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输液系统的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571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输液系统的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止回阀,并且更加特别地涉及包括止回阀的输液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将流体药物送至特定位置,诸如从流体源到目标患者内,在许多设备和过程,包括医学过程中,维持并控制流体流是十分重要的。在通过输液系统向患者输送流体时,由于若在注射过程期间流体流反向而会导致的各种问题,保证流体沿着一个方向运动,通常是从流体源到患者,通常是十分重要的。为了防止流体流反向,许多输液系统包括止回阀。止回阀可以设置在流体流通道内,并且包括能仅允许流体沿第一方向流动,同时防止任何流体沿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动的结构。某些传统止回阀可以包括允许流体沿相反方向流动的机构。然而,出于安全的目的,包括在医学设备中的止回阀提出允许流体仅在第一方向流动,即从流体源到患者。
传统止回阀的共同问题在于,在通过管道的流体流沿着从患者到流体源方向反向时,止回阀无法如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响应从而移动到关闭位置。另外,许多传统止回阀需要通过操作者进行某些主动动作以打开止回阀,以及另一主动动作从而关闭止回阀。在诸如药物注射过程的过程中,这增大了止回阀可能不经意地留在打开位置的风险。即,只要使用这种传统止回阀,总会存在输液系统的从输出到输入回流的风险,这在许多情况下是非常不期望发生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由此,可见防止从输液系统的输出到输入的流体流会是非常重要的。结果,药物注射系统中的阀可以制造为通常关闭,而为了保持开放,阀必须经受高流压。在流体沿前向方向从流体源流向患者时,流压使阀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允许流过。当流压减小时,阀将迅速地关闭。然而,如将在下面更加详细介绍的,存在多种情况,其中操作员可能期望打开止回阀从而使流体流从输出到输入反向。用于医疗过程中的通常关闭类型的流体止回阀不允许阀在这些情况下打开。
如上面简要介绍的,在注射期间,要求将流体流引导到患者中。该过程通常包括从诸如注射器的流体输入装置通过传输管引导流体流,随后进入到诸如导管的流体输出装置中,并通过其中,从而将特定的流体传送到目标患者内。在注射系统的设定期间,医务工作者需要确保插入患者的导管处于正确位置。用于确定导管放置正确的技术是短暂地拉回注射器活塞直至在管中发现血液,由此确保在血管中正确放置导管。利用标准的通常关闭止回阀设置在当前的输液系统中,退回注射器活塞并由此通过导管抽取诸如血液的流体并到传输管中是可以的。
在输液系统中使用通常关闭止回阀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某些注射器需要在注射后将活塞返回到注射者的开始位置,从而将注射器从注射者处移开。如上所述,标准的通常关闭止回阀防止注射器活塞回缩。由此,在当前的注射系统中,包括止回阀的输送管需要从注射器上脱开连接,以便为了移开注射器而抽回活塞至其开始位置。去掉输送管具有将医务工作者暴露于诸如血液或其它体液的生物有害物的潜在可能。
在转让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Liebel-Flarsheim公司的美国专利No.5,743,872和5,665,074中,Larry Kelly公开了一种用于医疗输液系统的止回阀的示例。872和074号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在注射器、导管和注射流体的大容器之间的有限逆流回流阀。此回流阀允许流体从注射器通过导管注射到患者中,并且还允许在不脱开任何管子连接的情况下从大容器补充注射器。尽管回流阀还允许有小体积的流体从导管逆流到注射器中,使得导管关闭,其防止了在有小体积得到允许后沿此路线的任何另外的逆流。由此,如872和074号专利的这种有限逆流回流阀不会允许如同使输液系统内的注射器活塞完全倒退所需的流体流反向,诸如随后从注射系统上脱开那样。872和074号专利的有限逆流回流阀中没有一种允许流体通过或经过阀沿反向方向流动。
其它的注射过程也许会需要使用多个注射器。这些注射过程产生了额外的问题。使用多个注射器不仅由于输送管和注射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从输出到输入的逆流的可能,还包括了来自第一注射器或第一输送管的第一种流体会与来自第二注射器或第二输送管的第二种流体不期望地混合的(或者,第一输送管中的空气会被导入到第二输送管中的流体中,并由此进入患者,而这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额外缺点。这种第一和第二流体的示例可以是在成像过程中使用的盐溶液和造影剂。盐水通常是在注射造影剂前的身体预扫描期间使用。预扫描是用于图像的数字减除或叠加。此工艺使得扫描最终图像的增强。为了防止最终图像的品质下降,应防止在预扫描过程期间造影剂进入盐水中。然而,在包括用于盐水和造影剂两者的导管的输液系统中,由于输液系统构造的原因两种流体混合的可能性偏高,这将在现在介绍。
为了在输液系统中包括每个都具有输送管多个注射器,经常使用连接器引导流体从多个输入输送管流入运载流体到患者中的单个输出输送管。这种连接器广泛用于工业和医疗应用来可松开且可锁定地互联流体输送管。例如,用于类似盐水的第一流体的第一输送管和用于类似造影剂的第二流体的第二输送管可以设置为通过使用连接器彼此连通。经常使用连接器是因其可靠性、其低成本、其易组装、以及抵抗分离的高拔出力。特别地,由于在高流速条件下湍流的降低,Y连接器是用于引导流体进入药物注射系统所普遍采用的形状。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注射系统中,止回阀设置在系统内从而帮助防止诸如盐水和造影剂的流体混合。注射系统中止回阀的位置确定是否将造影剂暴露于盐水并在预扫描期间输送走。通常,止回阀的出口侧将具有收集空气或造影剂中之一的区域。此区域可称作“死区”。由于空气的注射对于患者安全考虑极有问题,因此使用造影剂通过以造影剂注满输送管接近止回阀的区域来去除止回阀出口侧的空气。此过程将造影剂置于止回阀的出口侧,这将形成把造影剂导入盐水流并由此在需要以前进入目标患者的可能。在预扫描期间导入此造影剂会由于错误的增强而改变最终复合图像。为了防止复合图像的品质下降,应防止在注射过程的预扫描阶段期间将造影剂暴露于盐水。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造影剂为了防止空气注射到患者中而存在于止回阀出口侧,造影剂会在预扫描过程中与盐溶液混合。
图像品质下降这一问题还由于在包括连接器的药物注射系统中存在相对较大的死区而增大。这是因为这种连接器不包括设置在连接器体内的止回阀。相反,本药物注射系统中的止回阀而是位于连接器输入侧的输送管中。结果,死区存在于从止回阀的出口侧贯穿输入输送管的所有剩余部分,并且贯穿了输入输送管连接到的连接器中存在的流体导管。如上所述,整个这个区域会以造影剂填充从而防止在注射期间空气导入。结果,这一相对较大量的造影剂会在预扫描期间进入盐水中,由此使最终的图像品质下降。
由此,期望设置通常关闭但可以打开从而允许反向流体流而缩回注射器活塞使得能够确认导管设置位置,并且为了降低由在注射后去除延伸的管子从而缩回注射器活塞所导致的生物有害物的风险的止回阀。还期望提供一种连接器系统,其防止了空气注射到患者中,并且还防止了在预扫描过程中造影剂与盐水的混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消除了前面在背景技术中介绍的输液系统的问题和缺点。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输液系统的止回阀,其可以选择性地适于允许或不允许流体从流体输出到流体输入经过止回阀流过。在一个实施例中,止回阀可以打开,从而允许流体从输出向输入流。由此,在药物注射过程期间,止回阀可以打开从而允许流体从接近患者的出口点,经过止回阀,向注射器输入流动,从而例如检验正确的导管放置。
