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具及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325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医疗器具及医疗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具及医疗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263066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在针对人体的管腔脏器的治疗、检查中,公知有使用引导线将医疗器具导入该管腔脏器内的技术。若管腔脏器的开口部存在狭窄、闭塞等障碍,则有时无法将引导线自身插入管腔脏器内。例如,在十二指肠乳头牢固闭合的情况下,难以经由十二指肠乳头向胆管、胰管等目标管腔脏器插入引导线。

作为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公知有被称作会合法(日文:ランデブー法)的方法。在会合法中,使从除十二指肠乳头以外的部位导入到胆管、胰管内的引导线自十二指肠乳头突出,并利用医疗器具保持突出的引导线的端部。将从十二指肠乳头突出到十二指肠内的引导线经由插入到十二指肠内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通道拉出至体外。利用拉出到体外的引导线进行支架留置等。

在利用会合法留置支架等处置器具时,与通常的ercp(内窥镜下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等手法同样地,将处置器具经由内窥镜通道从乳头压入胆管、胰管内。但是,由于患者的解剖学构造,有时无法在内窥镜图像中从正面看到十二指肠乳头,或者十二指肠乳头牢固地闭合。而且,也有时手术者所想象的胆管的行进状态与实际的情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手术者想要通过手头的操作将处置器具塞入十二指肠乳头内,在内窥镜顶端与乳头之间的空间内,也会发生处置器具挠曲或者力量易于流失,处置器具的导入较困难。

因此,提出了不是通过将从十二指肠乳头突出到十二指肠内的引导线经由处置器具通道拉出到体外、而是通过将引导线拉回到胆管、胰管内来将保持引导线的医疗器具导入胆管、胰管内的方法。作为保持引导线的医疗器具,公知有公知的把持钳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95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通过拉回引导线将医疗器具导入胆管、胰管内的上述方法中,在导入的医疗器具为上述把持钳子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通常来说,若利用把持钳子把持引导线,则把持钳子与引导线大致垂直。在该状态下即使拉回引导线,把持钳子的朝向也不与开口部的朝向一致,难以进入开口部内。若开口部存在障碍,则更加难以进入。虽然使把持钳子与引导线尽可能平行地靠近并把持引导线的做法并非不可能,但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局限于能够进行的使用者。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会合法适当地导入管腔脏器内的医疗器具及医疗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用于把持截面形状具有曲面的线,其中,该医疗器具包括:护套,其具有中心轴线;以及保持部,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护套的内腔,该保护部包括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该第1保持部具有向所述护套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该第2保持部具有向所述护套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所述第1保持部与所述第2保持部隔开间隔地配置为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相对,在使所述线位于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之间、使所述第1保持部后退时,所述线与所述第1突出部和所述第2突出部点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配置为所述第1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正对。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保持部与所述第2保持部之间的间隔在所述保持部的顶端侧大于所述保持部的基端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突出部和所述第2突出部设于所述保持部的顶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保持部是能够勾挂并保持所述线的钩构件,所述第2保持部是从所述护套的顶端朝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所述突起部上,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地形成有孔,所述钩构件的顶端能够进入所述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5技术方案中,所述护套的内腔的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长轴和短轴,所述钩构件的所述截面形状具有长轴和短轴。

根据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保持部的顶端设有能够供所述线插入的开口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线点接触时的所述开口部的径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线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2保持部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护套的所述内腔,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是通过相对于所述护套进退而开闭的双腿钳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该医疗器具还具有沿着所述护套的所述内腔形成且与所述内腔不同的管腔。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的医疗系统,包括:上述第1技术方案~上述第9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医疗器具;以及所述线。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各个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会合法适当地导入管腔脏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整体图。

图2是在图1的医疗器具的ii-ii线观察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医疗器具保持着引导线的状态的整体图。

图4是在图3的医疗器具的iv-iv线观察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5是从v方向观察图3的医疗器具时得到的图。

图6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导入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护套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医疗器具保持着引导线的状态的整体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的在图1的医疗器具的xvi-xvi线观察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整体图。

图18是在图17的xviii-xviii线观察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医疗器具保持着引导线的状态的整体图。

