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手脱皮的通络胶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50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手脱皮的通络胶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中药胶囊,尤其是治疗手脱皮的中药胶囊。
背景技术
手脱皮中医叫季节性手脱皮,西医叫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表浅的掌趾部角质剥脱性皮肤病。临床上以掌跖部无水泡性点片状表浅角质剥脱为特征。目前国内对于该病基本上是无药根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满足手脱皮患者的治疗需求,提供一种治疗手脱皮的中药胶囊。
本发明的胶囊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制作而成的黄芪1份、茯苓1份、白芍1份、阿胶1份、龟板1份、鳖甲1份、甘草1/4份。
其制作方法是1、将黄芪、茯苓、白芍、阿胶、甘草共同煎煮两遍、浓缩成药液。
2、将龟板、鳖甲、粉碎作为基质与浓缩药液混合搅匀。
3、干燥后,罐装成胶囊。
本发明也可以按照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制剂,如做成粉剂和冲剂。
服用方法是每日口服0#胶囊3次,每次4粒。
本发明也可以按照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制剂,如做成粉剂和冲剂。
药理作用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循经入气络、皮络。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茯苓性味辛温甘平,入心肺脾肾经、循经入气络。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循经入血络。功效养血敛阴,柔肝养血。
阿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循经入血络。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龟板性味咸甘平,入心肾经,循经入阴络。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
鳖甲性味咸微寒,入肝脾肾经、循经入阴络。功效滋阴潜阳,散结。
甘草性味甘平,补气解药毒,调和诸药。
上述诸药合用,功效为健脾通气络,滋阴养血络,龟板、鳖甲乃血肉之躯以养阴。对治疗季节性手脚脱皮有很好的效果。
本发明的治病机理创新点在于首创用经络病学说认识该病的病理,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虚至手掌气络不通,,外感风邪,皮肤失于濡养至血络受损,导致手掌干燥脱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发明内容所示,在此不再详述。
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收治手脱皮患者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男女比例0.92∶1。年龄15-20岁10例,20-40岁12例40岁以上3例。其中职业干部11例,学生8例,教师4例,售货员2例。
诊断标准为1)属季节性手脱皮,起干泡、不渗液。
2)脱皮后手指及掌内颜色鲜红,时有皲裂。
3)无瘙痒。
治疗方法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半月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
治疗标准为好转经治疗后不再起干泡。
显效不再脱皮颜色变淡痊愈脱皮全愈,皲裂全愈。
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者治疗观察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25例经本发明45天的治疗,结果显效2例,好转1例,痊愈22例,无效为0,总有效率100%。
下面结合具体病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疗效。
病例一,张培强,男30岁,肥城市建筑公司经理。2006年初诊。患者自述患手脱皮已5年,多方治疗无效。经检查发现,其两手干燥脱皮,红色嫩皮,疼痛,无水泡。诊断为季节性手脱皮。
口服本发明脱皮愈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4粒,共治疗一个月痊愈。
病例二,张小雨女25岁,肥城市矿务局职工。2006年8月初诊。患者自述患季节性手脱皮3年,两脚亦脱,每逢春秋两季发病,时间月余。季节过后全愈。经检查两手脱皮后鲜红,无汗,有皲裂,两脚底亦脱皮,颜色鲜红疼痛。诊断为季节性手脱皮。
口服本发明脱皮愈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4粒,治疗月余后全愈,随访未复发。
病例三,王玉贵,男,40岁,肥城市边院镇。2005年初诊,患者自述患季节性手脱皮已六年,多方求医均无疗效,每年脱两次;两手鲜嫩,无法劳动。经检查,发现患者两手鲜嫩,有皲裂。舌质淡,无苔,边有齿痕。诊断为季节性手脱皮。
口服脱皮愈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4粒,前后共治疗2个月痊愈,随访为再复发。
表1本发明治疗效果观察表(共25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手脱皮的通络胶囊,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制作而成的黄芪1份、茯苓1份、白芍1份、阿胶1份、龟板1份、鳖甲1份、甘草1/4份;其制作方法是(1)将黄芪、茯苓、白芍、阿胶、甘草共同煎煮两遍、浓缩成药液;(2)将龟板、鳖甲、粉碎作为基质与浓缩药液混合搅匀;(3)干燥后,罐装成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手脱皮的通络胶囊,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制作而成的黄芪1份、茯苓1份、白芍1份、阿胶1份、龟板1份、鳖甲1份、甘草1/4份。其制作方法是将黄芪、茯苓、白芍、阿胶、甘草共同煎煮两遍、浓缩成药液;将龟板、鳖甲粉碎作为基质与浓缩药液混合搅匀;干燥后,灌装成胶囊。上述诸药合用,功效为健脾通气络,滋阴养血络,龟板、鳖甲乃血肉之躯以养阴。对治疗季节性手脚脱皮有很好的效果。
文档编号A61K9/48GK101085060SQ20071001604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8日
发明者于洪文, 于风雷, 于春雷 申请人:于洪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