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用于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11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黄体酮用于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提供
一种保护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患者的脑神经元继发性损伤,帮助恢复脑内正常的生 理环境和神经功能恢复,防止急性脑组织坏死,并降低死亡率的药物途径。
(二)
背景技术
在急性重症出血性及失血性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中,脑中风及脑外伤最为常见,是
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患和临床上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死因调查结果
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45%。据调查,全国
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近年来脑血管急性反应性炎
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和自然灾害等所导致的发病率上升很快,据统计,在我国,外伤性脑
急性反应性炎症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占第二位,病死率更是高达35 50%。 急性脑中风及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由于发病急、病情重,伤后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具
有很高的病死率,目前国际上急性脑中风及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病死率仍高据不下,治疗
十分困难,中西医治疗目前无理想效果的药物,也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
脑中风及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后的脑神经功能恢复,或能降低死亡率,急性脑中风及脑急性
反应性炎症其所带来的长期身体障碍对社会和医疗制度来说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成为
了世界难题。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治疗急性脑中风及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方法具有非常重
要的社会意义。 急性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发生后,一系列的反应,如炎症免疫反应,乙酰胆 碱,GABAA和NMDA受体系统的破坏等会引起神经元的减少。而脑水肿,脑血管的破坏和增强 的炎症免疫反应经常会引起进一步的神经元变性,从而导致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因此,治疗 急性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目的在于调控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中的细胞因子(IL-27, IL-12, IL-1, I型IFNs等),防止神经功能缺失及细胞凋亡,保护脑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并 帮助恢复脑内正常的生理环境。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监测, 对症支持和手术治疗。但是在面对频发的脑血管病、交通事故所导致的急性脑中风与脑急 性反应性炎症患者,传统的药物不能降低急性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总是缺少一种简单而行 之有效的治疗药物。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应
用,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相关急性脑血管炎症疾病的药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脑中风包 括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或蜘蛛膜下腔出血。所述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为急性脑血管外伤后水肿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或脑功能障碍。 所述药物可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成静脉注射剂、肌肉注射剂、皮埋剂或鼻内滴 剂。所述药物需在在脑中风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8小时内,通过连续给予注射剂、皮埋剂或 鼻内滴剂的给药途径进行给药。 所述药物为静脉注射剂时,所述静脉注射剂有效剂量为0. 5mg 1. 5mg/kg体重每 12小时,自第一次给药后,给药需至少持续5天。 所述药物为肌肉注射剂时,所述肌肉注射剂有效剂量为1. 0mg 3. 0mg/kg体重每 12小时,自第一次给药后,给药需至少持续5天。 所述药物为皮埋剂时,所述皮埋剂有效剂量为5. Omg 12. Omg/kg体重每72小 时,自第一次给药后,给药需至少持续21天。 所述鼻内滴剂时,所述鼻内滴剂鼻内滴剂有效剂量浓度为0. 1 03mg/ml,5 10
次/天,自第一次给药后,给药需至少持续5天。 黄体酮(结构见下式)是口服避孕药内的一种雌性激素,由卵巢和胎盘产生,临床
