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22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用于吸收和容留身体的排泄物。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2-35033A中披露的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其具有彼此相对的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在这些腰部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一个腰部孔和一对腿部孔。这种制品包括透液片层、不透液片层以及插置在这些片层之间并在整个胯部上延伸且进入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的吸液芯体。胯部区域形成有多个朝着各腿部孔向内凸出的缝褶。
上述制品具有由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沿着横向延伸的围绕腰部的上端边缘、也由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沿着纵向延伸的腰部侧边缘以及一对由胯部区域限定并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的围绕腿部的侧边缘。通过多条沿着纵向间歇地布置的粘结线将平放在一起的腰部侧边缘彼此相连。这种制品形成有一对在横向相对的围绕腿部的侧边缘之间延伸并在胯部区域中的横向中间位置处交叉的折叠导向线。因此,胯部区域被分成分别由围绕腿部的横向边缘和这些折叠导向线包围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除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第三区域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沿着各自的折叠导向线折叠,以便形成一对朝向各自腿部孔的内部凸出的缝褶。与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向内折叠之前的状态相比,通过将在第三区域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的这些区域折叠,可以有效地减少胯部区域的横向尺寸。
但是,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上述制品,即,当制品穿着者的腿部被引导穿过制品的腿部孔时缝褶沿着折叠导向线展开,并且胯部区域的横向尺寸回到在形成这些缝褶之前的尺寸。因此,横向尺寸有时变得大于穿着者的胯部区域,而不能适当地容纳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芯体变得比由其预定厚度和硬度所预料得更蓬松,并使穿着者产生不适感。另外,放在胯部中的芯体被不规则地折叠,或者芯体形成有多个不规则的折皱,并且使除了胯部区域之外的吸收身体排泄物的性能变差,从而使任何量的身体排泄物从胯部区域侧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其允许胯部区域形成有稳定的缝褶,并且不会无意地展开,它又能减少胯部区域的横向尺寸,从而使胯部区域可以紧密地容纳在制品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其具有彼此相对的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在这些腰部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由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且沿着横向延伸的围绕腰部的上端边缘、由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且沿着纵向延伸的横向相对的腰部侧边缘,其中,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的腰部侧边缘被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腰部孔和一对腿部孔,以及具有由胯部区域限定并且沿着围绕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放在前腰部区域、后腰部区域和胯部区域中或者至少放在胯部区域中的吸液芯体。
该制品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如下特征胯部区域形成有一对第一折叠导向线和一对第二折叠导向线,该第一折叠导向线从所述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上的两个点朝向胯部区域的横向中间部分延伸,所述两个点分别朝向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安置在一边,该第二折叠导向线从在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上的两个点朝向胯部区域的横向中间部分延伸,两个点分别朝向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安置在一边,从而将胯部区域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除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由所述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和第一折叠导向线包围,以便朝着胯部区域的横向中间部分逐渐地变小,第二区域由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和第二折叠导向线包围,以便朝着胯部区域的横向中间部分逐渐地变小;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横跨第一区域延伸至第三区域的第一弹性构件被可收缩地连接在制品上,位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的侧面上的芯体的侧边缘的内侧,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横跨第二区域延伸至第三区域的第二弹性构件被可收缩地连接至制品上,位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的侧面上的芯体的侧边缘的内侧;以及在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一区域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以形成朝向所述腿部孔的内侧凸出的缝褶,而在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二区域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以形成朝向腿部孔的内侧凸出的缝褶。
本发明包括以下已预定比例拉伸的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的长度时,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具有在25-70%的范围内的收缩率。
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具有在0.1-3.0N的范围内的拉伸应力。
芯体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硬度小于在第三区域中的硬度。
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没有芯体。
