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25163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对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动脉瘤内的闭塞性肿块进行支承的桥接装置。
【专利说明】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以下描述的本发明涉及针对宽颈动脉瘤的处理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出血性中风占每年中风人口的20%。出血性中风通常由于动脉瘤的破裂而发生,导致出血进入脑组织中并且脑组织产生梗死。这能够造成立即死亡,以及多种知名的神经型缺陷,诸如瘫痪、失明、失聪、或失衡。即使脑中的动脉瘤不破裂,所述动脉瘤也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学症状。动脉瘤可以通过闭塞式材料来填充以防止破裂并且缓解神经学症状,所述闭塞式材料诸如栓塞性线圈、流动改性剂、支架或栓塞性聚合物(乙烯基乙烯醇、氰基丙烯酸酯等)。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颅内血管中的多种动脉瘤而言是有前景的。然而,颅内血管包括许多分支和分叉,在所述分支和分叉处引入动脉分成两个引出动脉。大颈部的动脉瘤(大于4毫米,其中圆顶颈部比大于二)通常在这些分叉处形成,并且这些动脉瘤的位置和开口通常使得放置在动脉瘤内后,难以保持闭塞式材料不从动脉瘤中滑出并且进入动脉,从而阻塞引出动脉。这能导致栓塞性中风,所述栓塞性中风与该疗法意图于防止的出血性中风同样严重。


【发明内容】

[0003]以下描述的装置和方法提供用于将靠近血管分叉或三叉的宽颈动脉瘤闭塞,以及在维持或生成用于血液从进给血管流到分叉的两个分支中的通畅的流动路径的同时,将闭塞式材料放置在动脉瘤中。该装置包括符合血管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并且通过能够在脑血管动脉瘤附近展开的输送系统输送,并且在将栓塞性材料保持在动脉瘤的颈部处或略微疝脱到动脉瘤的颈部中的同时允许通畅的动脉流动。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几何形状和机构配置成使得将该装置保留在放置该装置的血管中并且维持放置该装置的血管的通畅性。该装置输送系统配置成在通过荧光透视、超声、MRI等可视化的情况下以高度准确性通过微导管来输送该装置。该装置输送系统允许该装置的突起式区段的操纵和扩张以符合血管。
[0004]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配置成放置在载瘤血管中,跨过动脉瘤。动脉瘤能定位在分叉内或靠近分叉。分叉解剖结构包括基底动脉的远端以及在许多其它实施例中大脑中动脉开始的位置。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还能放置成跨过不在分叉处而是形成到大致非分叉的血管侧壁中的动脉瘤。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配置成足够粗以允许血液穿过其开口壁,但是足够紧以保持栓塞性线圈困在动脉瘤内,从而使得该栓塞性线圈不能从动脉瘤中突伸到载瘤血管中。
[0005]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能包括筒形第一端和筒形第二端。该装置的中央区域能包括突起式或大致半球形的构造。中央区域能包括比筒形第一端、筒形第二端、或筒形第一端和筒形第一端两者更大的开口区域。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能配置有具有中空管腔筒形第一端并且在其它端部处封闭。封闭的其它端部能包括在网孔或支柱元件之间的开口,所述开口在一些区域中比该装置的中央区域更大。
[0006]该装置能包括网孔。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能包括扩张的金属结构,所述扩张的金属结构例如通过将管分切或激光切割来形成支柱而形成。该装置的网孔或支柱能略微延伸到动脉瘤中以保证栓塞性材料不覆盖分支动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脑血管的示意性图,示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放置。
[0008]图2是脑血管的示意性图,展示Willis环和补给Willis环的动脉,还示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放置。
[0009]图3和4展示用于在桥接分叉动脉瘤中使用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
[0010]图5和6展示用于在桥接分叉动脉瘤中使用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其具有改型的近侧区域以在引入血管中提供附加保持动力。
[0011]图7展示不透射线标记件在桥接装置上的不同位置中的放置。
[0012]图8展示用于将桥接装置固定到输送线的接附机构。
[0013]图9a_9g展示将桥接装置输送到分叉动脉瘤的部位的数个步骤。
[0014]图10展示在分叉动脉瘤的部位处完全展开的桥接装置。
[0015]图11展示在放置桥接装置之后以闭塞式材料填充动脉瘤囊的步骤。
[0016]图12展示跟随最初形成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围绕建造芯棒包裹用于最终成型。
[0017]图13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该装置包括近端、远端、以及在该近端和远端之间的数个不同区段。
[0018]图14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一端,其中该装置包括端部区段、第一中间区段、第二中间区段、以及中央区段。
[0019]图15展示以图14的该装置的方式形成的完全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但是示出所有该装置区段。
[0020]图16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平面图案,其中该装置由平坦片材来制作并且在中间区段的任意形成之前制作。
[0021]图17展示由图13的平面图案来制作并且围绕轴向地伸长的筒形形状形成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其中进一步的形成在近侧和远侧第一中间区段中以及在中央区段中产生不同的图案。
[0022]图18展示制作成筒形形状但是具有较大长度的第二中间区段和较短长度的端部区段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
[0023]图19展示制作成轴向地伸长的筒形形状且具有比图18的该装置更短的第二中间区段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
[0024]图20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类似于图13的平面图案的平面图案,不同之处在于两个第一中间区段和中央区段比图16的平面图案的两个第一中间区段和中央区段更长并且更横向地设置。
[0025]图21展示由图20中示出的平面图案来制作并且形成筒形形状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
[0026]图22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平面图案(诸如展示杆部几何形状的细节的图20的平面图案)的放大图。
[0027]图23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斜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形成筒形形状并且由平面图案(诸如图20中示出的平面图案)构成。
