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749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也越来越多,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

当前,部分电子设备能够检测用户的部分生理特征参数,比如说检测用户的指纹信息,或者是用户的身体温度等,然后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检测到的生理特征参数来对电子设备的某些功能进行控制。

但是,目前对人体阻抗的检测都是需要较为专业的设备,这样使得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较高,并且检测的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信息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较高,并且检测的便捷性较差的问题。

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佩戴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与所述第二检测触点的信号交互,使得所述检测单元能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主体部件;

维持部件,与所述主体部件连接,所述维持部件用于维持和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件和/或所述维持部件上。

所述维持部件至少具有固定状态,所述维持部件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维持部件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环状空间外表面包括内环表面以及外环表面,所述内环表面的口径小于外环表面的口径,所述检测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检测触点设置在内环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与所述第二检测触点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使得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使用者维持相对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与所述第二检测触点能与所述使用者接触。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表面包含第一外表面以及第二外表面,在所述维持部件与所述使用者维持固定关系时,所述第一外表面与使用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外表面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所述检测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检测触点设置于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检测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外表面,以使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与使用者接触,所述第二检测触点作为待接触的检测触点。

可选的,还包括:

处理器,用于处理数据信号;

信号发生器,与所述处理器以及所述第一检测触点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器发送的触发信号,生成激励信号,并将所述激励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以使所述第一检测触点向使用者发射所述激励信号;

信号接收器,与所述处理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触点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检测触点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至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处理器得到所述使用者的所述生理特征参数。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控制所述信号发生器生成所述激励信号,并接收所述信号接收器器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激励信号以及所述检测信号,得到所述生理特征参数。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触点为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检测触点为第二电极。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上的检测单元检测佩戴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第一检测触点与所述第二检测触点的信号交互,所述检测单元能检测所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可选的,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上的检测单元通过佩戴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所述第一检测触点,将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信号发生器的激励信号向所述使用者发射;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检测触点,在所述使用者身体的至少一部分获取检测信号;

根据所述激励信号以及所述检测信号,得到所述使用者的所述生理特征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佩戴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其中,该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第一检测触点与第二检测触点的信号交互,使得检测单元能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上的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信号的交互,使得该电子设备就可以快速的检测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从而使得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降低,并且也提升了人体阻抗检测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机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机构示意图之二;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维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维持部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机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佩戴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其中,该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第一检测触点与第二检测触点的信号交互,使得检测单元能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上的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信号的交互,使得该电子设备就可以快速的检测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从而使得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降低,并且也提升了人体阻抗检测的便捷性。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特征只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说明,而不是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结构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101,该检测单元101用于检测佩戴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其中,该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的信号交互,使得检测单元101能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首先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括了一个检测单元101,该检测单元101设置在可以佩戴在使用者身上的电子设备上,这样该检测单元101就可以直接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检测单元101具有采集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该检测单元101中包括了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 该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都具备各自的检测功能,比如说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都可以检测到使用者身上的电脉冲信号等。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发射的信号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因此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可以配合使用,比如说由第一检测触点101a来发射一个激励信号,然后由第二检测触点101b来接收检测信号,从而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的配对使用来获取到佩戴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检测单元101能够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因此检测单元101至少要包含两个检测触点,并且这两个检测触点需要配对使用,而单独的一个检测触点不能实现对使用者生理特征参数的检测。

进一步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可穿戴式设备,比如说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头盔等设备,为了保证该电子设备能够便携的穿戴在使用者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因此该电子设备包括了如图2所示的结构,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

主体部件201;

维持部件202,该维持部件202与主体部件201连接,该维持部件202用于维持和使用者身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其中,检测单元设置在该主体部件201和/或该维持部件202上。

进一步来讲,该维持部件202与主体部件201连接,该维持部件202用于和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该维持部件202至少具有固定状态,维持部件202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维持部件202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简单来讲,该电子设备由主体部件201和维持部件202构成,通过维持部 件202可以将该电子设备固定在操作体的某一个部位,比如说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佩戴在腕部的智能手表、佩戴在头部的智能眼镜、佩戴在头部的智能头环等智能穿戴式设备。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的主体部件201和/或维持部件202中可以设置有包括电池、芯片、记忆卡等,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维持部件202可以是一个用于固定电子设备的固定件,例如手表的表带,头戴式支架。

当维持部件202处于固定状态时,该维持部件202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维持部件202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该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操作体外围。

具体来说,对于维持部件202,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列举其中两种,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

第一种:该维持部件202至少具有固定状态,该维持部件202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维持部件202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操作体外围。

具体来讲,当维持部件202仅包括一部分时,维持部件202能与显示器1所在的主体形成一个环状空间,如图3A所示,数字50代表维持部件202。

请参见图3B,当维持部件202包括数字51代表的第一固定部分和数字52代表的第二部分时,第一固定部分的第一端连接在显示器1的第一侧部,第二固定部分的第三端连接在显示器1的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为显示器1相对的两个侧部。