上一般被用于调节生殖相关的功能作用。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 本申请提供的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治疗方法,突 破了传统的黄体酮仅用于妇产科疾病的局限,开辟了急性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治疗 的新方式和给药途径。 一系列的动物试验和临床测试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防治急性脑中 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中神经功能缺失、细胞凋亡和脑的继发性损伤,并促进脑内正常生 理环境和功能的恢复。 考虑到要坚持较长期的黄体酮治疗需要患者很强的依从性,特别对于脑中风的高 龄人及外伤性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本发明药物优先采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皮埋剂的方 式给药。 皮埋剂是一类可经针头导入皮下的控释制剂,又称皮下控释剂型.它以零级动力 学释放速率持续释放药物,释放的药物经皮下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作用,有较 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给药时间,特别适合应用于依从性不高的患者;此外皮埋剂还有 许多其他的优点如消除因间歇给药产生的峰谷现象;可在特定的作用部位以相对恒定的 速率持续释放药物,并维持药物的治疗浓度。 本发明是在制备治疗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黄体酮的应用。黄 体酮已证实是一种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不需依赖内分泌腺体的"神经甾体激素", 可在脑中的胶质细胞相应酶的作用下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实验证实活性甾体激素可与 细胞内受体结合,对脑的发育和成年期脑功能产生长期的效应,并且参与应激反应。
黄体酮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我们的动物实验提示,黄体酮对脑血管急性反应性炎症有保护作用,它可能能够通过阻滞与Na+-K+-ATP酶介 导的Na+进入脑血管和脑组织而减轻脑水肿;孕酮受体广泛的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 急性反应性炎症后给予孕酮治疗可以防止神经细胞的死亡、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另外, 黄体酮通过保护脑血管的调节功能,调节一氧化氮的形成,抗凋亡等机制发挥作用。研究显 示,在中枢神经组织中,黄体酮治疗能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减弱免疫反应,从而保护神经 元。 本发明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提供了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 症的药物中的新用途,可有效防止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引起的急性脑组织坏死,促 进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临床应用前景。


图1A为脑失血组术后3天,神经细胞坏死,胞体收縮,神经元丢失现象;图1B为黄
体酮组治疗3天,细胞及细胞间质肿胀程度轻,可见结构恢复良好的神经细胞。 图2A为脑血管创伤7天后细胞及血管周围广泛无结构区;图2B为脑血管创伤7
天后黄体酮治疗组,可见神经元结构保持和恢复。 图3为本发明的临床试验流程图; 图4为黄体酮组和安慰剂处理组急性重症中风患者颅内压比较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 此 实验中所用的注射剂和皮埋剂 注射剂为黄体酮的灭菌油溶液,含黄体酮标示量为93. 0 107. 0% (生产产家 天津制药厂,规格10mg/mL),是用天然或常规人工合成的黄体酮为原料,经过制剂学常规技 术制得的注射剂。 皮埋剂是将黄体酮加生理盐水至100mL,搅匀,用10wt^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至
7.0,滤过,浓縮至黄体酮浓度为5mg/mL,灭菌,以硅橡胶(长34mm,直径2. 4mm的管)为载
体(生产产家芬兰Leiras公司),灌封,灭菌,分别制成含黄体酮0. 5mg、 lmg和1. 5mg规
格的皮埋剂,备用。 实施例1 :长期毒性实验 大剂量的犬长期毒性试验(静脉注射15mg/kg体重,每12小时给药1次,给药时 间为20周)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皮埋剂给药240mg/kg体重,每72小时给药l次,给药 时间为24周)。 结果表明,受试动物均未见异常变化,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各主要脏器均未见异
常,说明该药应用大剂量安全无毒,临床用药将将比较安全。小鼠精神神经系统的药理学研
究结果显示,对小鼠行为活动表现及平衡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对麻醉犬心血管及呼吸系
统的指标如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及幅度及无明显影响。因此注射用黄体酮毒理学
研究表明治疗出血性脑中风安全有效,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剂量安全性范围。 实施例2 :黄体酮对大鼠脑血管障碍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雄性SD大鼠lOO只,随机分四组(l)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2)失血再灌注组通过结扎双侧颈动脉后再解除动脉夹,利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0)制作大鼠局灶 性失血再灌注脑血管障碍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模型,不给药;(3)失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 注射组(生理盐水组),同(2)建立大鼠局灶性失血再灌注脑血管障碍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 模型,术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mL,每日注射2次,连续5d ; (4)失血再灌注组+黄体酮 注射液0.5mg/kg肌肉注射组(黄体酮组);同(2)建立大鼠局灶性失血再灌注脑血管障碍 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模型,术后6h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每日给药2次(0. 5mg/kg),连续 给药5日。 