本发明的止回阀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一通道的第一体部分。止回阀还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二通道的第二体部分。此第二体部分适于与第一体部分成配合关系,使得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彼此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体部分也可彼此相对移动。隔膜可以设置在流体流路线中,且可以在关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体部分相对于第一体部分处于第一位置时,止回阀关闭。然而,在第二体部分相对于第一体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止回阀开放。在止回阀处于关闭位置时,流体经过止回阀沿第一方向流动。在止回阀处于开放位置时,流体可以反向沿第二方向流动。这种流体流的反向允许缩回注射器活塞,从而确认导管放置或从注射系统中取出注射器。
第二体部分适于手动朝向第一体部分移动从而打开止回阀。这可以通过握住第二体部分并将其朝向第一体部分推来实现。一旦将其释放,第二体部分可以适于返回第一位置。这防止了止回阀不经意地留在开放位置。
另外,止回阀可以包括具有适于容纳至少第二体部分的一部分的口的套管。套管可以相对于第一和/或第二体部分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还可以包括凸轮面,其可以定位在结合位置或脱开位置。在套管处于脱开位置时,本发明的止回阀的隔膜处于关闭位置,而在套管处于结合位置时,第二体部分可以配合地移动从而将隔膜置于开放位置。特别地,套管的凸轮面可以结合或脱开第二体部分,从而相对于第一体部分移动第二体部分。此套管可以手动操作。由此,通过套管的动作,止回阀可以手动控制而打开,从而允许反向流体流。由此,套管可以用作打开止回阀的又一种方法。
在第二方面中,本发明可以包括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设置在连接器内的止回阀。通过把止回阀设置在连接器内,可以减少和消除死区。更加具体而言,连接器包括限定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流体导管的外壳。第一流体导管可以与第二流体导管相互作用并与其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的每一个可以与第三导管流体连通。止回阀设置在外壳内。止回阀可以定位在第一流体导管的流体流内。止回阀的出口侧可以紧靠第二流体导管定位。特别地,止回阀的隔膜可以定位在第一与第二流体导管的交界处。止回阀可以在关闭与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由于隔膜定位于连接器的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的交界处,诸如造影剂的第一流体的进入可以直接到第二流体导管中。结果,在止回阀的出口侧不存在死区区域。由此,可以从系统中除去空气同时不必将造影剂暴露于盐水。特别地,空气可以通过盐水自身的流动来去除,不留下空间积累空气,并且消除了在预扫描过程期间引入造影剂的需要。
在本发明此方面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中,隔膜可以是椭圆形状。此椭圆形状允许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减小。连接器的较小尺寸提供了多种益处,诸如更好的外观,更少的制造材料,更低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此方面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可以包括多个设置在外壳内的止回阀。本发明此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外壳和由外壳限定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流体导管。第一流体导管设置为使得其与第三流体导管相互作用并与其流体连通。第二流体导管设置为使得其也与第三流体导管相互作用并与其流体连通。第一止回阀可以定位在第一流体导管的流体流内,而第二止回阀可以定位在第二流体导管的流体流内。第一止回阀的出口端可以紧靠第三流体导管定位。第二止回阀的出口端也可以紧靠第三流体导管定位。特别地,第一止回阀的第一隔膜可以定位在第一与第三流体导管的交界处,而第二止回阀的第二隔膜可以定位在第二与第三流体导管的交界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每一个都可以在关闭与开放位置之间移动。除了上述连接器包括止回阀的优点以外。使用第一和第二止回阀还便于使用连接于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的具有不同压力水平的多个注射器的输液系统。止回阀防止了第一注射器的压力影响第二注射器或流体导管。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系统,包括流体输入装置(诸如注射器),流体输出装置(诸如导管),输送管,以及可以操作地与输送管连接的止回阀。输送管包括第一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流体输入装置连接。输送管的第二端与流体输出装置连接。止回阀可以适于手动开放或关闭。或者,输液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器和第二和第三输送管。第二和第三输送管的每一个也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输液系统可以构造为使得第一流体输入装置可以操作地第一输送管的第一端连接,而第二流体输入装置可以操作地与第二输送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和第二输送管的第二端可操作地连接到连接器。第三输送管的第一端可以操作地与连接器连接,而第三输送管的第二端可以操作地与流体输出装置连接。
通过参照附图和下面的详细介绍,本申请这些及其它优点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显见。


图1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具有手动致动的止回阀的透视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图1的止回阀的侧截面图,示出了处于关闭位置的止回阀;图2A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图1的止回阀的侧截面图,示出了处于存在沿第一方向的流体流的关闭位置的止回阀;图2B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图1的止回阀的侧截面图,示出了处于企图有沿第二方向的流体流的关闭位置的止回阀;图2C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处于开放位置的图1的止回阀的侧截面图,从而允许存在沿第二方向的流体流;图2D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图2C的止回阀的一部分的放大侧截面图,示出了处于开放位置而存在沿第二方向流体流的止回阀;图2E为根据本发明原理,沿图2的2E-2E线截取的截面图,止回阀处于关闭位置;
