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脉冲抗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106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脉冲抗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防医疗器械,特别提供了一种电脉冲抗晕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脉冲抗晕装置,其主要由装在表式壳体(1)里的电路(2)和参与电路的频率调节器(3)、开关-强度调节器(4)和电极(5)组成,频率调节器(3)和开关-强度调节器(4)都凸出壳体,电极(5)装在壳体(1)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电脉冲抗晕装置中,所述电路(2)中电池BT(2-1)的正极与集成块TL555C或其替代件的8脚相连接,其2脚与电容器C3相连接、该电容器通过电阻R1、R2、频率调节器W1(3)、电容器C1接电池的正极,集成块TL555C的3脚经开关-强度调节器W2(4)与放大器Q1的基极相连接,放大器Q1的集电极与变压T1(2-2)相连接,变压器T1的输出与电极Y1(5)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脉冲抗晕装置中,所述电极(5)可以是压电蜂鸣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片。还可以在壳体(1)电极(5)部位外侧贴有药物缓释膜(6)。壳体(1)上可以备有表带、系带或绑带(7)。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以电池BT(2-1)为能源,由无稳态多谐振荡线路产生电脉冲,再经放大器Q1放大、变压器T1(2-2)变压,由电极(5)-压电蜂鸣器(Y1)产生对皮肤的振动和电击。
本实用新型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互补优势,具有不服药、不进针、任意选取时间、体积小、自行操作方便、不影响人体活动等特点,避免了药物及针刺疗法的诸多不便及某些副作用。
电极(5)由压电蜂鸣器构成,装在壳体(1)的底部,电路(2),及其变压器(2-2)分别装在壳体(1)的内部,其电池(2-1)装在壳体(1)的上部,频率调节器(3)和开关强度调节器(4)分别装在壳体(1)面部的左、右两侧,壳体(1)备有表带(7)。
实施例2 本电脉冲抗晕装置中无稳态多谐振荡线路与实施例1相同,电极(5)由压电陶瓷片构成,装在壳体(1)的底部,电路(2)及其变压器(2-2)装在壳体(1)的内部,其电池(2-1)装在壳体(1)的后侧,频率调节器(3)和开关强度调节器(4)分别装在壳体(1)面部的前侧;壳底外部贴有药物缓释膜(6),壳体(1)备有绑带(7)。
药物缓释膜的制备方法如下
1液壳聚糖以3%浓度溶解于1.5~2.0%冰醋酸溶液中,静置,除去不溶物,明胶.以2%~2.5%浓度在蒸馏水中浸泡,加热溶解后,将壳聚糖溶液加入,滴入甘油,壳聚糖、明胶、甘油的比例为20∶15~25∶1~2。
2液浸泡姜粉,浓度为1.0~3.0%,过滤出姜液,加入1液中。
根据需要分别取东莨菪碱、盐酸苯海拉明适量,加入上液,另取氮酮1.0%加入上液,充分混匀,将其倒置在平板玻璃或不锈钢板上(根据需要膜片的大小面积)。室温自然干燥或热风烤箱50℃干燥24~48小时,揭起备用。
实施例3 结构如实施例1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备有系带(7),制成手表式。
实施例4 结构如实施例2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备有表带(7),制成手表式。
权利要求1.一种电脉冲抗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由装在表式壳体(1)里的电路(2)和参与电路的频率调节器(3)、开关-强度调节器(4)和电极(5)组成,频率调节器(3)和开关-强度调节器(4)都凸出壳体,电极(5)装在壳体(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其特征在于电路(2)中电池BT(2-1)的正极与集成块TL555C或其替代件的8脚相连接,其2脚与电容器C3相连接、该电容器通过电阻R1、R2、频率调节器W1(3)、电容器C1接电池的正极,集成块TL555C的3脚经开关-强度调节器W2(4)与放大器Q1的基极相连接,放大器Q1的集电极与变压器T1(2-2)相连接,变压器T1的输出与电极Y1(5)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极(5)是压电蜂鸣器或压电陶瓷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电极(5)部位外侧贴有药物缓释膜(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脉冲抗晕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备有表带、系带或绑带(7)。
专利摘要一种电脉冲抗晕装置是由装在表式壳体里的电路和参与电路的频率调节器、开关-强度调节器和电极等元件组成,频率调节器和开关-强度调节器都凸出壳体,电极装在壳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互补优势,具有不服药、不进针、任意选取时间、自行操作方便、不影响人体活动等特点,避免了药物及针刺疗法的诸多不便及某些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M21/00GK2562782SQ0227335
公开日2003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6日
发明者张波, 杨亚丽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指挥自动化工作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