建模后12, 24, 72h,和7d的各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 变化,Hoechst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并用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海马CA1区 神经细胞凋亡和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 比较。 结果显示 脑组织含水量比较脑失血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81. 3±1. 21) %, (81. 7±1. 03) % ]均显著高于黄体酮组(77. 9±0. 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 01)。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血管障碍组和生理盐水组表现 的大鼠的受损侧和对侧均有严重脑水肿,水肿区脑组织肿胀明显,透亮度增加,血管周围间 隙增宽,并可见大量灶性出血,神经细胞液化坏死现象(图1A)。而黄体酮组则明显较轻, 神经细胞坏死现象较损伤组合生理盐水注射组明显减少,尤其是细胞及细胞间质肿胀程度 轻,许多神经细胞结构仍维持良好(图1B)。 荧光Hoechst染色细胞凋亡计数(个/高倍视野)脑血管障碍组(32. 20 ±2. 71) 和生理盐水组(28. 71 ±2. 19)显著高于黄体酮组(11. 09±1. 37)相差显著(P < 0. 001)。
假手术组未见神经细胞凋亡,Bcl-2和Bax阳性细胞;黄体酮组伤后12, 24和72h 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8. 96±1.41 ;11.23士1.07 ;9. 67±1. 58,低于损伤组细胞凋亡数 33. 67±1. 96 ;29. 28±1. 07 ;26. 78±1. 83,差异显著(P < 0. 01)。黄体酮组大鼠脑组织中 Bcl-2阳性神经细胞表达高于损伤组(P < 0. 05,P < 0. 01) ,Bax阳性神经细胞表达低于损 伤组(P < 0. 01);黄体酮组损伤后12,24,72h和7d Bcl-2/Bax细胞比值分别大于损伤组 Bcl-2/Bas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 本研究结果提示,肌肉注射黄体酮的方法能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失血的 范围和程度,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减少神经细胞 凋亡,从而对脑血管障碍引起的脑中风起到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对急性脑中风患 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 实施例3 :黄体酮皮埋剂对大鼠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雄性SD大鼠80只(4 5周龄,体重150g左右),随机分为正常组、创伤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黄体酮皮埋剂治疗组。①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②创伤组,自由落体 (1000g cm)打击左顶叶制成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模型,不给药;③生理盐水组,同②制成脑 急性反应性炎症模型,术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每72h注射一次,连续7d ; 黄体酮 组,同②制成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模型,术后6h皮下埋植皮埋剂(以黄体酮质量计为1. 5mg/ 只,每72h给药一次),连续7d。创伤24h和7d后行观察指标测定(1)磁共振鼠脑T2像检查并测定两倍放大像水肿区及对侧相应区图像信号值。每侧随机选三个视野互不重叠, 计算均值。(2)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大鼠处死,开颅,以创伤灶及对侧相应处为中心各 取约3X3X4mm脑组织称湿重。烤箱ll(TC 24h后称干重。含水量=(湿重-干重)/湿 重X100%。 (3)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用CMIA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创伤水肿区与对侧相 应处面密度。面密度=脑组织面积/视野面积。每侧随机选10个视野(1X10、m2),计算 均值。(4)电镜6%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固定2处后取创伤区边缘脑组织。磷酸缓冲液洗 涤,锇酸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钠枸橼酸盐双重染色,H600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显示1).磁共振显示创伤组24h后T2像上见伤侧皮层、海马广泛长T2 影。治疗组T2加权像上,伤侧长T2范围明显减小,伤侧与对侧图像信号值差小于创伤组
(P < 0. 01);对照组较伤组无明显改变。创伤7d后磁共振信号值(加权像)治疗组创伤 侧信号值与创伤组或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创伤组,对照组伤侧信号值 明显高于对侧(P < 0. 01)。正常组与各组对侧比较无显著差异;2).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如表1所示24h创伤后,创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中,伤侧脑含水量与对侧或正常组比较升 高(P < 0. 01)。孕酮皮埋剂治疗组与创伤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 < 0. 01)。创伤及对照组 伤侧脑组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P > 0. 05)。
表1 :脑水含量百分比变化(x士s)
组别11创伤侧(%)对侧(% )
正常组创伤组 治疗组对照组10 10 10 1077. 19±0. 63 81.59±1.11# 79. 71±1. 49#* 81. 67±1. 39#------ 77. 15± 1. 35 77. 22±0. 85 77. 42±0. 88 #与正常组或对侧比较P < 0. 01 ;*与创伤组或对照组比较P < 0. 01. 3).病理切
