相对于第二带部112的表面112a实质上悬空伸出。因此,在带主体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卡止构件114的头部143、144的抵接面143a、144a被环13的边33(在该例中为缘部33d)可靠地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带部112从环13脱落的情况。

(变形例2)

使用图14、图15、图16来说明上述的卡止构件14和第二带部12的其他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卡止构件、第二带部分别用附图标记214、212表示)。此外,在图14、图15、图16中,对与图3、图4、图6中的构件对应的构件,分别标注增加了200的附图标记(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的平面布局所示,在第二带部212形成有构成在Y方向上的各个位置的各贯通组的贯通孔221、222,贯通孔221、222形成为彼此相同且角为圆角的三角形状。各贯通孔221、222的形状的圆的角(顶点)中的一个朝向-Y方向。各贯通孔221、222的形状的其他角(顶点)朝向±X方向。也就是说,第二带部212的贯通孔221、222的形状分别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通过贯通孔221、2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212垂直的轴221z、222z旋转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221、222的形状不同。伴随于此,作为贯通孔组221、222的形状也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通过贯通孔组221、2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212垂直的轴220z旋转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组221、222的形状不同。即,贯通孔组221、222的形状的旋转对称性不是中心对称。

在卡止构件214中,颈部241,242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贯通孔221、2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从图14、图15可知,头部243、244的形状以及尺寸设定为,与图3、图4、图6所示的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促使用户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之前,预先在形成在第二带部212上的多个贯通孔组221、2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221S、222S安装卡止构件214时,以卡止构件214的颈部241、242的形状与贯通孔组221S、222S的形状相一致的朝向,即以本来的姿势安装卡止构件214。其结果,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旋转了180°的姿势错误地安装卡止构件214(安装错误)。

(变形例3)

使用图17、图18、图19,来说明上述的卡止构件14和第二带部12的其他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卡止构件、第二带部分别用附图标记314、312表示。)。此外,在图17、图18、图19中,对与图3、图4、图6中的构件对应的构件,分别标注增加了300的附图标记(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9的平面布局所示,在第二带部312形成有构成在Y方向上的各个位置的各贯通孔组的贯通孔321、322,贯通孔321,322形成为彼此不同的长圆形状。具体地说,在第二带部312中在-X侧排列的贯通孔321设定为与图6所示的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21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在第二带部312中在+X侧排列的贯通孔322设定为X方向尺寸比图6所示的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22(贯通孔21)大的长圆形状。其结果,作为贯通孔组321、322的形状具有如下性质:在围绕通过贯通孔组321、3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312垂直的轴320z旋转了180°时,与旋转前的原来的贯通孔组321、322的形状不同。即,贯通孔组321、322的形状的旋转对称性并不是中心对称。

在卡止构件314中,颈部341、342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贯通孔321、3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从图17、图18可知,-X侧的头部343的形状以及尺寸设定为与在图3、图4、图6所示的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同。+X侧的头部344的形状设定为X方向尺寸比头部343大的呈长圆形状的剖面的柱状。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促使用户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之前,预先在形成在第二带部312上的多个贯通孔组321、3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321S、322S安装卡止构件314时,以卡止构件314的颈部341、342的形状与贯通孔组321S、322S的形状相一致的朝向,即以本来的姿势安装卡止构件314。其结果,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旋转了180°的姿势错误安装卡止构件314(安装错误)。

(变形例4)

使用图20、图21、图22,来说明上述的卡止构件14和第二带部12的其他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卡止构件、第二带部分别用附图标记414、412表示。)。此外,在图17、图18、图19中,对与图3、图4、图6中的构件对应的构件,分别标注增加了400的附图标记(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的平面布局所示,与图6所示的第二带部12同样,在第二带部412上沿Y方向排列形成有贯通孔组421、422。构成各贯通孔组的贯通孔421、422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图6所示的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同。在该例中,在沿Y方向排列的贯通孔组421、422的各个位置,形成有另一个圆形的贯通孔425。该贯通孔425作为用于在通过对应的贯通孔组421、422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412垂直的轴420z的周围决定卡止构件414的方向的凹部发挥作用。