[0028]图24展示筒形地形成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斜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具有比图23中的该装置更少的剧烈弯曲。
[0029]图25a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
[0030]图25b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的颈部的市售的脑血管支架。
[0031]图25c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的颈部并且部分地处于动脉瘤的颈部内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
[0032]图26a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大型脑血管动脉瘤。
[0033]图26b展示大型脑血管动脉瘤,其中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的颈部的市售的脑血管支架。
[0034]图26c展示大型脑血管动脉瘤以及略微疝脱到动脉瘤颈部中和两个分叉引出血管中的第二个中的程式化的装置。
[0035]图27a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
[0036]图27b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大型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的颈部的市售的脑血管支架。
[0037]图27c展示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颈部和流动血管中的分叉的程式化的装置。
[0038]图28a展示在三叉处的小脑血管动脉瘤以及略微疝脱到动脉瘤颈部中和三叉引出血管中的两个中的程式化的装置。
[0039]图28b展示定位在血管分叉处的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的颈部的市售的脑血管支架。
[0040]图28c展示脑血管动脉瘤以及放置跨过动脉瘤颈部和流动血管中的分叉的程式化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图1和2以足够细节示出脑血管,以展示在下面的说明中示出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使用。桥接装置I以示例性放置来示出。桥接装置通过输送导管2来输送到血管缺陷的这个部位。作为意图于使用栓塞性植入的环境的神经血管以血液通过颈部的每侧上的颈动脉和椎动脉来补给脑3。重要的动脉包括颈部中的颈总动脉4和补给眼部动脉6的颈内动脉5。外部颈7补给上颌动脉8、脑膜中动脉9、以及颞浅动脉10 (前叶)和11 (顶叶)。椎动脉12补给基底动脉13和脑动脉,所述脑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14和大致在15处指示出的Willis环。椎动脉的虹吸管12a出现在接近Willis环的脊椎上的颅内血管中。还通过颈内动脉来补给的是大脑前动脉16和大脑中动脉17,以及包括后交通动脉18和前交通动脉19的Willis环。颈内动脉5的虹吸管5a出现在接近到Willis环中的颈部上的颅内血管中。这些动脉大体上具有约I毫米至5毫米的内径,最常见地从2至4毫米。在此描述的该方法和装置允许进入这些动脉并且允许将桥接装置放置跨过靠近这些动脉的分叉的动脉瘤。在图1中,示出插入式导管2和桥接装置I穿过颈总动脉4和颈内动脉5,所述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将成为用于桥接装置的常用进入路径,其中桥接装置设置在基底动脉13和大脑后动脉14内,跨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0的颈部。
[0042]图2以示意性视图示出同样的血管,所述视图更好地展示Willis环和补给这个重要的解剖特征的动脉。Willis环15是将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从而将左右椎动脉)连接到大脑前动脉16、大脑中动脉17、以及大脑后动脉14的动脉环。该系统提供血液到脑动脉的冗余补给。形成颈内动脉5的整体部分的颈虹吸管5a在这个视图中更清晰可见。在大脑内部,在颈动脉、椎动脉(以及那些远离虹吸管的动脉的部分)、以及基底动脉的颅内部分中的分叉处,在Willis环中,或甚至大脑内更深处出现的动脉瘤可以通过以下描述的桥接装置和输送系统来处理。图2示出一示例性用途,其中输送导管2插入通过椎动脉到达基底动脉以利用桥接装置处理血管缺陷20 (在这种情况下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0043]图3和4展示用于在桥接分叉动脉瘤中使用的突起式桥接装置。桥接装置I包括支架状线框结构,所述线框结构在轮廓上是大体上管状的,但是将其大部分壁材料移除。桥接装置是高度柔性的、可压缩的、可纵向地扩张的、以及可径向地压缩和扩张的,并且当将各端部固定到分叉动脉瘤的任一侧上的血管分叉区段时能在血管内操纵以将其塑型以获得球根状的中央部。桥接装置特征在于远侧区域21、近侧区域22、以及中央区域23。远侧区域用作锚固部分,以将该装置的远端紧固在第一引出血管中。近侧区域用作锚固部分,以将该装置的远端紧固在引入血管中。中央区域用作桥接区域和支承架,以将动脉瘤的颈部桥接并且将栓塞性材料保持在动脉瘤中并且维持第二引出血管的通畅性。
[0044]对应于该装置的远端的远侧区域(远侧指的是意图于设置在血管内最深处(对于动脉起始处而言最远)的区域,所述区域大致对应于该装置的距身体中的输送导管或插入点最远的端部)包括设置有对准的相对的顶点26和27的两个之字形区段24和25 (两个相对的之字形区段形成菱形格状区段28,其特征在于之间的由相对的V形支柱对的支柱来限定的菱形形状的开口)。将之字形区段超弹性地或弹性地偏压,以向示出的大致筒形构造打开,以便扩张以接合壁动脉,在所述壁动脉中布置有足够合规性错配,以将远侧区域固定在动脉内。
[0045]对应于该装置的近端的近侧区域(近侧指的是意图于设置成最靠近动脉的起始处的区域,所述区域大致对应于该装置的最靠近身体中的输送导管或插入点的端部)包括设置有与近侧指向顶点32对准的顶点31的之字形区段29和数个V-形元件30 (形成间隔的、不连续的菱形格状区段33,其特征在于由相对的V形支柱对的支柱来限定的菱形形状的开口)。将之字形区段超弹性地或弹性地偏压,以向示出的大致筒形构造打开,以便扩张以接合动脉的壁,在所述动脉的壁中布置有足够合规性错配,以将近侧区域固定在动脉内。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在所述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的扩张的构造中建立具有以下尺寸的筒形结构,所述尺寸匹配或略微超过所述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将放置的血管的直径。尽管V形元件是优选的(对于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二者而言),但是之字形区段能被取代地配置为具有U形元件的正弦曲线或波浪状的区段,用于在更大的环境中使用。
[0046]中央区域23意图于是球根状,并且在所述中央区域的扩张的构造中从由远端和近端建立的筒部径向地突伸。中央区域包括具有对准以在靠近该装置的中央处相遇顶点的一对相对的之字形区段34和35,所述之字形区段再次形成菱形格状区段36 (即,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的中央指向的顶点与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的中央指向的顶点对准)。这个成对的之字形或菱形格状区段在其近端处结合到近侧区域的远端。近侧指向顶点37利用螺旋导向支柱区段39来连接到之字形区段29的远侧指向顶点38,所述螺旋导向支柱区段沿相对于由远侧和近侧区域建立的筒的螺线或螺旋路线从远侧指向顶点38延伸到近侧指向顶点37。类似地,成对的之字形或菱形的格状区段36在其远端上结合到远侧区域的近端。远侧指向顶点40利用螺旋导向支柱区段42来连接到之字形区段29的近侧指向顶点41,所述螺旋导向支柱区段沿相对于由远侧和近侧区域建立的筒的螺线或螺旋路线从远侧指向顶点40延伸到近侧指向顶点41。将之字形区段和螺旋支柱超弹性地或弹性地偏压,以向示出的大致筒形构造(比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更大的直径)开口,以便扩张以接合放置所述大致筒形构造的动脉的两壁并且将动脉瘤开口颈部桥接。螺旋导向支柱提供在中央区域与近侧区域和远侧区域两者之间的铰链连接。由于中央区域意图于从该装置的中央轴线隆起和突伸,因此所述中央区域优选地不含除螺旋支柱、之字形区段、以及标记件之外的附加结构,以使得根据以下描述的程序,所述中央区域不受到在安装期间的变形影响而收缩。
