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91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已知药物的新用途,特别是一种已知用于治疗头痛的中成药物在 制备保护脑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血栓形成等方面的药物中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种用于治疗头痛疾病的中成药,ZL 97100157. X公开了该药物组合 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由川芎,白主,羌活,细辛,薄荷,防风,甘草,茶叶,赤苟,天麻和菊 花组成。经临床验证表明,该药物可减少脑缺血区域,降低脑缺血性损伤所致的脑脊液中髓 鞘碱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液表观粘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血 液复粘度的粘性分量、弹性分量及储存膜量;并具有拮抗盐酸肾上腺素对肠系膜微动脉的 收缩作用,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和对热、化学刺激致痛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在临床上可以用 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头痛,起到缓解症状以及治愈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发病急、头痛严重的患 者,服用本发明的药物,可以达到迅速解除头痛的目的。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而言中危害人类 健康。本发明人经长期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发现,上述专利ZL97100157. X记载的这种治疗头 痛的中药组合物还具有保护脑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可用于缺血 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专利ZL97100157. X记载的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 治疗脑缺血药物,制备降低脑血管阻力药物,制备降低颈内动脉平动动脉压、动静脉压差药 物,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制备抑制血栓形成药物和制备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 药物中的新用途。所述缺血性中风特别是中医辩证的瘀血阻络挟风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脑梗塞引起的,或是由腔隙性梗塞引起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临床验证与研究实现的。本发明人经过长期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发现,由专利ZL97100157. X记载的(按重 量)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 份,甘草10-50份,茶叶40-90份;赤芍30-100份,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制成的组 合物具有抗脑缺血、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颈内动脉平动动脉压、动静脉压差、抑制血小板 聚集,以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保护脑血管,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其中优 选配比为川芎127份,白芷42份,羌活42,细辛10份,薄荷84份,防风15份,甘草21份,茶 叶63份,赤芍53份,天麻21份,菊花53份。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 断要点》,缺血性中风的西医诊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和腔隙性梗塞。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通过下述制备方法制得将川芎、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菊花六味加水8-12倍量,水蒸馏法收集芳香水800毫升,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 与甘草、白芷、赤芍、天麻四味加水3-10倍量煎煮两次,每次煎煮时间为0. 5-1小时,合并 水煎液,滤过;滤渣弃,茶叶加新鲜沸水10-15倍量浸泡两次,每次浸泡时间为20-60分钟, 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与上述煎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70°C时相对密度 为1. 14,静置,冷至室温后加1-3倍量95%的乙醇,搅勻,冷藏,使沉淀,取上清液减压回收 乙醇,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室温下相对密度为1. 18,将上述芳香水用0.8%的 吐温-80增溶,加入上述浓缩液中,搅勻,用水调整至980毫升,再用10 % NaOH调节PH至 4. 5-6. 5,再加水调整总量至1000毫升,搅勻,静置,滤过,灭菌完成。本发明的药物以上述的中药组合物为原料配方,按照常规的制剂工艺制备成药 物制剂。剂型可以是临床上可接受的任何一种剂型包括可以是液体制剂如口服液、混 悬液、糖浆,注射液、药酒、酊剂等;可以是固体和半固体制剂如片剂、丸剂、膏剂、丹剂、散 剂、颗粒剂、栓剂、粉剂,咀嚼剂、胶囊剂等;也可以是气体制剂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以下实验例是以专利ZL97100157.X实施例1按重量由川芎127份,白芷42份,羌 活42,细辛10份,薄荷84份,防风15份,甘草21份,茶叶63份,赤芍53份,天麻21份和菊 花53份制成的口服液剂型(以下简称本发明口服液)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1.