此时,若维持部件202的材料为硬质材料,且第一固定部分第二端和第二固定部分第四端处于非连接状态时,则维持部件202处于固定状态,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为近似环状空间的两部分。该近似环状空间满足第一预定 条件,即第一固定部分第二端和第二固定部分第四端之间的口径小于穿戴电子设备处身体部位,如腕部的口径,此时的腕部视为一柱状操作体。此柱状操作体满足第二预定条件,即大于环状空间的口径。例如,若手腕的周长为10cm,该环状空间的内径为12cm,则佩戴者的手腕与手掌相连部位的周长至少应该大于12cm,以防止佩戴的电子设备滑落。

第二种:维持部件202至少具体固定状态;维持部件202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三预定条件的近球状外围。

对于第二种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相同之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第二种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不同的是:当电子设备穿戴在使用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如头部,此时头部可以视为一近球状体。该近球状体满足第三预定条件,即满足近球状体的口径大于环状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维持部件202需要维持电子设备与使用者身体的第一部分具有一相对位置关系。通常,维持部件202的属性参数应于使用者的身体参数相匹配,例如需要将电子设备固定在使用者的腕部,那么维持部件202在维持相对位置关系时的围绕在腕部的有效周长应大于或等于腕部的外围周长,如一般腕部周长在10-15cm之间,那么维持部件202的有效周长至少应为15cm。或者例如需要将电子设备固定在使用者的头部,成人额头处一周的长度在54-58cm之间,所以,维持部件202的周长可以为59cm等。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中,该维持部件202的环状空间外表面包括内环表面以及外环表面,该内环表面的口径小于外环表面的口径,检测单元101中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设置在内环表面,并且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使得电子设备与使用者维持相对位置关系时,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能与使用者接触。

具体来将,在图2中,该电子设备具体为智能手表,该维持部件202具体为该智能手表的表带部分,该表带部分具有内环表面以及外环表面,很明显,在表带部分的内环表面的口径小于外环表面的口径。在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时,该表带部分的内环表面与使用者的腕部接触,而外环表面则远离使用者。第一检测触点101a就设置在智能手表的表带部分的内环表面上,当然,第二检测触点101b也设置在表带部分的内环表面上。

优选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间距要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比如说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5cm。通过增大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间距可以使得两个检测触点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另外,在增加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距离之后,第一检测触点101a发射的激励信号能够在使用者的身体上传输较远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收到的信号是经过了基本完整的人体阻抗之后得到的信号,所以通过增加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距离,可以保证最后得到的人体阻抗较为接近实际的人体阻抗,从而提升了最后检测到的生理特征参数的准确性。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外表面以及第二外表面,在维持部件202与使用者维持固定关系时,第一外表面与使用者的距离小于第二外表面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检测单元中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设置于第一外表面,第二检测触点101b设置在第二外表面,以使第一检测触点与使用者接触,第二检测触点作为待检测触点,通过将第一检测触点101a设置在第一外表面,以及将第二检测触点101b设置在第二外表面,可以使得第一检测触点101a发射的激励信号可以在使用者的身体上传输较远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收到的信号是经过了基本完整的人体阻抗之后得到的信号,所以通过增加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距离,可以保证最后得到的人体阻抗较为接近实际的人体阻抗,进而使得人体阻抗的检测准确性得到提高。

具体来讲,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为图4所示的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的外表面包括了第一外表面401以及第二外表面402,在使用者佩戴上该智能手表之后,该智能手表的第一外表面401与使用者的腕部最为接近,而第二外表面402则是原理使用者的腕部。该智能手表的第一外表面401上设置第一检测触点,在使用者佩戴上该智能手表时,第一外表面401上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就与使用者的腕部接触。当然,智能手表的第二外表面402上设置了第二检测触点101b,该第二检测触点101b作为一个待检测触点,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检测自身的身体阻抗时,使用者可以使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与该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触,比如说使用者用户手指与该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触,或者是使用者腿部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触。这样第一检测触点101a、使用者身体、第二检测触点101b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样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的信号交互可以使得在使用者的身体上传输较远的距离,从而使得该智能手表就能够较为准确的检测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上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都可以设置在第二外表面上,在进行检测时,该第一检测触点101a接触使用者身体的某一部分,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触使用者身体的另一部分,这样第一检测触点101a、使用者身体、第二检测触点101b就能够形成一个回路,从而使得第一检测触点101a发射的激励信号,经过使用者的身体之后,由第二检测触点101b接收信号,通过第二检测触点101b检测到的信号就可以得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可以设置在第二外表面的径向相反位置,比如说,图3B所示的智能手表,第一检测触点101a可以设置在智能手表的表带的上方的外表上,第二检测触点101b设置在智能手表的表带的下方的外表面上,这样就可以使得使用者可以较为方便的接触到这两个检测触点,比如使用者可以使用手接触上方外表面上的检测触点,然后使用腿部接触下方外表面上的检测触点,这样第一检测触点101a、 使用者身体、第二检测触点101b就组成了一个检测回路,并且也可以使得第一检测触点101a发射的激励信号能够在使用者的身体内传递足够远的距离,从而通过第二检测触点101b检测到的信号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出使用者的人体阻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检测单元101需要使用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检测触点,比如上述的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这样通过第一检测触点向使用者的身体发射激励信号,然后通过第二检测触点检测使用者的身体上的检测信号,最后得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