[0047]在桥接装置的近端处,该装置通过电解式分离接头44和数个系带45来可移除地接附到输送线43。系带是与该装置的其余部分成一体地形成的附加支柱,所述系带围绕由近侧区域区段建立的筒形容积延伸,以沿该装置的一侧结合分离接头。输送线延伸通过插入式导管2。
[0048]桥接装置可折叠成小直径构造,所述小直径构造适配在输送导管的远端内部,并且能穿过输送导管的内腔,用于导航通过患者的血管来插入身体中,并且从远端展开。如展示的那样,桥接装置处于其扩张的大直径构造中,所述桥接装置在从输送导管的远端弹出之后采取所述扩张的大直径构造。
[0049]桥接装置包括放置在远侧区域上的数个不透射线标记件46。如展示的那样,远侧标记件放置在该装置的最远侧之字形区段的远侧指向顶点上。在这个纵向位置、远侧之字形区段24的远侧顶点处设置三个标记件。附加标记件47放置在靠近远侧区域的螺旋支柱上,标记出远侧区域的近侧部分。数个不透射线标记件48放置在中央成对的之字形区段的中央顶点处(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每个中央顶点利用其自身的标记件来标记)。同样地,不透射线标记件49靠近近侧区域放置在螺旋支柱上,标记出近侧区域的远侧部分。如展示的那样,近侧标记件在螺旋支柱上放置在刚刚远离该装置的最近侧之字形区段的远侧指向顶点。不透射线标记件有助于以下描述的放置该装置的方法。
[0050]图4是图3的桥接装置的示意图,示出该装置在打开并且张开在平坦面上的情况下的样子。图4示出图3的所有相同细节,并且提供之字形区段、螺旋支柱、以及系带的附加视图。如能在这个图中看出的那样,螺旋支柱39将远侧之字形区段25的近侧指向顶点41与中央区域的周向位移至少两个其它顶点的远侧指向顶点40连接。
[0051]如从图3和4中出现的那样,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其与远侧区域相对)特征在于远侧指向顶点,以及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 (其与近侧区域相对)特征在于近侧指向顶点。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各远侧指向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42来结合,所述螺旋导向支柱从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初始远侧指向顶点延伸到远侧之字形区段25的从初始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类似地,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的各近侧指向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结合,该螺旋导向支柱从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初始近侧指向顶点延伸到近侧之字形区段29的从初始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位移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顶点(使用之字形区段的顶点作为围绕该装置的圆周的测量单位)。
[0052]图5和6展示用于在桥接分叉动脉瘤中使用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该桥接装置具有改型的近侧区域以在引入血管中提供附加保持动力。这个装置相对于在图3和4中示出的装置改型,具有在近侧区域中的附加的其它之字形区段50。这个附加之字形区段的V形区段与之字形区段29的V形区段对准,其中之字形区段50的远侧指向顶点51与之字形区段29的近侧指向顶点52对准。这些相对的之字形区段形成比图3和4的对应单个之字形区段更长的菱形格状区段,并且当在分叉处植入时在引入血管内提供附加保持动力。图5和6的桥接装置的其它元件可以与在图3和4中示出的对应元件相同。
[0053]图7展示将不透射线标记件放置在桥接装置上的不同位置中。标记件46包括任意不透射线材料,设置成围绕线框结构的在之字形区段24的V形元件最远侧末梢附近的小部分。类似的标记件在中央区域放置在成对的之字形区段34和35的顶点31和32之间的接头处,并且还在近侧区域放置在之字形区段29的V形元件的远侧顶点处。
[0054]图8展示用于将桥接装置固定到输送线的接附机构。接附机构包括在输送线43的远端处的止动球53和在系带45的近端处的止动接收件54。为将桥接装置接附到输送线,将止动球压入止动接收件中。接头覆盖有不透射线标记件55。为将桥接装置从输送线中拆除,在通过输送线或相关联的导体来将电流施加到接头时将电解式分离接头44电解式地切断。可以使用机械式分离机构。
[0055]图9a_9g展示将桥接装置输送到分叉动脉瘤的部位的数个步骤。处理分叉动脉瘤的方法在这些图中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中展示,因为这是能利用桥接装置来处理的常见宽颈动脉瘤。图9a-9g设定在Willis环15中,处理在基底动脉13分割成左和右大脑后动脉18的点处的宽颈动脉瘤20。程序将由外科医生利用荧光透视在可视化下执行。
[0056]如图9a所示,外科医生已利用设置在导管内的输送线和安装在输送线的远侧末梢上的桥接装置来将输送导管2通过患者的血管插入,以使得导管2的远侧末梢设置在大脑后动脉14内。利用大脑后动脉14中的导管末梢,外科医生向近侧拉动输送导管,同时向远侧保持桥接装置,将桥接装置部分地从输送导管中展开,以使得远侧区域处于导管外部并且自由扩张(超弹性地或弹性地,取决于包括该装置的材料)。在扩张时,桥接装置的远侧区域接合大脑后动脉的内壁。在荧光透视下看见将远侧区域从插入式导管中释放。该装置的支柱和线将可能在当前荧光透视系统下不可见,因此外科医生将依赖于不透射线标记件。在这个第一步骤中,标记件46的远侧设定出现在输送导管的外部,确认远侧区域展开。
[0057]如图9b所示,外科医生已抽出插入式导管2以释放该装置的承载不透射线标记件47的区域,所述区域标记远侧区段的近侧部分。外科医生将展开该装置,向近侧拉动该装置或向远侧推动该装置,以在该方法中的这个点或之后将这个远侧“边缘”标记件与动脉瘤的颈部的远(最远离导管末端)边的边缘对齐。
[0058]如图9c所示,外科医生已进一步抽出插入式导管2以释放中央区域,以使得该装置的承载不透射线标记件48的区域展开,以及标记件在荧光透视上出现。所有六个中央区域不透射线标记件应当可见。单个边缘标记件靠近远边仍可见,以及远侧标记件46在大脑后动脉中更深处可见,确认远侧区域21仍正确地定位。
[0059]如图9d所示,外科医生已抽出输送导管2以完全地释放中央区域,以使得近侧不透射线标记件49在荧光透视上出现。外科医生将操纵该装置,向近侧推动和/或向远侧拉动,以在该方法中的这个点或之后将这个远侧“边缘”标记件与动脉瘤的颈部的近(最靠近导管末端)边的边缘对齐。
[0060]如图9e所示,外科医生已向远侧推动输送线43,维持输送导管2在位,以完全地释放中央区域,以向远侧朝向分叉推动近侧区域。这导致中央区域的扩张,以及各个螺旋支柱和之字形区段扩散遍布分叉,促使至少一个或两个支柱或V形元件与动脉瘤颈部对合。这通过不透射线标记件朝向颈部的移动来指示出,如展示的那样,以使得近侧不透射线标记件49在荧光透视上出现。再次地,单个远侧边缘标记件靠近远边仍可见,以及远侧标记件46在大脑后动脉中的更深处可见,确认远侧区域21仍正确地定位在大脑后动脉内。
[0061]如图9f所示,外科医生已继续利用输送线43操纵桥接装置,在必要时推动和拉动以实现中央区域的最佳桥接动脉瘤颈部的形状。
