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玻璃体病的外用贴敷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807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玻璃体病的外用贴敷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眼底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具体地说是由以矿化药材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用于玻璃体病的外用贴敷制剂。
玻璃体病多是由其周围组织病变所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液化、混浊、纤维组织形成。多相互影响,同时存在。如玻璃体混浊可由眼内炎症渗出引起,当血管膜炎、视网膜炎等渗出白细胞、吞噬细胞及坏死组织等进入玻璃体内,形成尘状、条索状、团块状混浊,当视网膜、血管膜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玻璃体内,积聚起来形成机化物。另外老年人高度近视、眼内炎症、眼外伤等均可发生玻璃体液化、局部凝缩、变性或有胆固醇结晶、钙盐、脂酸盐类结晶析出形成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病的临床表现常见飞蚊症,即自觉眼前黑影飘动,大小不同,形成不一,数量不等。伴有视力减退,当玻璃体积血多时,视力可仅留光感。用彻照法检查时,可见玻璃体内混浊物飘浮,轻者在眼底红光背景下可见散在性黑影飘动,眼底结构模糊可见。严重混浊者,瞳孔内无红光反射。现代医学在治疗玻璃体病时多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对血管膜炎、高血压病、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引发的玻璃体病一般给予口服抗生素、芦丁、安络血等药物治疗;为促进混浊物吸收要肌注安妥碘或透明质酸酶结膜下注射,以利混浊物吸收。但以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其疗效并不近人意。临床常常由于药物治疗不利,而不得不采用手术治疗。传统医学所说的云雾移睛与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病其临床表现相同,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痰湿上泛,瘀血停滞,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故临床上常以猪苓散(见《审视瑶函》)加丹参、赤芍以清热除湿,消滞化瘀。从临床应用效果看,这种方法起效缓慢,一般需用3-4个月。由于不能迅速缓解症状,解除病人痛苦。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直接作用于玻璃体病变部位、且起效快,疗效高的外用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按重量份计,选用代赭石20-40份,磁石20-40份,炉甘石20-40份,石决明20-40份,研磨配制成用散剂。使用时,取10克本发明药物,用适量的凡士林将其调成膏状,贴敷在太阳穴位,用纱布盖于其上,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三周。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是依据祖国医学对玻璃体病的认识及治疗原则,筛选出具有良好协同作用的矿化药材组合为具有显著凉血、止血、平肝降火、生肌明目作用的组合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
本发明各组份优选重量配比是,选用等重量份的代赭石、磁石、炉甘石、石决明制备成外用药物。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很简单,即将上述四味药按限定的重量配比范围称取后,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即可。
本发明药物中的各组分均可在医药市场上购到。
本发明各药物组份的用量配比范围确保了本发明良好效果的实现。
本发明药物的有益效果通过160例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
以下是发明药物的临床验证方法依据诊断标准,选择玻璃体出血患者70例,玻璃体混浊患者90例。
诊断标准1、由于眼内炎性渗出物渗入玻璃体、眼内出血进入玻璃体或玻璃体内有退行变性产物所致。
2、眼前有黑影飘动,呈点状、条状、灰尘状。
3、眼底镜、裂隙灯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尘状、颗粒状、絮状或网状混浊乳动,或玻璃体内可见红色的新鲜出血或棕黄色的陈旧出血。
治愈标准一、玻璃体出血静止,出血全部或大部吸收。
二、由炎症或出血所致者,其原发病灶已被控制。混浊基本吸收,症状消失,视力进步。
好转标准一、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无增进二、混浊部分吸收,视力略有增进或无增进。
本发明的临床实验结果如下
以下是本发明药物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称取代赭石20kg磁石20kg石决明20kg炉甘石20kg,将四味药物粉碎后混合均匀,分装为每袋10克,供外用贴敷。
下述实施例2-5,其制备方法均同实施例1,只是组分的配比量有所不同,但均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目的与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玻璃体病的外用贴敷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代赭石20-40份,磁石20-40份,石决明20-40份,炉甘石20-4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贴敷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下述等重量份配比的组分代赭石,磁石,石决明,炉甘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矿化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用于治疗玻璃体病的外用制剂。它包括有下述重量配比的药物组分(单位按重量份计)代赭石20-40份,磁石20-40份,石决明20-40份,炉甘石20-40份,本发明药物具有作用直接、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P27/00GK1323592SQ0010735
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11日
发明者朱卫国 申请人:朱卫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