图2F为根据本发明原理,沿图C2的2F-2F线截取的截面图,止回阀处于开放位置;图3为根据本发明原理,示出注射系统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具有一体的止回阀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原理,沿图4的5-5线截取的连接器的侧截面图,移开了连接器的插塞;图6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如图5的连接器的侧截面图,插入了连接器的插塞;图7为根据本发明原理,沿图6的7-7线截取的连接器插塞的端截面图;图7A为根据本发明原理,连接器的椭圆隔膜的顶视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包括多个止回阀的连接器的截面图;以及图8A为根据本发明原理,如图8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流体流沿前向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如将在第一方面所介绍的,通过提供一种为了提高输液系统的操作而可以致动从而允许流体流反向的止回阀10,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输液系统的缺点。特别地,止回阀10可以选择性地适应于允许或不允许流体从流体出口通过或经过止回阀10到流体入口流动。本发明,在第二方面中,提供了可用于输液系统的连接器12。连接器12包括止回阀10,从而降低或消除在现有技术的输液系统连接器中存在的死区。
参照图1至3,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系统中的止回阀10,其通常关闭从而允许流体沿单一方向流动,但其可以选择性地开放,从而允许反向流体流。止回阀10可以构造为一旦反向流体流完成自动地返回关闭位置。所示实施例的止回阀10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一通道16的第一体部分14。止回阀10还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二通道20的第一体部分18。第二体部分18与第一体部分14以相互配合的关系设置,使得第一通道16与第二通道20相适应地彼此流体连通。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通道16和20沿着其纵轴22、24彼此基本同轴。然而,将发现,只要第一和第二通道16和20相适应地彼此流体连通,这种同轴关系不是必要的。第一和第二体部分14和18可以彼此相对活动。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体部分18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体部分14活动。在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第一方向26而非第二方向28存在。第一方向26一般是从诸如流体输入装置的流体源的输入到诸如例如导管的输出装置的输出。第二方向28基本与第一方向26相反。在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二位置时,流体流可以在第二方向28发生。第二方向的流体流可以存在于从输出装置通过或经过止回阀10到流体输入装置。
隔膜30可以设置在止回阀10中,从而允许或防止流体沿特定方向的流动。在所示实施例中,隔膜30为位于第二体部分18的近端32且在流体流路线中第一体部分14的第一通道16内的盘状隔膜。虽然,所示实施例的隔膜30设置在第一体部分14内,可以理解,这种定位不是必要的,且隔膜30或者可以例如设置在第二体部分18内,或在第一与第二体部分14与18之间,或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体部分14和18两者内。可以理解,其中设置有隔膜30使得在第一位置时其阻止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并且在第二位置时允许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的止回阀10的任何构造适用于本发明。另外,所示隔膜30为盘状隔膜。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使用诸如伞状隔膜的其它隔膜。隔膜30可以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活动。
套管34可操作地连接于第一和/或第二体部分14和18。在所示实施例中,套管34基本围绕第一体部分14和第二体部分18两者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34可以包括凸轮面36。套管34可以以其中凸轮面36接触第二体部分18的结合位置,或其中凸轮面36不接触第二体部分18的脱离位置,相对于第二体部分18定位。另外,在套管34处于脱离位置时,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在套管34处于结合位置时,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二位置。
套管34可以相对于止回阀10的其余部分转动。如将在下面更加详细介绍的,套管34的转动可以改变凸轮面36与第二体部分18的相互作用,以便允许流体沿第一或第二方向26或28流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体部分18可以手动朝向第一体部分14移动,从而允许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而不用凸轮面36且不用套管34。在再一实施例中,套管34可以用于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体部分18,而不用凸轮面36。
隔膜30可以选择性地阻断流体沿特定方向流动或允许流体沿特定方向流动。隔膜30可以以关闭位置或开放位置定位在止回阀10内。在隔膜30处于关闭位置时,流体流可以仅沿第一方向26行进。沿第一方向26的流体流的力移动或改变隔膜30,从而流经隔膜30。然而,在隔膜30处于关闭位置时,任何期望沿第二方向28流动的流体将由隔膜30阻断。
在隔膜30处于开放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第二方向28行进。在处于开放位置时,隔膜30受到移动或改变,从而允许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经隔膜30。在隔膜30处于开放位置时,流体流也可以沿第一方向26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止回阀10可以通过与第二体部分18的移动相配合地手动移动隔膜30来开启或关闭。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体部分18的移动可以由套管34的移动来引起。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套管34可以关于其对称轴38自由转动。本发明的止回阀10的隔膜30可以通常关闭。这允许流体流仅沿第一方向26来自流体源并进入患者。在所示实施例中,此第一方向26从第一体部分14向第二体部分18行进。如上所述,隔膜30可以防止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离患者,诸如将由例如缩回连接到流体流或注射设备的注射器40的活塞42所导致的。然而,通过旋转套管34进入结合位置,凸轮的凸轮面36会使得第二体部分18相对于止回阀10的第一体部分14纵向移动。由于第二体部分18可操作地连接于隔膜30,隔膜30与第二体部分18相配合地移动。在所示实施例中,隔膜30朝向第一体部分14移动到开放位置,如将在下面更加详细介绍的。这允许了流体沿第二方向28从第二体部分18到第一体部分14流动。
特别参照图2至2F,现在将更加详细地介绍允许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的所示实施例的止回阀10的操作。第一体部分14包括远端44和近端46。第一通道16穿透第一体部分14延伸。第二体部分18具有近端32和远端48。第二体部分18的近端32可以在第一体部分14的远端44处由第一通道16容纳。第二通道20穿透第二体部分18延伸。套管34包括近端50和远端52,第一开口54形成在近端50,且套管通道56穿过套管34延伸并在其远端52的第二开口58处结束。第二体部分18容纳在第二开口内并末端从其向远端突出。第一体部分14的远端44在套管34的近端50处由第二开口58容纳。