片创伤组伤侧皮层、海马胞体收縮,细胞周围间隙加大,并可见神经元丢失;治疗组水肿 及变性、坏死较创伤组明显减轻。对照组较创伤组无明显差异。创伤24h后,治疗组伤侧 面密度明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创伤7d后,治疗组创伤侧面密度高于创伤 组或对照组(P < 0. 05);而治疗组,创伤组,对照组伤侧面密度明显低于对侧(P < 0. 01)。 4).电镜与免疫组化观察创伤组细胞及血管周围广泛无结构区(图2.A)。细胞异染色质
凝聚,细胞器破坏,核膜不清,神经纤维退行性变。微血管内皮不整,红细胞变形,组织间隙
见散在红细胞及碎片。创伤7d后,黄体酮酮皮埋剂治疗组较创伤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可 见较多神经元恢复(图2. B)。对照组较创伤组无明显改变。 该研究结果提示黄体酮皮埋剂对于脑急性反应性炎症脑水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有望成为缓慢释放地防治创伤性脑水肿的一种新的给药途径选择。 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一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某一种药物对脑中风和脑急 性反应性炎症有确切的疗效。主要因为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人群内在的异质性所 致,同时继发性脑损害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针对性治疗药物应该具备综合性特点。现 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用于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必须具备针对多种损伤因 素、改善预后的特性上,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减轻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后的继发 性脑损害,达到脑保护作用,因而临床研究的方法是发现神经保护药物作用的最有效方法。
实施例4 :黄体酮对患者的脑组织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及其预后临床研究
7
本发明以临床研究的方法,对120例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外伤患者进行了随机 双盲的科学对比研究。临床试验结果发现黄体酮可以显著促进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 患者短期和较长期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降低脑中风后的死亡率。结果提示了黄体酮给 药是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通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注册了该项目的临床研究,并通过了伦理 委员会的批准及病人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征集了 200名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患 者,年龄在20 69岁之间,按国际临床评分标准,经过复生和稳定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8的患者被投入研究,而凡是在入院前30天内接受或使用过药物如孕酮或雌激 素的、大脑严重缺氧损伤导致脑死亡的、临床条件不稳定(氧分压< 60mmHg或心脏收縮压 < 90mmHg或两者兼具)的、怀孕和处于哺乳期的和那些导致慢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被本研究 排除不采用。最终选出112名符合试验条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双盲试验(试验设计见图1), 其中32例患者在伤后8小时内进行1. Oml/kg黄体酮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肌注组),30 例患者在伤后8小时内给予1. Oml/kg黄体酮皮埋剂(皮埋组),另外58例患者给予安慰剂 肌肉注射治疗(安慰剂组),接受黄体酮治疗的患者在接下去的7天内每隔12小时进行更 进一步的注射治疗。 1)黄体酮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两组之间的同龄群组 被很好地平衡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处理组患者的用药史、给药和治疗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和人口统计特征(括号内为占总数百分比)
入院特征安慰剂/n = 58黄体酮/例数62P值
男性41(71% )44(71 % )> 0. 05
女性17(29% )18(29% )> 0. 05
平均(标准差)年龄(年)31(9% )30(11)> 0. 05
受伤到接受治疗的平均(标准差)时间(小时)3. 65(1.46% )3. 80(2. 03% )> 0. 05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平均(标准差)分数6. 1(1. 3% )6. 0(1. 8% )> 0. 05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 514(25% )16(26% )> 0. 05
原因
外伤50(86% )53(85% )> 0. 05
中风6(10% )7(11% )> 0. 05
其他2(3% )2(3% )> 0. 05
外科手术治疗19(31% )18(26% )> 0. 05
瞳孔反应
双侧正常19(33% )20(32% )> 0. 05
异常39(67% )42(68% )> 0. 05
Marshall CT扫描分级
I00
II6(10% )7(11% )> 0. 05
III17(28% )20(32% )> 0. 05
IV9(16% )9(15% )> 0. 05
V18(31% )16(26% )> 0. 05
VI8(14% )10(16% )> 0. 05 2)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国际临床评分标准)的预后评估患者结局分为