图20是在图19的xx-xx线观察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21是从图19的xxi方向观察时得到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的变形例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护套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

本发明的医疗器具1是能够保持线、例如插入体内使用的医疗用的引导线的医疗器具。如图1所示,医疗器具1包括护套10和具有第1保持部21与第2保持部25的保持部20。

护套10具有中心轴线o,护套10的内腔11是大致圆柱状的空间。

钩构件(第1保持部)21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护套10的内腔11。钩构件21具有形成于顶端侧的钩部22和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圆柱状的棒状部23。钩部22是能够勾挂并保持引导线w的结构。钩部22与棒状部23一体形成。钩部22以从棒状部23的顶端23a朝向钩构件21的顶端侧延伸之后使钩部22的顶端22a朝向基端的方式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22弯曲180度,形成为大致半圆弧状。由此,利用钩部22的顶端22a、内周面22b以及棒状部23的顶端23a形成有向下方侧(朝向护套10的顶端10a)打开的空间。

另外,如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得到的图2所示,棒状部23具有向护套1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24。第1突出部24设置在棒状部23的延伸方向上的恒定的范围内。第1突出部24只要至少设置在棒状部23中的、在把持引导线w时(后述)自护套10的顶端10a突出的部分即可。

如图1所示,突起部(第2保持部)25从护套10的顶端10a朝向外方(护套10的延伸方向)突出。在突起部25上,与中心轴线o平行地形成有孔26。另外,如图2所示,突起部25具有向护套1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27。第2突出部27设置在护套10的长度方向上。

另外,钩构件21与突起部25隔开间隔地配置为第1突出部24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27的突出方向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所示的截面中,钩构件21和突起部25配置为第1突出部24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27的突出方向正对。

说明包括截面圆形状的引导线w和医疗器具1的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系统110。如图3所示,若使引导线w位于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之间,使钩构件21后退,则如图4所示,引导线w在触点c1处与第1突出部24点接触,引导线w在触点c2处与第2突出部27点接触。

即,由于引导线w在触点c1和触点c2两个点处与保持部20点接触,因此如图5所示,若引导线w被向上方(箭头a方向)拉拽,则引导线w以连结触点c1与触点c2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在引导线w被拉拽的侧成锐角。即,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α为锐角。

另外,如图3所示,钩构件21也可以构成为钩部22的内周面22b的曲率半径小于引导线w的曲率半径。根据该结构,即使使钩构件21相对于护套10后退,也不会接触到内周面22b,因此能够以连结触点c1和触点c2的线为旋转轴线使引导线w旋转。

接着,说明利用会合法向管腔脏器、例如胆管内导入医疗器具1的方法。

另外,作为会合法,考虑有从体内向胆管(第1管腔脏器)内穿刺的方法和从体外向胆管内穿刺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以下,使用从体内向胆管bd穿刺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另外,所使用的引导线w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引导线w的外周面具有曲面。

[第1步骤]

在从体内穿刺时,使用公知的超声波内窥镜。首先,如图6所示,将超声波内窥镜100经口插入消化管dt内。接着,利用超声波图像确认胆管bd,将穿刺针101隔着消化管dt刺入胆管bd内,使引导线w1自穿刺针101突出,向胆管bd内导入引导线w1。

[第2步骤]

接着,如图7所示,手术者推进插入到胆管bd内的第1引导线w1,使第1引导线w1的顶端w1a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部)dp朝向十二指肠(第2管腔脏器)d内突出。通过朝向十二指肠乳头dp推进第1引导线w1,从而通常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的第1引导线w1的顶端w1a在十二指肠d的内腔形成环lp。之后,向体外拔出超声波内窥镜100,使第1引导线w1的顶端w1a留置在十二指肠d内。此时,第1引导线w1的基端侧位于患者的体外。

在向体外拔出超声波内窥镜100时,利用形成于第1引导线w1的顶端的环lp能够防止第1引导线w1与超声波内窥镜100一起向体外拔出。这样,使第1引导线w1的顶端w1a留置在十二指肠d内。

[第3步骤]