在卡止构件414中,从图20、图21可知,颈部441、442、头部443、444的形状以及尺寸分别设定为与图3、图4、图6所示的卡止构件14的颈部41、42、头部43、44的形状以及尺寸相同。在该例中,在基部440上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突起445,该圆柱状的突起445仅在卡止构件414的姿势朝向轴420z的周围的特定的方向(图22中所示)时,与第二带部412的贯通孔425嵌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用户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之前,预先在形成在第二带部412上的多个贯通孔组421、4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组421S、422S安装卡止构件414时,仅在卡止构件414的姿势朝向轴420z的周围的特定的方向(图22中所示)时,基部440的突起445与第二带部412的贯通孔425嵌合。在卡止构件414的姿势朝向围绕轴420Z的其他方向时,由于基部440的突起445不与第二带部412的贯通孔425嵌合,所以基部440不会与第二带部412的背面紧贴,不能良好地安装。因此,能够防止以相对于本来的姿势错误的姿势安装卡止构件414(安装错误)。

此外,贯通孔425未必贯通第二带部412,凹陷即可。

(变形例5)

在从手腕90卸下可穿戴设备1时,优选用户能够容易解除上述的环13的边33对卡止构件14的卡止。

图23表示在环13的边33设置有作为卸下机构的片材39的变形例。在该例中,片材39由带状的塑料材料制成,向外(从连结棒30离开的方向)突出安装在环13的边33上。这样的片材39能够比较简单地设置。

在将可穿戴设备1从手腕90卸下时,用户用手指捏住片材39,在图23中向箭头E的方向拉动。于是,利用该拉动的力,第一带部11稍微伸长,环13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少许。由此,环13的边33(的缘部33d)和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分离。其结果,用户能够将环13向箭头B1的方向旋转,容易解除环13对卡止构件14的卡止。

这样一来,用户能够容易从手腕90卸下可穿戴设备1。

(变形例6)

使用图24、图25、图26,来说明在与上述的环13相当的环113的边133上设置有包含释放按钮151的卸下机构150的变形例。此外,在图24、图25、图26中,对与已经叙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该例中,如图24所示,环113具有贯通第一带部11的端部11e设置的连结棒(公知的簧杆)130和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连结棒130上的大致コ字状构件(该コ字状构件的3边用附图标记131、132、133表示。)。コ字状构件的中央的边(位于与连结棒130相反一侧的边)133经由L字状的边界线133e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边133的下部用附图标记134表示。),并在内部包含卸下机构150。

为了便于理解,图25表示残留中央的边的下部134而去除コ字状构件的3边131、132、133的状态。卸下机构150具有:释放按钮151,向外部突出;滑动板152,与该释放按钮151一体并容纳在中央的边的下部134的槽134b内,并且能够向里侧和向跟前侧(在图1中的X方向上)滑动。滑动板152在接近连结棒130一侧具有与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抵接面43a、43b抵接的L字状的爪153、154。另外,滑动板152在里侧和跟前侧分别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圆形状的贯通孔155、156。这些贯通孔155、156与在中央的边的下部134的槽134b突出设置的引导销135、136嵌合。另外,滑动板152在距连结棒130远的一侧,具有用于承受螺旋弹簧的承受面157。在该承受面157和中央的边的下部134的对向面134d之间压缩安装有螺旋弹簧158。

在未将外力施加于释放按钮151的情况下,借助螺旋弹簧158的伸展力,滑动板152处于移动到里侧(图1中的-X侧)的状态。由此,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被L字状的爪153、154卡止。在该状态下,为了将可穿戴设备1从手腕90卸下来,当用户将释放按钮151向箭头F所示的方向按压时,滑动板152经由贯通孔155、156被引导销135、136引导,并克服螺旋弹簧158的伸展力,如图26所示那样向跟前侧(图1中的+X侧)移动。由此,L字状的爪153、154从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抵接面43a、43b脱离。其结果,用户能够将环113向箭头B2的方向旋转,能够容易解除环113对卡止构件14的卡止。

这样一来,用户能够容易从手腕90卸下可穿戴设备1。

(变形例7)

使用图27、图28,来说明在与上述的环13相当的环213的边233上设置包含释放按钮251的卸下机构250的其他变形例。此外,在图27、图28中,对与已经叙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该例中,如图27所示,环213具有贯通第一带部11的端部11e设置的连结棒(公知的簧杆)230和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连结棒230上的大致コ字状构件(该コ字状构件的3边用附图标记231、232、233表示。)。在コ字状构件的中央的边(位于与连结棒230相反一侧的边)233经由L字状的边界线233e被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边233的下部用附图标记234表示。),并在内部包含卸下机构250。此外,卸下机构250的盖235一体地安装在中央的边233(上部)上。

