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乘员救生吊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98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坦克乘员救生吊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从坦克的炮塔门救出乘员的一种工具,具体是一种由涤纶带和海绵垫组成的环状组合。
背景技术
由于我军装甲部队没有制式的救生搬运器材,经过试验和比较,它具有设计合理、 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用于现有各种型号坦克乘员救护的特点。2名救护人员从坦克内救护1名无自主活动的伤员时间,由原来徒手救护的25 30分钟缩短至3 5分钟,提高了抢救效率。适用于坦克乘员在安全门不能正常使用时伤员的救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制作简单,应用方便快捷的救生工具。吊带的具体技术方案是,有一条一端带有锁扣的外包有迷彩布包裹的涤纶带,在带上适当位置装有两条半环形涤纶带,其作用是用于施救人员进行提拉的受力带。海绵保护垫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两组由迷彩布包裹的两端缠绕在上述半环形带中间的受力带上的椭圆形海绵构成,它作为接触伤员的主要受力部位,当施救时位于伤员腋下,因腋下有许多血管神经走行,防止其在施救过程中受力不均和过大而损伤,故设该海绵保护垫。当坦克内伤员无法自主从安全门逃生时,一名救护人员经炮塔门进入车内,将吊带固定在伤员腋下后,在车外的救护人员可利用提拉带将伤员救出。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自身重量较轻的优点。适用于无腰椎骨折和胸腹部无开放伤的伤员抢救。


图1为吊带的展开示意图;图2为吊带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吊带的右视示意图;图4为吊带的俯视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带部分均由涤纶带外包裹迷彩布制作,保护垫由迷彩布包裹的两端缠绕在受力带上椭圆形海绵构成。吊带施例。见图1,本例的吊带长130厘米、宽3. 5厘米,外有迷彩布包裹,一端固定有锁扣1 ;距锁扣30厘米和70厘米处分别固定有2块长20厘米、宽6厘米的双层海绵护垫2 ;距每个护垫两侧2厘米处分别固定有2条长约150厘米的提拉带3。上述所有尺寸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权利要求
1.一种坦克乘员救生吊带,包含1条一端带有锁扣的涤纶带,2组由迷彩布包裹的两端缠绕在涤纶带上的椭圆形海绵护垫、2条固定在护垫两端的提拉带,其中海绵护垫在救护过程中为主要受力部分,并能起保护腋窝处血管神经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坦克乘员救生吊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带一端固定有一锁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坦克乘员救生吊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带上固定有两组由迷彩布包裹的两端缠绕固定在涤纶带上的椭圆形海绵护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坦克乘员救生吊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带上每个护垫两侧分别固定有两条提拉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坦克乘员救生吊带,一种用于从坦克的炮塔门救出乘员的一种工具,包含1条一端带有锁扣的涤纶带,2组由迷彩布包裹的两端缠绕固定在涤纶带上的椭圆形海绵护垫和护垫2条固定在护垫两端的提拉带;其中海绵护垫在救护过程中为主要受力部分,并能起保护腋窝处血管神经作用;如此形成的救生吊带,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筋单、携带方便、适用于现有各种型号坦克乘员救护的特点。解决了目前我军装甲部队没有制式的救生搬运器材问题。
文档编号A61F5/00GK102210618SQ20101016212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吴安东, 徐松江, 李恒斌, 贾文鹏, 马建军 申请人:徐松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