该制品包括面对穿着者身体的透液片层、背离穿着者身体的不透液片层以及插置这些片层之间的芯体。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透视图;图2是显示图1所示制品在褶起区域抵抗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地向外展开时的透视图;图3是显示图1所示制品在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彼此不连接状态下的部分切除的展开平面图;图4是沿着图1中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穿着制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6是显示图5所示制品在褶起区域抵抗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地向外展开时的透视图;图7是显示图5所示制品在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彼此不连接的状态下的部分切除的展开平面图;以及图8是沿着图5中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从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给出的描述中,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根据本发明的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的细节。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穿着制品1A的透视图,图2是显示图1的制品1A在缝褶26,27抵抗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地向外展开时的透视图,图3是显示局部切掉的图1所示制品1A在腰部侧边缘10彼此不连接的情况下的展开平面图,图4是沿着图1中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在图1-3中,箭头L表示横向,箭头M表示纵向,而箭头N表示围绕腿部的方向(仅在图1和图2中)。图3显示了制品1A在沿着横向以及纵向拉伸时的状态。此处使用的顶片层2、中间片层3和底片层5的“内表面”表述是指这些片层中的面对芯体4的表面,而此处使用的这些片层2,3,5的“外表面”表述是指这些片层中的背离芯体4的表面。
制品1A包括透液顶片层2(透液片层)、中间片层3、插置在这些片层2,3之间的吸液芯体4、放置在中间片层3外侧的不透液底片层5(不透液片层)以及各自的弹性构件16,17,18,24,25。顶片层2面对穿着者的身体,并且插置有芯体4和中间片层3,而底片层5背离穿着者的身体。制品1A具有彼此相对的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以及在这些腰部区域6,8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7。芯体4在整个胯部区域7上延伸,并进一步延伸到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以便占据了这些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的横向中间区域。
制品1A具有围绕腰部的上边缘9,其由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在芯体4的纵向相对端4a之外沿着横向延伸的相应部分所限定;横向相对的腰部侧边缘10,其由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在芯体的横向相对的侧边缘4b之外沿着纵向延伸的相应部分所限定;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其由胯部区域7的在芯体4的横向相对的侧边缘4b之外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的相应部分所限定。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呈现出沿制品的横向看时向内凸出的圆弧形。因此,制品1A呈现大体上砂漏状的平面形状。
通过沿着纵向间歇地排列的多条粘结线13将腰部侧边缘10重叠并连接在一起。制品1A形成有由围绕腰部的上边缘9围绕的腰部孔14和一对分别由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围绕的腿部孔15。
沿着横向延伸的带状腰部弹性构件16被可收缩地连接在围绕腰部的上边缘9上。多个腿部弹性构件17,18被分别可收缩地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上,以便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3所示,胯部区域7形成有一对第一折叠导向线19和一对第二折叠导向线20,该第一折叠导向线19沿着横向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上的两个点P1,P2朝向胯部区域7的横向中间区域7a延伸,所述两个点P1,P2分别朝向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放置在一侧,该第二折叠导向线20沿着横向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上的两个点P3,P4朝向胯部区域7的横向中间区域7a延伸,所述两个点P3,P4分别朝向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设置在一侧。第一折叠导向线19大体上呈现为从胯部区域7的中间区域7a朝向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逐渐变宽的V形,并且第二折叠导向线20大体上为从胯部区域7的中间区域7a朝向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逐渐变宽的V形。
胯部区域7被分成由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和第一折叠导向线19所包围的第一区域21、由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和第二折叠导向线20所包围的第二区域22以及除了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之外的第三区域23。第一区域21具有大体上为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朝向胯部区域7的中间区域7a逐渐变窄的三角形。类似地,第二区域22大体上呈现出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朝向胯部区域7的中间区域7a逐渐变窄的三角形。芯体4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和22中的硬度小于在第三区域23中的硬度。
以预定比例拉伸的第一弹性构件24被可收缩地连接在该制品上,位于紧邻在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的侧面上的芯体4的侧边缘4b的内侧。从横向看时,第一弹性构件24被设置在腿部弹性构件17,18的内侧,并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跨过第一区域21延伸到第三区域23。以相同的方法,以预定比例拉伸的第二弹性构件25被可收缩地连接在该制品上,位于紧邻在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的侧面上的芯体4的侧边缘4b的内侧。从横向看时,第二弹性构件25被设置在腿部弹性构件17,18的内侧,并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跨过第二区域22延伸到第三区域23。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被插置在顶片层2和芯体4之间,并连接在其上。
