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的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2704发布日期:2019-10-15 20:01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行李箱的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箱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李箱的框体结构。



背景技术:

行李箱是一种出门时所携带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通常用来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个人护理用品及纪念品,由于使用方便受到广泛使用。

现有的行李箱存在如下弊端:①为了给予行李箱内的物品更好的保护,行李箱会在外壳与物品之间设置与物品接触的里布,并选择柔软材质作为里布,传统的行李箱包括外壳及分别位于外壳开合处两侧的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里布往往采用胶条黏贴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内侧,该种安装方式不仅操作不便,且使用寿命有限,易在长时间使用之后脱落;②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位于铰接处分别设置有多个铰接座,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的铰接座间隔排列,各铰接座同轴开设有铰接孔,该铰接孔内穿设有构成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铰接配合的铰接杆,传统的铰接杆的数量为一段,且首尾两端与位于最侧边的铰接座侧面相齐平,一旦对铰接杆其中一端推力,另一端会从铰接座的孔内伸出,进而整根铰接杆会被拔出,即使行李箱处于锁定状态也能够开启,使行李箱的安全性大大降低;③把手是安装于行李箱外壳或框体的部件,便于用户手提行李箱上下楼或经过不平整的路段,传统的把手往往在闲置时暴露于外壳或框体外侧,易受到外界物体的摩擦及撞击,大部分把手均采用铰接的安装方式,在撞击之后会影响把手摆动的顺畅,影响使用寿命,把手在摩擦之后也会使表面粗糙,影响使用手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把手进行保护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及保证操作手感的行李箱的把手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把手及分别位于行李箱外壳开合处两侧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框体或/和第二框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把手的安装区域,所述的第一框体或/和第二框体位于安装区域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壁形成呈凹陷状的保护腔,所述的把手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并在非使用时向保护腔内收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由保护壁包围的保护腔,避免把手受到外界物体的摩擦及撞击,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及保证操作手感,此外,把手具有自动收纳功能,使把手在非使用时能自动收纳至保护腔内,保证保护壁的保护效果发挥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把手为u形构件,并包括位于u形中部的握持部及位于u形两侧的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相对握持部的另一端作为安装端,所述的保护腔对应各安装端分别设置有与安装端相铰接的第一安装座,所述的第一安装座与安装端之间设置有将把手向保护腔内复位的复位件,所述的把手被提起时,把手从横置于保护腔内的非使用状态摆动至伸出保护腔并呈竖直状的使用状态;所述的把手被松开时,复位件将把手向保护腔内复位,使用状态恢复至非使用状态,构成把手的自动收纳功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手把的第一种实施方式,u形把手中部作为握持部分,横置于保护腔内的非使用状态能够更好的保护把手,而伸出保护腔并呈竖直状的使用状态则使使用者更易于握持,而且,由复位件将把手向保护腔内复位使把手的自动收纳功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把手为条状柔性构件且具有自动伸展的弹性,所述的第一框体或第二框体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座并分别与把手的两端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的第二安装座分别设置有导轨,两个所述的第二安装座的导轨沿相靠近的方向逐渐向把手倾斜,所述的把手两端分别设置有伸入第二安装座并与导轨滑移配合的联动块,所述的把手被提起时,把手两端的联动块沿导轨移动,逐渐靠近的同时将把手远离保护腔,把手形成弯曲状的使用状态;所述的把手被松开时,联动块沿导轨移动,把手自动伸展的弹性将联动块相远离的同时把手靠近保护腔,弯曲状的把手恢复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构成把手的自动收纳功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手把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由把手自身的弹性构成自动收纳功能,而且,将与联动块滑移配合的导轨设计成倾斜状,把手自动伸展的弹性将联动块相远离的同时把手靠近保护腔,进一步优化收纳效果,从而延长使用寿命,此外,把手在提起过程中会逐渐弯曲,与手掌的贴合逐渐紧密,提高使用稳定性,避免脱手。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固定于里布边缘的安装环,所述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内侧分别设置有呈环状并与安装环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设置有供安装环装入安装槽的安装口及将安装环限位于安装槽内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安装槽配合限位块的方式对安装环进行装配,相对采用胶条黏贴,结构更为稳定,且更易于长时间保持,延长使用寿命,装配时将安装环装入安装槽即可,而无需将胶条一一对位,装配也更为简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位于安装槽处分别设置有安装缺口及位于安装缺口内的安装支脚,所述的限位块位于安装支脚朝向安装槽内侧的端面上,所述的安装支脚一端作为固定端固定于安装缺口靠近安装口的侧边,另一端作为延伸端向远离安装口的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环受到向安装槽外拔出的外力时,安装支脚延伸端会在外力作用下向安装槽外侧形变,进而使安装支脚的固定端向安装槽内侧收拢,减少限位块与安装槽槽壁之间的间距,阻挡安装环脱出,进一步增加限位块的限位效果,从而保证安装环的安装稳定性,即保证里布的安装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限位块背向安装口设置有与安装环外周形状相适配的限位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弧面作为限位块与安装环的限位位置,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加剧安装环向外拔出时延伸端的形变,进一步提高限位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限位块朝向安装口设置有施力斜面,所述的施力斜面沿安装环装入方向逐渐向安装槽内侧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里布时,将安装环施力斜面相抵并向安装槽内按压,由于施力斜面沿安装环装入方向逐渐向安装槽内侧延伸,在反作用下限位块将安装支脚向外侧挤压,增加限位块与安装槽槽壁之间的间距,直至安装环越过限位块并安装到位,限位块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构成对安装环的限位配合,整个过程施力稳定,操作简便,适合将里布快速安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呈铰接配合并位于铰接处分别设置有多个铰接座,所述的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的铰接座间隔排列,各所述的铰接座同轴开设有铰接孔,该铰接孔内穿设有构成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铰接配合的铰接杆,所述的铰接杆中部设置退位隔断,所述的退位隔断将铰接杆分隔为两段铰接杆单元,各所述的铰接杆单元两端分别为朝向另一铰接杆单元的内端及背向另一铰接杆单元的外端,其中一个所述的铰接杆单元的外端受到推力时,其内端沿退位隔断移动且不会接触另一铰接杆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铰接杆通过退位隔断分隔为两段,其中一段的铰接杆单元的外端及时受到敲击而向铰接座内收缩时,该铰接杆单元只会沿退位隔断移动,并不会与另一铰接杆单元抵接构成联动,从而避免另一铰接杆单元的外端并顶出铰接座,从而避免行李箱处于锁定状态时被从铰接处打开的可能,大大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与退位隔断位置对应的所述的铰接座设置有操作缺口,所述的操作缺口在行李箱开启时将行李箱内部与铰接孔相联通,所述的铰接杆单元的内端位于操作缺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操作缺口,在需要拆卸铰接杆单元时,可从操作缺口推动铰接杆单元的内端,推动过程中使被推动的铰接杆单元的外端暴露于铰接座外,从而可将该铰接杆单元通过外端抽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操作缺口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铰接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操作缺口,各操作缺口对应不同的铰接杆单元,延长铰接杆单元的内端位于操作缺口内的长度,并为从内端推动铰接杆单元预留更大的操作空间,提高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框体与安装环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槽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槽在安装环被拔出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呈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图7中b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c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铰接杆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把手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把手及第二安装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10图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李箱的框体结构,包括把手和分别位于行李箱外壳开合处两侧的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进行锁定的箱包锁6,第一框体1或/和第二框体2设置有用于安装把手的安装区域,第一框体1或/和第二框体2位于安装区域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壁13形成呈凹陷状的保护腔14,该保护腔14能够只设置于单一框体也能设置于两个框体上,把手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并在非使用时向保护腔14内收纳,增设由保护壁13包围的保护腔14,避免把手受到外界物体的摩擦及撞击,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及保证操作手感,此外,把手具有自动收纳功能,使把手在非使用时能自动收纳至保护腔14内,保证保护壁13的保护效果发挥作用。