[0062]如图9g所示,外科医生已向近侧抽出输送导管2,以完全地释放桥接装置,包括释放固定到系带的远端的不透射线标记件55。进一步的操纵可以是必要的,以确保中央区域支柱和V形元件最佳定位在动脉瘤颈部上方,远侧边缘标记件仍与颈部的远侧边缘共同定位,以及近侧不透射线标记件49与基底动脉的远侧部分共同定位。当外科医生对放置满意时,他操作连接到电解式分离接头44的电源以将输送线43与桥接装置切断。尽管桥接装置在当前成像技术下将不可见,但是桥接装置在这个图9g中示出,以展示典型放置。在与输送线分离之后,桥接装置存放在分叉内,其中近侧区域扩张以接合基底动脉的壁,如图9g所示。尽管将通常期望永久植入,但是该装置可以用作临时支承架以协助放置线圈,以及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法可以通过抽出桥接装置到输送导管的远侧区段中并且在输送闭塞式装置或材料之后从分叉中移除桥接装置来完成。
[0063]图11展示在放置桥接装置之后利用闭塞式材料来填充动脉瘤囊的步骤。如展示的那样,输送导管和输送线已抽出,以及其它输送导管56已插入通过血管、通过由近侧区域22限定的内腔、离开该装置、通过中央区域23的支柱或区段之间的空间、并且进入动脉瘤20中。外科医生将使用这个导管以输送闭塞式材料,所述闭塞式材料可以包括展示的栓塞性框架线圈57、栓塞性线圈、液力线圈、或栓塞性材料。在放置栓塞性材料之后,从该装置的主轴线(相对于由远侧和近侧区域建立的直径)突伸的中央支柱和V形元件将作为支承架以将栓塞性材料(特别是最精细栓塞性线圈环)保持在位并且防止栓塞性材料掉出动脉瘤囊以阻塞相对的大脑后动脉。
[0064]尽管该方法参照在基底动脉的末端处产生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来展示,但是该方法能用于处理在大脑中动脉17、颈内动脉5、前交通动脉19 (在大脑前动脉16处)、小脑上动脉、胼周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延续)、小脑后下动脉的分叉、或任意其它分叉处的分叉动脉瘤。每个分叉特征在于引入动脉、第一引出动脉、以及第二引出动脉,所述引入动脉、第一引出动脉、以及第二引出动脉在图9a至9g的展示中对应于基底动脉、左后交通动脉、以及右后交通动脉。
[0065]桥接装置能制成各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之字形区段的数量改变,各区段的长度或螺旋形支柱的长度改变,或在不同之字形区段中的V形元件的数量改变。这些不同实施方式在以下图中描述。图12展示附在芯棒62上组装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的实施方式。装置61包括远端区域21、近端区域22、以及中央区域23,所述远端区域包括之字形区段63d,该之字形区段包括V形区段64d,所述近端区域包括之字形区段63p,该之字形区段包括V形区段64p。中央区域包括两个第一中间螺旋支柱区域65、两个第二中间之字形区段67d和67p、以及多个螺旋地定向的中央支柱69,每个所述第一中间螺旋支柱区域包括多个第一中间螺旋导向支柱66,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之字形区段具有多个第二中间V形支柱68,所述中央支柱将第二中间V形支柱的之字形区段的顶点结合在螺旋地定向的中央支柱的任一端部上。这个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能关于横向于纵向轴线延伸的轴线对称。图13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的侧视图,阐明端部区域63d和63p、中央区域69、第一中间支柱区域65。将每个之字形区段结合的螺旋导向支柱如所描述的关于图3和4的螺旋导向支柱那样围绕由该装置限定的容积从一个之字形区段的顶点周向延伸到下一个之字形区段的从初始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位移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顶点或更多(使用之字形区段的顶点作为围绕该装置的圆周的测量单位)。
[0066]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通过切割图案来制作。能将图案切割成装置的平坦片材,所述片材随后辊轧并且其端部固定到彼此。平坦片材的实施方式能使用激光切割,电火花加工(EDM)、线式EDM、光化学蚀刻、机械加工、或其它方式加工来制作。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装置61能使用以上用于平坦片材实施方式的逐件列出的方法学来从管状的毛坯切割。
[0067]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能由诸如镍钛诺、形状记忆镍钛诺,马氏体镍钛诺、超弹性或伪弹性镍钛诺、不锈钢、钛、钴镍合金、钽等的材料来制作。装置61能是可锻的,或所述装置能弹性地向外偏压以自扩张。
[0068]在加工之后,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能从第一、较小内径扩张或膨胀到第二、较大内径。装置61随后能临时地关于芯棒62固定。随后能有选择性地扭曲装置61以扩张并且重新配置特定区域,特别是螺旋形区域,诸如中央区域69或一个或两个第一中间区域65。随后能加热设定装置61以保持所述装置的形状。例如,当由超弹性镍钛诺制成时,装置61由能在约450°C至约550°C的温度下加热设定同时以特定形状来维持的镍钛诺制作,在这之后能移除温度和约束,使该装置成为最终的不受应力的构造。可选的淬火(诸如利用水)能用于迅速冷却装置61。取决于使用的质量、材料、以及温度,加热设定时间能在从约I分钟至约15分钟的范围内。图12展示可能用于使用不同的平面图案、不同的材料、不同数量的支柱、以及不同的支柱厚度、宽度、以及长度的装置的多个构造中的一个。支柱的数量能在约6与约16或更多之间改变,以及优选地在约8与14之间,所述支柱具有占据各支柱之间的间隔的大致类似数量的槽。
[0069]图14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70的远端的侧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包括端部区域71、第一中间区域72、第二中间区域73、以及中央区域74。在这个构造中,装置70是与图12的装置61大致相同或类似的。
[0070]图15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75的侧视图,包括两个端部区域76、两个第一中间区域77、两个第二中间区域78、以及中央区域79。
[0071]参照图15,两个第一中间区域80配置成提供纵向轴线的向外弯曲。中央区域81还配置成用于轴向弯曲。两个端部区域82和两个第二中间区域83包括大致生硬的并且抵抗纵向轴线的向外弯曲但是在动脉或血管内提供优越的环向强度并且保持动力的之字形区段、维持局部的菱形、菱形、或波浪形结构。此外,中央区域79大致松垮地配置有在各支柱或元件之间的大空间并且允许血液从中流过。第一中间区域77进一步配置成用于比端部区域76或第二中间区域78更大的开口空间。第一中间区域77当放置成跨过分叉或三叉引出血管时能是有利的并且在不受到栓塞的情况下允许持续的血液流。如展示的那样,端部区域76能配置有向外锥形部以有助于保持在血管壁内。
[0072]图16展示对应于管状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61、70或75的平面图案84。平面图案84包括多个端杆85、多个第一中间杆86、多个第二中间杆87、及多个中央杆88。在图16中,平面图案84包括多个重复的图案,例如沿横向方向的10个重复的图案,但是如在此描述的那样,这个数量能改变。端部区域85形成为彼此互相连接的起伏或“V”形图案。端部区域85还能形成为多个大致菱形形状的图案。端部区域85在它们的内端部处互相连接到第一中间区域杆或支柱86的外端部。在图16的装置中,第一中间支柱86的内端部连接到第二中间支柱87的外端部,但是连接不是对称的,而是略微偏离连接“V”形图案的弧形的中央。第一中间支柱配置有轻微的波状但是还能是笔直的,更强烈地是“S”形,或者以一些其它适合的波状或几何图案成形。这个平面图案84能用于编程切割系统以在管状的毛坯中形成图案。替代地,这个平面图案84能制作成平坦片材,所述片材随后周向辊轧以及端部焊接或以其它方式固定。
