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251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衣服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用品,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衣服。



背景技术: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要,随着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衣服的需要不仅在外观上,对于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服装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增加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

人们午休时一般只能在办公室进行,因此只能趴在办公室睡觉,人们也无法获得较好的舒适度,目前现有技术中,大多都是采用在手臂上加气囊或者硅胶等来增加手臂的舒适度,申请号为“200520016394.6”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充气式衣袖结构,在前袖管内设置有气囊结构,所述气囊结构通过膨胀覆盖在手臂下方,使得手臂获得较高舒适度,这种气囊结构虽然能使使用者获得舒适的枕靠,但是由于使用者在睡眠时一直压迫手臂,导致衣服前袖管整个底部与桌面紧密接触,导致前袖管底部与桌面上的脏污更容易接触,会使桌面上的脏污附着在前袖管底部,使得衣服前袖管被弄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枕靠功能并防止前袖管脏污的衣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衣服,包括前袖管,所述前袖管上部设置有隔腔,所述隔腔内设置有薄片,所述薄片包括可供使用者脸部枕靠的薄片顶部以及从薄片顶部向下延伸并接触桌面的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所述左支撑面、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形成可供使用者手臂伸入的空腔,所述前袖管外表面在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底端对应的分别设置有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腔内的薄片设置在前袖管上部,使用者脸部枕靠在前袖管时会先接触前袖管本身具有弹性的衣层,衣层通过本身的柔软及弹性来给使用者脸部提供舒适的枕靠;睡眠时间较长时,手臂会受到脸部的持续压迫,就会导致手臂内血管受到压迫变形,手臂血液循环会受阻从而造成手臂短暂性麻痹,现有技术中在手臂下方加气囊或者硅胶等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左支撑面、右支撑面和薄片顶部形成可供手臂伸入的空腔,薄片顶部不会向下变形,所以薄片不会与手臂接触,防止了手臂遭到薄片与脸部的压迫;当使用者脸部压迫薄片顶部时,薄片以其左右支撑面来起到支撑薄片顶部的作用,从而薄片的受力点位于薄片左右支撑面底端,从而使得仅限于前袖管与左支撑面底端、右支撑面底端对应的外表面会受到薄片对它的向下作用力,减小了前袖管底部的接触面积,达到了减小前袖管脏污面积的有益效果;在前袖管受力处设置有垫片,从而使得垫片代替前袖管与桌面进行接触,因此脏污会附着在垫片上,解决了具有枕靠功能的衣服容易脏污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垫片与前袖管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前袖管底部的垫片由于代替前袖管与桌面接触,垫片容易脏污,连接在前袖管上的垫片清洁起来比较麻烦,因此垫片设置为可拆卸垫片,当垫片需要清洁时可以将垫片拆卸取走进行清洗,清洗好后再装回前袖管。

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面与右支撑面底端设置为向上凹陷的弧状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左支撑面与右支撑面底端与前袖管的接触面积会减小,只有四个底角与前袖管接触,前袖管下方的垫片也可以进一步变小,从而达到了减少生产成本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面与右支撑面的底端设置有端角,所述薄片顶部边缘设置有与端角配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结构设置在前袖管内,对前袖管体积没有影响,使用者利用薄片实现枕靠功能时,使用者腰部会产生很大弯曲,使用者长时间趴伏在桌面会导致腰部酸痛。在薄片顶部设置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的底端四角配合的凹槽,使用者可以将一只前袖管内薄片底端四角放置在另一种前袖管内的薄片顶部的凹槽内,从而使得两个薄片形成叠加,使用者枕靠在位于上方的薄片顶部,可以减小使用者腰部的弯曲程度,达到提高使用者枕靠舒适度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呈外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需要承受使用者脸部对薄片顶部的压迫力,因此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前袖管的衣层会因为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的存在产生一定的变形。所述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配合前袖管设置有一定弧度,从而减小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对前袖管的影响,避免本实用新型衣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减小薄片对使用者正常使用时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分别与薄片顶部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正常工作时,由于薄片形态固定,会对前袖管一直产生支撑作用,影响使用者的正常活动,将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设置为转动连接,可以使得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能绕薄片顶部转动连接,使用者正常活动时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会跟随使用者转动,从而使得支撑面随着前袖管来回移动,避免由于薄片要保持自身的固定形态从而对前袖管产生反作用力导致前袖管发生变形,达到了减少薄片对使用者正常活动的影响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薄片顶部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连接部位设置有限制其继续转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一端固定在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的外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能绕薄片顶部转动,从而导致只有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形成受力平衡时,才能稳定地支撑使用者脸部,因此在薄片顶部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连接部位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使得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的最大转动角度既是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形成受力平衡时,从而可以使薄片快速从活动状态转换到稳定的平衡状态。由于薄片设置在前袖管的隔腔内,使用者想要调整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的角度时只能隔着前袖管来挪动,调整左支撑面时可能对带动右支撑面偏移原来位置,使用者使用时仍然存在操作繁琐的问题。将限位块一侧固定在支撑面上,从而使得限位块可以随支撑面一起运动,使用者可以通过同时控制两边限位块从而同时控制两边支撑板来调节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与薄片顶部的角度,取得了优良的操作方便性。