把手a为u形构件,并包括位于u形中部的握持部a1及位于u形两侧的安装部b1,安装部b1相对握持部a1的另一端作为安装端b11,保护腔14对应各安装端b11分别设置有与安装端b11相铰接的第一安装座141,第一安装座141与安装端b11之间设置有将把手a向保护腔14内复位的复位件,该复位件优选为设置于第一安装座14与安装端a21之间的扭簧142,安装端a21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座14铰接配合的铰接轴a22,扭簧142套设于铰接轴a22上,把手a被提起时,把手a从横置于保护腔14内的非使用状态摆动至伸出保护腔14并呈竖直状的使用状态;把手a被松开时,复位件将把手a向保护腔14内复位,使用状态恢复至非使用状态,构成把手a的自动收纳功能,作为手把的第一种实施方式,u形把手a中部作为握持部a1分,横置于保护腔14内的非使用状态能够更好的保护把手a,而伸出保护腔14并呈竖直状的使用状态则使使用者更易于握持,而且,由复位件将把手a向保护腔14内复位使把手a的自动收纳功能。

还包括固定于里布边缘的安装环3,安装环3可采用金属材质,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内侧设置有呈环状并与安装环3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11,安装槽11设置有供安装环32装入安装槽11的安装口111及将安装环3限位于安装槽11内的限位块112,采用安装槽11配合限位块112的方式对安装环3进行装配,相对采用胶条黏贴,结构更为稳定,且更易于长时间保持,延长使用寿命,装配时将安装环3装入安装槽11即可,而无需将胶条一一对位,装配也更为简便,第一框体1与安装环3的装配结构和第二框体2与安装环3的装配结构相同。