对犬脑血管的影响杂种犬25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只,即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本发明口服 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相当10. 62,5. 31和2. 66g生药 kg-1)。以3%戊巴比妥钠溶液 按1ml kg-iQOmg kg—1)腹腔注射,进行全身麻醉。固定犬于手术台上并暴露颈部,备皮, 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出右侧颈总动脉并剥离干净动脉表面的筋膜以备放置流量计探 头,继续向上分离至颈动脉窦处暴露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游离出足够的颈外动脉并结 扎插管。再分离出足够的颈内静脉进行插管,分别连生理记录四道仪测定颈外动脉压(相 当于颈内动脉压)和颈内静脉压。在右侧颈总动脉处安装电磁流量计探头测定右侧颈动 脉也即右侧颈内动脉血流量;犬四肢连心电监护(II导联)。然后腹部备皮,正中切口开 腹,暴露胃幽门部,经胃壁行幽门插管,确保插管已进入十二指肠。阴性对照组每犬十二 指肠给予生理盐水6ml kg"1,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十二指肠分别给予36. 67%, 18. 33%,9. 17%浓度的本发明口服液干浸膏粉混悬液6ml kg—1 (分别相当10. 62、5. 31和 2. 66g(生药).kg—1)、阳性对照组每犬十二指肠给予0. 283%浓度的尼莫地平6ml .kg—1 (相 当 17mg 'kg-1)。分别观察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 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 的颈内动脉收缩压、颈内动脉舒张压、颈内动脉平均动脉压、颈内静脉压、颈内动静脉压差、 颈内动脉每分钟血流量、心率、颈内动脉每搏血流量及脑血管阻力。各指标数据用SPSS. 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比较其显著性。注颈内动脉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_舒张压)/3 ;颈内动静脉压差=颈 内动脉平均动脉压_颈内静脉压;脑血管阻力=颈内动静脉压力差/颈内动脉血流量。实验结果见表1-9:表1本发明口服液对犬脑血管阻力的影响(jc±s,mmHg/ml/min)
尼莫地平
30
120 150 180
0.94 1.04 0.98 1.20 1.17 1.25 1.13 土0.30 ±0.35 ±0.35 士0.44 ±0.44 ±0.49 ±0.38
17mg/kg 5 1.03
0.51**A 4 0. 54**Ai0. 55**4i0. 52**4 A0. 49**'
'0.47**
±0.25 ±0.07 ±0.07 ±0.15 ±0.09 ±0.10 ±0.10
本发明 10.62
口服液
5 1.00 0.84**'A 0.70**^0.76**^0.77**^ 0.80**4 4 0.84** ±0.17 ±0.11 ±0.16 土0.23 ±0.22 ±0.14 ±0.14
本发明 口服液
5.315 0.97 0.87* 0.84*a 0.81**" 40.81**'40.87** 0.86**'
±0.16 ±0.20 ±0.08 土0.08 土0.08 土0.20 ±0.17
本发明 2.66
口服液
5 1.06 1.00 0.97 0.97* 0.85**4 40.88**A 0.88**'
±0.11 士0.12 ±0.17 士0.15 ±0.22 ±0.27 土0. 33 < 0. 01
注广表示与同时间段的阴性组比较P < 0. 05,**表示与同时间段的阴性组比较P ;A表示与同组用药前比较? < 0. 05,AA表示与同组用药前比较? < 0. 01。 表2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动脉收缩压的影响(x±s, mmHg)
5剂量 动物数药前药后(min)
组 别g(生药)/kg (只)
306090120150180N.S- 5139.60148.02151.87151.47150.27152.60151.87±22.57士 24. 34士27. 89士 27. 43士23. 84±24. 98±33. 19尼莫地平17mg/kg 5141.4077.47** “94.00**a4 85.47"'485. 33**44 78. 47**"4 77. 40**a±10. 17+ 11. 98+9. 75土 16. 60士 16. 86士 20. 77±16. 84本发明10.62 5151.87133.47*'4120.07**'4116.53**4"110.07**4" 104.67**'Si108.00 *口服液±17. 47土 16. 15士 19. 33土 16. 71土 16. 27士 20. 02±15. 05本发明5.31 5138.40130.80**120.07**113.13**4108.87**'"113.27**'1 114.00**口服液±8. 43±8. 07+ 25. 52土34. 43±29. 54±31. 60±42. 14本发明2.66 5142.93146.00126.40**119.53**4110.53**'109.00**'Si108.00**口服液±14. 54±18. 12±29. 15+ 33. 69±34. 31±40. 97±42. 87注同表1表3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动脉舒张压的影响(i±S,mmHg)剂量 组 别g(生药)/kg动物数 (只)药前药后(min)306090120150180N.S-5109.53112.73113.87114.33116.07120.27119.40±21.31+ 18. 70+ 17. 82士 14. 14±10.70±10.98士 16. 42尼莫地平17mg/kg5108.0743.13**44 41. 27**14 41. 73**4a41. 13**4'1 41. 13 *'4 35.60**'±5.04士10. 18土 13. 34±9. 95±8.85±3.85±8.21本发明10.625118.0099.87*'489.53**4487.40"a4 81.00**4479.40**'484.53**'口服液±19. 16±20. 43士 19. 24±16.02±16. 49+ 14. 73土 17. 21本发明5.315112.0799.60*90.53**"84.20**81.80**4488.60**"91.13**口服液±14.90±7.22±17.71±20. 55+ 22.89士 25. 93±34. 84本发明2.665111.00108.1394.87**87.00**4'80.40 *"80.47**'482.33**4'口服液±10. 43土 11_ 37+ 20. 39土 25. 14士 26. 39±31. 19±34. 55注同表1表4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动脉平均动脉压的影响(i±S, mmHg)
