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481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医疗事业飞速发展,关于病人的一些辅助设施、生活设施等也有了长足进步,以前,医疗机关的病床往往是一张简单的铁丝网床,而目前一般都采用统一规格的病床,能够摇起作为倚靠,也能够利于输液,可以作为担架推动等多种功能,并且为避免将病人搬来搬去,保证病人的舒适性及安全,常将病床直接作为手术床推进手术室。手术床作为基本的医疗器械产品之一,在骨伤科、侥幸科、外科等医疗器械产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手术床不仅是医生手术过程中的必备工具,也是病人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现有手术床通常是在普通的床上进行简单的改进,从而得到比较适合使用的手术床。而现在对于手术床的功能需要,非常丰富,如将病人的头抬起,将病人的腿抬起,将病人翻转至另一张床等,这都对手术床的功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医生来说,手术床的功能是越丰富越好,而功能的丰富则决定了其价格昂贵。目前,手术床上一般都覆盖有软质织物,以使得病患者有一定的舒适性,但问题在于,手术床上由于经常有病人的挪动,再加上手术室一般比较干燥,常常有静电的存在,而静电会对病人身上的各种监测设备造成影响,使得其数据不准,设置在严重时,还会对医生的探针造成放电现象,甚至在医生接触病人时放电,引起刺痛感,这些都会影响病人的诊治,甚至对病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医疗设备的完好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一种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所述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具有形成主体的床架,所述床架的底部具有滚轮,所述床架下部还有将床板一侧顶起以供患者倚靠的顶起装置,所述床架上设置织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层由抗静电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滚轮为橡胶万向轮,且在所述橡胶万向轮的上部具有靠脚踩将橡胶万向轮锁定的锁定机构。优选的,所述床架的两侧具有可向上竖起的栅栏结构,所述栅栏结构的长度为所述床架长度的一半,位于所述床架的中间位置。优选的,所述顶起装置有两个,在所述床架的前后两侧各有一个。优选的,所述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在结构上为前后对称的结构,没有床头和床尾的区别。优选的,所述抗静电材料为高分子复合抗静电纤维,所述高分子复合抗静电纤维的复合结构为皮芯型,皮层的横截面为四叶型,芯层为十字型,且在纤维表层芯层与皮层的交叉处会有芯层部分裸露,所述芯层含有复合抗静电剂。进一步,所述皮层为聚酯、聚酰胺及聚烯烃。进一步,所述芯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二氯乙烯及聚丙烯腈。进一步,所述芯层优选为聚苯胺改性聚丙烯腈。进一步,所述复合抗静电剂是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十甲基环五硅氧烷、氧化石墨烯、HO(CH2CH2O)2H、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尿素、偏重亚硫酸钾、纳米级掺锑氧化锡、气相二氧化硅、水适量。更进一步,所述复合抗静电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十甲基环五硅氧烷4-10份、氧化石墨烯2-3份、HO(CH2CH2O)2H5份、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2-3份、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4-8份、尿素3份、偏重亚硫酸钾2份、纳米级掺锑氧化锡1-3份、气相二氧化硅2份、水适量。进一步,皮芯至重量比为3:7,其中复合抗静电剂占芯层重量的2-4%。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上述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皮层用真空转鼓干燥设备,在真空度小于0.1KPa的条件下,分别在温度60℃和80℃的条件下连续干燥18小时,测得干切片水含量为88ppm;然后进入第一螺杆挤出机,经过第一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压成为可纺丝的熔体,熔融挤压过程分为4段,各段温度分别为280℃、290℃、295℃、290℃,将上述熔体传输到纺丝箱体中,并进一步分配到复合组件中;(2)芯层与复合抗静电剂在高速剪切机中剪切、混合,然后进入第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压,传输到纺丝箱体中,并进一步分配到复合组件中;(3)侧吹风风速0.6米/秒,风温20℃,经油轮上油,由导丝盘控制张力,纺速为4000m/min。