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31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将中药研磨成粉,治疗以酒精调成药饼,通过相应穴位对人体进行减肥治疗。
背景技术
肥胖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肥胖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形体美观,给生活与工作带来不便,还可并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较常见的减肥方法有药物减肥、手术减肥、仪器减肥、运动减肥、饮食疗法、气功减肥、针刺按摩等。目前所用减肥药中,西药多为以抑制食欲为主的苯丙胺类、以提高代谢率为主的甲状腺激素类,或是多种导泻药物。这些药物除患者难以接受外,有的毒性较大。而内服中药,则由于口味难以令患者接受、胃肠道副作用、对肝肾的损伤以及经胃肠及肝脏的分解和破坏而使疗效减弱等弊端而受到局限。手术减肥、仪器减肥、运动减肥、饮食疗法、气功减肥、针刺按摩等疗法因价格昂贵或需时较多、远期疗效较差、患者心存畏惧等原因而难以坚持。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经济、患者易于接受的减肥途径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这种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配方的中药配制而成黄芪1~3kg,生大黄1~3kg, 丹参0.5~1kg, 姜半夏0.5~1kg,茯苓0.5~1kg, 苍术0.5~1kg, 皂刺0.5~1kg, 冰片0.5~1kg。
肥胖患者多为气虚痰瘀,病机为本虚标实。取黄芪益气培本之功,生大黄荡涤肠胃,丹参活血化瘀,姜半夏、苍术祛痰燥湿,茯苓健脾益气利水,皂刺破瘀散结,共奏减肥之效。另取冰片为透皮剂,加强药物渗透之功。
所述的配方中还可以有如下中药(简称大配方)川芎0.25~1kg, 泽泻0.25~1kg, 三棱0.25~1kg, 莪术0.25~1kg,
防己0.25~1kg, 细辛0.25~1kg, 黄柏0.25~1kg, 山楂0.25~1kg,厚朴0.25~1kg, 枳壳0.25~1kg, 番泻叶0.2~0.5kg。
现代研究表明,药物完全可以透过皮肤而被吸收,其途径主要通过皮肤角质层细胞、细胞间质及毛囊、皮脂腺等。《金匮要略》中指出“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可见人体的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元真”相贯通,因此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腠理随着经络循行而到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的作用。本项目中的治疗,属于内病外治法,此法使用性味峻烈之品,比内服安全,因此用药之际,可少受限制,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借助与发挥多种药物的作用。所谓“假猛药、生药、香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使用灸法,是因皮肤温度升高,可使血流加速,则透入组织内的药物弥散速度也加快。按照西医理论,灸法可加速脂肪的燃烧,可见利于减肥。
肥胖患者往往病起气虚、痰瘀,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脐周穴位密布,有对机体相当重要的神阙、天枢、气海、关元、中极等穴,灸之可补益机体,疏通经络,畅行气血,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综上所述,药饼灸用于减肥,是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及中医疗法,对现代流行病进行安全、有效地治疗,这既是对我们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宏扬,也是对世界各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人们的造福。
除了灸法以外,还可以使用体穴、足穴贴敷。因为肥胖症病多气虚、痰瘀,气血运行不畅,病理产物为水湿、痰瘀、膏脂等,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也可促成肥胖。肥胖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脾虚痰湿、肠胃失司、肝郁气滞、肾失蒸腾气化等。此外,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且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肺又有通调水道之功,可行气利水、除湿。小肠主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亦对减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足穴所选穴位主要针对以上脏器进行调节。另外,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的发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因此可以适当选取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诸穴。
本发明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减肥效果,尤其是对腰腹部赘肉较多的患者,治疗后腹围减小明显,且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少数患者在治疗的初期可能会出现轻微腹痛、腹泻,但继续治疗后,此现象一般可消失。另有少数患者灸处皮肤出现轻微褪皮,停止治疗即可恢复。
已治疗肥胖患者14例,治疗1疗程后,有效(体重减轻1.5kg或腹围减小3cm以上)11例,占78.6%;无效(体重减轻不足1.5kg且腹围减小不足3cm)3例,占21.4%。其中,药饼灸10例,有效9例,有效率90.0%;体穴贴敷3例,有效2例,有效率66.7%;足穴贴敷1例,有效1例。