为了便于理解,图28表示残留中央的边的下部234而去除コ字状构件的3边231、232、233的状态。卸下机构250具有与释放按钮251(图27)一体并容纳在边的下部234的槽234b内的滑动板252,该滑动板252能够左右(在图1中的Y方向上)滑动。滑动板252在接近连结棒230的一侧具有与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檐部43c、44c抵接的按压面253。另外,滑动板252在里侧和跟前侧分别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圆形状的贯通孔255、256。这些贯通孔255、256与在中央的边的下部234的槽234b突出设置的引导销235、236嵌合。另外,滑动板252在距连结棒230远的一侧,具有用于承受螺旋弹簧的承受面257。在该承受面257和中央的边的下部234的相向面234d之间压缩安装有螺旋弹簧258。

在未将外力施加于释放按钮251的情况下,借助螺旋弹簧258的伸张力,滑动板252处于移动到右侧(图1中的+Y侧)的状态。由此,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被中央的边的下部的234的厚度薄的缘部233d卡止。在该状态下,为了将可穿戴设备1从手腕90卸下来,当将释放按钮251向箭头G所示的方向按压时,滑动板252经由贯通孔255、256被引导销235、236引导,并且克服螺旋弹簧258的伸展力向左侧(图1中的-Y侧)移动。由此,按压面253将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的檐部43c、44c向左侧按压。由此,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从中央的边的下部的234的厚度薄的缘部233d离开。其结果,用户能够将环213向箭头B3的方向旋转,能够容易解除环213对卡止构件14的卡止。

这样一来,用户能够容易从手腕90卸下可穿戴设备1。

(变形例8)

图29是表示从斜方观察变形例的可穿戴设备501的图。可穿戴设备501具有细长地呈带状延伸的带(以下称为“带主体”。)510、通过该带主体510装戴在身体的手腕上的设备580。在该例子中,设备580包括活动量计和脉搏计的功能。此外,在图29(以及后述的图30~图33)中,对与图1中的构件对应的构件,分别标注增加了500的附图标记(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带主体510在该例中由具有挠性的硅酮树脂(表示弹性的模量为20~65[MPa])制成,包括在作为长度方向的Y方向上位于一端侧(+Y侧)的第一带部511和在Y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带部511相反一侧(-Y侧)的第二带部512。在这些第一带部511和第二带部512之间一体内置有设备580。

在第一带部511的距设备580远的一侧(即+Y侧)的端部511e,安装有作为框状体的大致矩形的环513。环513与已经叙述的环13相同,能够如双箭头J所示那样自由转动。

在第二带部512,在该例中沿Y方向一个一个地排列形成贯通孔522。在第一带部511上也沿Y方向一个一个地排列形成贯通孔521。在该例中,各贯通孔521、52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长圆形状。

在第二带部512的贯通孔522内安装图29中所示的卡止构件514。如图31(立体图)所示,卡止构件514大致具有如下形态:将已经叙述的卡止构件14的颈部41、42合体而成为一个,并且,将头部43、44合体而成为一个。具体地说,卡止构件514具有:基部540,呈长圆形状的平板的形态;颈部541,与该基部540相连,并具有与第二带部512的贯通孔5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头部543,呈长圆形状的柱的形态,该长圆形状的柱具有比贯通孔522的尺寸大的尺寸。头部543在上侧(+Z侧)依次具有:倾斜面543b,向随着从-Y侧接近+Y侧而从基部540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平坦面543f,与倾斜面543b相连,并与基部540平行;檐部543c,与该平坦面543f相连,从图29中的跟前侧(+Y侧)的侧面(相对于环513的边533的抵接面)543a向+Y侧突出。

在第一带部511的贯通孔521安装图29中所示的固定构件516。如图32(立体图)所示,固定构件516具有:基部560,具有长圆形状的平板的形态;第一颈部561,与该基部560相连,并具有与第一带部511的贯通孔521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凸缘部562,从第一颈部561的上缘的整周呈长圆形状突出;第二颈部563,与该凸缘部562相连,并具有与第二带部512的贯通孔522的形状以及尺寸实质上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顶部564,形成在第二颈部563的上端并具有长圆形状的平板的形态。

在要将可穿戴设备501向作为对象物的手腕90装戴时,如图30所示,用户预先在形成在带主体510的第二带部512上的多个贯通孔522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用附图标记522S表示。)内,以头部543从第二带部512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卡止构件514。