剂量 动物数药前药后(min)
组 别g(生药)/kg (只)_
306090120150 180
N.S
119.67 124.60 126.53 126.67 127.53 131.00 130.20 ±20.75 ±18.84 ±20.06 土 17.57 士 14.30 ±14.91 ±21.26
尼莫地平 17mg/kg 5 119.20 54.47**" 58. 73**4 4 56. 27**4 a55. 73**14 53. 47**a A 49. 60**a ‘
±6.43 士3. 58 ±5.87 士6.92 ±2.82 土5. 42 土6. 49
本发明 10.62
口服液
129.27 111.13**4 4 99.80**'‘ 97.13**'4 90.67**44 87.80**'1 92.40**a ±17.42 士 18.00 ±18.39 ±14.85 ±14.92 ±15.83 士 15.76
本发明 5.31
5 120.93 109.93*+ 100.47*— 93.93** .90.80**4 4 96.93**" 98.80** 注同表1表5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静脉压的影响(jc±s, mmHg) 注同表1表6本发明口服液对犬动静脉压差的影响()c±s,mmHg)
8 注同表1表.7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动脉每分血流量的影响(j{±s,ml/min) 注同表1表8本发明口服液对犬心率的影响(jc±s,次/min)剂量 组 钿g(生药)/kg动物数 (只)药前药后(min)306090120150180N.S_5179173176171169167168±19±11±12士 19±16 .±23±31尼莫地平17mg/kg517399**41g4**4498**“95**4i89**"土 44±34±31±29±10±11±18本发明10.625162154*156*158159154153口服液土 9±16士 13士 19±15 .±10±11本发明5.315170173177177172172168口服液+ 20±16±15±13士 20±19±35本发明2.665171170151**153153*152150口服液±23±22±35±38±36±36±42注同表1表9本发明口服液对犬颈内动脉每搏血流量的影响(jc±s,ml/次)
剂量 动物数药前药后(min)‘
组 别g(生药)/kg (只)-
30 6090 120 150 180
N.S-50.700.680.720.630.68 0.660.73士 0. 20 土 0. 16| ±0. 15±0. 17±0.24 ±0.21±0.27尼莫地平17mg/kg50.731.07**1.18**a1. 23**“ 1.03** 1.08**1.14**4±0.27±0.60±0. 65±0. 78±0.30 ±0.23±0. 39本发明10.6250.770.840.9140.830.75 0.690.70口服液士 0.08土 0. 08土 0.20±0. 22土 0.19 土 0.11士 0. 12本发明5.3150.700.710.640.600.59 0.630.62口服液±0. 07±0. 20±0. 18土 0. 16土0. 11 ±0. 24 土0. 22本发明2.6650.660.690.710.650.67 0.62 0.63口服液±0. 15±0. 13±0. 13土0. 15 ±0. 12 士0.06 ±0i. 10
注同表1结论由表1 表9结果显示,本发明口服液能明显降低脑血管阻力,而且显示出 明显的药物量效关系。高剂量组用药后30-180分钟,脑血管阻力比阴性对照组和该组用药 前均降低(P<0.01),最低点在用药后60分钟,约降低30%。中剂量组在用药后90-180分 钟,脑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 < 0. 01),最低点在用药后90分钟,比阴性对照组降低32%,比 该组用药前降低16%。低剂量组在用药后120-180分钟,脑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 < 0. 01), 最低点在用药后120分钟,比阴性对照组降低27%,比该组用药前降低20%。本发明口服 液能明显降低颈内动脉平均动脉压、动静脉压差。本发明口服液高剂量组颈内动脉每分血 流量在用药后60、90分钟明显增加(P < 0. 05),但对每搏血流量影响无显著差异。2本发明口服液对犬脑缺血的影响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即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本发明口服液 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相当10. 62,5. 31和2. 66g生药.kg—1)。犬按lml kg_1(25mg .kg—1) 静脉注射2. 5%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将犬固定在手术台上,备皮,剪去右颞部手术区被 毛,消毒,做“L”型切口,长约10cm,钝性分离肌肉,结扎颞浅动脉,暴露颧弓,自其根部用咬 骨钳咬除,切开颞肌,翻向颅顶侧,颅骨钻孔开窗,完全暴露颞叶,剪开蛛网膜,抬起颞叶,暴 露颅底右半动脉环及其发出动脉,找出大脑右侧中动脉,穿线、备扎。术毕后,前肢静脉采 血5ml,2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血清(在_18°C下密闭冰冻保存)做药前ALP、CK检测 (方法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腹部去毛消毒开口找出十二指肠,避开血管丰富处作荷包 式缝合后开一小口,从小口向远心端注入受试本发明口服液,即犬十二指肠给予44%、22% 及11%浓度的本发明口服液干浸膏粉混悬液5ml kg—1,阳性组给予0. 4%浓度尼莫地平混 悬液5ml kg"1 (0. 02g kg—1),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 kg—1。给药完毕,立即结扎大 脑中动脉。给药结扎6小时后,按前法再次取前肢静脉作上述酶学检测。颈部皮肤开口,分 离双侧颈总动脉并夹闭,立即从右侧颈总动脉夹闭处向离心端推注lml -kg"1龙胆紫饱和溶 液对脑组织进行染色,见犬舌、牙齦处已出现紫色时立即剪断两侧颈总动脉,放血处死,颅 骨锯锯开颅骨,取出全脑,称全脑重,遂切下未染色的脑组织(即缺血区脑组织)称重,并求 出其占全脑重量的百分率。比较其显著差。实验结果见表10-12。
表10本发明口服液对犬缺血性脑组织重量的影响(x士s) 与阴性组比较*P < 0. 05,**P < 0. 01。表11本发明口服液对实验性犬脑缺血血ALP活性的影响(x士s,n = 6) 注变化率% =(给药后值-给药前值)+给药前值X 100%给药后与给药前比较AAAP < 0. 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P <0.01表12本发明口服液对实验性犬脑缺血血CK活性的影响(x士s,n = 6)