[0073]在展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的说明提供三个纵向格状和十个周向重复的图案。杆的宽度是约65微米,以及材料的壁厚度是约74微米。展示的平面图案84能适合用于直径约2.464毫米的管道,或从所述管道切割。管状毛坯的直径能取决于应用方式来改变。壁厚度能从约0.25毫米改变到约0.5毫米,随后改变到约0.20毫米。杆部或支柱宽度能从约0.25毫米改变到约0.1毫米,其中优选的范围是约0.3毫米到约0.5毫米。
[0074]图17展示了由类似于图16中展示的或与其相同的平面图案制作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89。装置89包括两个端部区段90、两个第一中间区段91、两个第二中间区段92、以及中央区段93。端部区段90中的波浪形图案利用大支柱长度而相对较大。装置89的总长度是约15毫米,但是该长度能在约8毫米至约25毫米之间改变。
[0075]图18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89,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包括两个端部区段94和包括两个第一中间区段95、两个第二中间区段96、以及中央螺旋支柱区段97的中央区域。端部区段94中的波浪形图案相对较短并且提供比装置89的端部区段90更硬的端部区段94。第二中间区段96相比于图17的装置89的第二中间区段96相对较长。这些类型的支柱长度改变大体上在构成(诸如在图16中)平面图案的阶区段中执行。装置89的总长度是约15毫米,但是能处于从约8毫米到约25毫米的范围中。中央区域97和两个第二中间区域96总共具有约10毫米的长度,但是该长度能在约5毫米至约15毫米之间改变。两个端部区段的外径在图18中是约4毫米,但是该直径能在约2毫米至约6毫米之间改变。放大的中央区域的直径,在其最大处是约8毫米,但是能在约3毫米至约12毫米之间改变。
[0076]图19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99的侧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包括两个端部区段100和包括两个第一中间区段101、两个第二中间区段102、以及中央螺旋支柱区段103的中央区域。装置99包括第二中间区域102,所述第二中间区域具有比装置89的支柱96更短并且约与装置89的中间区域92相同的支柱。然而,中央区域103长于装置89的中央区域97并且约与装置89的中央区域93相同。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99的总长度是约15毫米,但是能在约8至25毫米之间改变。中央区域103和两个第二中间区域102具有约8.5毫米长度,但是该长度能在约5毫米至约15毫米之间改变。不受应力的、扩张的中央区域103的总直径是约6毫米,但是能在约4毫米至约12毫米之间改变。端部区域100的外径是约4毫米,具有约2毫米至约8毫米的范围。
[0077]图20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平面图案104,所述平面图案包括沿周向方向的16个重复图案。平面图案104包括两个端部区域105和包括两个第一中间区域106、两个第二中间区域107、以及中央螺旋支柱区域108的中央区域。平面图案104沿圆周方向比平面图案84更密集,因为该平面图案104具有更多支柱。平面图案104包括三个格,其中两个格包括端部区域105和第二中间区域107以及连接第一中间区域106。第三格包括中央区域108和两个第二中间区域107。优选用于这个构造的管道直径是外径约2.462毫米,但是能处于从约I毫米到约4毫米的范围中。壁厚度类似于特定用于图16中的平面图案84的那些厚度。对于实施方式104而言,杆部宽度将大致稍小于平面图案84中的杆部宽度,因为平面图案104中的杆(以及间隔)多于平面图案84中的杆(以及间隔)。
[0078]图21展示由平面图案104制作的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09的侧视图。装置109包括两个端部区域110,其每个端部具有一个端部区域。装置109还包括中央区域,所述中央区域在中央螺旋支柱区段113的两侧上包括两个第一中间区段111和两个第二中间区段112。所有区段和支柱优选地成一体地形成,如在本文中公开的大多数装置的情况一样。图21中的重复图案的数量是16个,导致装置109具有相对于由图16中的平面图案制作的装置更高的金属对开放间隔的比率。第一中间区段111和中央区段113包括比装置109的余下部分更多的开放空间。
[0079]图22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14的放大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类似于图21的装置109。装置114包括中央区域115、第二中间区域116、第二中间区域116的拱形端部117、以及连接器区域118。连接器区域118略微厚于装置114的杆部结构的主要部分。连接器区域118中的这个增加的厚度或杆部宽度提供连接器区域中的附加刚度和强度。连接器区域118固定到连接第二中间区域116的邻接杆的拱形区域117。
[0080]图23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19的斜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具有沿周向方向的八个重复图案。装置119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区域120,以及包括两个第一中间区域121、两个第二中间区域122、以及中央螺旋支柱区域123的中央区域。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19具有比具有更多数量的重复图案(诸如在图17、18、以及图21中示出的)装置更大的开放空间比率。第二中间区域122具有相对较短的支柱长度。
[0081]图24展示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24的斜视图,所述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包括两个端部区域125、两个第一中间区域126(具有螺旋支柱)、两个第二中间区域127(之字形区段)、以及中央区域128。这个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24类似于图23的装置119,除了第二中间区域127中的杆长于图23的第二中间区域122中的杆。装置124和装置119在中央区段123和128中都包括周向移动的八个杆和八个间隔。
[0082]图25a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29,其中动脉瘤129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30、第一引出动脉131、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32。
[0083]图25b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25,其中动脉瘤129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30、第一引出动脉131、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32。市售的脑血管支架133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3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30共轴,以及装置133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31共轴。栓塞性物质(诸如钼线圈134)示出为在动脉瘤129内。支架133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29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允许线圈物质阻塞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32的入口。