在所示实施例中,在第一与第二体部分14与18处于容纳关系时,第二体部分18的近端32包括沿近端方向朝向第一体部分14延伸的支柱60。第二体部分18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支柱60附近可以允许沿着从第一通道16至第二通道20的第一方向26的连续流体流的小流体导管62。止回阀10的隔膜30临近支柱60的近端64并在第一通道16内设置。或者,隔膜30可操作地连接于支柱60。如上所述,第二体部分18可以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移动。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隔膜30可以与其相配合地移动。在套管34处于第一位置时,可以操作隔膜30响应流体流的移动从而允许流体沿第一方向26流动,但防止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然而,在套管34处于第二位置时,隔膜30在止回阀10内的位置改变,使得流体流可以沿着第二方向28发生。
在所示实施例中,套管34可以用于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体部分18。由图可见,并且特别地参照图2C,套管34可以包括适应与形成在第二体部分18的外表面68上的第一肩部66接触并相抵的凸轮面36。在套管34处于第一位置使得凸轮面36不与第二体部分18的第一肩部66相抵时(如图2所示),隔膜30定位为使得其可以靠住形成在第一体部分14的第一通道16的内表面72上的第二肩部70固定。在所示实施例中,此第二肩部70形成在第一通道16的第一段74与第二扩大段76之间。在所示实施例中还可见,隔膜30设置为使得其基本垂直于第一通道16的纵轴22。然而,隔膜30基本垂直并不是必要的,而仅仅是其定位为在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时防止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在套管34处于此第一位置时,止回阀10关闭,使得可以发生沿第一方向26的流体流,但不会发生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
现在参照图2A,在经受沿第一方向26的流体流时(诸如从流体源到患者),示出了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的止回阀10。沿第一方向26的流体流从止回阀10的近端78向远端80发生,如图所示。由此,流体开始进入第一体部分14内的第一通道16。随后流体从第一体部分14的第一通道16流入第二体部分18的第二通道20。由图可见,且如上所述,隔膜30设置在流体流路线内的止回阀10中。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隔膜30靠近第二体部分18的支柱60且在第一通道16的第二扩大段76内定位。在所示实施例中,隔膜30是弹性的。随着流体沿第一方向26通过止回阀10流动,流体的压力导致隔膜30沿远离方向变形,如图2A所示。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流体可以绕过此时已经变形的隔膜30流过并随后进入第二体部分18内的第二通道20。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流体过隔膜30并进入第一通道16的最远部分82。流体随后流经支柱60附近的小流体导管62,且由其到第二通道20。由此,流体可以不受阻碍地沿第一方向26从止回阀10的近端78向止回阀10的远端80流动。
现在参照图2B,其示出了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的止回阀10,其中试图产生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任何试图产生的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从止回阀10的远端80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发生。随着流体从第二流体流通道的远端进入,其随后通过临近支柱60的小流体导管62移动,并进入到第一通道16的远端82中。一旦流体已经进入到第一通道16的远端部分82中,其将随后抵抗隔膜30。如上所述,隔膜30是弹性的。若隔膜30发生形变,流体流将使得隔膜30沿着接近方向形变,允许流体进入第一流体通道16的近端中。然而,在第二体部分18以第一位置设置在止回阀10中时,隔膜30近端表面84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并抵住形成在第一通道16内的第一段74与第二扩大段76之间的第二肩部70。结果,隔膜30无法沿近端方向形变。在没有任何形变的情况下,隔膜30完全阻断了流体进入第一通道16的近端部分83,由此防止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
现在,参照图2C,其示出了第二体部分18设置为第二位置从而允许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的止回阀10。由图2C可见,在第二体部分18从第一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其沿着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的方向移动。第二体部分18的支柱60抵住并接触隔膜30的远端表面88的中央部分86。第二体部分18,以及由此导致的支柱60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的移动迫使隔膜30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移动。特别地,隔膜30将趋于从第一通道16的第二扩大段76移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16的第一段74。然而,由图可见,隔膜30的尺寸比第一通道16的第一段74的面积要大。这使得隔膜30沿着远离方向形变。如将在下面更加详细介绍的,这允许了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
第二体部分18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可以通过直接握住第二体部分18的暴露区域并将其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推来实现。或者,由所示实施例可见,凸轮面36可以用于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体部分18。由图2C可见,套管34已经旋转,使得凸轮面36接触并抵住第二体部分18的第一肩部66。第二体部分18由此因为凸轮面36的影响而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移动。在止回阀10处于第二位置时,可以发生沿着从止回阀10的远端80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的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凸轮面36可以设置在第二体部分18上,与在套管34上相反。
参照图2C、2D和2F,其示出了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体部分18和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由于所示实施例中的凸轮面36,第二体部分18已经朝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移动。如上所述,随着这一情况的发生,支柱60的近端64推动隔膜30的远端表面。然而,因为隔膜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第二肩部70并由此防止向近端移动,防止了隔膜30整体沿近端方向移动。然而,由于支柱60的力,以及由第二肩部70所施加的回力,隔膜30将沿着远离方向形变,而至少隔膜30近端表面84的中央部分92至少部分地置于了第一通道16的第一段74内。
