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522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 “粉刺” “酒刺” “暗疮”等,是由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痤疮是一种损容性的皮肤疾病,易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目前,西医治疗痤疮主要是采取内服抗菌消炎为主药物或维A酸类药物,但有些抗菌消炎药物含有四环霉素,如果长期服用,会加重肝、肾的负担。中国医学研究表明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根据中医理论,针对痤疮的发病机理,以疏风清肺、清热祛湿、活血散瘀为治则,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西医采用抗菌消炎的药物药治疗痤疮会加重肝、肾负担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方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无副作用的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5 20份、桅子5 20份、柴胡 5 20份、当归5 20份、白芍5 20份、茯苓5 20份、白术10 30份、薄荷5 15 份、枳壳5 20份、夏枯草5 20份、蒺藜5 20份、桑白皮5 20份、地骨皮5 20份、 金银花10 40份、地丁 10 40份、甘草5 15份。本发明的优先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15份、桅子15份、柴胡15份、当归12份、白芍12 份、茯苓10份、白术20份、薄荷6份、枳壳15份、夏枯草15份、蒺藜15份、桑白皮12份、地骨皮12份、金银花30份、地丁 30份、甘草1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桅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柴胡具有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补气生精的功效;白芍具有通顺血脉、养血柔肝,缓中敛汗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解毒、疏肝解郁、舒缓发痒的功效;枳壳具有健脾开胃、理气宽中、行痰消积的功效;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散结的作用;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桑白皮具有泻肺火邪、利水消肿的功用;地骨皮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地丁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消肿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本发明组合物中的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共奏疏风清肺、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理气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5%,治愈率达75%。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15g、桅子 15g、柴胡15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0g、白术20g、薄荷6g、枳壳15g、夏枯草15g、蒺藜 15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金银花30g、地丁 30g、甘草IOgo实施例2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log、桅子 20g、柴胡5g、当归10g、白芍20g、茯苓5g、白术10g、薄荷10g、枳壳10g、夏枯草5g、蒺藜 2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金银花20g、地丁 10g、甘草5g。实施例3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20g、桅子 5g、柴胡10g、当归15g、白芍5g、茯苓15g、白术30g、薄荷5g、枳壳20g、夏枯草10g、蒺藜 12g、桑白皮5g、地骨皮10g、金银花40g、地丁 25g、甘草12g。实施例4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5g、桅子 10g、柴胡20g、当归5g、白芍10g、茯苓20g、白术25g、薄荷15g、枳壳12g、夏枯草20g、蒺藜 5g、桑白皮15g、地骨皮20g、金银花25g、地丁 15g、甘草15g。实施例5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12g、桅子 Sg、柴胡12g、当归20g、白芍15g、茯苓12g、白术15g、薄荷Sg、枳壳5g、夏枯草12g、蒺藜 10g、桑白皮20g、地骨皮5g、金银花10g、地丁 40g、甘草8g。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 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8厘米,进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5 30岁。二、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药期间忌酒、辛辣、油腻之
P
BFI ο三、疗效标准
(1)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好转;
(3)有效症状和体征一部分好转;
(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症状如前。 四、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5 — 30天,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3例, 无效3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五、典型病例
病例1 杨某,男,23岁,患者痤疮史2年,就诊时面部痤疮为疖肿样,腮部及颂部皮肤多处红肿,有脓头,间杂多个粉刺分布。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7天,痤疮开始减轻,红肿逐渐变化;继续服药7天后,脸上痤疮基本消除,只留有轻微的红痕;又继服7天以巩固疗效,痊愈,后随访没见复发。病例2:于某女,28岁,就诊时见额部、鼻颊、面部呈圆锥形突出的有米粒、绿豆样的丘疹、脓疱、呈白头粉刺。病史长达1年之久。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10 天,青春痘、粉刺开始萎蔫消退,继续服药14天后,面部痘痘基本消除,痊愈。病例3:李某,女,19岁,学生。自诉学习压力过大及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并有“青春痘”长出,常用手挤,已遗留少数凹坑。就诊前期出现了大量青春痘,连续3周也未能自行消退。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5天,其面部痘痘开始明显缩小,继续服药至14 天,痘痘开始萎蔫、红印开始消退,继续服药至21天,面部青春痘全部消除,后随访尚未出现复发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5 20份、桅子5 20份、柴胡5 20份、当归5 20份、白芍5 20份、 茯苓5 20份、白术10 30份、薄荷5 15份、枳壳5 20份、夏枯草5 20份、蒺藜 5 20份、桑白皮5 20份、地骨皮5 20份、金银花10 40份、地丁 10 40份、甘草 5 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15份、桅子15份、柴胡15份、当归12份、白芍12份、茯苓 10份、白术20份、薄荷6份、枳壳15份、夏枯草15份、蒺藜15份、桑白皮12份、地骨皮12 份、金银花30份、地丁 30份、甘草10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牡丹皮5~20份、栀子5~20份、柴胡5~20份、当归5~20份、白芍5~20份、茯苓5~20份、白术10~30份、薄荷5~15份、枳壳5~20份、夏枯草5~20份、蒺藜5~20份、桑白皮5~20份、地骨皮5~20份、金银花10~40份、地丁10~40份、甘草5~15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疏风清肺、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理气的功效,其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作用可靠,其各组分药源广、配制简便、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17/10GK102406765SQ20111039024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日
发明者孙胜波 申请人:荣成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