注变化率% =(给药后值-给药前值)+给药前值X 100%给药后与给药前比较AAAP < 0. 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P <0.01结论本发明口服液中剂量组的脑缺血区重、缺血区/全脑重百分率与阴性对照 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 01,小剂量组的脑缺血区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阳性 对照组(尼莫地平)脑缺血区重、缺血区/全脑重百分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由 表6. 1. 11 6. 1. 12结果显示本发明口服液给药后大、中剂量组ALP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P < 0. 05 ;大剂量组CK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1。结果提示本发明口服液浸膏对犬 大脑中动脉结扎所致脑组织缺血有保护作用。3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体内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本发明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相当10. 62、5. 31、2. 66g(生 药)"kg—1)、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按表13以1.0ml/100g体重连续灌胃 给药5天,每天给药1次,于第5天给药30min后,股动脉采血4. 5ml,置事先放有3. 8%枸 橼酸钠溶液(0. 5ml)的离心管中,将血液与抗凝剂轻轻混勻,500rpm/分离心5min,吸出上 层米黄色悬液约1ml即为PRP(血小板数大于80万/mm3),然后lOOOrpm/分离心lOmin,吸 取上清液,制得PPP (血小板数20 22万/mm3)。遂即接通血小板聚集仪和记录仪电源,使之预热15 30min,同时调节聚集仪恒 温旋钮,使其恒温在37 士 0. 1°C。取2只比色杯,1只加入PRP200ul,另一只加PPP200ul,置 血小板聚集仪中预热3 5min。启动仪器,以PPP调透光率,在PRP杯中放入搅拌棒和诱导 剂ADP 20ul,观察并记录PRP在lOmin内的聚集变化,计算聚集百分率。采用t检验统计实
验结果。表13分组和剂量 试验结果见表14
表14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影响(x士s)
注1.因所取血浆不符合测定要求而弃之,表中动物数是以实际获得可测定血浆 例数。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和**P < 0. 01。结论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作用,大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 较P < 0. 01。提示,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4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本发明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10. 62、5. 31和2. 66g (生 药) kg—1),阳性对照组(欣复康胶囊)和阴性对照组五个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各组 分别按表20. 17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物(给药体积均为1ml lOOg—1体重),连续给药五天, 第五天给药后20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 05g .kg—1 (2. 5g 100ml_1,0. 2ml 100g_1体重) 麻醉,分离右颈总动脉及左颈外静脉。将备好的聚乙烯管的一端插入左颈外静脉,从聚乙烯
14管内注入肝素50u kg—1,夹住管壁,将管的另一端插入右颈总动脉,于给药30min后开放血 流,15min后中断血流,迅速取出丝线称重,总重量减去丝线重即血栓湿重。按下列公式计算 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血栓重_给药组血栓重)/对照组血栓重―1 X 100 %聚乙烯管的准备三段聚乙烯管(总长约15cm)的中段放入一根长5cm的4号手 术丝线(已称重)。将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50u mF1)充满聚乙烯管腔。表15剂量与分组 表16本发明口服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x士s,mg)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 05*结论本发明口服液浸膏大、中、小剂量组(10.62、5.31和2.668(生药).kg—1)对 大鼠的血栓湿重较阴性对照轻,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具有血栓形成抑制作用的趋势。5.临床试验以通脉口服液作为对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3755),汕头金石制药总厂生 产,一次10ml,一日3次,疗程4周。本发明口服液作为试验药,一次20ml,一日3次,疗程 4周。试验药、对照药不仅在功能和适应症方面相似,在组方上也很近似对照药的组方 在活血化瘀类药物丹参、川芎的基础上加用了祛风药葛根,且葛根的用量较大,从对照药组 成方面可以得知,该药采用了活血化瘀兼祛风药的处方原则,与同类药相比较,对照药通脉 口服液在处方原则上与试验药最相似,具有可比性。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客观评价本发明中成药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挟风证)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试验人群选择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或腔隙性脑梗塞的西医诊断标 准且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挟风证,发病2周至6个月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患者,且符合以 下条件年龄35岁到75岁、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6分且< 36分、用药前一周未使用活血化 瘀的中成药及专业康复治疗。