在胯部区域7中,在第一弹性构件2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一区域21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并在第二弹性构件25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二区域22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从而胯部区域7被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导向线19,20折叠。因此,在胯部区域7中,第一区域21形成朝向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而第二区域22形成朝向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7。将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在第三区域23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打褶。在第一区域21中,其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彼此接触,同时底片层5在第一区域21的这些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中延伸的部分具有彼此接触的各自的外表面。在第二区域22中,其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彼此接触,同时底片层5在第二区域22的这些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中延伸的部分具有彼此接触的各自的外表面。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和22中,将沿着横向延伸的假想的第三折叠导向线28分别限定在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之间以及在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之间。还可假定这样一个可替代方案,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的作用下,这些区域21,22沿着从围绕腿部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由此,将这些区域21,22朝向各自的腿部孔15的内侧打褶,而没有在这些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中形成第三折叠导向线28。
基于以100代表已按预定比例被拉伸的这些弹性构件24,25的长度,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具有在25-70%的范围内的收缩率,并具有在0.1-3.0N的范围内的拉伸应力。收缩率由以下公式算出{(A-B)/A}×100其中,当A表示按照预定比例被拉伸的弹性构件24,25的长度,而B表示这些弹性构件24,25在收缩之后的长度。
如果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率小于25%,则从拉伸状态收缩后的弹性构件24,25有时会不足以沿着从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向内拉动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以在胯部区域7中形成缝褶26,27。如果弹性构件24,25的拉伸应力小于0.1N,则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有时会不足以保持缝褶26,27,从而当将制品1A穿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时,缝褶26,27可能会容易地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导向线19,20展开。因此,胯部区域7可以回到其形成缝褶26,27之前的初始状态。
顶片层2和中间片层3具有在前腰部区域6、胯部区域7和后腰部区域8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这些片层2,3分别具有在芯体4的纵向相对端4a之外向外延伸的纵向相对端部边缘2a,3a以及在芯体4的横向相对侧边缘4b之外向外延伸的横向相对侧边缘2b,3b。将这些片层2,3的内表面沿着这些端部边缘2a,3a和这些侧边缘2b,3b重叠并连接在一起。在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这些片层2,3的侧边缘2b,3b在横向看时被向内折叠在芯体4的上表面上,而将片层2的侧边缘2b连接在其端部边缘2a上。中间片层3将其外表面连接在底片层5的内表面上。将芯体4连接在顶片层2和中间片层3的各自内表面上。
顶片层5包括两个彼此叠压在一起的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片层29,30。底片层5的表面积具有比顶片层2和中间片层3的表面积大,并且大体上为砂漏状的平面形状。围绕腰部的上端边缘9和腰部侧边缘10由底片层5形成,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由片层2,3的侧边缘2b,3b和底片层5形成。
将腰部弹性构件16被插置在构成底片层5的非织织物层29,30之间,并被粘结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9,30上。腿部弹性构件17,18包括连接在底片层5上的弹性构件17和连接在顶片层2和中间片层3上的弹性构件18。弹性构件17被插置在非织织物层29,30中,并被粘结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3,30上。弹性构件18被插置在顶片层2和中间片层3之间,并且被粘结在其侧边缘2b,3b的各自内表面上。这些弹性构件17,18沿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延伸,以变形成大体上为环形的形状。
芯体4包括由绒毛浆料和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组成的混合物或者由绒毛浆料、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和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组成的混合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其都被压缩成所需的厚度。因此,芯体4的硬度高于顶片层2、中间片层3和底片层5的硬度。优选地,芯体4完全由诸如薄棉纸或者亲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的透液片层包裹,以防止芯体4脱离其初始形状和/或防止聚合物颗粒脱落。
为了将芯体4在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中的硬度调节得小于在第三区域23中的硬度,芯体4在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中的基重或者密度可被调节为小于在第三区域23中的基重或者密度。
制品1A被如此地构成,即,在胯部区域7中,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形成向着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27,因此,与胯部区域7没有形成这种缝褶26,27的情况相比(见图2),可以更容易地减小胯部区域7的横向尺寸。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可靠地使缝褶26,27稳定,并且即使当将穿着者的腿部引导穿过腿部孔15时,这些缝褶26,27也不可能被无意地展开。
在将制品1A穿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时,胯部区域7被适当地容纳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因此,胯部区域7不可能变得过于蓬松而使穿着者有不适感。另外,无需担心的是即使当胯部区域7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之间被挤压时,胯部区域7中的芯体4可被不规则地折叠和/或形成有多个不规则的褶皱。因此,可靠地保持了胯部区域7中的吸收身体排泄物的功能,并且身体排泄物不可能从胯部区域7中侧漏。
