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8715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风湿性关节炎,侵害大关节,表现有肿、重、痛、运动障碍等症状,与天气变化有关,是一种慢性而常反复发作的常见多发病。西医对其治疗方法一般采用一是控制感染,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治疗;二是抗风湿疗法,用水杨酸钠,阿斯匹林、强的松等治疗。中医称风湿性关节炎的痹证,以风寒湿热之邪侵入关节经络为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对于风湿痹关节炎,其症状表现为关节麻木,重者疼痛,阴雨天痛甚,固定不移,甚则腰膝冷重,还有身重脘闷,舌淡苔白滑腻,脉沉缓者,以中药治疗此病确有良效。然而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开发和应用,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祛湿通络止痛功效的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该制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是由川乌、草乌、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技、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牛膝、木瓜、乳香、没药、地鳖虫、姜黄所组成,其中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川乌3.4-5.4 草乌3.4-5.4 薏苡仁12.7-16.7 苍术6.4-8.4麻黄4.9-6.9 桂枝4.9-6.9 川芎3.4-5.4 当归5.6-7.6羌活4.9-6.9 独活4.9-6.9 防风4.9-6.9 生姜3.4-5.4牛膝3.4-5.4 木瓜3.4-5.4 地鳖虫3.4-5.4姜黄1.7-2.7
乳香3.4-5.4 没药3.4-5.4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经炮制后中药原料分别进行低温烘干(乳香、没药不必烘干)、粉碎、过筛、按上述重量百分比混合、制成剂形、包装。所述的低温烘干,可采用50℃-70℃的温度烘干,所述的过筛,可过60-80目筛,所述的剂形可制成颗粒、片剂(或糖衣片)、胶囊。
本发明为祛湿通络止痛之强剂,对风湿痹关节炎的治疗确有良效,由于其具有除湿运脾,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亦可用于伤后寒湿痹阻经络之着痹症以及可用于骨折筋断后陈瘀痹痛、慢性筋伤作痛等症。本发明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不破坏各原料的有效成分,工艺合理,便捷。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已知下列各中药具有如下功用1、川乌又名川乌头等,其功用主治为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珍珠囊》载“去寒湿风痹、血痹。”《王氏究原方》载“性轻疏,温脾去风。”《长沙药解》载“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医学启源》载“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28-231)2、草乌又名草乌头等,其功用主治为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等。
《本经》载“主中风,恶风,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药类法象》载“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东医宝鉴》载“治风湿麻痹疼痛。”《药性论》载“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经而直抵病所。”(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577-1579)3、薏苡仁又名薏米、草珠子等,其功用主治为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
《本经》载“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纲目》载“补肺清热,去风胜湿。”《食疗本草》载“去干湿脚气。”《中国药植图鉴》“治湿性肋膜炎。
《本草正》载“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645-2647)4、苍术又名赤术、仙术等,其功用主治为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脾,风寒湿痹,水肿,足痿等。
《珍珠囊》载“能侵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简便单方》载苍术,水煎“治湿气身痛。”《世医得效方》载“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药品化义》载“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去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066-1069)5、麻黄又名龙沙、卑盐等,其功用主治为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骨节疼痛,风邪顽痹等。
《药性论》载“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目华子本草》载“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气瘴气。
《现代实用中药》载“对关节疼痛有效。”《伤寒论》载麻黄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221-2223)6、桂枝又名柳桂,其功用主治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等。
《医学启源》载“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本草经疏》载“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药品化义》载“专行上部肩臂,能伶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本草再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长沙药解》载“舒经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阴。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771-1773)7、川芎又名芎□等,其功用主治为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治血止痛。治寒痹筋挛等。
《本草正》载“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20-222)8、当归又名干归,其功用主治为补血和血等。治痈疽疮疡,跌打损伤等。
《别录》载“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日华子本草》载“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癓癖。”
(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876-877)9、姜活,又名廉姜,山姜等,其功用主治为温胃散寒,消食止痛,治风湿关节冷疼等。
《贵州草药》有关于以山姜为君,治风湿关节冷痛之方的记载。
(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506)10、独活又名独摇草,独滑,其功用主治为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等。
