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及无缝纤体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6221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及无缝纤体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衣,尤其涉及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及设置有托胸肩带的无缝纤体衣。



背景技术:

拥有玲珑有致的身材曲线是大多数女性追求的目标,除通过长期节制饮食及适度运动以维持窈窕身形的方式外,许多女性为追求快速雕塑曲线、恢复产后身材或改善因职业性久站及姿势不良所引起的身材变形,也会辅助使用可调整修饰身材比例的纤体衣,而达到拥有完美体态及矫正驼背挺直腰杆的目的。于是,市面上出现琳琅满目的以调整身材为目的的纤体衣,其原理都是由压力束缚以减少脂肪堆积,并推挤及转移脂肪至最理想的位置,以达到丰胸、瘦腰、平腹及提臀的效果。

纤体衣除通过衣体本身的弹性来雕塑易囤积脂肪的部位外,其所设肩带部分也在拉提并紧致全身部位的功能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一般的纤体衣的肩带为顾及美观而缩减其宽度,但这样并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细小肩带易造成使用者的肩膀因长期承受压力而引起酸痛,也会降低纤体衣的拉提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及设置有托胸肩带的无缝纤体衣,通过增加肩带宽度,保证了使用者穿着的舒适性,使纤体衣的美观和功能兼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包括一体编织在无缝纤体衣正面的两条对称的肩带本体,两条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下部为与无缝纤体衣正面腹部的上端边沿无缝连接的弧形段,在所述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连接有向远离腋窝的一侧加宽的加强带,所述加强带由部分重叠设置且均具有弹性的聚拢片和加宽片组成;

所述聚拢片是由一条直边和一条曲边围合形成的上窄下宽的形状,所述聚拢片的曲边的下部与所述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的弧形段形状匹配并连接在一起,所述曲边的上部与所述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中部形状匹配并连接在一起;

所述加宽片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所述加宽片的上端边沿与所述肩带本体的上端边沿齐平,所述加宽片的另外两条边沿中的其中一条与所述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连接,且所述加宽片与所述肩带本体连接的边沿的下端位于所述肩带本体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的弧形段的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加宽片位于所述聚拢片的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带与所述肩带本体通过人字车的方式缝制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带与所述肩带本体的连接处的内外两侧的接缝分别通过缝制两条宽度为0.8cm的单边条进行覆盖。

作为优选:所述肩带本体靠近腋窝的一侧边沿采用1.5cm宽的弹性布条进行包边。

作为优选:所述加宽片的上端边沿的长度为所述肩带本体的上端边沿的宽度的0.8~1.2倍。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带由克重为160g/㎡的四面弹任意裁面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加宽片是由两层四面弹任意裁面料之间通过莱卡弹力网胶膜粘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聚拢片是由一张四面弹任意裁面料对折之后平车缝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缝纤体衣,包括上述的托胸肩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肩带宽度,保证了使用者穿着的舒适性,并且通过对托胸肩带的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使无缝纤体衣的美观和功能兼备。

本实用新型的托胸肩带在原有的肩带本体上通过增加由加宽片和聚拢片组成的加强带,通过聚拢片对穿着者具有极佳的托胸聚胸效果,而且加宽片具有足够的力度,使托胸肩带在人体穿着后十分平整,不会因为手臂活动而挤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对穿着者的良好纤体塑身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穿着者的穿着舒适度,具有较佳的雕塑体型的优点,达到了穿着舒适、美观无痕并拥有集中托高完美曲线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缝纤体衣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托胸肩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肩带本体和加强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强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聚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对折后形成聚拢片的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宽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宽片的剖视图。

图中1-肩带本体;2-加强带;21-聚拢片;22-加宽片;221-莱卡弹力网胶膜;3-单边条;4-弹性布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无缝纤体衣,采用一体成型无缝内衣机编织而成,在无缝纤体衣正面腹部上方设置有托胸肩带。

如图1所示,托胸肩带包括一体编织在无缝纤体衣正面的两条对称的肩带本体1。两条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下部为与无缝纤体衣正面腹部的上端边沿无缝连接的弧形段。

两条肩带本体1与无缝纤体衣正面腹部的上端边沿无缝连接形成容纳人体胸部的U形缺口。U形缺口的设置使无缝纤体衣可以适用于不同胸型的女性使用,而不会受到使用者的胸型和罩杯的限制。使用者在穿戴本无缝纤体衣的同时,可以穿戴任何适合自己胸型和罩杯的胸衣,达到对自身形体的最佳塑造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增加无缝纤体衣的舒适性和纤体塑身效果,在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通过人字车的方式缝制连接有向远离腋窝的一侧加宽的加强带2。