如图3所示,在制品1A中,在第一折叠导向线19之间限定的角度θ1和在第二折叠导向线20之间限定的角度θ2优选在30-120°的范围内。如果这些角度θ1和θ2小于30°,则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会不可接受地变窄,并使其不可能形成足够大以减小胯部区域7的横向尺寸的缝褶。如果这些角度θ1,θ2大于120°,则第一折叠导向线21和第二折叠导向线22都不能到达腰部侧边缘10,并且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不能将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沿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向内拉动。因此,不可能在胯部区域7中形成缝褶26,27。
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分别形成朝向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27,从而可使这些区域21,22朝着腰部孔14升高,如图4所示。以这种方式升高的这些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形成对身体排泄物的阻挡体,并可靠地防止任何量的身体排泄物从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侧漏。减小的胯部区域7的横向尺寸不会对胯部区域7中的吸收身体排泄物的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芯体4的位于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中的部分有效地吸收和保留身体排泄物。
弹性构件18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向内收缩,并当缝褶26,27抵抗着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而展开时,使得片层2,3的侧边缘2b,3b在芯体4上升高。即使当缝褶26,27被展开时,这些片层2,3的在芯体4之上升高的侧边缘2b,3b形成对身体排泄物的阻挡体,并由此防止在胯部区域7周围发生身体排泄物的泄漏。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穿着制品1B的透视图,图6是显示当缝褶26,27抵抗着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而向外展开时图5所示的制品1B的透视图,图7是显示图5所示的制品1B在部分切掉时腰部侧边缘10彼此不连接的展开平面图,图8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视图。在图5-7中,箭头L表示横向,箭头M表示纵向,箭头N表示围绕腿部的方向(仅在图5和6中)。图7显示了制品1B在沿着横向以及纵向拉伸时的状态。
制品1B包括透液顶片层2(透液片层)、不透液底片层5(不透液片层)、插置在这些片层2,5之间的吸液芯体4以及各自的弹性构件16,17,18,24,25。顶片层2面对穿着者的身体,并且插置着芯体4,而底片层5背离穿着者的身体。制品1B具有彼此相对的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以及在这些腰部区域6,8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7。芯体4在整个胯部区域7上延伸,并进一步延伸到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以便占据在这些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的横向中间区域。
制品1B具有沿着横向延伸的围绕腰部的上边缘9;沿着纵向延伸的横向相对的腰部侧边缘10;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从制品1B的横向看时,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呈现出向内凸出的圆弧形。通过沿着纵向间歇地设置的多条粘结线13,将腰部侧边缘10重叠并连接在一起。制品1B形成有一个腰部孔14和一对腿部孔15。
沿着横向延伸的带状腰部弹性构件16被可收缩地连接在围绕腰部的上边缘9上。多个腿部弹性构件17,18被分别可收缩地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上,以便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胯部区域7形成有一对第一折叠导向线19和一对第二折叠导向线20,该第一折叠导向线19沿着横向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上的两个点P1,P2处朝向胯部区域7的横向中间区域7a延伸,所述两个点P1,P2分别朝向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设置在一侧,以及该第二折叠导向线20沿着横向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上的两个点P 3,P4朝着胯部区域7的横向中间区域7a延伸,所述两个点P3,P4朝向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设置在一侧。
胯部区域7被分成由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和第一折叠导向线19包围的第一区域21、由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和第二折叠导向线20包围的第二区域22以及除了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之外的第三区域23。第一区域21大体上为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朝向胯部区域的中间区域7a逐渐变小的三角形。类似地,第二区域22大体上为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朝着胯部区域的中间区域7a逐渐变小的三角形。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22中没有芯体4。
以预定比例拉伸的第一弹性构件24被可收缩地连接在该制品上,位于紧邻在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的侧面上的芯体4的侧边缘4b的内侧。当沿横向看时,将第一弹性构件24放置在腿部弹性构件18的内侧,并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跨过第一区域21延伸到第三区域23。以相同的方式,以预定比例拉伸的第二弹性构件25被可收缩地连接在该制品上,位于紧邻邦在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2的侧面上的芯体4的侧边缘4b的内侧。当沿横向看时,第二弹性构件25被放置在腿部弹性构件18的内侧,并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跨过第二区域22延伸到第三区域23。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被插置在顶片层2和底片层5之间,并被粘结在这些片层2,5的内表面上。