8有效(恢复良好、中等度残疾)和无利(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死亡)。结果(见表3)表明, 在治疗后的第3和6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黄体酮组中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有益的治疗作 用(p〈0.01),其中肌注组与皮埋组的治疗作用相差无统计学差异。肌注组和皮埋组均能 促进6个月的生存率,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表3 :黄体酮组与安慰剂组病人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国际标准格拉斯哥预后评
分比较(括号内为占总数百分比)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黄体酮组(n = 62)安慰剂组(n = 58)
3个月
恢复良好15(24% )6(腦)
中等13(21% )11(19% )
重度残疾12(19% )9(16% )
植物状态9(15% )12(21% )
死亡13(21% )20(34% )
6个月
恢复良好21(34% )15(26% )
中等15(24% )9(16% )
重度残疾6(腦)8(14% )
植物状态7(11% )6(腦)
死亡13(21% )20(34% ) 3)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后的二元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月后黄体酮组中45%的患 者以及安慰剂组中29%的患者出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而黄体酮治疗组中55%的患者及 安慰剂组中71%的患者出现了无的治疗结果,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6个月 后黄体酮组中58%的患者以及安慰剂组中41%的患者出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而黄体酮 治疗组中42%的患者及安慰剂组中59%的患者出现了无利的治疗结局,差异均为非常显 著(p < 0.01)。 4)功能独立性评定结果FIM评分3个月后,安慰剂组评分为7. 35 ;而黄体酮组的 评分为8. 02,两组相差异显著(p < 0. 05) ,6个月后安慰剂组为8. 95 ;肌注组和皮埋组分别 达到10. 02和9. 87,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 0. 01),这表明黄体酮治疗患者显示 了良好的功能恢复。 5)死亡率在6个月的治疗中,共有33名患者(25% )死亡,黄体酮组在6个月的 死亡率上明显较安慰剂组低,分别为18%和32%。 6)颅内压检测对黄体酮组50名患者和安慰剂处理组的35名患者在受伤后24小 时、72小时和7天进行颅内压检测,结果(见图4)表明两个处理组患者的颅内压无显著性 差异,两个黄体酮治疗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黄体酮肌注和皮埋剂给药的方法在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 症患者具有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并具有较长期脑神经保护功效。这种研究结果有 力的支持下述结论黄体酮能用来治疗和促进失血性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功能恢 复或降低死亡率,或者治疗脑细胞的病变。 对本技术领域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配方的成分改变能影响配方的一些性能。如生 物粘着力聚合物的浓度加以调节后能提供更大或更小的生物粘着力。油与水比较时,其相
9对浓度能加以改变来调节黄体酮的从药物输送系统释放速率。PH值也可以加以适当改变,
或者经调节后影响黄体酮从药物释放系统释放速率和配方的生物粘着力。 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
可有许多变形和变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
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脑中风为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或蜘蛛膜 下腔出血。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脑急性反应性炎症为外伤性血管炎症和 急性脑组织坏死或脑功能障碍。
4. 如权利要求1 3之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备成静脉注射剂、肌肉注 射剂、皮埋剂或鼻内滴剂。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静脉注射剂,所述静脉注射剂有 效剂量为0. 5mg 1. 5mg/kg体重每12小时,有效疗程为5天。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肌肉注射剂,所述肌肉注射剂有 效剂量为1. 0mg 3. 0mg/kg体重每12小时,有效疗程为5天。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皮埋剂,所述皮埋剂有效剂量为 5. 0mg 12. 0mg/kg体重每72小时。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鼻内滴剂,所述药物为鼻内滴剂 为浓度0. 2mg/ml,有效剂量为1 2ml/天,有效疗程为5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可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成静脉注射剂、肌肉注射剂、皮埋剂或鼻内滴剂。所述药物需在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后8小时内,通过连续给予注射剂或皮埋剂的给药途径进行给药。本发明有益效果主要体现为提供了黄体酮在制备治疗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中的新用途和技术,可有效防止脑中风和脑急性反应性炎症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及细胞凋亡,并保护脑血管受损的继发性损伤和组织坏死,帮助恢复脑内正常的免疫和生理环境,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A61P9/00GK101780093SQ20091025287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4日
发明者严伟琪 申请人:严伟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