如图29中的箭头H所示,用户从第二带部512的背面512b侧穿过贯通孔522S按入卡止构件514的头部543,由此与已经叙述的卡止构件14同样,卡止构件514容易安装在贯通孔522S上。当卡止构件514安装在贯通孔522S时,卡止构件514的头部543的倾斜面543b处于,随着在Y方向上从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接近第一带部511而从第二带部512的表面512a逐渐离开的状态(正锥状态)。

并且,用户在形成在带主体510的第一带部511上的多个贯通孔521中的特定的贯通孔(用附图标记521S表示。)内,以顶部564、第二颈部563以及凸缘部562从第一带部511的表面511a突出的方式安装固定构件516。

如图29中的箭头I所示,用户从第一带部511的背面511b侧通过贯通孔521S按入固定构件516的顶部564、凸缘部562以及第二颈部563,由此固定构件516容易安装在贯通孔521S。固定构件516的安装状态变为如下状态:基部560与第一带部511的背面511b接触,第一颈部561通过贯通孔521S向第一带部511的表面511a延伸,顶部564、第二的颈部563以及凸缘部562从表面512a向外突出。

在实际将可穿戴设备501向手腕90装戴时,以与已经通过图7~图9说明顺序相同顺序装戴。

在此,由于卡止构件514的头部543的倾斜面543b处于正锥状态,所以卡止构件514的头部543容易越过环513的边533。因此,与已经叙述的例子同样,可穿戴设备501被顺利地装戴在手腕90上。在带主体510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环513的边533对卡止构件514的头部543进行卡止。

进而,在该例中,如图33所示,用户将第二带部512中的越过环513的边533的部分(包含顶端512f。)通过固定构件516固定在第一带部511的对应的部分上。更具体地说,向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附近的对应的贯通孔522,压入从第一带部511的表面511a向外突出的固定构件516的顶部564,而使贯通孔522与第二颈部563嵌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501相对于手腕90的装戴变得可靠。另外,在手腕90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带部512中的越过环513的边533的部分因摇摆而成为障碍或损害外观。

在上述的第一带部511中,作为安装固定构件516的特定的贯通孔521S,优选选择如下的贯通孔:例如在利用带主体510适合设备580的功能的某个张力(也包含张力实质上为零的情况。)缠绕手腕90时,与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附近重叠。由此,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附近正好安装在固定构件516上。

此外,也可以取代固定构件516,作为一般的表带的结构公知那样,设置围绕第一带部511的固定环和活动环,利用这些固定环和活动环,将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固定在第一带部511上。

或者,可以在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附近和第一带部511的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磁铁,利用这些磁铁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将第二带部512的顶端512f固定在第一带部511上。

(变形例9)

在使用已经叙述的卡止构件14(参照图3~图5)的情况下,在实际将可穿戴设备1向手腕90装戴时,用户将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向例如图34中的箭头K所示的方向以第二带部12中的安装卡止构件14的部分以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方式拉动时,在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和卡止构件14的基部40之间产生向手腕90打开的间隙91。在该状态下,当用户松开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时,该间隙关闭,有可能在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和卡止构件14的基部40之间夹入手腕表面90a的组织。

图35与图5对应地表示针对上述问题实施了对策的、卡止构件14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卡止构件用附图标记14A表示。)。此外,在图35中,对与图5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由此,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卡止构件14A的基部40A在Y方向上仅存在于从颈部42(以及41)朝向-Y侧的区域,而不存在于相比颈部42(以及41)靠+Y侧的区域(与卡止构件14的基部40相比,缺少了在图3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40X。)。其结果,在卡止构件14安装在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的状态下,卡止构件14的基部40在Y方向上仅存在于从颈部41、42朝向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侧的区域,而不存在于位于相反侧的区域。

由此,不会产生图34中所示的间隙91。因此,在将可穿戴设备1向手腕90装戴时,能够避免在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和卡止构件14的基部40之间夹入手腕表面90a的组织(肉)的问题。

(变形例10)

如已经叙述那样,在可穿戴设备1(以及501)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设定带主体10的张力。优选该张力能够观测。

图36是表示能够观测带主体10的张力的变形例。

在该例中,在环13的中央的边33的内缘安装作为检测部的压力传感器71。在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经由环13的中央的边33和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44,对压力传感器71施加第一带部11和第二带部12之间的力、即带主体10的张力。