接着,如图8所示,经由胃bs将侧视型的内窥镜200插入至十二指肠乳头dp附近。然后,使医疗器具1贯穿内窥镜200的处置器具通道201。

[第4步骤]

接着,如图9所示,一边利用内窥镜200的图像对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的第1引导线w1进行确认,一边使钩构件21自医疗器具1的护套10突出。然后,如图10所示,使医疗器具1的钩部22从与第1引导线w1大致垂直侧勾挂于该第1引导线w1。然后,如图3所示,将钩构件21朝向护套10的内腔11拉入,钩部22的顶端22a贯穿于孔26。此时,引导线w1被保持在触点c1和触点c2这两个点。若引导线w1被向上方拉拽,则引导线w1以连结触点c1与触点c2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引导线w1与中心轴线o在引导线w1被拉拽的侧成锐角,引导线w1整体与医疗器具1也成大致锐角。

[第5步骤]

接着,手术者朝向体外拉拽在患者的体外伸出的第1引导线w1的基端侧。通过该操作,如图11所示,在医疗器具1的钩构件21保持着第1引导线w1的状态下,医疗器具1与第1引导线w1一起被从十二指肠乳头dp拉入胆管bd内。由于引导线w1与医疗器具1成锐角,因此引导线w1和医疗器具1顺畅地从十二指肠乳头dp进入胆管bd内。随着第1引导线w1的拉拽,医疗器具1的顶端在胆管bd的内部朝向上游侧前进。此时,也如图5所示,引导线w1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度α在引导线w1被拉拽的侧成锐角,因此护套10沿着引导线w的延伸方向弯曲。在该状态下,医疗器具1在胆管bd的内部前进。

[第6步骤]

接着,手术者从手边侧向贯穿于内窥镜200的处置器具通道201的护套10内插入第2引导线w2,并使其自护套10的顶端突出。由此,如图12所示,第2引导线w2从护套10的顶端开口留置在胆管bd内。第2引导线w2的顶端w2a也与第1引导线w1同样地形成环。此时,第2引导线w2的基端侧位于患者的体外。

[第7步骤]

接着,手术者解除医疗器具1对第1引导线w1的保持,朝向体外拉拽第1引导线w1的基端侧,并将该第1引导线w1向体外拔出。进而,如图13所示,手术者使医疗器具1后退并收纳于内窥镜200的处置器具通道201内,经由处置器具通道201将医疗器具1向体外拔出。

[第8步骤]

接着,使用第2引导线w2,进行与通常的ercp(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内窥镜下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同样的处置。由于ercp的顺序与公知的顺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1,若使引导线w位于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之间,则引导线w与第1突出部24和第2突出部27点接触,因此引导线w以连结触点c1与触点c2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在护套10的长度方向与引导线w1的延伸方向接近平行的状态下保持引导线w。由此,在用于会合法的情况下也是,通过牵引引导线w而易于从十二指肠乳头dp导入医疗器具1。因而,即使在十二指肠乳头dp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十二指肠乳头dp朝向胆管bd容易地插入医疗器具1。而且,在十二指肠乳头dp不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进行导入。

另外,由于使钩部22的顶端22a进入突起部25的孔26内,因此引导线w不会自医疗器具1脱落,能够可靠地保持引导线w。

另外,钩构件21和突起部25配置为第1突出部24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27的突出方向正对。由此,连结触点c1与触点c2的旋转轴线穿过引导线w的中心轴线,因此能够通过牵引操作使利用钩构件21和突起部25保持的引导线w更加适当地旋转。

另外,说明了钩部22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即,只要引导线w能够在触点c1、c2处点接触即可,因此只要以在内周面22b与引导线w之间设有间隙的方式设定钩部22的形状即可。