在胯部区域7中,在第一弹性构件2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一区域21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而在第二弹性构件25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二区域22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从而将胯部区域7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导向线19,20折叠。因此,在胯部区域7中,第一区域21形成朝向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而第二区域22形成朝向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7。将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在第三区域23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打褶。在第一区域21中,其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彼此接触,同时底片层5在第一区域21的这些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中延伸的部分具有彼此接触的各自外表面。在第二区域22中,其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彼此接触,同时底片层5在第二区域22的这些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中延伸的部分具有彼此接触的各自外表面。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和22中,沿着横向延伸的假想的第三折叠导向线28被分别限定在前半部分21a和后半部分21b之间以及在前半部分22a和后半部分22b之间。还可假定一个可替代方案,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的作用下,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当沿着从围绕腿部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由此将这些区域21,22向着各自的腿部孔15的内侧打褶,而不在这些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中形成第三折叠导向线28。
基于以100表示已按预定比例拉伸的这些弹性构件24,25的长度时,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具有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相同的收缩率和拉伸应力。
顶片层2具有在整个胯部区域7上延伸的大体矩形的平面形状,并进一步延伸到前腰部区域6和后腰部区域8中。顶片层2分别具有在芯体4的纵向相对的端部4a之外向外延伸的纵向相对的端部边缘2a,以及在芯体4的横向相对的侧边缘4b之外向外延伸的横向相对的侧边缘2b。将顶片层2和底片层5的内表面平方在一起并沿着这些端部边缘2a和侧边缘2b粘接在一起。芯体4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的芯体类似,并被连接在顶片层2和底片层5的各自内表面上。
底片层5包括两个相互叠压的疏水性纤维的非织织物层29,30和插置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9,30之间的可透气且不透液的塑料薄膜31。底片层5的表面积大于顶片层2的表面积,并且大体上为砂漏状的平面形状。薄膜31还具有大体上矩形的平面形状,并与顶片层2的形状和尺寸大体上相同,并且位于芯体4之下。在底片层5中,将非织织物层29,30部分重叠并连接在一起,并且将薄膜31连接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9,30上。围绕腰部的上端边缘9和腰部侧边缘10由底片层5形成,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11,12由顶片层2的侧边缘2b和底片层5形成。
腰部弹性构件16被插置在构成底片层5的非织织物层29,30中,并粘结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9,30上。腿部弹性构件17,18包括连接在底片层5上的弹性构件17和连接在顶片层2上的弹性构件18。弹性构件17被插置在非织织物层29,30中,并被连结在这些非织织物层29,30上。将弹性构件18连接在顶片层2的侧边缘2b上,从而可使这些弹性构件18由顶片层2的一部分包裹。
制品1B被如此地构成,即,在胯部区域7中,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形成向着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27,因此,相应地减小了胯部区域7的横向尺寸。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可靠地使缝褶26,27稳定,并且即使当将穿着者的腿部引导穿过腿部孔15时,这些缝褶26,27也不可能被无意地展开。
当将制品1B穿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时,胯部区域7被适当地容纳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因此,胯部区域7不可能变得过于蓬松而使穿着者有不适感。另外,无需担心的是,即使当胯部区域7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之间被挤压时,胯部区域7中的芯体4可被不规则地折叠和/或形成有多个不规则的褶皱。因此,可靠地保持了胯部区域7中的吸收身体排泄物的功能并且身体排泄物不可能从胯部区域7中侧漏。在制品1B中,在第一折叠导向线19之间限定的角度θ1和在第二折叠导向线20之间限定的角度θ2优选在30°-120°的范围内,如图6所示。
第一和第二区域21,22形成向着腿部孔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27,并朝着腰部孔14升高,如图8所示。以这种方式升高的这些区域21,22形成对身体排泄物的阻挡体,并由此防止身体排泄物从胯部区域7的周围泄漏。
用于顶片层2的原材料可以从亲水性纤维非织织物、具有多个孔的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以及具有多个细孔的塑料薄膜中选择。用于中间片层3的原材料可以从亲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以及可透气且不透液的塑料薄膜中选择。作为中间片层3和底片层5的原材料,还可以使用包括具有高防水性的熔喷纤维非织织物以及叠压在该熔喷纤维非织织物的至少一侧上的具有高强度和高弹性的纺粘纤维非织织物的复合非织织物。
用于本发明的非织织物可以从通过射流喷网成布法、针刺法、熔喷法、热粘法、纺粘法、化学粘结法制造的那些织物中选择。非织织物的组分纤维可以从由基于聚烯烃基、聚酯基和聚酰胺基的纤维以及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乙烯/聚酯的皮芯型或者并排型的共轭纤维构成的一组材料中选择。
用于底片层5的原材料可以选择弹性可拉伸的疏水性纤维的非织织物、弹性可拉伸可透气且不透液的塑料膜以及包括层叠在弹性可拉伸可透气且不透液的塑料薄膜上的弹性可拉伸的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的复合片层。作为底片层,可以使用包括热塑性弹性树脂纤维制成的弹性可拉伸的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以及层叠在该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的至少一侧面上的通过熔喷聚丙烯、聚乙烯或者聚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得到的卷曲纤维制成的疏水性纤维非织织物的复合非织织物。
通过使用诸如热封或者超声波密封技术的热融粘合剂或者粘结技术,可以将片层2、3、5彼此连接在一起,将芯体4与片层2、3、5接合,并将弹性构件16、17、18、24、25与片层2、3、5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在胯部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形成向着腿部孔的内侧凸出的缝褶,因此与胯部区域中没有形成这种缝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胯部区域的横向尺寸。在该制品中,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可靠地使这些缝褶稳定,并且即使当将穿着者的腿引导穿过腿部孔时,这些缝褶也不可能被无意地展开。