作为优选,所述薄片顶部与隔腔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隔腔内的薄片会随着使用者的正常活动而偏离初始位置,使用者之后使用薄片达到枕靠作用时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便会偏离初始位置,设置在前袖管下方的垫片会达不到防脏污的效果。将薄片顶部与隔腔缝合,使得薄片的移动范围被限定,从而保证垫片的位置与左支撑面和右支撑面的底端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薄片顶部设置有与脸部贴合的配合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脸部枕靠在前袖管时,由于脸部上颧骨较为突出,颧骨会优选接触到薄片顶部,脸部的重量会集中通过颧骨作用于薄片顶部,颧骨受力过久也会导致周围血管受阻,影响血液循环。在薄片顶部设置有配合使用者脸部的凹弧面,使用者脸部枕靠薄片顶部时,颧骨落于配合设置的凹弧面,增大了颧骨与薄片顶部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颧骨受到的压力,达到了减轻颧骨受到的压力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隔腔内上表面设置有防水散热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薄片是内设在前袖管的隔腔内,当使用者剧烈运动后身体会产生很多热量,此时薄片便会影响使用者手臂散热,因此,在隔腔内设置一层防水散热涂层可以避免薄片影响使用者散热,同时采用防水型散热涂层使得衣服清洗时不会使散热涂层失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衣服具有枕靠功能同时防止前袖管脏污的有益效果,同时薄片还具有灵活轻便,不影响使用者正常活动等积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衣服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薄片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薄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薄片的叠加使用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薄片叠加使用时端角304与凹槽302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装配薄片的前袖管外观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装配薄片的前袖管使用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装配薄片的前袖管外观示意图。

图中,11、衣服;1、前袖管;2、隔腔;110、空腔;3、薄片;4、垫片;5、桌面;301、薄片顶部;311、凹弧面;312、凹槽;302、左支撑面;303、右支撑面;304、端角;305、铰链;306、限位块;307、魔术贴;381、子扣;382、母扣;309、防水散热涂层;310、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衣服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衣服11,包括前袖管1。如图2所示,前袖管1上部设置有隔腔2,隔腔2由前袖管1外层与内层之间的缝隙形成,隔腔2上表面设置有防水散热涂层309,防水散热涂层309采用申请号为“201410188075.7”的中公开的防水散热涂层,防水散热涂层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隔腔2内设置有薄片3,薄片3包括可供使用者脸部310枕靠的薄片顶部301以及从薄片顶部301向下延伸的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左支撑面302、右支撑面303与薄片顶部301形成可供使用者手臂伸入的空腔110。

如图3所示,薄片顶部301中心设置有配合使用者脸部的凹弧面311,薄片顶部301四角分别设置有凹槽312,薄片顶部301左右两侧边缘分别通过铰链305连接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能绕薄片顶部301转动。薄片顶部301与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连接部位设置有限位块306,限位块306设置为一侧固定在左支撑面302或右支撑面303的圆筒形,限位块306限制支撑面与薄片顶部301夹角最多为120°,限位块306使得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的最大转动角度既是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与薄片顶部301形成受力平衡时,从而可以使薄片3快速从活动状态转换到稳定的平衡状态。

如图3所示,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配合前袖管1半径方向呈外弧形设置。左支撑面302与右支撑面303底端设置为向支撑面上方凹陷的弧状端面,使得支撑面只有端角304与前袖管1底面接触,支撑面端角304可以与薄片顶部301的凹槽312配合。如图6所示,支撑面端角304对应的前袖管1外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垫片4,垫片4设置为魔术贴307连接形式。

使用过程:如图7所示,使用者需要薄片3实现枕靠功能时,只需向内侧按压圆筒形限位块306,从而促使支撑面与薄片顶部301夹角达到最大,同时使用者手臂放置在桌面5上后,使用者脸部枕靠在薄片顶部301,脸部310颧骨落于凹弧面311内,即可实现薄片3的枕靠功能。如图4所示,先将一只前袖管1放置在桌面,利用限位块306使薄片3达到稳固状态,再将另一只前袖管1内薄片3的端角304放置在桌面上前袖管1内薄片3的凹槽312,利用凹槽312对端角304的限位作用,如图5所示,凹槽312抵住对应的端角304,使得另一只前袖管1也达到稳固状态,使用者脸部310枕靠在上方的薄片顶部301,这样可以提高薄片3的枕靠高度,使得使用者获得更好的枕靠舒适度。

当使用者结束睡眠,正常活动时,薄片3的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可以绕薄片顶部301转动,因此前袖管1内的左支撑面302和右支撑面303会随着前袖管1的活动而转动,从而使得薄片3对前袖管1失去支撑作用,避免了薄片3对使用者灵活性及舒适性的影响。

当前袖管1底部的垫片4由于长期使用而变得脏污后,使用者可以利用魔术贴307将垫片4从前袖管1上拆卸下来,从而可以方便地清洗垫片4,清洗完成后再将垫片4装回前袖管1,就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实施例2:一种衣服,包括前袖管1,参照图8,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垫片4与前袖管1的连接机构设置为子母扣。所述垫片4上设置有子扣381,前袖管1上设置有母扣382,利用子母扣将垫片4从前袖管1上拆卸下来,从而可以方便地清洗垫片4,清洗完成后再将垫片4装回前袖管1,就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