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30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0-20g,苍白术各5-15g,淡黄芩5-15g,桑白5-15g,银花5-15g,白芷5-15g,厚朴花5-15g,茵陈20-40g,蒲公英5-18g,野菊花5-15g,女贞子10-20g,北沙参10-20g,菟丝子5-15g,牛蒡子5-15g,白鲜皮5-15g,海藻5-15g,苦参5-15g。本发明组方合理,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治疗面部痤疮,消除患者病痛及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 “粉刺” “酒刺” “暗疮”等,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皮脂外流不畅所致。自青春发育期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或其他部位生过痤疮,只是有些人数量少,时间短,一般在25岁以后自然趋向痊愈,所以不必放在心上:有的人数量多,表现为丘疹、黑头、脓疱、脓肿、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常有碍美观。有的人胡乱求医或自己乱治,以致病情恶化,产生更多的瘢痕,遗恨终生。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
[0004]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0-20g,苍白术各5-15g,淡黄芩5-15g,桑白5_15g,银花5_15g,白芷5_15g,厚朴花5-15g,茵陈20-40g,蒲公英5-18g,野菊花5_15g,女贞子10_20g,北沙参10_20g,英丝子5-15g,牛蒡子5-15g,白鲜皮5-15g,海藻5_15g,苦参5_15g。
[0005]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其优选方案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2_18g,苍白术各8-12g,淡黄芩8-12g,桑白8_12g,银花8_12g,白芷8_12g,厚朴花8_12g,茵陈25-35g,蒲公英8-14g,野菊花8-12g,女贞子12_18g,北沙参12_18g,菟丝子8_12g,牛蒡子8-12g,白鲜皮8-12g,海藻8-12g,苦参8_12g。
[0006]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其最佳方案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10g,淡黄芩10g,桑白10g,银花10g,白芷10g,厚朴花10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1g,海藻1g,苦参 1g0
[0007]药理分析,本发明中,苡仁米: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生薏苡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
[0008]苍术:辛苦,温。入脾、胃经。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0009]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湾,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0010]淡黄芩: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0011]桑白皮:甘,寒。入肺、脾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0012]银花:甘,寒。入肺、胃经。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0013]白芷:辛,温。入肺、髀、胃经。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0014]厚朴花:苦辛,温。归脾、胃经。理气,化湿。治胸隔胀闷。
[0015]茵陈:性微寒,味辛、苦。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0016]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0017]野菊花:苦辛,凉。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0018]女贞子:苦甘、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0019]北沙参:甘苦淡,凉。入肺、脾经。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0020]菟丝子:辛甘,平 。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浙,目暗。
[0021]牛蒡子:辛苦,凉。辛苦,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0022]白鲜皮:苦咸,寒。入脾、胃经。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0023]海藻:苦咸,寒。入肺、脾、肾经。软坚,消痰,利水,泄热。治瘰疬,瘿瘤,积聚,水肿,脚气,睾丸肿痛。
[0024]苦参:苦,寒。入肝、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0025]本发明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采用文火煎煮,过滤后浓缩,装入瓶内,每瓶250ml,另外在每瓶内加入1ml的蜂蜜,封装备用。
[0026]用法用量:患者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125ml。
[00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组方合理,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治疗面部痤疮,消除患者病痛及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1
[0029]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1g,淡黄岑1g,桑白1g,银花1g,白]E 1g,厚朴花1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1g,海藻1g,苦参1g0
[0030]典型病例:杨丹,女,28岁,家住无为县无城镇,于2009年11月8就诊,主诉:面部散在性丘疹搔痒三月余,色暗红,搔之有清黄色液体渗出。月经正常。初诊:面部痤疮。服用实施例1所述药方的制剂20天后,症状缓解,随原方继续服用60天后,随访痊愈。
[0031]实施例2
[0032]—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3g,苍白术各8g,淡黄岑1g,桑白1g,银花1g,白]E 1g,厚朴花8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10g,海藻8g,苦参1g0
[0033]典型病例:刘世平,男,27岁,家住无为县医院宿舍楼,于2002年I月20日就诊。主诉:面部额头及两颊红疹,搔痒灼痛年余。诊断为面部青春期痤疮。服用上述实施例2所述药方的药剂20天一在,症状明显好转,红疹减少,搔痒减轻。后继续服用90天,随访,红疹已消退,无搔痒症状。
[0034]实施例3
[0035]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8g,淡黄岑1g,桑白8g,银花10g, SjE 1g,厚朴花8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1g,海藻8g,苦参1g0
[0036]典型病例:张尚风,女,31岁,住无为县无城镇,于2006年12月6日就诊。主诉:面额两颧部痤疮 ,轻度搔痒半年。诊断为面部痤疮。服用上述实施例3所述药方的药剂90天后,症状消失,痊愈。
[0037]实施例4
[0038]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1g,淡黄岑9g,桑白1g,银花1g,白]E 1g,厚朴花1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4g,北沙参13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9g,海藻1g,苦参1g0
[0039]典型病例:杨国荣,男,19岁,家住无为县无城镇,于2010年I月7日就诊。主诉面额密布粉刺样痤疮,部分出现脓疱囊肿年余。诊断为青春期痤疮。服用上述实施例4所述药方药剂20天后,症状明显轻缓,继续服用原方100天,随访,痊愈。
[0040]实施例5
[0041]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1g,淡黄岑8g,桑白1g,银花1g,白]E 8g,厚朴花1g,茵陈25g,蒲公英12g,野菊花8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9g,牛蒡子1g,白鲜皮10g,海藻8g,苦参1g0
[0042]典型病例:赵慧,女,39岁,家住无为县无城镇,于2010年9月14日就诊。主诉:颜面部痤疮半年余。诊断为面部痤疮。服用上述实施例5所述药方药剂20天后,症状得到控制,继续服用原方90天,随访,痊愈。
[0043]本发明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采用文火煎煮,过滤后浓缩,装入瓶内,每瓶250ml,另外在每瓶内加入1ml的蜂蜜,封装备用。
[0044]本发明用法用量:患者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125ml。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0-20g,苍白术各5-15g,淡黄芩5-15g,桑白5_15g,银花5_15g,白芷5_15g,厚朴花5_15g,茵陈20-40g,蒲公英5-18g,野菊花5-15g,女贞子10_20g,北沙参10_20g,英丝子5_15g,牛蒡子5-15g,白鲜皮5-15g,海藻5-15g,苦参5_15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该仁米12_18g,苍白术各8-12g,淡黄芩8-12g,桑白8_12g,银花8_12g,白芷8-12g,厚朴花8-12g,茵陈25-35g,蒲公英8_14g,野菊花8_12g,女贞子12_18g,北沙参12-18g,菟丝子8-12g,牛蒡子8-12g,白鲜皮8_12g,海藻8_12g,苦参8_12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苡仁米15g,苍白术各10g,淡黄芩10g,桑白10g,银花10g,白芷10g,厚朴花1g,茵陈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英丝子1g,牛蒡子1g,白鲜皮10g,海藻10g, 苦参1go
【文档编号】A61P17/10GK104027661SQ201310068005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5日
【发明者】范德润 申请人:范德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