另外,设为了钩构件21和突起部25配置为第1突出部24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27的突出方向相对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构件21和突起部25设为了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正对的结构,但是只要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相对,即使两者不完全正对,引导线w也能够以连结触点c1与触点c2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另外,在本发明的医疗器具中,也可以使用图14的变形例所示的钩构件41。钩构件41能够保持引导线w,包括形成于顶端侧的钩部42和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圆柱状的棒状部43。钩部42与棒状部43一体形成。钩部42以在从棒状部43的顶端43a向护套30的径向外侧(自钩部42的顶端42a离开的方向)鼓出之后使钩部42的顶端42a朝向基端的方式弯曲。本变形例的棒状部43与第1实施方式的棒状部23相比,位于靠近钩部42的顶端42a的位置,因此护套30的内腔31位于比第1实施方式的内腔11靠近中心轴线o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如图15所示,在使引导线w位于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之间时,钩构件41的顶端侧(钩部42侧)的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之间的间隔l2大于钩构件41的基端侧(棒状部43侧)的第1突出部24与第2突出部27之间的间隔l1。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钩部42的顶端42a与棒状部43的顶端43a之间的距离变近,因此间隔l2大于间隔l1。由此,引导线w被保持在比钩构件41的基端侧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牵引引导线w时的旋转角度(转动量)。因而,能够减小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α,因此能够在护套30的长度方向与引导线w的延伸方向进一步接近平行的状态下保持引导线w。

另外,由于引导线w自动地被保持在比保持部靠顶端的位置,因此引导线w与保持部之间的高度差变小,因此更易于进入十二指肠乳头dp。

另外,将内腔11与棒状部23设为了圆柱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6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是,护套50的内腔51的、与中心轴线o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长轴x1和短轴x2,钩构件61的棒状部63的、与中心轴线o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图1的xvi-xvi线上的截面)形状具有长轴x3和短轴x4。即,护套50、棒状部63也可以扁平。另外,棒状部63的长轴x3的尺寸大于内腔51的短轴x2的尺寸。由此,护套50的内腔51内的棒状部63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确定,因此易于将钩部22的顶端22a放入孔26。

另外,也可以以护套10沿着引导线w的方式施加预弯曲(习惯性弯曲)。通过如此构成,护套10易于沿着引导线w,因此易于向十二指肠乳头dp内插入。而且,通过将与护套10的习惯性弯曲相同的习惯性弯曲预先施加于钩构件21,从而护套10易于弯曲。

另外,由于护套10的预弯曲(习惯性弯曲)沿着内窥镜顶端的钳子抬起台的弯曲,因此能够相对于内窥镜总是从相同的方向配置钩构件61。

另外,也可以在孔26内设置金属管。由此,孔26被加强,因此在使钩部22的顶端22a进入之后,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17~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70中,护套和保持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元件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有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从护套的顶端向前方突出的突起部。如图17所示,护套80为大致管状,形成为具有中心轴线o的管状。

把持部(保持部)90配置为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能够在护套80的内腔81内进退。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90是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通过相对于护套80进退而开闭的双腿钳子。在第1把持部91的顶端形成有朝向护套8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91a。在第2把持部95的顶端也形成有朝向护套8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95a。在凸部91a与凸部95a之间设有能够供引导线w插入的开口部85。

自护套10突出的把持部90的顶端侧的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之间的间隔l4大于自护套10突出的把持部90的基端侧的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之间的间隔l3。即,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之间的间隔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大。

如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第1把持部91得到的图18所示,第1把持部91具有向护套8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92。同样地,第2把持部95具有向护套8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96。第1突出部92和第2突出部96设置在延伸方向上的恒定范围内。第1突出部92和第2突出部96只要至少设置在第1突出部92和第2突出部96的、自护套80的顶端80a突出的部分即可。

另外,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隔开间隔地配置为第1突出部92与第2突出部96隔着中心轴线o相对。

如图19所示,若使引导线w位于第1突出部92与第2突出部96之间,使钩构件21后退,则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闭合。此时,由于凸部91a与凸部95a接近,因此开口部85的径向的尺寸l5小于引导线w的外径d1(参照图20)。由此,能够防止引导线w自开口部85拔出。

另外,在把持着引导线w时,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平行配置。即,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配置为第1突出部92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96的突出方向相对。

另外,如图20所示,引导线w在触点c3处与第1突出部92点接触,引导线w在触点c4处与第2突出部96点接触。此时,由于引导线w与把持部90点接触,因此如图21所示,若引导线w被向上方(箭头a方向)拉拽,则引导线w以连结触点c3与触点c4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在引导线w被拉拽的侧成锐角。即,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α为锐角。