由图2至2D和2F可见,特别是参照图2D和2F,至少一个旁路槽94接近隔膜30地形成在止回阀10内。在所示实施例中,多个旁路槽94显示为设置在第一通道16的第一段74内并朝向第一通道16的第二扩大段76延伸。这些旁路槽94可以是连续的且与第二通道20流体连通。这些旁路槽94可以便于流体从第一通道16的第二扩大段76流出,经过隔膜30,并且到达第一通道16的第一段74。在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一位置时(诸如图2至2B和2E),旁路槽94由隔膜30阻断。在第二体部分18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诸如通过转动套管34,在图2C至2D和2F中),隔膜30形变,使得旁路槽94未受阻挡且流体可以通过其流动。特别地,由于在第二体部分18处于第二位置时隔膜30的形变,旁路槽94开放,并且横跨了隔膜30的面积。如上所述,任何尝试的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从止回阀10的远端80向止回阀10的近端78发生。在第二体部分18设置在第二位置时,隔膜30形变且旁路槽94的远端98保持暴露,由此允许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流经隔膜30并到旁路槽94的远端96中。流体随后可以通过旁路槽94流动并到第一通道16的近端83中。
本发明的止回阀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体部分14与第二体部分18之间的密封100。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此密封100可以通过O形环102来提供。此O形环102提供了止回阀10的第一体部分14与第二体部分18之间的流体紧密密封100。密封100确保流体不会逃离止回阀10。
本发明的止回阀10还可以包括其可以操作从而偏压第二体部分18的弹簧104。特别地,可以定位弹簧104从而偏压第二体部分18至第一位置。由此,弹簧104可以用于导致隔膜3处于通常关闭位置。在所示实施例中,O形环102可以起到弹簧104的作用。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使用与O形环102分开的任何弹簧104。特别在套管34上不包括凸轮面36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弹簧104。在这种实施例中,操作者将需要抓住并沿着接近方向推动第二体部分18并手动保持止回阀10处于第二位置而流体沿第二方向28流动。一旦完成沿第二方向28的流体流,操作者将松开握住的第二体部分18。弹簧104的偏压力随后将自动迫使第二体部分18返回关闭位置。这种构造防止了止回阀10在注射过程期间无意地保留为开启位置。
现在参照图3,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可以包括一种注射系统106。注射系统106可以包括流体输出装置108和具有第一端112和第二端114的输送管110。输送管110的第一端112可操作地连接于流体输出装置108。流体输入装置116可操作地连接于输送管110的第二端114。止回阀10可操作地连接于流体输入装置116与流体输出装置108之间的输送管110。止回阀10可以适应地手动开放和关闭。
用于本发明的此方面的流体输入装置116可以是任何设备,诸如医疗设备,正常连接于输液系统的输送管110,诸如标准医疗注射系统106。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16可以包括具有活塞40的注射器42。
另外,在本发明的注射系统106中,止回阀10可以是前面参照图2至2F介绍的止回阀10。
现在参照图4至7A,其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此方面中,本发明包括用于输液系统的连接器12,该系统包括在连接器12内设置的止回阀10。特别地,连接器12包括限定至少第一流体导管120、第二流体导管122和第三流体导管134的外壳118。第一流体导管120可以与第二流体导管122流体连通。第一流体导管和第二流体导管122中之一或两者可以与第三流体导管134流体连通。由于其与连接器相关,术语“流体连通”可以意味着第一流体导管120与第二流体导管122设置为使得应存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在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122中,这些第一和第二流体可以在第一流体导管120中、第二流体导管122、或在接近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122的区域中彼此相遇。类似的,“流体连通”还意味着第三流体导管134设置在外壳118内,使得应存在第一流体在第一流体导管120中和/或第二流体在第二流体导管122中,这些第一和第二流体可以在第三流体导管134或接近第三流体导管134的区域中彼此相遇。止回阀10设置在外壳118内,且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定位为至少部分地在第一流体导管120内。然而,可以理解,止回阀10或者可以设置在第二流体导管122中,或如所示实施例中,止回阀10可以设置在第一流体导管120与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连接器12的止回阀10包括隔膜30。隔膜30可以移动或改变形状,从而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变化,以分别允许或防止流体流动。
止回阀10按照消除止回阀10出口侧上的死区的方式定位在连接器12的外壳118内。特别地,在其中止回阀10定位在第一流体导管120与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的实施例中,止回阀10的远端80可以靠近第二流体导管122定位,从而降低或消除止回阀10远端与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的任何空隙。这消除了在止回阀10远端侧的任何空气或第一流体的积累。更具体而言,止回阀10可以定位为使得来自第一流体导管120的流体流在其通过隔膜30以后立即进入第二流体导管122。特别地,这通过将隔膜30定位在第一流体导管120与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的交界处来实现。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隔膜30的近端表面84紧密邻接第一流体导管120定位,且隔膜30的远端表面88邻近第二流体导管122定位。通过使隔膜30定位在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的交界处,第一流体导管120内的第一流体可以直接引入到第二流体导管122内的第二流体中。此构造还消除了死区的出现,由于在隔膜30的远端表面88与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不存在空隙,且由此也消除了空气或流体邻近连接器12的止回阀10的隔膜30的远端表面88积累。此构造明显与不包括止回阀,且由此至少整个第一流体导管将构成死区的现有技术连接器形成对比。
在一实施例中,诸如所示实施例,其中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流体连通,使得第一和第二流体可以在接近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的区域彼此相遇,隔膜30可以定位为使得第一流体导管120内的第一流体可以直接引入到接近于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的区域中。