《别录》载“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药性论》载“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肤苦痒,手足挛痛。”《本草正》载“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本草汇言》载“独活,善引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署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社散寒邪。”《药品化义》载“独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移动,非此莫能效也。
(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703-1706)11、防风又名茄芸,其功用主治为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等。
《本经》载“治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长沙药解》载“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本草经疏》载“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985-987)
12、生姜性味辛,温。据《中药大辞典》“临床报道”栏载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
(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655-657)13、牛膝又名怀牛膝,其功用主治为生用散瘀血,消痈点肿。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等。
《本经》载“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本草经疏》载“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矣。”《本草正义》载“牛膝下行为顺,则气火自潜。腰脊痛,亦经隧之壅滞,牛膝宣通脉络,则关节自利。”“古今主治,利腰膝,通经络,破瘀活血,消积导滞。”(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417-419)14、木瓜又名木瓜实,铁脚梨,其功能主治为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治湿痹,脚气,水肿等。
《中药大辞典》载以木瓜为君,治风湿病之选方有“治风湿容搏,手足腰膝不能举动”之方;“治腰痛,补益壮筋骨”之方;“治脚膝筋急痛”之方;“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之方;“治一切脚气,腿膝疼痛”之方;“治干脚气,痛不可忍者”之方等。
(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349-351)15、乳香又名乳头香、熏陆香等,其功用主治为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
《珍珠囊》载“定诸经之痛。”《纲目》载“活血定痛,伸筋。”
《本草汇言》载“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也。”(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379-1381)16、没药又名末药,其功用主治为散血去瘀,消肿止痛。治筋骨、心腹诸痛等。
《日华子本草》载“破癓结宿血,消肿毒。”《纲目》载“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167-1169;P1381)17、地鳖虫又 虫、地鳖等,其功用主治为逐瘀,破积,通络,理伤。
《本草通玄》载“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本草再新》载“消水肿,败毒。”《分类草药性》载“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2684-2685)18、姜黄又名宝鼎香,黄姜,其功用主治为破血、行气、止痛等。治臂痛等。
《纲目》载“治风痹臂痛。”《医林纂要》载“治四肢之风寒湿痹。”(以上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P1735-1736)实施例1,分别将经炮制后的川乌、草乌、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枝、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牛膝、木瓜、地鳖虫、姜黄用60℃烘干,再分别将烘干后的上述中药以及乳香、没药用粉碎机械进行粉碎,粉碎后过70目筛,尔后按上述中药的顺序,以1∶1∶3.3∶1.7∶1.3∶1.3∶1∶1.5∶1.3∶1.3∶1.3∶1∶1∶1∶1∶0.5∶1∶1的重量比混合,混合可在10万级洁净车间内用搅拌机充分搅匀,最后装入胶囊,每囊为0.25g,成囊后可压成铝塑片或装瓶。混匀后也可以制成颗粒剂或片剂或糖衣片。
实施例2,取炮制后的川乌30g、草乌30g、薏苡仁100g、苍术50g、麻黄40g、桂枝40g、川芎30g、当归45g、羌活40g、独活40g、防风40g、生姜30g、牛膝30g、木瓜30g、地鳖虫30g、姜黄15g混合后,在50℃的低温下烘干并粉碎,将乳香30g、没药30g粉碎后与其混合拌匀,后装入胶囊,每囊0.25g,最后包装。
以上中药如采用新鲜的原料,必须经炮制,其所述的重量,系指干后的重量。
根据临床经验,治疗风湿痹关节炎,使用本胶囊制剂,其用量一般为每日服用2-3次,病情较轻者每次服用0.5g,中度病情者每次服用1g,病情较重者,每次服用1.5g。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剂是由川乌、草乌、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枝、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牛膝、木瓜、地鳖虫、姜黄、乳香、没药所组成,其中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川乌3.4-5.4 草乌3.4-5.4 薏苡仁12.7-16.7 苍术6.4-8.4麻黄4.9-6.9 桂枝4.9-6.9 川芎3.4-5.4 当归5.6-7.6羌活4.9-6.9 独活4.9-6.9 防风4.9-6.9 生姜3.4-5.4牛膝3.4-5.4 木瓜3.4-5.4 地鳖虫3.4-5.4姜黄1.7-2.7乳香3.4-5.4 没药3.4-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川乌4.4 草乌4.4 薏苡仁14.7 苍术7.4 麻黄5.9 桂枝5.9川芎4.4 当归6.6 羌活5.9 独活5.9 防风5.9 生姜4.4牛膝4.4 木瓜4.4 地鳖虫4.4 姜黄2.2 乳香4.4 没药4.4
3.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经炮制的川乌、草乌、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枝、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牛膝、木瓜、地鳖虫、姜黄分别用50℃-70℃烘干、粉碎、过60-80目筛,将乳香、没药分别粉碎后,过60-80目筛,尔后按权利要求1或2的重量百分比混合拌匀,制成剂形、包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烘干温度为6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粉碎后过70目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风湿痹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该制剂的制造方法。本制剂为祛湿通络止痛之强剂,对风湿痹关节炎的治疗有良效,由于具有除湿运脾、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也可用于伤后痹症、慢性筋伤作痛等治疗。本发明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不破坏原料的有效成份,且工艺合理、便捷。
文档编号A61P19/02GK1279977SQ0011235
公开日2001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7日
发明者汪家进 申请人:汪家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