[0084]图25c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29,其中动脉瘤129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30、第一引出动脉131、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32。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5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30共轴,以及装置135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31共轴。栓塞性钼线圈物质示出为在动脉瘤129内。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29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并且突伸到动脉瘤颈部中,经由该装置的中央隆起136保持,并且支承钼线圈物质137,以允许流动到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32的入口中。装置135的杆在第二引出动脉138入口的区域以及动脉瘤129颈部的区域中较宽地间隔开,从而使得血液通过这些较宽地间隔开的装置杆自由流动,同时向栓塞性线圈物质137提供一些保持动力。
[0085]图26a展示在分叉处的大型脑血管分叉动脉瘤139连同通向分叉的引入血管140、第一引出血管141、以及第二引出血管142。
[0086]图26b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大型脑血管分叉动脉瘤139,其中动脉瘤139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0、第一引出动脉141、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42。市售的脑血管支架133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3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0共轴,以及装置133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1共轴。栓塞性物质(诸如钼线圈134)示出为在动脉瘤139内。支架133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39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允许线圈物质阻塞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42的入口。
[0087]图26c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大型脑血管分叉动脉瘤139,其中动脉瘤139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0、第一引出动脉141、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42。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5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0共轴,以及装置135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1共轴。栓塞性钼线圈物质示出为在动脉瘤139内。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39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并且突伸到动脉瘤颈部中,经由装置135中央隆起保持,并且支承钼线圈物质134,以允许流动到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42的入口中。装置135的杆在第二引出动脉142入口的区域以及动脉瘤139颈部的区域中较宽地间隔开,从而使得血液通过这些较宽地间隔开的装置杆自由流动,同时向栓塞性线圈物质134提供一些保持动力。
[0088]图27a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3,其中动脉瘤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4、第一引出动脉145、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46。
[0089]图27b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3,其中动脉瘤143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4、第一引出动脉145、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46。市售的脑血管支架133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3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4共轴,以及装置133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5共轴。栓塞性物质(诸如钼线圈134)示出为在动脉瘤143内。支架133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43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允许线圈物质阻塞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46的入口。
[0090]图27c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3,其中动脉瘤143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4、第一引出动脉145、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46。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5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4共轴,以及装置135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5共轴。栓塞性钼线圈物质示出为在动脉瘤143内。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43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并且突伸到动脉瘤颈部中,并且经由装置135的中央隆起保持,并且支承钼线圈物质134,以允许流动到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46的入口中。装置135的杆在第二引出动脉146入口的区域以及动脉瘤143颈部的区域中较宽地间隔开,从而使得血液通过这些较宽地间隔开的装置杆自由流动,同时向栓塞性线圈物质134提供一些保持动力。
[0091]图28a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7,其中动脉瘤147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8、第一引出动脉149、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50。