本次试验试验组完成病例数309例,对照组完成病例数105例。临床试验以中医证侯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疗效为主要疗效指 标,以凝血功能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尿常规,大便常规+ 隐血,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凝血指标(PT、APTT、 FIB),心电图和不良反应。本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主要指标方面(1)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 0. 05),疗效相 当试验组痊愈3例,显效34例,有效179例,总有效率68. 14% ;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9 例,有效54例,总有效率62. 26 %。PP分析集,试验组痊愈3例,显效34例,有效175例,总 有效率68. 61% ;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率53例,总有效率61. 90%。(2)中医证候各单项指标疗后2周、4周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头痛、头晕目眩、肢体颤抖、目珠振动、肢体拘急的分值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的P值均> 0. 05)。两组中医证候各单项指标疗后2周、4周的分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中医证候各单项指标疗后4周改善等级、消失率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头痛、头晕目眩、肢体颤抖、目珠振动、肢体拘急的改善 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的P值均> 0. 05)。两组对中医证候各单项指标的 改善等级以及消失率的疗效相当。(3)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分值及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0. 05),两组疗效相当。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组内比较,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 后总积分有明显减少;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P < 0.001,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疗后总积分有明显减少。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分级及其改善等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0. 05),两组疗效相当。(4)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疗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值>0.05),疗效相当。(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单项指标疗后2周、4周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意 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分值构成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的P值均> 0. 05),两组疗效相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单项指标疗后4周改善等级以及消失率的比较试验组 和对照组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改善等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的P值均> 0. 05),两组疗效相当。(6)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分值、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值>0. 05),两组疗效相当。试验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组内比较,P < 0. 001,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疗后分值有显著减少;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组内比较,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后分值有显著减少。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分级及其改善等级的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疗效相当。(7)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残程度分级及其改善等级和复常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值>0.05),两组疗效相当。次要指标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对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 络挟风证)安全、有效。实施例1:川弯127份,白芷42份,羌活42,细辛10份,薄荷84份,防风15份,甘草21份, 茶叶63份,赤芍53份,天麻21份,菊花53份。将川芎、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菊花等六味 加水10倍量,水蒸馏法收集芳香水800毫升,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甘草、白芷、 赤芍、天麻四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合并水煎液,滤过;滤渣弃。 