如(1)患者高某,女,67岁,身高165cm,体重73kg,腹围98cm。治疗前曾服维26减肥茶、更娇丽减肥茶等多种减肥药品,有些通过剧烈腹泻、抑制食欲等途径可起到减肥作用,但因副作用较大而难以坚持,停药后体重、腹围即反弹,以至较前更甚。经药饼灸减肥1疗程(10次)后,体重减至69.5kg,腹围缩至92cm,除治疗初3天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4次,均为正常解出,无痛感及急迫感)外,此后大便每日一次,其他方面均正常,精神、体力方面亦无任何不适反应。
(2)张某,男,59岁,身高173cm,体重82.5kg,腹围106cm。经体穴贴敷1疗程后,体重81.5kg,腹围99cm。未出现不良反应。
(3)徐某,男,31岁,身高178cm,体重83kg,腹围105cm。经足穴贴敷1疗程后,体重减至80kg,腹围减至101cm。未出现不良反应。
本疗法的优点①价格较低。②治疗过程中,患者感觉舒适。③肥胖症作为慢性病,需坚持长期治疗,本法因为外治法,对机体发挥的治疗作用比较安全,所以很适用。④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推广。⑤灸法有补气培本的作用,因此本疗法减肥而不伤机体正气,避免了许多减肥方法有损机体健康的弊端。⑥本疗法综合了经热力相助的药物作用与穴位的治疗作用,因此大大增强了疗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实际应用中的配方1黄芪、生大黄各1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皂刺、冰片各0.5kg,共研成粉,入药。
实施例2——实际应用中的配方2黄芪1kg,生大黄1.5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各1kg,皂刺、冰片各0.5kg,共研成粉,入药。
实施例3——实际应用中的配方3黄芪3kg,生大黄3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皂刺、冰片各0.75kg,共研成粉,入药。
上述配方制成的药的临床使用其一,药饼灸。使用时令患者平卧,以纱布条做成直径约15cm的圆形箍,置于患者的腹部,圆形箍的中心点位于脐,用95%的酒精将多种中药药粉调成糊状(勿太过稀薄),治疗时取70~100g/份,添于箍内,做成约1cm厚的药饼。再做一圆锥形艾团,待艾团慢慢烧完,治疗大约需要60~70分钟。注意①妊娠期、皮肤破损者禁用此法;②高血压、糖尿病、经期患者慎用;③对酒精过敏者改用姜汁。
其二,体穴贴敷。以上药粉用凡士林调和,制成长约20cm,宽约15cm,厚约2~3mm的长方形药饼,贴于患者腹部,药饼中心置于神阙穴,整个药饼还覆盖了下脘、水分、阴交、气海、关元、肓俞、天枢等穴。每次贴48h,取下12~24h,然后更换新调的药饼,再贴48h,如此反复,治疗10次为1疗程。注意①经期、妊娠期、体极虚者禁用此法。②皮肤轻微过敏者可缩短贴敷时间,严重过敏者则不宜用此法。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有何不适,即停用此法。
其三,足穴贴敷。以上药粉用黄酒或凡士林调和,做成大小如饱满莲子的药丸,用剪成小块的医用胶布贴于相应穴位,每次贴48h,然后取掉,隔12~24h再贴,如此反复,治疗10次为1疗程。注意①经期、妊娠期、体极虚者禁用此法。②皮肤轻微过敏者可缩短贴敷时间,严重过敏者则不宜用此法。
足穴取穴主穴—脾、胃、大肠、肾、肝、脑垂体;配穴—肺、小肠、肾上腺、甲状腺(每次酌取2穴,轮流取穴)。
实施例4——大配方之1。
黄芪、生大黄各1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皂刺、冰片、川芎、泽泻、三棱、莪术、防己、细辛、黄柏、山楂、厚朴、枳壳各1kg,番泻叶0.2kg。
实施例5——大配方之2。
黄芪1.5kg,生大黄2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皂刺、冰片、防己各0.5kg,川芎、泽泻、三棱、莪术、细辛、黄柏、山楂、厚朴、枳壳、番泻叶各0.25kg。
实施例6——大配方之3。
黄芪、生大黄各3kg,丹参、姜半夏、茯苓、苍术、皂刺、冰片各0.5kg,川芎、泽泻、三棱、莪术、防己、细辛、黄柏、山楂、厚朴、枳壳、番泻叶各0.5kg。
权利要求
1.一种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配方的中药配制而成黄芪1~3kg,生大黄1~3kg,丹参0.5~1kg, 姜半夏0.5~1kg,茯苓0.5~1kg, 苍术0.5~1kg,皂刺0.5~1kg, 冰片0.5~1k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方中还有如下中药川芎0.25~1kg, 泽泻0.25~1kg, 三棱0.25~1kg, 莪术0.25~1kg,防己0.25~1kg, 细辛0.25~1kg, 黄柏0.25~1kg, 山楂0.25~1kg,厚朴0.25~1kg, 枳壳0.25~1kg, 番泻叶0.2~0.5k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研磨成粉,治疗时取50~100g/份,以酒精调成药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用于人体穴位的减肥中药。它由如下配方的中药研磨成粉,治疗时取50~100g/份,以酒精调成药饼黄芪1~3kg,生大黄1~3kg,丹参0.5~1kg,姜半夏0.5~1kg,茯苓0.5~1kg,苍术0.5~1kg,皂刺0.5~1kg,冰片0.5~1kg。本中药可以药饼灸,也可以使用体穴、足穴贴敷。本发明的中药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减肥效果,尤其是对腰腹部赘肉较多的患者,治疗后腹围减小明显,且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少数患者在治疗的初期可能会出现轻微腹痛、腹泻,但继续治疗后,此现象一般可消失。另有少数患者灸处皮肤出现轻微褪皮,停止治疗即可恢复。
文档编号A61P3/00GK1411844SQ01135548
公开日2003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2日
发明者张雯 申请人:张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