[0092]图28b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7,其中动脉瘤147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8、第一引出动脉149、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50。市售的脑血管支架133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3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8共轴,以及装置133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9共轴。栓塞性物质(诸如钼线圈134)示出为在动脉瘤147内。支架133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47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允许线圈物质阻塞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50的入口。
[0093]图28c展示利用荧光透视和染料注射获取的脑血管动脉瘤147,其中动脉瘤147定位在分叉的接合部处,所述分叉包括引入动脉148、第一引出动脉149、以及第二引出动脉150。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的简化实施例展示为放置在分叉内,从而使得通向装置135的入口与引入动脉148共轴,以及装置135的出口与第一引出动脉149共轴。栓塞性钼线圈物质示出为在动脉瘤147内。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135示出为跨过通向动脉瘤147的入口或颈部放置,并且突伸到动脉瘤颈部中,经由装置135的中央隆起保持,并且支承钼线圈物质134,以允许流动到通向第二引出动脉150的入口中。装置135的杆在第二引出动脉150入口的区域以及动脉瘤147颈部的区域中较宽地间隔开,从而使得血液通过这些较宽地间隔开的装置杆自由流动,同时向栓塞性线圈物质134提供一些保持动力。
[0094]每个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实施方式利用用于各装置以及由镍钛诺制成的其它装置的不同方法来控制。镍钛诺是优选的,因为其生物相容性已得到很好证明,并且其在许多具有良好控制、可预测转化温度的成分中可用。还能使用其它形状记忆或伪弹性材料,以及还可使用一般的弹性不锈钢、钴镍合金、以及塑料。用于该装置的镍钛诺可用在其具有刚好高于体温的转化温度的形状记忆配方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该装置可在注入温水(刚好高于体温)时复原为其已记忆形状。替代地,用于该装置的镍钛诺可在其伪弹性配方方面使用,其中镍钛诺在体温下是超弹性的(也称为伪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该装置在体内将自动地回复到其已记忆形状。超弹性装置能变形以适配在输送导管内,以使得所述超弹性装置能插入身体中,并且所述超弹性装置在血液流中从导管释放时利用弹性、相变、或弹性和相变复原为已记忆形状。
[0095]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共同点是期望闭塞结构增强血栓在动脉瘤中的形成。为增强这个功能,闭塞结构可由已知的形成血栓材料(诸如钼)涂覆。留在动脉瘤囊外面和血液流内的支柱优选地维持未由这样的形成血栓涂层涂覆,并且优选地由防止形成血栓涂层(诸如肝素、锡、或如先前在医疗装置领域中公开的其它这样的涂层)涂覆。闭塞装置从而能包括改变血栓活性涂层的取决于每个区段的期望特性的区段。该装置还能由诸如钽、金、以及钼的材料涂覆,以便增强该装置在荧光透视下的可视性。该装置能在血管内超声下清晰可见,所述血管内超声能用于在部署和正确放置方面提供协助。尽管该装置将提供针对动脉瘤的主要处理,但是它们还是以与栓塞性材料(诸如但不限于,筐、栓塞性线圈、可硬化聚合物等)结合使用,以便将这些外来材料保持在动脉瘤内并且防止它们与动脉瘤混合进入血液流中。
[0096]本发明的特定方面包括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植入方法。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加载到输送微导管中。在麻醉下以及使用标准的医院无菌技术,能使用Seldinger技术以获得经皮穿刺进入股骨动脉中,以及可选的导引鞘能保持在动脉访问部位内,以协助装置插入和移除。导引导管能通过导引线的协助来通过股骨访问部位引导到脑血管,或尽可能靠近脑血管。能移除导引线,以及该装置输送微导管能通过导引导管来导引并且前进到基底动脉、Willis环、或其它位置中。该装置输送微导管能在荧光透视、单个或双平面引导下前进到目标区域。该装置输送微导管的远端能前进到分叉的第一引出血管中。该装置输送微导管的近端能良好保持在通向分叉的引入血管中。不透射线标记件能在此时对准以确保该装置利用朝向通向第二引出血管的入口定向的开口网孔来展开。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能使用血管成型术类型的球囊或使用内部恢复(诸如弹簧偏压,形状记忆变形等)来扩张。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位置能使用荧光透视、IVUS、MRI等来确认。突起式动脉瘤桥接装置的进一步扩张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在该装置与输送导管最终分离之前和在该装置输送导管从患者中移除之前执行。在该装置的放置之后,微导管能用于将栓塞性装置通过该装置的中央区域的开口壁输送到动脉瘤中。当完成并且完全地审查程序以确保正确处理(例如栓塞性线圈不突伸到载瘤血管中)时,栓塞性装置输送装置能从患者中移除。
[0097]尽管该装置和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已参照开发它们的环境来描述,但是它们仅是用于展示本发明的原理。各种实施方式的元件可以结合到每个其它种类中以获得那些元件与这样的其它种类结合的益处,以及各种有益特征可以在各实施方式中独自或彼此结合地利用。其它实施方式和构造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设计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在血管的分叉中使用的动脉瘤桥接装置,其中所述分叉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引入血管、具有第二直径的第一引出血管、以及第二引出血管,所述桥接装置包括: 大体上管状的线框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框结构包括远侧区域(21)、中央区域(23)、以及近侧区域(22),所述线框结构具有用于通过输送导管(2)输送的小直径构造以及扩张的大直径构造, 其中所述远侧区域(21)和近侧区域(22)在扩张的大直径构造中建立具有第一直径的筒形结构,所述第一直径匹配或略微超过将放置所述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的血管的直径,并且,中央区域在扩张的大直径构造中具有带有第二直径的球根状外形,所述第二直径超过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的第一直径; 近侧区域包括第一近侧之字形区段(29),以及 远侧区域包括第一远侧之字形区段(25),以及 