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扣及具有磁扣的物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264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磁扣及具有磁扣的物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扣具,特别是一种未错位移动时能容易分开与错位移动能不易分开的磁扣。



背景技术:

随时工业技术逐渐进步,使得扣具的结构与机能持续演进,而趋向多样化与精致化发展,如今包括衣着、家饰、运动用具、安全护具、手提袋等多种物件都具有特殊设计的扣具。

然而,目前市面上已有一种能快速组装及容易拆解的磁扣,但是,当磁扣本身的磁力不足时,磁扣容易因为外力而分离,进而导致位于物件内的容置物掉落遗失,此外,若磁扣本身的磁力过大时,则容易造成物件内的电子产品受损,因此,市面上已有针对前述缺失进行改良的磁扣。

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磁扣1主要由一公扣10以及一母扣11所构成,所述公扣10具有一第一扣体101以及一装设于所述第一扣体101的第一磁吸件102,而所述第一扣体101设有一嵌合部103,所述母扣11具有一第二扣体111以及一装设于所述第二扣体111的第二磁吸件112,而所述第二扣体111下侧具有一嵌合槽113。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公扣10与母扣11相互组装时,需先将所述第一扣体101抵触于所述第二扣体111,此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02与第二磁吸件112两者呈现所述第一磁吸件102的重心与第二磁吸件112的重心不位在同一平面的错位样态,随后,所述第一扣体101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102与第二磁吸件112相互吸引,使得所述第一扣体101的嵌合部103移动至所述第二扣体111的嵌合槽113,此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02与第二磁吸件112两者呈现所述第一磁吸件102的重心与第二磁吸件112的重心位在同一平面的对准样态,藉此,所述现有磁扣1能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102吸附于第二磁吸件112以及所述嵌合部103嵌设于嵌合槽113,使得所述公扣10或母扣11两者其中之一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公扣10能不易分离于所述母扣11。

虽然,所述现有磁扣1的结构设计能使所述公扣10与母扣11不易相互分离,但是,欲要将所述公扣10与母扣11两者相互分离,需要对所述公扣10施加作用力,而此作用力必须大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02与第二磁吸件112之间的磁力才能使所述公扣10分离于所述母扣11。

有鉴于此,现有磁扣在使用时能有不足之处,实有改良现有磁扣之必要,藉由改善现有磁扣的结构样态,使现有磁扣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公扣能容易分开于母扣,以及现有磁扣受到外力作用时,公扣能不易分离于母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公扣与母扣两者未相互错位移动时,公扣与母扣两者能快速分开,而公扣与母扣两者相互错位移动时,公扣无法与母扣分开。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磁扣配合一结合物件使用,所述结合物件具有一第一物件以及一第二物件,其中,所述磁扣主要由一装设于所述第一物件的公扣以及一装设于所述第二物件的母扣所构成。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扣主要由一第一本体、一第一磁吸件以及一卡合件所构成,其中,所述公扣的第一本体装设所述第一磁吸件,并形成所述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突出部以及一由所述突出部延伸的卡勾部。

所述母扣主要由一第二本体、一第二磁吸件、一限位部以及一卡合部所构成。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相互装设,而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吸附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其中,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限位部,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勾部插入的定位空间,并由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勾部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实施例中,当所述公扣与母扣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间,使所述公扣无法与母扣相互分离。

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合件的突出部进一步延伸形成一反向卡勾部,而所述母扣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卡合部,其中,所述反向卡合部与卡合部分别位于所述突出部的相对两侧,而所述反向卡合部具有一供所述反向卡勾部插入的反向定位空间,并由所述反向卡合部与所述反向定位空间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实施例中,当所述公扣与母扣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间,或者所述卡合件的反向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反向定位空间,使所述公扣无法与母扣相互分离。

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扣进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对称卡合件,而所述母扣进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对称限位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对称限位部的对称卡合部,其中,所述对称卡合件具有一对称突出部与一对称卡勾部,而所述对称限位部具有一可供所述对称卡合件容置的对称限位空间,并由所述对称限位部来限制所述对称突出部的运动范围,又所述对称卡合部并具有一供所述对称卡勾部插入的对称定位空间,并由所述对称卡合部与所述对称卡勾部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实施例中,当所述公扣与母扣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间,或者所述对称卡合件的对称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对称定位空间,使所述公扣无法与母扣相互分离。