当将该制品穿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时,胯部区域被适当地容纳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从而胯部区域不可能变得过于蓬松而使穿着者有不适感。另外,无需担心的是,即使胯部区域在穿着者的胯部区域中被挤压,胯部区域中的芯体可被不规则地折叠和/或形成有多个不规则的折皱。因此,可靠地保持了胯部区域中吸收身体排泄物的功能,并且身体排泄物不可能从胯部区域侧漏。
在芯体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硬度小于在第三区域中的硬度制品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力足够大,以能向腿部孔的内侧拉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由此便于在胯部区域中形成缝褶。
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没有芯体的制品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力可以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平滑地向腿部孔的内侧拉动,并且不会受到芯体硬度的影响,因此易于在胯部区域中形成缝褶。
权利要求
1.一种套穿式一次性穿着制品,其包括彼此相对的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以及在所述两个腰部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由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且沿横向延伸的围绕腰部的上端边缘;横向相对的腰部侧边缘,其由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限定并沿纵向延伸,从而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的所述腰部侧边缘被连接以形成一个腰部孔和一对腿部孔;由所述胯部区域限定并沿围绕腿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吸液芯体,其放置在所述前腰部区域、所述后腰部区域以及所述胯部区域中,或者至少在所述胯部区域中;所述制品的特征在于所述胯部区域形成有一对第一折叠导向线和一对第二折叠导向线,该第一折叠导向线从所述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上的两个点朝向所述胯部区域的横向中间部分延伸,所述两个点分别朝向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安置在一边,该第二折叠导向线从在所述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上的两个点朝向所述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中间部分延伸,所述两个点分别朝向所述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安置在一边,从而将所述胯部区域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除了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由所述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一折叠导向线包围,以便朝着所述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中间部分逐渐地变小,所述第二区域由所述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二折叠导向线包围,以便朝着所述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中间部分逐渐地变小;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横跨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弹性构件被可收缩地连接在制品上,位于所述第一围绕腿部的侧边缘的侧面上的所述芯体的侧边缘的内侧,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横跨所述第二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弹性构件被可收缩地连接至制品上,位于所述第二围绕腿部的侧边缘的侧面上的所述芯体的侧边缘的内侧;以及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区域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以形成朝向所述腿部孔的内侧凸出的缝褶,而在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区域在沿着围绕腿部的方向看时被向内拉动,以形成朝向所述腿部孔的内侧凸出的缝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着制品,其特征在于,基于以100代表已经以预定比例被拉伸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的长度,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具有在25-70%的范围内的收缩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着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具有在0.1-3.0N的范围内的拉伸应力。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穿着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硬度小于在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硬度。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穿着制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没有所述芯体。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穿着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品包括面朝穿着者身体的透液片层、背离穿着者身体的不透液片层以及插置在这些片层之间的所述芯体。
全文摘要
在一种制品(1A)的胯部区域(7)中形成一对第一折叠线(19)和一对第二折叠线(20)。该成对的第一折叠线(19)从第一围绕腿部的侧部分(11)向胯部区域(7)的中心区域(7a)延伸,而该成对的第二折叠线(20)从第二围绕腿部的侧部分(12)向胯部区域(7)的中心区域(7a)延伸。将穿着制品的胯部区域(7)分成由第一围绕腿部的侧部分(11)和第一折叠线(19)所包围的第一区域(21)和由第二围绕腿部的侧部(12)和第二折叠线(20)所包围的第二区域(22)以及除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22)之外的第三区域(23)。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被可收缩地连接在芯体(4)的侧边缘(4a)附近。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24,25)朝向围绕腿部部分通过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22)到达第三区域(23)。在该制品(1A)中,通过弹性构件(24,25)的收缩力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1,22)向内拉动到围绕腿部部分,以形成向着围绕腿部的开口(15)的内侧凸出的缝褶(26,27)。
文档编号A61F13/15GK1744869SQ2003801095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10日
发明者釰持泰彦, 岛田孝明, 鱼泽贵子, 大坪俊文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