如前面简要介绍的,本发明的连接器12的隔膜30可以设置为开放位置或关闭位置。特别地,在隔膜30处于关闭位置时,可以防止诸如造影剂和/或空气的第一流体在第二流体导管122附近积累。这种积累通过在连接器12内定位止回阀10,特别地通过靠近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的交界点定位隔膜30来防止。“交界点”可以包括接近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两者的区域。特别地,随着第一流体进入第一流体导管120,其可以填充止回阀10的隔膜30的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导管120。随着第一流体接触隔膜30,流体压力将使得隔膜移动或变形从而允许第一流体流经第二流体导管122并与其流体连通。随着流体压强减小或消除,隔膜30将自动关闭,保留第一流体在隔膜30的近端侧84。然而,一旦流经输液系统,不存在第一流体保留在隔膜的远端侧88,并且邻近或者否则与第二流体导管122流体连通。第二流体导管122可以以第二流体填充。这样,第二流体可以进入患者,而不与空气或第一流体混合。在止回阀10由于通过第一流体导管120所施加的流体压力而位于开放位置时,第一流体会直接引入到与第二流体导管122流体连通。
如上所述,第一流体导管120和第二流体导管122会流体连通。此流体连通可以是直接的,其中第一流体导管120的一部分直接开放到第二流体导管122中。或者,如所示实施例中,流体连通可以是间接的。由图可见外壳118还限定了腔127。第一流体导管120的远端部分130中止在腔127中,且第二流体导管122的远端部分132中止在腔127中。腔127还适于容纳插头128。插头128限定了可以容纳流体流的插头导管129。由此,插头导管129可以与第一流体导管120和第二流体导管122中之一或两者流体连通。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插头导管129的近端131靠近第二流体导管122定位,且插头导管129的远端133开放至接近隔膜30的腔127。插头还包括适于在插头128由腔127容纳时结合隔膜30的节135。此节135便于保持隔膜30在连接器12内的位置处。
由图5的所示实施例可见,在连接器12包括插头128时,第二流体导管122和第三流体导管134设置在插头腔127的相对侧。然而,可以理解,连接器12不需要包括插头腔128。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导管122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流体导管120和第二流体导管122之间交界点一侧上的导管的一段,而第三流体导管134可以是设置在交界点相对一侧上的导管的一段。
特别参照图6中所示实施例,虽然隔膜30按照可以沿着远离方向形变从而允许第一流体从第一流体导管120流入接近插头导管129的腔127中的方式在连接器12中定位,由于形成在第一流体导管120的远端部分130附近的连接器肩部136而防止了隔膜30沿接近方向形变。此连接器肩部136阻止了隔膜30沿接近方向行进。
再另外,由图4至7A可见,本发明的连接器12的外壳118还可以限定第三流体导管134。在所示实施例中,此第三流体导管134可以沿朝向流体流的方向设置得超出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且与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流体连通。一旦第一和/或第二流体分别前进通过第一和/或第二流体导管120,122,其可以在此基础上前进进入第三流体导管134并最终到达输液系统的流体输出装置,并最终到目标患者内。
在使用本发明的连接器12的一个示例中,在预扫描期间,可以将造影剂用作第一流体导管120中的第一流体,而盐水可以用作第二流体导管122中的第二流体。然而,由于止回阀10的通常关闭状态,防止了第一流体造影剂进入第二流体导管122,除非向止回阀10施加足够的压力,从而移动隔膜30并允许第一流体流入第二流体通道122。在施加压力从而移动隔膜30前,第二流体盐水可以注入患者从而进行预扫描。由于止回阀10,防止了第一流体造影剂进入盐水中。由此不会使扫描期间图像品质下降。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其远端80包括隔膜30的止回阀10的至少一部分突入到或靠近第二流体导管122,因此不存在会积累空气或其它流体的死区。这防止了如上所述地,极有问题的向患者体内引入空气。止回阀10还防止了过早地将第一流体引入第二流体导管122,其在造影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会导致图像品质下降。
一旦包括使用盐水的预扫描完成,可以向第一流体导管120施加正压。此正压可以通过压迫可操作地与第一流体导管120相连接的注射器42的活塞40来施加。压力使得隔膜30从关闭向开放位置移动,由此允许第一流体直接进入第二流体导管122。隔膜30可以是弹性隔膜,其在流体流的压力下形变。或者,如所示实施例中,隔膜30的形变可以允许第一流体进入腔127和插头导管129,并随后进入第三流体导管134。
在本发明所示实施例的设备中,隔膜30可以是椭圆形状(见图7A)。此椭圆形状允许连接器12的整体尺寸减小。连接器12更小的尺寸提供了多种便利,诸如更好的外观、较少的制造材料、以及较少的制造成本。连接器12的插头128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如所示实施例中所示。插头128的此形状也产生了前面关于椭圆形隔膜30介绍的相同的优点。在一个实施例中,止回阀10可以构造为诸如上面参照图2至图2F介绍的。
本发明的连接器12可以由任何制造标准连接器12的常用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聚丙烯和聚烯烃。
或者,现在参照图8至8A,连接器12还可以包括多个设置在外壳118内的止回阀10。本发明此实施例的连接器12包括外壳118、由外壳118限定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流体导管120、122和13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流体导管120设置为使得其与第三流体导管134相互作用并流体连通。第二流体导管122设置为使得其与第三流体导管134相互作用并流体连通。特别地,第一止回阀10’可以位于第一流体导管120的流体流内,而第二止回阀10”可以位于第二流体导管122的流体流内。第一止回阀10’的出口端可以直接位于第三流体导管134内。第二止回阀10”的出口端可以位于第三流体导管134的流体流内。特别地,这通过使第一隔膜30’位于第一与第三流体导管120与134的交界处,而第二隔膜30”位于第二与第三流体导管122与134的交界处来实现。第一和第二止回阀10’和10”的每一个可以在关闭与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结果,诸如造影剂的第一流体的引入可以通过直接注入诸如盐水的第二流体来发生。此外,可以从系统中去除空气同时不会将造影剂暴露于盐水。第一和第二止回阀10’和10”的使用还允许输液系统中诸如活塞42可操作地与具有不同压力水平的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连接。止回阀10的存在关闭并且分离了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从而防止了一个注射器42的压力影响另一个注射器42或流体导管。
本发明此实施例的连接器12可以由任何制造标准连接器12的常用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聚丙烯和聚烯烃。另外,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显示为按照基本平行于第三流体导管134地设置。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此构造仅仅是示例,且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120和122可以相对于第三流体导管134以任何角度设置,只要将允许连接器12保持根据本发明原理的功能目的。此判断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
图8至8A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12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10’和10”可以设置在开放或关闭位置。特别地,在止回阀10’或10”处于关闭位置时,可以防止诸如造影剂、盐水和/或空气的流体积累在接近止回阀10’和10”的第三流体导管内。或者,在止回阀10’或10”处于开放位置时,诸如造影剂的第一流体可以直接进入第三流体导管134,或者进入第三流体导管134内的诸如盐水的第二流体。