于前述三种实施例中,所述公扣进一步具有一第一挡板,并于所述第一本体突出形成一第一柱体,所述第一柱体具有一容置所述第一磁吸件的第一组装空间,所述第一挡板遮蔽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以防止所述第一磁吸件由所述第一组装空间掉落,而所述母扣进一步具有一第二挡板,并于所述第二本体突出形成一第二柱体,所述第二柱体具有一容置所述第二磁吸件的第二组装空间,所述第二挡板遮蔽于所述第二组装空间,以防止所述第二磁吸件由所述第一组装空间掉落。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本体易于缝设于所述第一物件,而所述第二本体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体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二本体的厚度易于缝设于所述第二物件。

并且,所述限位部由所述第二本体凹陷一第一槽穴来构成所述限位空间,而所述卡合部由所述第一槽穴内凹一第二槽穴来构成所述定位空间。或者,所述限位部由所述第二本体突出多个挡壁来构成所述定位空间,而所述多个挡壁其中一部分延伸一卡块,使一部分挡壁、卡块与第二本体共同构成所述定位空间。

此外,所述卡合件能够以所述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两者相互吸附的位置为轴心于所述定位空间与限位空间内以一动作路径进行移动。

本发明特点在于母扣的限位部用以限制突出部的运动范围,使公扣与母扣通过第一磁吸件磁性吸附于第二磁吸件而相互组装,公扣与母扣在未相互错位移动的情况下,公扣与母扣两者能相互分离,但当公扣与母扣在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的情况下,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定位空间,使公扣无法与母扣相互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磁扣的分解图;

图2为图1公扣与母扣相互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a为公扣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b为母扣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定位空间与限位空间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公扣位于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8为公扣位于靠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公扣由靠合位置移动至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10a为卡合件的突出部接触于抵触面的示意图;

图10b为卡合件的卡勾部抵触于第二槽穴外周面的示意图;

图11为卡合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摆动的示意图;

图12为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呈现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第一物件与第二物件呈现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现有磁扣;10-公扣;101-第一扣体;102-第一磁吸件;103-嵌合部;11-母扣;111-第二扣体;112-第二磁吸件;113-嵌合槽;2-磁扣;20-公扣;21-第一本体;22-第一磁吸件;221-重心;23-第一挡板;24-第一柱体;25-卡合件;251-突出部;252-卡勾部;253-反向卡勾部;26-第一组装空间;261-第一开口;27-对称卡合件;271-对称突出部;272-对称卡勾部;30-母扣;31-第二本体;32-第二磁吸件;321-重心;33-第二挡板;34-第二柱体;341-挡壁;342-卡块;35-第二组装空间;351-第二开口;36-限位部;361-限位空间;362-第一槽穴;362a-抵触面;362b-第一表面;362c-第二表面;37-卡合部;371-定位空间;372-第二槽穴;38-反向卡合部;381-反向定位空间;40-连接位置;41-平面;50-靠合位置;60-动作路径;61-第一位置;62-第二位置;70-结合物件;71-第一物件;72-第二物件;73-闭合状态;74-开启状态;80-对称限位部;81-对称限位空间;90-对称卡合部;91-对称定位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磁扣2包含:一公扣20以及一母扣30。

所述公扣20具有一第一本体21、一第一磁吸件22以及一第一挡板23。所述第一本体21由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上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下侧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柱体24,所述第一柱体24向下延伸形成一卡合件25,并于中央设有一第一组装空间26,所述卡合件25位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的一侧,而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设有一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1上侧面的第一开口261,其中,所述卡合件25具有一由所述第一柱体24垂直向下延伸的突出部251以及一由所述突出部251的一端水平延伸形成的卡勾部252,使得所述卡合件25呈现l字型的外观样态。

所述第一磁吸件22装设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而所述第一挡板23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上侧面,使所述第一挡板23遮蔽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的第一开口261,进而使所述第一本体21与第一挡板23两者共同包覆所述第一磁吸件22,以防止所述第一磁吸件22由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掉落,其中,所述第一本体21与第一挡板23之间是以黏贴、熔接或嵌固的方式连接固定,而所述第一本体2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柱体24的厚度。

