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575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盐酸纳美芬是继纳洛酮和纳曲酮后合成的新一代纯阿片受体拮抗剂,由美国Ivax/Ohmeda公司研发,于1995年首次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上市剂型为注射剂。目前,盐酸纳美芬已成为纳洛酮的替代品,与纳洛酮和纳曲酮相比,具有作用时间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用药剂量小、安全范围宽等优点。盐酸纳美芬临床用途广泛,已用于拮抗麻醉性镇痛剂引起的呼吸抑制、 镇静和低血压等症状,并应用于酒精中毒和海洛因依赖等的治疗。

迄今为止,已经上市的盐酸纳美芬均为注射剂,属于注射用水针,然而由于纳美芬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其在水溶液中经光照、紫外线照射或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降解杂质,甚至在常温下长期贮存也会发生自动氧化而降解。 研究证明,盐酸纳美芬长期贮存后极易降解为其二聚体盐酸双纳美芬,使注射液发生变色、变质,严重影响用药安全性。国家药品标准 YBH07072010 中明确指出盐酸纳美芬注射剂中降解杂质盐酸双纳美芬(二聚体)含量不得超过 1.0%。而本发明申请人研究发现,以盐酸纳美芬、氯化钠和盐酸组成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0.1mg和2mg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其在40℃下加速6个月后的二聚体含量为2.37%和2.12%,超出了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此类注射液的稳定性均较差,且保质期短,给盐酸纳美芬的临床应用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CN103040733B公开了含有吐温80、EDTA钙、柠檬酸缓冲液和维生素C的注射液,其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0.1mg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因抗氧剂、螯合剂等的存在,其在40℃下加速6个月后的二聚体含量为2.07%,较仅以盐酸纳美芬、氯化钠和盐酸组成的注射液略有降低,但仍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并且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剂量过多时容易与红细胞结合而导致溶血,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同时EDTA钙会与体内的钙离子螯合,造成体内的钙离子降低,这两种添加剂在临床静脉注射使用时应十分慎重。

类似的,CN101406474B公开了除含有盐酸纳美芬、等渗调节剂和PH调节剂外,还含有抗氧化剂色氨酸和任选的螯合剂的注射液,其实施例中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0.1mg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CN100536848C公开了含有抗氧剂亚硫酸氢钠和螯合剂乙二胺四醋酸二钠的注射液,实施例中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0.1mg和1mg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上述专利均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中加入了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氧化剂和螯合剂以期增加注射液的稳定性,本发明申请人按照其实施例的方法制备相应的注射液并分别在40℃下加速6个月,测定其双聚体的含量,结果为1.45%~1.88%,与未添加的注射液相比双聚体含量并未明显降低,并且,过多添加剂的加入在临床使用中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带来不同的用药安全问题,在注射液中应尽量避免使用。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缓在贮藏过程中降解反应发生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是十分必要的,所述注射液在长期放置后双纳美芬杂质的含量极低,产品的稳定性更好、保质期更长、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现有技术存在的添加的附加剂多,稳定性差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所述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为单位剂型,并且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以纳美芬计的0.35mg~0.75mg盐酸纳美芬。

优选所述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以纳美芬计的0.5mg盐酸纳美芬。

所述每单位剂型注射液的体积为1ml。

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其中每单位剂型注射液的组成为:

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 0.35~0.75mg

氯化钠 9mg

盐酸调节PH至3.5~4.2

注射用水加至1ml。

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其中每单位剂型注射液的组成为:

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 0.5mg

氯化钠 9mg

盐酸调节PH至3.5~4.2

注射用水加至1ml。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优选的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其中所述每单位剂型注射液的组成为:

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 0.5mg

氯化钠 9mg

盐酸调节PH至3.9

注射用水加至1ml。

所述每单位剂型注射液的残氧量为2%~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盐酸纳美芬的注射液的制备方法:其中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冲氮,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为了获得稳定性更好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本发明申请人尝试在纳美芬注射液中添加不同种类和剂量的稳定剂,例如抗氧剂色氨酸、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半胱氨酸、叔丁基羟基茴香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多种;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等;氨基酸如色氨酸、L-盐酸精氨酸、半胱氨酸等;缓冲液如柠檬酸-柠檬酸钠、醋酸-醋酸钠等,结果发现虽然上述部分添加剂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但其抑制双聚体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上述方法生产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40℃加速6个月时双纳美芬的含量为1.27%~1.56%,仍不能满足国家药典的规定标准。

此外,本发明申请人还尝试在注射液制备过程中控制其质量,例如严格控制各处方成分中的杂质含量,严格控制注射液的PH值波动,严格控制在线冲氮的程度和效果等,但发现上述因素均不能显著影响纳美芬降解产生二聚体杂质。但是,在大量的实验筛选过程中,本发明申请人十分意外地发现,二聚体杂质的产生与盐酸纳美芬每单位剂量含有的纳美芬的量有关,并且,这种关系呈现无规律的非线性关系,即二聚体既不随每单位剂量中含有的纳美芬的量的增多而升高,也不随其减少而降低,我们对每单位剂量含有的各种的纳美芬的量的注射液均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当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以纳美芬计的0.35mg~0.75mg盐酸纳美芬时,其在40℃加速6月后产生的双纳美芬杂质的量明显低于其他纳美芬含量的注射液,并且双纳美芬的量低于1.0%,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要求,优选含有以纳美芬计的0.5mg盐酸纳美芬,其在40℃加速6月后产生的双纳美芬杂质的量最低。