当然,除了可以通过上述的两个检测触点来完成人体阻抗的检测之外,还可以通过3个,或者是4个,或者是4个以上的检测触点来实现人体阻抗的检测。比如说该电子设备上设置3个检测触点时,并且还是以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外表面401以及第二外表面402来说,其中,3个检测触点中的两个检测触点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401,另一个检测触点设置在第二外表面402。当使用者佩戴上该电子设备时,在第一外表面的两个检测触点就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而另外的一个检测触点则作为待检测触点。

比如说,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的表带部分的内表面上设置两个检测触点,也就是使用者佩戴上该智能手表时离使用者腕部较近的表面上设置两个检测触点,当然这两个检测触点之间的间距要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比如说大于或者是等于5cm。然后第三个检测触点设置在外表面上,这第三个检测触点作为待检测触点。由于检测触点之间的检测距离与阻抗检测的精确度是成正比的,所以使用者需要快速的检测人体阻抗时,可以使用智能手表的内表面上的两个检测触点进行人体阻抗的检测,若是使用者需要较为准确的检测出自身的人体阻抗时,使用者可以使用内表面的一个检测触点以及外表面的一个检测触点,从而使得人体阻抗的检测准确性较高。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4个或者是4个以上的检测触点,比如说可以在智能手表的内表面上设置2个检测触点,然后在智能手表的外表 面上也设置2个检测触点。智能手表内表面上的2个检出触点用于检测使用者身体上的检测信号,而智能手表的外表面上的2个检测触点用于向使用者发送激励信号。当然也可以是仅仅使用智能手表内表面上的2个检测触点来进行人体阻抗的检测。通过使用4个检测触点也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人体阻抗的检测。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5个或者是5个以上的检测触点来进行人体阻抗的检测,在此就不再一一的进行说明。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的方式是使用3个检测触点,这3个检测触点实现人体阻抗的检测方式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的描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为了使得该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来获取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也就是使用者的人体阻抗,该电子设备中还包括:

处理器(图中未示出),该处理器用于处理数据信号;

信号发生器(图中未示出),与处理器以第一检测触点101a连接,用于根据处理器发送的触发信号,生成激励信号,并将激励信号发送至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使第一检测触点101a向使用者发射激励信号;

信号接收器(图中未示出),与处理器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检测触点101b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以使处理器得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比如说,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中设置有一个处理器、信号发生器以及信号接收器,该处理器分别与信号发生器以及信号接收器连接,信号发生器与第一检测触点101a连接,信号接收器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连接,当智能手表执行人体阻抗检测时,该智能手表中的处理器将向信号发生器发送一触发信号,在信号发生器接收到该触发信号之后,该信号发生器将生成激励信号,然后该激励信号将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向使用者的身体发射。

此时,该智能手表上的第二检测触点101b将实时的获取到使用者身体上的 检测信号,当然该检测信号是通过第二检测触点101b发送至信号接收器,最后信号接收器将件接收到的检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在处理器接收到信号接收器发送的检测以及信号发生器发射的激励信号带入待预定运算公式中,然后该处理器将运算出的结果就作为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即:使用者的人体阻抗,很明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减低检测人体阻抗的成本,并且也可以通过较为准确以及简便的方式检测出使用者的人体阻抗。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触点101a和第二检测触点101b可以是形状结构基本相同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也就是说第一检测触点101a和第二检测触点101b可以是简单的两个金属导体,这里两个金属导体主要是用于信号的传导,也就是一个发送信号,另一个接收信号,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的配合使用,包含该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的检测单元就能够检测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也就是检测到使用者的人体阻抗。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触点101a向使用者身体发射激励信号,然后经过使用者的身体传递该激励信号之后,第二检测触点101b就可以检测到使用者身体上的检测信号,从而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与第二检测触点101b之间的信号交互来实现对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检测。

总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含了一个检测单元101,该检测单元101包含了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通过第一检测触点101a以及第二检测触点101b,该电子设备可以检测到佩戴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该生理特征参数就是使用者的人体阻抗,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并也可以较为快速简便的检测到人体阻抗。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电子设备上的检测单元检测佩戴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其中,检测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通过第一检测 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的信号交互,该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出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参数。

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了第一检测触点以及第二检测触点,该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检测触点将电子设备中的信号发生器的激励信号向使用者发射,也就是说,该使用者在需要检测自身的人体阻抗时,该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检测触点将向人体发射激励信号。然后该电子设备中的第二检测触点将在使用者的身体的至少一部分获取检测信号。

在第二检测触点检测到检测信号时,该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将获取到激励信号以及检测信号,然后该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将该激励信号以及检测信号带入到一个预定算法中,最后该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将计算出的结果作为使用者的人体阻抗。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的实现对使用者的人体阻抗,降低了人体阻抗的检测成本,提升了人体阻抗的检测效率。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或者是智能腕带,或者是智能眼镜等智能便携式电子设备。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