如图3和图4所示,加强带2由部分重叠设置且均具有弹性的聚拢片21和加宽片22组成。

聚拢片21和加宽片22均采用克重为160g/㎡的四面弹任意裁面料作为原材料。

聚拢片21是由一张四面弹任意裁面料对折之后平车缝制而成,形成具有一条直边和一条曲边的形状(如图5所示)。

如图3所示,聚拢片21与肩带本体1的中部和下部连接,在聚拢片21与肩带本体1连接之后为上窄下宽的形状。

聚拢片21的曲边的下部与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的弧形段形状匹配并连接在一起,曲边的上部与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中部形状匹配并连接在一起。

聚拢片21的设置可以增加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聚胸效果,由于聚拢片21采用具有弹性的布料制作而成,可以自由伸缩,并且聚拢片21形状和大小决定了其只是在胸部的根部进行支撑,不对胸部进行全部覆盖,因此不会因人体的不同胸型和罩杯而受到穿着的限制。

如图8所示,加宽片22是由两层四面弹任意裁面料之间通过莱卡弹力网胶膜221粘合而成。加宽片22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其在人体穿着时,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度,从而起到很好的辅助聚拢片21进行托胸聚胸的作用,并且使整个托胸肩带具有良好的减压防皱效果,避免因人体活动导致肩带挤在一起,导致穿着者的不适以及影响纤体塑身效果。

如图3所示,加宽片22与肩带本体1的上部和中部连接,在加宽片22与肩带本体1连接之后为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加宽片22的下端与聚拢片21的上端重叠,且加宽片22位于聚拢片21的外侧。

加宽片22的上端边沿与肩带本体1的上端边沿齐平,加宽片22的上端边沿与无缝纤体衣的肩部连接。加宽片22的上端边沿的长度为肩带本体1的上端边沿的宽度的0.8~1.2倍。

加宽片22的另外两条边沿中的其中一条与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连接,且加宽片22与肩带本体1连接的边沿的下端位于肩带本体1远离腋窝一侧的边沿的弧形段上端。

如图1和图2所示,加强带2与肩带本体1的连接处的内外两侧的接缝分别通过缝制两条宽度为0.8cm的单边条3进行覆盖。

如图1和图2所示,肩带本体1靠近腋窝的一侧边沿采用1.5cm宽的弹性布条4进行包边。采用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无缝纤体衣的美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穿着的舒适性。

本无缝纤体衣的制作步骤如下:

1.采用一体成型无缝内衣机对纱线进行编织,制得无缝纤体白胚筒布,进行染色及吸湿排汗处理,得半成品衣片,然后根据筒子布上的裁剪线进行裁剪,裁剪出肩带本体1的形状。

2.进行托胸肩带的制作:

a.在肩带本体1靠近腋窝的一侧边沿采用1.5cm宽的弹性布条4进行包边;

b.在肩带本体1靠近胸部的一侧通过人字车的方式缝制连接加强带2;

c.在加强带2与肩带本体1的连接处,采用双针车的方式缝制两条宽度为0.8cm的单边条3,分别对内外两侧的接缝进行覆盖。

加强带2的制作步骤如下:

1.聚拢片21的制作:将克重为160g/㎡的四面弹任意裁面料按照图6所示的形状进行裁剪,对折进行平车定位成如图5所示的类三角形;

2.加宽片22的制作:将克重为160g/㎡的四面弹任意裁面料两层对折,在两层四面弹任意裁面料中间用具有弹性的莱卡弹力网胶膜221在120度高温下进行粘合,通过定型机进行高温高压定型而成,然后裁剪成如图7所示的三角形;

3.将加宽片22和聚拢片21进行交叉10cm,平车定在一起形成如图4所示的加强带2。

本实用新型的托胸肩带使无缝纤体衣在穿着后具有极佳的托胸聚胸效果,而且穿着后托胸肩带很平整,不会因为腋窝活动而挤在一起,肩带本体靠近腋窝部分是本布包边,弹性好,不会磨皮肤,加宽片采用弹性粘合结构,比较有力度,聚拢片的结构有很好的托胸聚胸效果,加宽片的弹性粘合结构也使托胸肩带起到了很好的减压防皱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