在向胆管内导入医疗器具40时,仅第4步骤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4步骤中,一边利用内窥镜图像对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的引导线w进行确认,一边利用医疗器具40的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夹着引导线w。此时,即使利用自护套80的顶端80a突出的把持部90的基端侧把持着引导线w,若朝向内腔81拉入把持部90,引导线w也向顶端侧移动,如图19所示,在顶端侧把持着引导线w的状态下,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闭合。引导线w被把持在触点c3和触点c4这两个点。若引导线w被向上方拉拽,则引导线w以连结触点c3与c4的线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引导线w与中心轴线o在引导线w被拉拽的侧成锐角,引导线w整体与医疗器具1也成大致锐角。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器具70,把持部90在顶端具有开口部85,因此通过使开口部85朝向引导线w突出而将引导线w配置在第1把持部91与第2把持部95之间。即,利用较小的可动量,就能够向开口部85内插入引导线w。而且,即使在狭窄的空间内,也能够适当地向开口部85内插入引导线w。

另外,通过将把持部90向护套80的内腔81内拉回,从而把持部90闭合,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把持引导线w。由此,能够在护套80的长度方向与引导线w的延伸方向接近平行的状态下保持引导线w。

另外,由于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配置为第1突出部92的突出方向与第2突出部96的突出方向相对,因此连结触点c3与触点c4的旋转轴线穿过引导线w的中心轴线,因此能够通过牵引操作使利用把持部90保持的引导线w更加适当地旋转。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把持着引导线w时,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平行配置,但是如图22所示,第1把持部91和第2把持部95也可以成角度地把持引导线w。由此,引导线w自动地被把持部90的更靠顶端的位置保持,因此引导线w与把持部90之间的高度差变小,因此更易于进入十二指肠乳头dp。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

例如,在本发明的医疗器具中,像图2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是使用了包括第1管腔98a和第2管腔98b的护套98的结构。第1管腔98a与第2管腔98b沿着长度方向平行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1管腔98a内贯穿例如双腿钳子(保持部)90,能够向第2管腔98b内流入造影剂。因而,在将医疗器具导入到胆管内时,通过流入造影剂,能够确认胆管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向第2管腔98b内插入引导线w2。由于钩构件21与引导线w2配置于不同的管腔,因此不会相互干扰。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将孔26形成至护套10的基端部为止,从而能够具有第2管腔。

[附记项]

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思想。

一种将医疗器具向管腔脏器插入的插入方法,该医疗器具包括护套和保持部,该护套具有中心轴线,具有能够与所述引导线相接触的第1接触区域和设于比所述第1接触区域靠基端侧的位置且能够与所述引导线相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该保持部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护套的内腔,用于保持所述引导线,其中,该方法包括:

从体外向第1管腔脏器内插入引导线的顶端的步骤;

在经由所述第1管腔脏器的开口部与所述第1管腔脏器连通的第2管腔脏器内使插入到所述第1管腔脏器内的引导线自所述开口部突出并留置所述引导线的顶端部分的步骤;

将内窥镜插入至所述第2管腔脏器、在所述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通道内贯穿所述医疗器具并使所述医疗器具自所述内窥镜所述医疗器具突出的步骤;

利用所述医疗器具的所述保持部以所述引导线与所述第1接触区域和所述第2接触区域相接触的方式保持所述引导线的步骤;以及

向体外牵引所述引导线并将所述医疗器具的顶端部从所述第2管腔脏器经由所述开口部拉入所述第1管腔脏器内的步骤。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

此外,本发明并不由上述说明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在内)的医疗器具及医疗系统能够利用会合法更加适当地导入管腔脏器内。

附图标记说明

o中心轴线;l5尺寸;d1外径;w引导线(线);1、70医疗器具;10、80护套;11、31、51、81内腔;20保持部;21钩构件(第1保持部);24、92第1突出部;25突起部(第2保持部);26孔;27、96第2突出部;90把持部(保持部、双腿钳子);91第1把持部(第1保持部);95第2把持部(第2保持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