作为压力传感器71,能够使用例如日本伊奈霸橡胶株式会社制造的压敏导电性弹性体传感器(注册商标“INASTOMER”)。该压力传感器71具有在绝缘体的弹性体内分散有导电性粒子的结构,当施加压力时,内部的导电性粒子彼此接触,作为传感器整体的电阻发生变化。如果设备80检测出压力传感器71的电阻的变化作为压力信号,则能够观测带主体10的张力。

由此,用户能够获知带主体10的张力,能够确认可穿戴设备1恰当装戴在手腕90上。

(变形例11)

图37是表示能够观测带主体10的张力的其他变形例。

在该例中,横跨设备80和第二带部12之间,安装有作为检测部的压力传感器72。在可穿戴设备1装戴在手腕90上的状态下,对压力传感器72施加设备80和第二带部12之间的力、即带主体10的张力。

作为压力传感器72,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共和电业制造的塑料用箔式应变计(部件号KFP)。该压力传感器72当被从外部施加张力(或压缩力)时会伸长(缩短),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如果设备80检测出压力传感器72的电阻的变化作为压力信号,则能够观察带主体10的张力。

由此,用户能够获知带主体10的张力,能够确认可穿戴设备1适当装戴在手腕90上。

(变形例12)

例如图3~图5所示的卡止构件14具有颈部41、42和头部43、44,颈部41、42和头部43、44分别在X方向上排列。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图38所示的卡止构件(整体用附图标记714表示。)在基部740上具有共计4个颈部741、742、745、746和与这些颈部分别对应的共计4个头部743、744、747、748,4个颈部741、742、745、746不仅在X方向上排列,而且在Y方向上排列,4个头部743、744、747、748不仅在X方向上排列,而且在Y方向上排列。此外,在图38中,颈部741、745和与其对应的头部743、747配置在里侧(-X侧),颈部742、746和与其对应的头部744、748配置在跟前侧(+X侧)。

这些颈部741、742、745、746的形状设定为与卡止构件14的颈部41(以及42)的形状相同、这些头部743、744、747、748的形状设定为与卡止构件14的头部43(以及44)的形状相同。

另外,颈部741、742间、颈部745、746间的X方向的距离设定为与构成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的贯通孔21和贯通孔22之间的X方向的距离相同。颈部741、745间、颈部742、746间的Y方向的距离设定为与第二带部12的某个贯通孔组21、22和与其相邻的贯通孔组21、22之间的Y方向的距离相同。

如图38中所示,在要将可穿戴设备1向手腕90装戴之前,预先在第二带部12上,横跨在Y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组21、22中的彼此相邻的2个贯通孔组来安装卡止构件714。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实际将可穿戴设备1向手腕90装戴时,用户能够在X方向上排列的头部组743、744和在X方向上排列的头部组747、748之间选择应该与环13的边33卡止的卡止构件714的头部。例如,在想以带主体10的张力比较小的方式装戴时,能够选择接近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一侧的头部组743、744,在想以带主体10的张力比较大的方式装戴时,能够选择距第二带部12的顶端12f远的一侧的头部组747、748。因此,用户能够恰当地设定带主体10的张力。

(变形例13)

如图39所示,在第二带部12的背面12b标记用于特定在Y方向上排列的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的编号“1”、编号“2”、编号“3”。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容易选择第二带部12的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贯通孔组21、22…中的应安装卡止构件14的贯通孔组。

此外,也可以取代编号“1”、“2”、“3”,而使用英文字母“A”、“B”、“C”…和其他记号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装戴可穿戴设备(带主体)的对象物是身体的手腕,并不限于此。对象物可以是手臂、躯干、腿等部位,也可以是身体以外的构造物等。

另外,为了构成可穿戴设备,带主体10搭载了设备8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带主体10单独构成为带。

另外,设备80一体地内置在带主体10,但并不限于此。设备80和第一带部11之间、设备80和第二带部12之间也可以分别经由公知的连结棒(簧杆等)例如能够转动地连接。

另外,带主体10由塑料材料构成,但并不限于此。带主体10也可以由橡胶材料或皮材料等的其他材料构成。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的多个实施方式能够分别单独成立,但实施方式彼此也可以组合。另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各个特征也分别单独成立,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彼此也可以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501 可穿戴设备

10 带主体

11 第一带部

12 第二带部

13、113、213、513 环

14、14A、114、214、314、414、514、714 卡止构件

71、72 压力传感器

150、250 卸下机构

516 固定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