然而,所述第一柱体24延伸形成所述卡合件25以及设有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仅方便说明,并未加以所述公扣的结构样态,亦即图5a所示,可增加所述第一本体21的厚度,亦可在未形成所述第一柱体24的情况下,将所述卡合件25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两者能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21。

所述母扣30具有一第二本体31、一第二磁吸件32以及一第二挡板33,所述第二本体31由所述第二本体31的下侧面朝向所述第二本体31的上侧面延伸形成一第二柱体34,而所述第二柱体34具有一由下往上凹陷形成的第二组装空间35、一限位部36以及一形成于所述限位部36一侧的卡合部37,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设有一位于所述第二本体31下侧面的第二开口351。其中,所述限位部36用以限制所述突出部251的运动范围,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合件25容置的限位空间361,而所述卡合部37与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相互嵌合定位,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勾部252插入的定位空间371,并且,所述第二本体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体34的厚度,而所述限位空间361的开口方向相交于所述定位空间371的开口方向。

而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限位部36与卡合部37三者形成于所述第二柱体34仅方便说明之用,并未限制所述母扣30的结构样态,亦即如图5b所示,不必形成所述第二柱体34,而是将所述第二本体31的厚度增厚,使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限位部36与卡合部37三者能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31。

于此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间361是由所述第二本体31由上往下凹陷一第一槽穴362构成,而所述卡合部37的定位空间371由所述第一槽穴362内凹一第二槽穴372所构成。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槽穴362的体积大于所述卡合件25的体积,并具有一呈现弧曲样态的抵触面362a、一相邻于所述抵触面362a的第一表面362b以及一相邻于所述抵触面362a的第二表面362c,所述第一表面362b与第二表面362c两者位于所述抵触面362a的相对两侧,并未彼此相互平行,使得所述第一槽穴362呈现弧形样态,而所述抵触面362a水平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槽穴372,而所述第二槽穴372也呈现弧形样态,使得所述第一槽穴362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开口方向。

然而,所述限位空间361由所述第一槽穴362所构成以及所述定位空间371由所述第二槽穴372所构成仅方便说明之用,并未加以限制所述限位空间361与定位空间371两者构成方式,亦即参阅图6所示,所述第二本体31的第二柱体34向上突出四个挡壁341,而所述四个挡壁341其中之一水平延伸形成一卡块342,使所述四个挡壁341与第二本体31共同构成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间361,而一部分挡壁341、卡块342与第二本体31共同构成所述卡合件25的定位空间371。

所述第二磁吸件32装设于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而所述第二挡板33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31的下侧面,使所述第二挡板33遮蔽于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的第二开口351,进而使所述第二本体31与第二挡板33两者共同包覆所述第二磁吸件32。其中,所述第二本体31与第二挡板33之间是以黏贴、熔接或嵌固的方式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22磁性吸附于所述第二磁吸件32而相互组接,此时,所述公扣20位于一所述突出部251与卡勾部252两者皆位于所述限位空间361的连接位置40,其中,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连接位置40时,所述第一磁吸件22的重心221与所述第二磁吸件32的重心321皆位在同一平面41上,使得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两者共同呈现对位状态。

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分别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会在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间361内进行移动,使所述公扣20由所述连接位置40移动至一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位于所述定位空间371的靠合位置50,其中,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时,所述第一磁吸件22的重心221与第二磁吸件32的重心321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41上,使得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两者共同呈现错位状态。。

请参阅图9所示,当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两者未进行朝向不同方向的错位移动时,所述公扣20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第二磁吸件32两者之间的相吸磁力而由所述靠合位置50移动至所述连接位置40,藉此,在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皆未进行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公扣20会持续位于所述连接位置40,而仅只有进行错位移动时,所述公扣20才会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

请参阅图10a所示,于此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扣20由所述连接位置40移动至所述靠合位置50时,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会朝向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触面362a移动,以改变所述突出部251与抵触面362a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时,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与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触面362a相互抵触,然而,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时,所述突出部251抵触于所述抵触面362a仅方便说明之用,并未加以限制,亦即如图10b所示,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时,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抵触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外周面,或者,当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抵触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外周面时,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同时接触于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触面362a。

请参阅图11所示,所述卡合件25能够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第二磁吸件32两者相互吸附的位置为轴心于所述定位空间371与限位空间361内以一动作路径60进行移动,而所述卡合件25以所述动作路径60进行移动时,所述卡合件25与轴心之间的距离并不会改变。