第一框体1和第二框体2位于安装槽11处分别设置有安装缺口113及位于安装缺口113内的安装支脚114,限位块112位于安装支脚114朝向安装槽11内侧的端面上,安装支脚114一端作为固定端1141固定于安装缺口113靠近安装口111的侧边,另一端作为延伸端1142向远离安装口111的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箭头即为作用力方向,当安装环3受到向安装槽11外拔出的外力时,安装支脚114延伸端1142会在外力作用下向安装槽11外侧形变,进而使安装支脚114的固定端1141向安装槽11内侧收拢,减少限位块112与安装槽11槽壁之间的间距,阻挡安装环32脱出,进一步增加限位块112的限位效果,从而保证安装环32的安装稳定性,即保证里布的安装稳定性。

限位块112背向安装口111设置有与安装环3外周形状相适配的限位弧面1121,限位弧面1121作为限位块112与安装环3的限位位置,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加剧安装环3向外拔出时延伸端1142的形变,进一步提高限位效果。

限位块112朝向安装口111设置有施力斜面1122,施力斜面1122沿安装环3装入方向逐渐向安装槽11内侧延伸,在安装里布时,将安装环3施力斜面1122相抵并向安装槽11内按压,由于施力斜面1122沿安装环3装入方向逐渐向安装槽11内侧延伸,在反作用下限位块112将安装支脚114向外侧挤压,增加限位块112与安装槽11槽壁之间的间距,直至安装环3越过限位块112并安装到位,限位块112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构成对安装环3的限位配合,整个过程施力稳定,操作简便,适合将里布快速安装。

框体位于安装槽11外侧沿安装环3装入安装槽11的方向设置有加强筋12,增设加强筋12,并优选沿安装环3装入安装槽11的方向设置,保证框体形变时具有足够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第一框体1及第二框体2呈铰接配合并位于铰接处分别设置有多个铰接座4,第一框体1及第二框体2的铰接配合实现行李箱壳体的开闭,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的铰接座4间隔排列,各铰接座4同轴开设有铰接孔41,该铰接孔41内穿设有构成第一框体1与第二框体2铰接配合的铰接杆5,铰接杆5中部设置退位隔断51,退位隔断51将铰接杆5分隔为两段铰接杆单元52,各铰接杆单元52两端分别为朝向另一铰接杆单元52的内端521及背向另一铰接杆单元52的外端522,其中一个铰接杆单元52的外端522受到推力时,其内端521沿退位隔断51移动且不会接触另一铰接杆单元52,将铰接杆5通过退位隔断51分隔为两段,其中一段的铰接杆单元52的外端522及时受到敲击而向铰接座4内收缩时,该铰接杆单元52只会沿退位隔断51移动,并不会与另一铰接杆单元52抵接构成联动,从而避免另一铰接杆单元52的外端522并顶出铰接座4,从而避免行李箱处于锁定状态时被从铰接处打开的可能,大大提高安全性。

与退位隔断51位置对应的铰接座4设置有操作缺口42,操作缺口42在行李箱开启时将行李箱内部与铰接孔41相联通,铰接杆单元52的内端521位于操作缺口42处,增设操作缺口42,在需要拆卸铰接杆单元52时,可从操作缺口42推动铰接杆单元52的内端521,推动过程中使被推动的铰接杆单元52的外端522暴露于铰接座4外,从而可将该铰接杆单元52通过外端522抽出。

操作缺口4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铰接座4上,设置两个操作缺口42,各操作缺口42对应不同的铰接杆单元52,延长铰接杆单元52的内端521位于操作缺口42内的长度,并为从内端521推动铰接杆单元52预留更大的操作空间,提高操作便捷性。

如图11—图12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把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为作为正面把手和侧面把手的组合,把手b为条状柔性构件且具有自动伸展的弹性,第一框体1或第二框体2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座15并分别与把手b的两端位置相对应,各第二安装座15分别设置有导轨151,两个第二安装座15的导轨151沿相靠近的方向逐渐向把手b倾斜,把手b两端分别设置有伸入第二安装座15并与导轨151滑移配合的联动块b1,把手b被提起时,把手b两端的联动块b1沿导轨151移动,逐渐靠近的同时将把手b远离保护腔14,把手b形成弯曲状的使用状态;把手b被松开时,联动块b1沿导轨151移动,把手b自动伸展的弹性将联动块b1相远离的同时把手b靠近保护腔14,弯曲状的把手b恢复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构成把手b的自动收纳功能,作为手把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由把手b自身的弹性构成自动收纳功能,而且,将与联动块b1滑移配合的导轨151设计成倾斜状,把手b自动伸展的弹性将联动块b1相远离的同时把手b靠近保护腔14,进一步优化收纳效果,从而延长使用寿命,此外,把手b在提起过程中会逐渐弯曲,与手掌的贴合逐渐紧密,提高使用稳定性,避免脱手,此外,各第二安装座15分别设置有两个位于联动块b1两侧的导轨151,联动块b1两侧分别设置有与伸入导轨151并导轨151滑移配合的滑移杆b11。

第二安装座15将把手b撑起使把手b与保护腔14腔壁之间形成供手指伸入的操作间隙16,提升把手b高度使把手b与保护腔腔壁之间形成供手指伸入的操作间隙16,便于手指伸入把手b并将手把提起,提高操作便捷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