本发明所述的每单位剂型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的体积为1ml。

本发明所述的每单位剂型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因在该纳美芬剂量下具有特定的良好稳定性,因此处方中可以不含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诸如抗氧剂、螯合剂等稳定剂,优选的注射液组成为:

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 0.35~0.75mg

氯化钠 9mg

盐酸调节PH至3.5~4.2

注射用水加至1ml。

更优选的注射液组成为:

盐酸纳美芬以纳美芬计 0.5mg

氯化钠 9mg

盐酸调节PH至3.5~4.2

注射用水加至1ml。

上述更优选的注射液,优选盐酸调节PH至3.9,其在40℃加速6月后产生的双纳美芬杂质的量可低于0.5%。

传统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为了增加溶液的稳定性,降低降解杂质的产生,在注射液制备过程中均要充入惰性气体如氮气,并且充入的方式优选进行在线全程冲氮(包括配液过程、灌装前及灌装后等)以实现充分置换空气使得残氧量达到2%以下,而操作相对容易和经济的方式如仅灌装过程中冲氮则难以将残氧量控制在2%以下,这使得制备过程中对冲氮设备、压力、时间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并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本发明公开的纳美芬注射液由于能够将双聚体的量控制在极低水平,因此能够允许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灌装冲氮的方式将残氧量控制在2%-6%即可将二聚体在40℃加速6月的量控制在1%以内,从而简化操作步骤,降低生产要求并节约生产成本。

本发明进而提供了一种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的制备方法: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冲氮,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本发明所述残氧量,可以使用通过电化学或光谱分析或超声波等原理,对单位氧分压测定的仪器进行测定,例如通过光学原理测定氧含量的OxytransM-E便携式测氧仪,采用极谱法原理和覆膜测氧电极测定氧含量的OX-12B携式测氧仪等,可以根据使用的注射用容器和测定的精度要求进行选择。本发明测定的残氧量是指注射用容器内顶部聚集的气体成分中的氧气含量,而非注射用容器内液体中的氧气含量。

本发明所述降解杂质双纳美芬的含量,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如下:

取本品,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置于 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另精密称取盐酸双纳美芬对照品(C42H48N2O6·2HCl)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制成1ml中含双纳美芬(C42H48N2O6)1.0μg 的溶液,作为盐酸双纳美芬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精密量取对照溶液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的峰高约为记录仪满量程的20%~25%;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和盐酸双纳美芬对照品溶液各20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至主峰保留时间的 4 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含双纳美芬按照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 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60:40,含0.1%三乙胺,加磷酸调节pH值至4.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 284nm。理论板数按照盐酸纳美芬峰计算应不低于 2000。

计算公式:双纳美芬含量%={[Ai×(C0/A0)]/Cm}×100%。

式中 :

Ai 为供试品中双纳美芬峰面积;

C0 为双纳美芬对照品浓度;

A0 为双纳美芬对照品中双纳美芬峰面积;

Cm 供试品纳美芬标示量浓度。

对比例

对比例1

整个制备过程中采用冲氮工艺。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对比例2

整个制备过程中采用冲氮工艺。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焦亚硫酸钠、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搅拌使其溶解,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对比例3

整个制备过程中采用冲氮工艺。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加入半胱氨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柠檬酸和柠檬酸钠,搅拌使溶解,然后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对比例4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5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6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7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8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9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对比例10

按对比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将对比例1~10制备的注射液于40℃环境下加速6个月,并检测降解杂质双纳美芬的含量和其他杂质的含量,其检测结果见下表。

结果表明,以盐酸纳美芬、氯化钠、盐酸和注射用水制备的对比例1的注射液,其在40℃加速6个月后双纳美芬的量为2.37%;对比例2-3虽然在注射液中加入了不同种类和用量的抗氧剂、螯合剂或缓冲液,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但产生的双纳美芬的量仍然较高;而对比例4-10分别为不同单位剂量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令人惊讶地是在不同单位剂量的注射液中,双纳美芬产生的量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例如0.2mg/ml的注射液,其双纳美芬的量与0.1mg/ml的注射液差异不大,而当剂量为0.35mg/ml-0.75mg/ml时,其双纳美芬的量明显的降低,溶液稳定性更好,但当剂量继续升高至0.8mg/ml时,产生的双纳美芬的量又随之上升,直至剂量为1.5mg/ml时,产生的双纳美芬杂质最多,当剂量为2.0mg/ml时,双纳美芬的量又呈现小幅度的降低,由此我们得出,双纳美芬杂质的产生与注射液中含有的纳美芬的量有关,并且这种相关性并不呈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无规律性和难以预判的,实验发现只有当每单位剂型注射液中含有以纳美芬计的0.35mg~0.75mg盐酸纳美芬,其在40℃加速6月后产生的双纳美芬杂质的量才可控制在1.0%以下,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仅限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1

整个制备过程中采用冲氮工艺。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然后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实施例2

按实施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实施例3

按实施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实施例4

按实施例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实施例5

取80%处方量注射用水,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用盐酸调节溶解PH至3.9,再加入处方全量的盐酸纳美芬,搅拌使溶解,补加剩余的注射用水至全量,0.22um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注射用容器中,冲氮,密封,于115℃蒸气灭菌30min。

对实施例1-5制备的注射液检测其残氧量,并于40℃环境下加速6个月,并检测降解杂质双纳美芬的含量和其他杂质的含量,其检测结果见下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