如图所示,由于所述限位空间361与定位空间371皆呈现弧形样态,亦即所述卡合件25能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所述第二磁吸件32两者相互接触的位置为轴心,在一所述卡合件25抵触于所述第一表面362b的第一位置61与一所述卡合件25抵触于所述第二表面362c的第二位置62之间以一弧形动作路径60来回摆动,然而,所述限位空间361与定位空间371两者亦可构造成环圈样态,使所述卡合件25能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所述第二磁吸件32两者相互接触的位置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

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于具体应用时,本发明磁扣2配合一结合物件70使用,所述结合物件70具有一装设所述公扣20的第一物件71以及一装设所述母扣30的第二物件72,于此较佳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厚度相较于所述第一柱体24的厚度较为薄,因而,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体21易于缝设于所述结合物件70的第一物件71,同样地,所述第二本体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体34的厚度,因而,所述母扣30的第二本体31也可以易于缝设于所述结合物件70的第二物件72。然而,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可通过热压方式分别组装于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体21表面上具有多个黏着凸点(图未示),而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体21放置于所述第一物件71的表面,使得所述黏着凸点(图未示)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1与第一物件71之间,随后再由一加热装置(图未示)隔着所述第一物件71对所述复数黏着凸点(图未示)进行加热,使所述黏着凸点(图未示)溶化,进而使所述公扣20通过融化后的所述黏着凸块(图未示)黏贴于所述第一物件71,而所述母扣30亦可同样通过溶化后的黏着凸块(图未示)黏贴于所述第二物件72。

此外,所述第一柱体2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厚度,亦可增加所述公扣20的结构强度,同样地,所述第二柱体3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本体31的厚度,亦可增加所述母扣30的结构强度。

如图所示,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第二磁吸件32两者之间的相吸磁力而呈现相互连接的闭合状态73,而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连接位置40时,所述公扣20能容易分开于所述母扣30,进而使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两者从闭合状态73而转变呈现相互分离的开启状态74。藉此,当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连接位置40时,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两者能共同选择性呈现分离的开启状态74或是连接的闭合状态73。

当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两者其中之一受到所述外力拉动时(或两者皆受到所述外力拉动),所述第一公扣20由所述连接位置40移动至所述靠合位置50,藉此,因为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位于所述定位空间371,而使得所述公扣20能不易与所述母扣30分开,进而使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能持续呈现闭合状态73。

其中,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一体成形于所述结合物件70,使所述结合物件70可设为外套、衬衫、公文包、鞋子、手套、手机保护套,又或者所述第一物件71与第二物件72两者可单独设为外套、衬衫、公文包、鞋子、手套、手机保护套。

请参阅图14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差别在于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进一步延伸形成一反向卡勾部253,而所述母扣30进一步包含一反向卡合部38,至于实际使用方式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所述卡勾部252与反向卡勾部253分别位于所述突出部251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卡合件25呈现t字型样态;所述卡合部37与反向卡合部38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36的相对两侧,而所述反向卡合部38与所述反向卡勾部253相互嵌合定位,并具有一供所述反向卡勾部253插入的反向定位空间381,当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间371,或者所述卡合件25的反向卡勾部253嵌接于所述反向定位空间381,使所述公扣20无法与母扣30相互分离。

请参阅图15所示,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差别所述公扣20进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对称卡合件27,而所述母扣30进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31的对称限位部80以及一形成于所述对称限位部80的对称卡合部90,至于使用方式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所述卡合件25与对称卡合件27两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组装空间26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公扣20呈现左右对称的样态,所述对称卡合件27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对称突出部271以及一连接于所述对称突出部271的对称卡勾部272。

所述限位部36与对称限位部80两者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组装空间35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母扣30呈现左右对称的样态,所述对称限位部80来限制所述对称突出部271的运动范围,并具有一可供所述对称卡合件27容置的对称限位空间81,而所述对称卡合部90并具有一供所述对称卡勾部272插入的对称定位空间91,并由所述对称卡合部90与所述对称卡勾部272相互嵌合定位。

藉此,当所述公扣20与母扣30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22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错位移动时,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间371,或者所述对称卡合件27的对称卡勾部272嵌接于所述对称定位空间91,使所述公扣20无法与母扣30相互分离。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