进一步,所述复合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气相二氧化硅、水升温至60-70℃,用剪切式搅拌器搅拌10-15min,然后加入HO(CH2CH2O)2H、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尿素、偏重亚硫酸钾,继续搅拌15-20min,接着加入氧化石墨烯、纳米级掺锑氧化锡,然后用球磨机进行研磨,研磨时间为6-16h,最后出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抗静电干扰医疗手术床,通过将复合纤维截面制成四叶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吸湿导汗性,有利于纤维抗静电性能的提高;2、抗静电剂只加在芯层,既不影响纤维的整体力学性能,又可以在四叶型的四个叶端暴露,即纤维与外界直接接触的表面处是有抗静电效果的,这样相对于抗静电剂在整个纤维中使用的情况,抗静电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却可以获得高的纤维强度和低成本;3、复合抗静电剂的配方是本发明人长期实验筛选所得,各种物质相辅相成,既有非常好的抗静电性能,又与纤维芯层树脂有非常好的相容性,所得纤维的力学性能得到保障;4、复合抗静电剂是经过剪切式搅拌、研磨等工序制备得到,实验证明,仅仅共混搅拌是不能发挥其良好的抗静电性能的。本申请中如无特殊说明,所述数值均与重量相关,即重量、重量份、重量比、重量百分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高分子复合抗静电纤维,所述纤维的复合结构为皮芯型,皮层的横截面为四叶型,芯层为十字型,且在纤维表层中芯层与皮层的交叉处会有芯层部分裸露,芯层含有复合抗静电剂:十甲基环五硅氧烷10份、氧化石墨烯3份、HO(CH2CH2O)2H5份、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2份、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6份、尿素3份、偏重亚硫酸钾2份、纳米级掺锑氧化锡1份、气相二氧化硅2份、水适量;皮层为聚酯,芯层为聚苯胺改性聚丙烯腈,皮芯至重量比为3:7,其中复合抗静电剂占芯层重量的2%。其中,纤维的制备是(1)皮层用真空转鼓干燥设备,在真空度小于0.1KPa的条件下,分别在温度60℃和80℃的条件下连续干燥18小时,测得干切片水含量为88ppm;然后进入第一螺杆挤出机,经过第一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压成为可纺丝的熔体,熔融挤压过程分为4段,各段温度分别为280℃、290℃、295℃、290℃,将上述熔体传输到纺丝箱体中,并进一步分配到复合组件中;(2)芯层与复合抗静电剂在高速剪切机中剪切、混合,然后进入第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压,传输到纺丝箱体中,并进一步分配到复合组件中;(3)侧吹风风速0.6米/秒,风温20℃,经油轮上油,由导丝盘控制张力,纺速为4000m/min。复合抗静电剂的制备是将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气相二氧化硅、水升温至60-70℃,用剪切式搅拌器搅拌15min,然后加入HO(CH2CH2O)2H、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尿素、偏重亚硫酸钾,继续搅拌20min,接着加入氧化石墨烯、纳米级掺锑氧化锡,然后用球磨机进行研磨,研磨时间为6h,最后出料。对比例1一种高分子复合抗静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复合结构为皮芯型,皮层的横截面为四叶型,芯层为十字型,且在纤维表层中芯层与皮层的交叉处会有芯层部分裸露,皮芯和芯层都含有复合抗静电剂:十甲基环五硅氧烷10份、氧化石墨烯3份、HO(CH2CH2O)2H5份、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2份、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6份、尿素3份、偏重亚硫酸钾2份、纳米级掺锑氧化锡1份、气相二氧化硅2份、水适量;皮层为聚酯,芯层为聚苯胺改性聚丙烯腈,皮芯至重量比为3:7,其中复合抗静电剂占纤维重量的2%。纤维的纺丝制备过程以及复合抗静电剂制备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1的纤维较低的单丝纤度3dtex、较高的强度≥2.4cN/dtex、和较低的电阻率≤109S/cm,满足抗静电需求。相比,对比例1的纤维单纤纤度3dtex,强度为1.6cN/dtex,和较低的电阻率≤109S/cm,满足抗静电需求。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可以发现,实施例1中复合抗静电剂的用量为对比例1的70%,然而二者均能满足常规行业内常规抗静电织物的标准,因此成本大大减低。而且实施例1中因为使用了较少的抗静电剂,因此获得较高的强度。可见,本申请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对比例2一种高分子复合抗静电纤维,所述纤维的复合结构为皮芯型,皮层的横截面为四叶型,芯层为十字型,且在纤维表层中芯层与皮层的交叉处会有芯层部分裸露,芯层含有复合抗静电剂:十甲基环五硅氧烷10份、氧化石墨烯3份、HO(CH2CH2O)2H5份、丙三醇单硬脂酸酯与烷基磺酸钠复配物2份、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聚己二酸异丁二酯6份、尿素3份、偏重亚硫酸钾2份、纳米级掺锑氧化锡1份、气相二氧化硅2份、水适量;皮层为聚酯,芯层为聚苯胺改性聚丙烯腈,皮芯至重量比为3:7,其中复合抗静电剂占芯层重量的2%。纤维制备参考实施例1,复合抗静电剂是将各组分同时加入升温至60-70℃,用剪切式搅拌器搅拌45min。对比例2纤维单纤纤度3dtex,强度为0.8cN/dtex,和电阻率约1010S/cm,抗静电性能劣于实施例1。实施例1与对比例2相比可以发现,复合抗静电剂通过本发明的搅拌、研磨等方法制备,会提高分散性以及与纤维的相容性,提高其抗静电性和纤维强度。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工艺流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工艺流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工艺流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