特别参照图8至8A,本发明的连接器12的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10’和10”每个都包括隔膜30。由本发明的所示实施例可见,第一隔膜30位于连接器12中第一流体导管120与第三流体导管134相交的点。另外,第二隔膜30”位于连接器12中第二流体导管122与第三流体导管134相交的点。这些位置将在此称作“交点”。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包括具有带至少一个止回阀10的连接器12的注射系统106,如上所述。注射系统106可以包括具有多个止回阀10的连接器12。典型地用在这种注射系统中的任何连接器都可以用在本发明的注射系统106中,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可以使用Y型连接器。
由此,本发明的注射系统106包括第一和第二分配装置136和138、第一、第二和第三输送管110’、110”和110、以及具有至少一个止回阀10的连接器12。每个输送管110’、110”和110包括近端140、142和144、以及远端146、148和150。第一输送管110’的近端140可操作地与第一注射装置116连接。第一输送管110’的远端146可操作地与连接器12的第一流体导管120连接。第三输送管110的近端144可操作地与第三流体导管134连接。第三输送管110的远端150可操作地与诸如导管108的输出相连接。连接器12还可以包括具有外壳118、以及由外壳118限定的第一和第二流体导管120和122的Y型连接器,其中第一流体导管120设置为相对于第二流体导管122成一定角度并与其相交;而止回阀10设置在外壳118内且位于第一流体导管120的流体流内,止回阀10在开放与关闭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虽然已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介绍了本发明,可以理解,此公开目的在于说明而非限制,在本发明的实质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地进行改动。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输液系统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外壳;由所述外壳限定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以及第三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流体连通,且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三导管流体连通;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至少第一止回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包括隔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包括近端表面和远端表面,所述远端表面与所述第二导管相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包括近端表面和远端表面,所述近端表面与所述第一导管相邻而所述远端表面与所述第二导管相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为椭圆形。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管适于传输第一流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导管适于传输第二流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可以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导管流体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防止了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导管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还限定了适于容纳插头的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中的插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插头还限定了与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流体连通的插头导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插头导管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插头为椭圆形。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第二止回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二止回阀包括隔膜且所述第二止回阀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内。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二止回阀包括隔膜且所述第二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三导管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一止回阀的所述隔膜包括近端表面和远端表面,所述远端表面与所述第三导管相邻。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止回阀包括隔膜,所述隔膜包括近端表面和远端表面,所述远端表面与所述第三导管相邻。
2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是柔性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隔膜适于沿远离方向形变到其中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而导管连通的所述开放位置中。
25.一种输液系统,包括流体输入装置;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流体输入装置的流体输出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输液系统中的止回阀,所述止回阀选择性地适于从所述流体输出装置到流体输入装置通过或经过所述止回阀允许流体流动或不允许流体流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止回阀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一通道的第一体部分;以及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二通道的第二体部分,所述第二体部分适于与所述第一体部分成容纳关系,使得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彼此流体连通,且其中所述第二体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体部分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第一方向发生,但不沿第二方向发生,所述第二方向基本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而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所述第二方向发生。