茶叶加新鲜沸水12倍量浸泡两次,每次浸泡时间为20分钟,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与上述 煎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 14(70°C ),静置,冷至室温后加2倍量 95%的乙醇,搅勻,冷藏24小时,使沉淀。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 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18 (室温)。将上述芳香水用0. 8%的吐温-80增溶,加入上述浓缩液 中,搅勻,用水调整至980毫升,在用10% NaOH调节PH至4. 5-6. 5,再加水调整总量至1000 毫升,搅勻,静置,滤过,灌装,灭菌,即得。实施例2:川芎50克,白芷20克,羌活20克,细辛5克,薄荷50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茶叶40克,赤芍30克,天麻10克,菊花20克。将上述药物粉碎,过100目筛,加入炼蜜,制 成蜜丸。实施例3川弯200克,白芷20克,羌活80克,细辛5克,薄荷50克,防风50克,甘草10克, 茶叶90克,赤芍30克,天麻10克,菊花20克。将川芎,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菊花等六味 加水10倍量,水蒸馏法收集芳香水800毫升,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甘草、白芷、 赤芍、天麻四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合并水煎液,滤过;滤渣弃。 茶叶加新鲜沸水12倍量浸泡两次,每次浸泡时间为20分钟,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与上述 煎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 14(70°C ),静置,冷至室温后加2倍量 95%的乙醇,搅勻,冷藏24小时,使沉淀。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 液浓缩至浸膏状,加入上述芳香水,混勻,加入赋性剂淀粉,造粒,整粒,然后入压片机压片, 制成片剂。
权利要求
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 200份,白芷20 80份,羌活20 80份,细辛5 20份,薄荷50 150份,防风10 50份,甘草10 50份,茶叶40 50份,赤芍30 100份,天麻10 50份和菊花20 90份在制备治疗脑缺血药物中的应用。
2.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 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份,甘草10-50份,茶叶40-50份,赤芍30-100份, 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在制备降低脑血管阻力药物中的应用。
3.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 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份,甘草10-50份,茶叶40-50份,赤芍30-100份, 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在制备降低颈内动脉平均动脉压、动静脉压差药物中的应用。
4.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 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份,甘草10-50份,茶叶40-50份,赤芍30-100份, 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应用。
5.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 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份,甘草10-50份,茶叶40-50份,赤芍30-100份, 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在制备抑制血栓形成药物中的应用。
6.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重量配比为川芎50-200份,白芷20-80份,羌活20-80份, 细辛5-20份,薄荷50-150份,防风10-50份,甘草10-50份,茶叶40-50份,赤芍30-100份, 天麻10-50份和菊花20-90份在制备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血性中风是中医诊断的瘀血阻络挟 风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血性中风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性脑梗塞引起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血性中风是由腔隙性梗塞引起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是按重量由川芎127 份,白芷42份,羌活42,细辛10份,薄荷84份,防风15份,甘草21份,茶叶63份,赤芍53 份,天麻21份和菊花53份制成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已知治疗头痛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特别是在制备抗脑缺血、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颈内动脉平动动脉压、动静脉压差、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药物中的新用途。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防风,甘草,茶叶,赤芍,天麻和菊花等组成。按照常规的制剂工艺制备成药物制剂,剂型可以是临床上可接受的任何一种剂型。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1919968SQ20091010403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9日
发明者孙克宏, 张颖, 秦少容, 黄静 申请人: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