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125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电吹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电吹风,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吹风是由一组电热丝和一个小风扇组合而成的,通电时,电热丝会产生热量,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电热丝,就变成热风,如果只是小风扇转动,而电热丝不热,那么吹出来的就只是风而不热了。吹风机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结构大同小异,都是由壳体、手柄、电动机、风叶、电热元件、挡风板、开关、电源线等组成。

目前,现有的电吹风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化,外形普通,造型不够新颖独特,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电吹风的手柄比较僵硬,每次吹头发时,都要摆出各种高难动作,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电吹风的热风按出风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档位,在达到高温档位时,电吹风吹出的热风有可能烫伤头发,现在人们在使用电吹风时,都要用手先去试一下电吹风出风口的风的温度才能判断温度的高度,这样不仅不够直观,而且也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电吹风,它包含电吹风本体和电吹风支架,其中电吹风本体是由第一感温变色环、第二感温变色环、折叠式挂件、挂孔、手柄、温度调节按钮、弯曲型握柄组成,电吹风本体的出风口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感温变色环和第二感温变色环,电吹风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折叠式挂件,折叠式挂件上设置有挂孔,电吹风本体的下方设置有手柄,手柄上设置有温度调节按钮,手柄的下方连接有弯曲型握柄,弯曲型握柄的一端插设在电吹风支架上的卡座内手柄的底部连接有电源线,电吹风支架的下方对应电源线的位置设置有插槽。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吹风支架采用透明塑料材质制成,不仅外形美观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感温变色环和第二感温变色环均采用热发色型可逆感温变色油墨制作而成,第一感温变色环的临界温度为50℃,其基本颜色为红色,第二感温变色环的临界温度为 70℃,其基本颜色为亮红色,第一感温变色环和第二感温变色环之间留有空隙,以增强温度指示效果和美观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通过在传统电吹风的手柄下面增加一个弯曲型手柄,不仅可以让原本别扭的姿势变得顺畅很多,而且还配备了小挂件,方便悬挂和固定,通过电吹风出风口处的感温变色环的颜色变化和个数指示当前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直观醒目,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吹风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折叠式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1-电吹风本体;2-电吹风支架;3-第一感温变色环;4-第二感温变色环;5-折叠式挂件;6-挂孔;7-手柄;8-温度调节按钮;9-弯曲型握柄;10-卡座;11-电源线;12-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吹风本体1和电吹风支架2,其中电吹风本体1是由第一感温变色环3、第二感温变色环4、折叠式挂件5、挂孔6、手柄7、温度调节按钮8、弯曲型握柄9组成,电吹风本体1的出风口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感温变色环3和第二感温变色环4,电吹风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折叠式挂件5,折叠式挂件5上设置有挂孔6,电吹风本体1的下方设置有手柄7,手柄7上设置有温度调节按钮8,手柄7的下方连接有弯曲型握柄9,弯曲型握柄9的一端插设在电吹风支架2上的卡座10内手柄7的底部连接有电源线11,电吹风支架2的下方对应电源线11的位置设置有插槽12。

其中,所述的电吹风支架2采用透明塑料材质制成,不仅外形美观大方,而且经久耐用;所述的第一感温变色环3和第二感温变色环4均采用热发色型可逆感温变色油墨制作而成,第一感温变色环3的临界温度为50℃,其基本颜色为红色,第二感温变色环4的临界温度为 70℃,其基本颜色为亮红色,第一感温变色环3和第二感温变色环4之间留有空隙,以增强温度指示效果和美观作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时,当出风口的暖风温度超过50℃时,第一感温变色环3 呈现其基本颜色红色,指示当前温度为热风;当出风口的暖风温度超过70℃时,第一感温变色环3呈现其基本颜色红色,第二感温变色环4呈现其基本颜色亮红色,指示当前温度为较烫的热风,要注意避免烫伤,而在出风口温度低于50℃时,第一感温变色环3和第二感温变色环4呈无色透明,指示该温度对发质没有损伤,这样电吹风使用者可以对出风口温度有一个方便且直观的判断。

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传统电吹风的手柄下面增加一个弯曲型手柄,不仅可以让原本别扭的姿势变得顺畅很多,而且还配备了小挂件,方便悬挂和固定,通过电吹风出风口处的感温变色环的颜色变化和个数指示当前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直观醒目,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