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输液系统,所述止回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体部分与所述第二体部分之间流体流路线中的隔膜,所述隔膜可以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输液系统,还包括基本围绕所述第二体部分的一部分的套管,所述套管包括凸轮且所述套管可以定位为结合位置或脱开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套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一体部分成相抵触的关系且逆着起作用,并产生比所述弹簧的偏压更大的力,使得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隔膜成相抵触的关系且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关闭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套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一体部分未成相抵触的关系,使得所述弹簧偏压所述连接器从而所述连接器未与所述隔膜成相抵触的关系且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开放位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隔膜是柔性的。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体部分的近端与所述隔膜相邻。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体部分的所述近端与所述隔膜接触并相抵,从而将所述隔膜形变为朝向止回阀近端的开放位置。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还包括至少一个旁路槽。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旁路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内,且适于与所述第二通道流体连通。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旁路槽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流体连通。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在所述隔膜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旁路槽未与所述第一通道流体连通。
3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输液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密封。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密封包括O形环。
4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输液系统,还包括可操作地与所述第二体部分相连接的弹簧,所述弹簧定位为远离所述第一体部分地偏压所述第二体部分。
41.一种输液系统,包括流体输入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所述第一端可操作地与所述流体输入装置连接;连接器,还包括外壳,由所述外壳限定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流体连通,且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三导管流体连通,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止回阀,所述第一输送管的所述第二端可操作地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所述第一端可操作地与所述连接器连接;以及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输送管的所述第二端的流体输出装置。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包括隔膜。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内。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之间。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隔膜包括近端表面和远端表面,所述远端表面与所述第二导管相邻。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输液系统,所述近端表面与所述第一导管相邻。
47.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隔膜可以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48.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还包括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一通道的第一体部分;限定用于流体流的第二通道的第二体部分,所述第二体部分适于与所述第一体部分成容纳关系,使得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彼此流体连通,且其中所述第二体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体部分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第一方向发生,但不沿第二方向发生,所述第二方向基本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而在所述第二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流体流可以沿所述第二方向发生。
49.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输液系统,其中所述止回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体部分与所述第二体部分之间流体流路线中的隔膜,所述隔膜可以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全文摘要
一般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输液系统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外壳,由所述外壳限定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二导管流体连通,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至少第一止回阀;以及一种输液系统,包括流体输入装置,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流体输入装置的流体输出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输液系统中的止回阀,所述止回阀适于从所述流体输出装置到流体输入装置允许流体流动。
文档编号A61M39/22GK1984693SQ200580014302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5日
发明者威廉·E·鲍史密斯三世 申请人:马林克罗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