所述中央区域包括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以及多个螺旋导向支柱(39,42),所述螺旋导向支柱将中央区域(23)的之字形区段(34)结合到远侧区域和近侧区域的之字形区段(25,2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中央区域包括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所述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与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相对,从而使得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中央指向的顶点与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中央指向的顶点对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远侧区域包括第二远侧之字形区段(24),所述第二远侧之字形区段与第一远侧之字形区段(25)相对,从而使得第一远侧之字形区段的顶点(26)与第二远侧之字形区段的顶点(27)对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近侧区域包括第二近侧之字形区段(50),所述第二近侧之字形区段与第一近侧之字形区段(29)相对,从而使得第一近侧之字形区段(29)的顶点(51)与第二近侧之字形区段的顶点(51)对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具有远侧指向顶点,以及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具有近侧指向顶点,并且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远侧指向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来结合,所述螺旋导向支柱从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初始远侧指向顶点延伸到远侧之字形区段的从初始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具有远侧指向顶点,并且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具有近侧指向顶点(37),并且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近侧指向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39)来结合,所述螺旋导向支柱从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初始近侧指向顶点(37)延伸到近侧之字形区段(29)的从初始近侧指向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3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中央区域包括与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67d)相对的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67p)以及多个螺旋导向支柱(69),所述螺旋导向支柱中的每个将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顶点结合到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顶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67d)和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67p)径向地对准,从而使得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顶点与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的顶点对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67d)的第一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9)来结合到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67p)的从第一顶点周向位移的第二顶点。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34,67d)的每个顶点由螺旋导向支柱¢9)来结合,所述螺旋导向支柱从第一中央之字形区段的初始顶点延伸到第二中央之字形区段(35,67p)的从初始顶点周向位移的顶点。
11.一种放置腔内支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腔内支架放置在患者的血管内; 将腔内支架的远端固定在血管内; 操纵腔内支架的近端以使腔内支架的中央区域变形; 将腔内支架的近端固定在血管内以维持腔内支架的中央区域处于变形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腔内支架在固定到输送线的同时输送到血管中;以及 使腔内支架与输送线分离并且从血管中抽出输送线。
13.—种邻近于患者的血管中的分叉的宽颈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所述分叉特征在于引入血管将血液流提供到第一引出血管和第二引出血管,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用于桥接动脉瘤的桥接装置,所述桥接装置包括在桥接装置的第一端处的引入锚固部分和在桥接装置的第二端处的引出锚固部分,以及一个或多个支柱,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柱从引入锚固部分延伸到引出锚固部分并且从桥接装置的中央部分拱式地且向外地突伸; 将桥接装置在患者的血管中邻近于动脉瘤安装,从而使得引入锚固部分设置在引入血管内并且引出锚固部分设置在第一引出血管内,并且支柱朝向动脉瘤和第二引出突伸;以及 将栓塞性物质植入动脉瘤中,从而使得桥接装置的支柱将栓塞性物质保持在宽颈动脉瘤内并且维持从引入血管到第二引出血管的流动路径,所述流动路径大体上未由栓塞性物质阻塞。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动脉瘤是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引入血管是基底动脉,第一引出血管是第一大脑后动脉,并且第二引出血管是第二大脑后动脉。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分叉是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小脑上动脉、胼周动脉、基底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的分叉。
16.一种处理在载瘤动脉到第一和第二分支动脉的分叉处的宽颈动脉瘤的方法,所述宽颈动脉瘤的特征在于开口到分叉中的颈部,所述方法包括: 将桥接装置设置在第一导管中并且将所述桥接装置输送到动脉瘤的颈部; 将第一导管的远侧区段放置成跨过动脉瘤的颈部; 在维持桥接装置牢固连接到输送线的同时将桥接装置的远侧部分从第一导管的远侧区段展开; 调节桥接装置的位置,以使得大体上筒形横截面的远侧区段的近侧边缘与动脉瘤颈部和第一分支动脉的接合部对准; 将桥接装置的桥接部分从导管的远侧区段展开,以使得桥接部分设置成邻接动脉瘤颈部,跨越动脉瘤颈部; 推动桥接装置的近侧区段以纵向地压缩桥接部分并且迫使桥接部分采取邻近于动脉瘤颈部的径向地扩张的构造; 将大体上筒形横截面的近侧区段从导管的远侧区段移除,以使得近侧区段设置在载瘤动脉内; 将闭塞式装置或物质从第二导管输送到动脉瘤囊中;以及 将桥接装置从第一导管释放。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使桥接装置与第一导管分离并且将第一导管从分叉中移除,在分叉内留下桥接装置,跨越动脉瘤的颈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输送闭塞式装置或物质之后抽出进入第一导管的远侧区段中的桥接装置并且将桥接装置从分叉移除。
【文档编号】A61F2/06GK104185456SQ201280066110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B·M·斯特劳斯, J·J·瓦尔科, M·R·亨森, R·A·佩科 申请人:反向医疗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